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运动的规律性+课件-2024-2025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46张PPT)
550C
第二课 第一框
运动的规律性
2023年,疫情后元年,憋了三年的国人开始狂欢
先是早安隆回继续去年的欢乐
然后淄博烧烤为吃货备好大餐
随即上海车展车企各显神通,为准备出行的吃客做好车
紧接着宁德时代发布钠离子电池,缓解吃客们的充电焦虑
比亚迪则准备好了百万级别的越野车和跑车,只等篝火野炊
马克龙、冯德莱恩也送来中欧贸易和世界和平的菜单
谁料宝马MINI出来使绊子
来自蒙古的沙尘暴也不知趣惹人心烦
还有通胀还是通缩的争论
这个世界就是这么纷纷扰扰、万事万物总让人五味杂陈……
550C
550C
纷纷扰扰、五味杂陈体现了这个世界诗意的特征。
那么,从哲学上看,这个物质世界具有什么特征?
物质与运动
ONE
01
550C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世界,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那么,问题来了
这个世界难道真的没有不运动的“静止”的东西么?上述事件的运动都停滞了会怎么样?
上述事件中存在哪些运动,各自载体是什么?说明什么?
550C
假如世界杯不办,世界体育事业将停滞,就没有梅西,没有隆回的火爆。淄博烧烤不烤,淄博经济就会受到重创;上海车展不办,车企不发布新车,中国汽车产业将覆灭;钠离子不动,新型动力电池将无法研发,生物新陈代谢将停滞,生物将灭绝……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上述事件的运动都停滞了会怎么样?——假如世界杯不办,淄博烧烤不烤,上海车展不办,钠离子不动,车企不发布新车……会怎么样?
观点争锋精神对抗
宏观物体:汽车、沙尘、空气
社会运动
化学运动
思维运动
文化政治热点随着经济(消费)热点变化而变化:生产方式
电池:钠离子
狂欢忙碌的人、吃货
机械运动
生物运动
运动载体

物质
议一议:
观点争锋、思想精神对抗是不是意识在运动?
《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己。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其实古人不仅试图找出“静止”的东西,
还试图证明意识在动
上述观点的共同特点是什么?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运动与物质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认为运动载体不是物质而是意识
——陷入唯心主义
观点争锋精神对抗
宏观物体:汽车、沙尘、空气
社会运动
化学运动
思维运动
文化政治热点随着经济(消费)热点变化而变化:生产方式
电池:钠离子
狂欢忙碌的人、吃货
机械运动
生物运动
运动载体

物质
人脑在动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1.含义
总结一:运动
2.运动与物质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认为物质不运动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认为意识也是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方法论:
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这个世界纷纷扰扰、五味杂陈,真的是纷杂无章吗?
运动是有规律的
TWO
02
550C
事实上,这些看似繁杂的事件背后,其实是隐藏着内在联系的。
考考你
用一个词概括它们之间的联系?
SO,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我知道你会想到“运动、变化”这两个词,但我们今天就是研究运动变化的,所以不算。看看这个词如何:“经济”?
世界怀、隆回、淄博、车展、电池、欧法访华、通胀通紧,背后的本质都是经济联系,是经济规律在驱动!久违的沙尘暴,根本上在于蒙古国为了发展经济,涸泽而渔,草原超载、矿产开采,加上全球变暖干旱等客观原因,殃及中国。
所以,上半年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事情背后,本质都是客观经济规律在起作用!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1.含义
总结二:规律
550C
A.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B.慧星、地震预示国家衰败
C.价格涨落
D.种瓜得瓜
E.守株待兔
F.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些属于规律吗

注意: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而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规律不是现象的联系,而是本质的联系。
规律不是偶然的联系,而是必然的、稳定的。
①规律≠规律性现象
②规律≠规则
③规律≠联系
550C
我国每年冬春深受沙尘之苦,故耗资900亿,保护环境,尊重自然,让沙尘逐年减少。而蒙古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牺牲环境,无视沙尘频发。
两国对待沙尘暴的不同态度及后果说明了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
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
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三北防护林40年,耗资900亿
采矿业约占蒙古国GDP的22%
你知道吗,为了减少沙尘暴,中国也是拼了……
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沙尘暴一般在冬春季)
人类社会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从隆回到淄博,底层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设)
人的思维运动是有规律的
(社会舆论呈现“一边倒”趋势的内在原因可追根溯源到人类的集体无意识——卡尔荣格的冰山理论)
规律是普遍的
哪些领域存在规律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方法论:
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1.含义
总结二:规律
2.规律特征
①规律是客观的: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550C
注意:发明、创造、消灭、改造、改变规律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总结:规律是客观的
一、运动
含义
运动与物质
二、规律
含义
特征:客观的、普遍的
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1.“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诗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
A.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B.哲学是人生的重要向导
C.尊重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D.事物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A
【解析】“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诗句的意思是时间过去了就不会再来,体现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A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这三项不涉及,BCD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A。
2. 一段时间以来,多地发生地震,一时间,谣言四起:蛤蟆大规模迁移必定要发生大地震的,有说地震是因为太阳黑子11年轮回一次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民众的恐慌情绪。对此,有关专家指出:“地震是地壳的正常运动,随着时间的变化地壳都会有一些变动,地球一直处于震动状态,‘震动’是地球的常态。”专家的观点告诉我们( )
①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②运动是物质的唯一属性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④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B
【解析】专家的观点告诉我们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①③符合题意。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错误。材料强调的是物质离不开运动,没有涉及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④排除。
3. 关于运动,马克思有精辟的论述:“一切存在物,一切生活在地上和水中的东西,只是由于某种运动才得以存在、生活。”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
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④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B
【解析】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②③符合题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①错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而不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④错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iite
550F
所以,人类只能被规律支配吗?
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
THREE
03
550C
马克思说“最蹩脚的建筑师也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
建筑师在建筑之前,在头脑中形成了对建筑物的主观构造,形成了计划、草图等,造出各种各样的房子,他们活动是有目的性、创造性、选择性的活动。而最灵巧的蜜蜂筑巢表面上似乎有某种预定的目的、计划,但实质上它们的操作纯粹是无目的的本能的活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的特点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
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它不仅可以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
而且能够把握深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
世界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侧重怎么想、解释世界
知识集锦
①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人在反映(认识)客观世界时,总是抱有一定的目的,在行动前要制定蓝图、目标、行动方式和步骤等。(不同于动物无目的本能活动)
动物没有意识,它们的行动是无目的的、本能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筑巢、鸟类迁徙、老鼠打洞、老马识途等。
(关键词 :目的、动机、蓝图、目标、行动步骤、规划等)
疑难梳理
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并不是客观世界有什么就反映什么,而是依据人自己生活或社会实践的需要有所选择。
关键词:因人而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② 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物质的反映 ≠“照镜子”
被动的、无选择的
疑难梳理
B.时间跨度:追溯过去,推测未来,能够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
关键词:抽象、归纳、总结、提升、想象
宇宙是无限的,就每一个人来说,认识是有限的,但就整个人类来说,认识是无限的。
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的事物,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未知≠不可知)
③ 意识活动具有能动创造性(主动创造性)
(不同于动物的适应性活动)
A.反映程度: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仅局限于客观事物的表面现象,还能够创造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疑难梳理
意识
载人航
天实践
航天梦
梦想成真
指导
实践
观念中的东西
现实的东西

变成
航天强
国战略
(2)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书 房
女儿卧室(明亮色调)
主卧室
(淡雅色调)
卫生间
卫生间
客 厅


餐 厅
设计方案
实 践
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疑难梳理
人们在自然界中认识了鸟
终于,人们的愿望实现了
于是幻想自己也能像鸟一样飞上高空
思考:意识有没有直接现实性?
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即意识不能直接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而是通过指导人们实践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变化。
点拨
VS
袁院士的“禾下乘凉梦”
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梦”
思考:从意识的指导作用角度分析,哪个“梦”能照进现实?
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
正确的/错误的意识都能指导我们改造客观世界。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点拨
2、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有条件的
意识的指导作用具有双重性。但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能够指导人们改造世界。
①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②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2)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
知识集锦
VS
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
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梦”
思 考:
为什么不是所有的“梦”都能照进现实
“禾下乘凉”的梦能照进现实,根本原因是什么?
VS
袁隆平爷爷的“禾下乘凉”梦
大跃进时的“亩产万斤梦”
梦碎原因:
过分强调主观能动性而忽略了农业发展所必须遵守的客观规律
照进现实原因:
在遵循水稻遗传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实事求是:
实事——客观事物;求——探索认识;是——规律。
实事求是,一方面强调了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的客观性,另一方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现和认识规律。
(1)理论依据(世界观的依据):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这要求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
(2)现实意义: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原因(为什么)
1.首先要尊重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
2.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
3.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4.“两个反对”: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主观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客观主义)。
尊重客观
发挥主观
主客观相结合
反对主观主义
反对形而上学
总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iite
总结:运动的规律性
一、运动
含义
运动与物质
原理二:
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二、规律
含义
特征→方法论要求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
能动地认识世界
能动地改造世界
能动性的条件性
四、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尊重客观 3.主客观相结合
2.发挥主观 4.“两个反对”
原理一: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原理三: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要求
方法论要求
550F
意识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实现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
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人可以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能动性是有条件的
即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方法论启发: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自觉选择性
目的性
主动创造性
人可以能动地认识世界
iite
总结:意识的能动作用
iite
原理总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联系前一框内容】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意识的能动作用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自然界是物质的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的意识根源于物质
iite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探究世界的本质
方法论
方法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P24)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原理
原理总结: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联系前一框内容】
方法论
iite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客观规律制约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前提条件:尊重客观规律):
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可以正确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
错误意识则会导致实践失败,阻碍事物的发展。
必须尊重规律;
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原理
原理总结: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联系前一目】
方法论
1.西藏普兰服饰中最精美、最独特的是妇女的“孔雀”服饰。它与阿里孔雀河的美名紧紧联系在一起。孔雀河源头似孔雀,它是美丽和吉样的象征,为了使孔雀般的美丽和吉祥留存这块上地上,妇女们的装饰便模仿孔雀而流俗至今。这表明( )
①人们意识活动可以不依赖物质
②源于生活的意识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③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主动创造性
④人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D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①排除。源于生活的意识可能正确可能错误,而正确的意识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②错误。
2. 早在两千多年前,《诗经》就有“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的诗句,《礼记·礼运》描绘了“小康”理想社会状态,反映了中国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千百年来,中国人民一直梦想实现小康。这表明( )
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③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
④意识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C
【解析】两千多年前中国先人的“小康”思想反映了中国先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①③正确。《礼记·礼运》描绘了“小康”理想社会状态,没有涉及能动地改造世界。②不符合题意。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不一定是对事物本质的正确反映。④错误。
4. 2022年11月29日23,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神舟十五号飞行任务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2022年的第六次飞行任务,也是中国空间站建造阶段最后一次飞行任务,航天员乘组将在轨工作生活6个月,任务主要目的为:验证空间站支持乘组轮换能力,实现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轮换。这表明
①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能够把计划变成现实
②意识能够把握事物规律,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③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取决于科技水平的高低
④认识的不断深化使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A
【解析】神舟十五的任务主要目的为:验证空间站支持乘组轮换能力,实现航天员乘组首次在轨轮换,这体现了有意识具有目的性,神舟十五的成功发射则体现人类能够把握事物规律,故①②正确。意识能否正确反映物质取决于实践,而不是科技水平的高低;意识活动本身具有自觉选择性,而不是认识的不断深化使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故③④不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