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第二框题社会主义在中国的确立树人中学 张春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是不是意味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840年1949年1956年1919年鸦片战争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社义制度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1978年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第一步:民主革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使革命向前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第二步:社会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必然趋势必要准备过渡时期回顾:中国革命的两个步骤——民主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第一目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如何重新书写自己的成长道路?新中国成立时,全国5亿人口,人均口粮200公斤/年;工业基础几乎为0,外汇储备为0,产业工人1000万,合格工程师仅有4万人;全国80%的人口为文盲,每年培养的小学生只有67万;全国森林覆盖率仅有8.7%,北方部分地区甚至仅有5%。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内国际环境如何,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 基本国情:新民主主义社会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主要阶级力量。经济上: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建国初期,我国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国家一穷二白,河山亟待重整国内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国内国际环境如何,中国人民最迫切的任务是什么 国际环境建国初期,西方国家对我国围追堵截。国际环境恶劣,实力差距悬殊。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一、 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面对这样的国内外环境,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什么呢?生产力决定反作用现状工农业极端落后与西方国家差距悬殊生产关系私有和公有多种形式的经济成分并存恢复国民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目标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解放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总任务总路线1.时间:新中国成立(1949年)——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6年)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社会主义改造发展生产力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个体农民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个体工商业私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公有制资本主义私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改革生产关系三大改造实质: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情境一:新中国之初,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国家已经掌握了重要的工矿企业、铁路、银行等国民经济的命脉。情境二:新中国之初,民族资产阶级有为新中国建设服务的意愿,党可以通过“利用、限制、改造”的正确政策,最终引导他们走上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情境三:新中国之初,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但分散、脆弱的农业个体经济既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又有两极分化的危险。情境四:1950年中国同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其中规定:“……彼此给予一切可能的经济援助,并进行必要的经济合作。”一.社会主义革命过渡时期(社会主义革命)(1)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2)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3)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4)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结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有其历史必然性。活动探究一: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不同程度地开始了对它们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3.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P26第二段)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4.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志和意义(1)标志:(P26末段)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 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 向 的转变,进入了 。(2)意义(P27“专家点评”)(群众方面)极大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经济方面)社会生产力有了比较迅速的发展,社会秩序更加稳定,人民民主专政更加巩固,从而为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基础。(政治方面)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P27二段)社会主义改造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社会一、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949 新中国成立195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0102拓展延伸区分两个“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牛刀小试固双基1.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C.“一五”计划的胜利完成 D.实行改革开放2.20世纪50年代,我国“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C.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 D.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BC3.【2023年1月新高考浙江卷】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后,崭新的历史课题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如何领导人民探索这一课题?第二目在艰辛探索中前进毛泽东说:“照抄是很危险的,成功的经验,在这个国家是成功的,但在另一个国家如果不同本国的情况相结合而一模一样地照搬就会导向失败,照抄别国的经验是要吃亏的,照抄是一定会上当的,这是一条重要的国际经验。”毛泽东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苦探索,提出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永远跟党走03/04结合材料和相关历史知识,谈谈如何在中国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活动探究二:二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1.新的历史课题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2.探索中应坚持的原则马克思列宁基本原理苏联的经验教训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法指导: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苏联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共八大的重要地位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共八大 最重要的贡献 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式和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道路主要矛盾 ①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②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 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方向引领:中共八大决 定(P28一段)知识突破——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间 社会主要矛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过渡时期(1949-1956)党的八大 (1956)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党的十九大(2017)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正确方向的指引下,我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汉长江大桥二、在艰辛探索中前进4.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成就(P28倒二段)工业方面: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之后,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基础设施方面:建筑、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获得较快发展。科教方面:教育医疗事业得到长足进步,人们的精神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变,科技发展取得重要突破,成为在世界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农业方面:农业方面初步满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结论:我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建设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 运动建设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建设探索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议一议: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成就与曲折并存,我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上的探索有何历史意义。1956年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1958年,中共中央逐步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错误文化大革命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虽遇挫折,砥砺奋进1960年,中共中央纠正左倾错误,大跃进被停止5.正确看待探索中的严重曲折一个结论①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一个飞跃②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一个肯定虽经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6.社会主义建设艰难探索的意义(评价)重要思想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②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小结: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②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①近代中国,艰辛探索,未能改变社会性质,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④社会主义初期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③过渡时期,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课堂小结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过渡时期历史必然性总路线和总任务社会主义改造标志历史意义在艰辛探索中前进新的历史课题中共八大的贡献主要成就正确看待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归纳总结:标志性事件社会进程 标志性事件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的开始2.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束,社会主义革命开始3.中国结束2000多年封建君主专制4.旧民主主义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5.实现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伟大飞跃,根本上改变社会发展方向6.完成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伟大最深刻社会变革7.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进入社会主义社会8.实现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伟大飞跃鸦片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到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当堂演练易错剖析 盲点清零1、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解析】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地社会变革。【解析】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地社会变革。4、新中国诞生,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解析】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胜利,标志着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人世间的美好梦想,都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生命里的一切辉煌,都是通过劳动铸就的。今天,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每一项成就,都是广大劳动人民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换来的,中国人民用实干精神创造了今天的辉煌。当堂演练易错剖析 盲点清零5、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解析】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6、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要前提。【解析】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7、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解析】三大改造的成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8、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是手工业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解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之一是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课堂巩固1.【2023年1月新高考浙江卷】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D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回顾历史,从1953年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关于这一时期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当时社会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社会②我国仍处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时期③“三大改造”如火如荼地正在进行,实质是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革命④我国已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A.①② B.②④ C.②③ D.③④cTHANK YOU本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