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作文指导写人记事类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我们享受温暖;风雨交加的日子,我们需要坚强;与你同行的日子,我们相互搀扶;孤单的日子,也自有别样的风景……走过无数个这样的日子,我们慢慢地长大了。 “请与我举起杯,跟往事干杯”“如梦如烟的往事,洋溢着欢笑”“前尘往事成云烟,消散在彼此眼前“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往事在老歌中唱尽,在岁月里流淌。往事里有青春,往事里有美好,往事里有释然,往事里也有遗憾。时光一逝永不回,但往事值得回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所谓人文性,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的过程,关注自身的生命体验,从而追求生命的质量。往事类作文能让考生留住美好记忆,收获成长感悟,所以一直受到中考命题者的青睐。(2024·四川眉山·中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完成写作。朱德的记忆里,有母亲挑水种田、养蚕纺纱的身影;萧红的记忆里,有鲁迅明朗的笑声、夜半的灯光;海伦·凯勒的记忆里,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用水唤醒了“我”的灵魂……成长岁月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温暖了时光,照亮了人生。请以“记忆中的人、事儿”为副标题,自拟正题,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作文。要求:(1)内容具体充实,情感真实;(2)不得套作,不得抄袭;(3)不要扩写材料;(4)不得透露个人和学校信息。一、审题立意指导本作文题由两部分组成,先是给出了写作提示,然后给出了副标题,并没有直接给出题目。副标题是对写作的范围、内容进行了规定,我们可把它视为写作话题,即话题作文写作。审题时,我们选看副标题 “记忆中的人、事儿”,这其实是在告诉我们,本文要写成记叙文,写人记事均可,但必须是回忆,是记忆中的人和事。然后再看写作提示,从“成长岁月中,总有一些人、一些事温暖了时光,照亮了人生”可知,我们写作要写的人和事一定要能体现“温暖了时光,照亮了人生”这一特性,即,对我们的成长起来正向作用的人和事。如给我们温暖的父母亲,关爱我们的同学,和我们亦师亦友的老师,给我们启示和震撼的陌生人等。主题上,表达我们对这些人的赞美之情和感恩之心及对这些事和事中蕴含道理的难忘赞同之情。二、选材构思。本文适合写作记叙文。从“朱德的记忆里,有母亲挑水种田、养蚕纺纱的身影;萧红的记忆里,有鲁迅明朗的笑声、夜半的灯光;海伦·凯勒的记忆里,莎莉文老师教‘我’识字、用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可知,父母、老师、朋友,能给我们正能量的人、事都可以作为选材,如面对“我”的进步时,爸爸鼓励的眼神;在入团宣誓时激动的时刻,同学那赞许的态度;在我遇到挫折时,一位陌生人的帮助和鼓励;在父母生病,家庭遭遇不幸进,屋檐下燕子哺乳的瞬间启发了我。这些都可以作为记忆中的人和事这一选材来写。在写作手法上,可以使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揭示主旨;在表达方式上,要使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抒发自己真挚的情感或感悟。三、作文拟题指导作文拟题的原则1.切。标题要与文章内容相符,含意要清楚,宽窄要合度。2.精。标题的文字不能拖泥带水,要言简意赅,高度概括。3.巧。作文的题目要与文章的立意、构思的角度密切相关、相辅相成。4.联。无论你的题目有多新,都要让阅卷老师看了能与材料相联系。拟写作文标题的基本方法关键词-直接运用法关键词句往往是材料的“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扣住了关键词句或关联点也就抓住了作文的写作重点。【例】人生在世,很多时候都需要我们“放手”,例如事情成功与否不受自己控制时,就应承认自己有所不能,这时需要放手;不把现成的答案提供给别人,而是让他从错误中学到东西时,需要放手;为了从失败中成长,为将来积极策划时,需要放手;放手,不比坚持来的容易,它需要直面艰难抉择的勇气,以及权衡得失的智慧、刹那取舍的决断。放手,是选择,不是放弃;是乐观,不是悲观;是在人生路途中转一个弯,甩掉不必要的包袱,轻装上阵。关键词辨析:主题词、高频词 标题:放手前后缀-扩充词语法在寻找材料的关键词、关键句的基础上,用添加前后缀法,以文章的观点作为题目。【例】关键词:“放手” 标题:学会放手放手也是一种爱放手不等于放弃3、巧用修辞、引用拟标题比喻:拟题常用的修辞格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比喻,比喻的功效是使描述的事物更加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近几年中考作文中有很多用比喻手法拟出的优秀作文《温暖是朵常开不败的花》,再如《一杯沧海》把一本书比作一杯水,把人生比作沧海,令人耳目一新。【示例】《为世界开一朵花》《______是一个首歌》《我心底的阳光》《生如夏花》《永不停息的河流》引用、化用诗词:浩如烟海的古典诗词、层出不穷的当代诗作精品中有着深远的象征意义和丰厚的内涵底蕴,以此来做题目,既展示了考生的文学修养,又不落俗套,清新别致、韵味悠长。【示例】《逐梦天涯恣言欢》《春风化雨润无声》《柳暗花明》《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风雨如晦,我心澄澈》《守得云开见月明》《你若追寻,喜悦自来》象征象征是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比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等。【示例】《盛开的野菊花》《灯光》《一碗茶香》一语双关双关就是利用语音和语义条件,有意使用某些词语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偶成双重意义。双关可以分为语义双关和语音双关。比如,在以“需要”为话题时,可以拟题为《我需要一剂良药》,以“门”为话题作文时可以拟题为《推开心灵之门》。【示例】《_______的旅程》《会开花的种子》《行走中的风景》4、线索运用法设定文章线索以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为线索。运用前后缀、修辞法扩充线索词。中考作文审题“六步走”审题是作文的第一步,更是作文成败的关键一步。审题的具体任务,就是通过对作文题目的思考和分析,了解命题者的意图,弄清写作对象、范围和重点,明确立意,并确定作文的体裁。审题要注意区分作文类型,如命题(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审题方法各有不同。具体而言,可以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审题:第一步:抓题眼题眼是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即中心词。抓题眼有一定的规律,如果题目是一句话,题眼多数在回答 “谁”“什么”的部分词语中,如“我爱我的老师”中的“爱”,“爸爸笑了”中的“笑”等;如果题目是一个词组,题眼多数在前面,即修饰部分,如“快乐的节日”中的“快乐”,“可爱的金鱼”中的“可爱”,“我喜爱的活动”中的“喜爱”等。当然,题目常常是变化无穷的,如“我的同桌”这个题目,实际上并没有规定中心内容,考生需要根据材料来确定作文的重点和中心。值得注意的是,有的题目比较含蓄,考生需要仔细分析。比如“我的‘傻’爸爸”中的“傻”字是反语,表面是傻,实际上并不傻。又如“妈妈的‘坏’脾气”中的“坏”也是反语,实际上是在说妈妈的某种好习惯、好作风。第二步:看修饰词近年来,中考作文题中出现较多的副词有“其实”“然”“真”“也”“最”等,这些词千万要重视,如“门其实开着”“_______其实很快乐”等题目中的“其实”,包含着欲扬先抑的意味,即起初认为是这样,后来经历了一些事,才明白是那样,行文中必须把是非曲直交代清楚;“我依然 _______”这一题目中的“依然”,有一种无怨无悔的意味,行文中要表现出即使是错了,也不改初衷的思路。第三步:明主题题目是作文的名字,主题是作文的中心思想,它们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有时候题目就揭示了主题,有时候需要从题目中提炼主题。如“老王”“藤野先生”从题目上看不出要表达什么中心思想,需要作者根据题目确定主题;“背影”“回忆我的母亲”从题目上可以明显看出要表达的是什么;“白杨礼赞”“美丽的颜色”等题目中则含蓄地表明主题或象征意义……第四步:辨体裁一般情况下,每种体裁都有其特定的标志,如题目中有“回忆”“记……”“……的事”“……的人”“……的生活”等关键词的文题应写成记叙文;题目中有“说”“议”“谈”“由……想到的”“……给我的启示”等关键词的文题应写成议论文。同时,考生还要注意,记叙文又包括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四种主要的形式。如“窃读记”“一件难忘的经历”等题目,应该采用记事;“再塑生命的人” “我尊敬的人”等题目,则应该选择写人;“紫藤萝瀑布”明显是写景;“一棵小桃树”则是典型的状物。第五步:审人称随着“双减”落地,中考作文命题更指向于关注考生的自我成长和心灵世界,强调写出有“我”的作文,审题时要格外注意作文题目的人称要求。如“当我走进考场时”和“他是我学习的榜样”这两个题目,前者要用第一人称写,后者要用第三人称写。如果题目里出现了“我们”,这类作文就不能太突出个人,而是要立足“我们”这个群体来写作。第六步:定范围近年来,为了防止套作,命题者越来越倾向于在写作范围上做出明确的限定,需要考生引起重视。1.时间范围。有的题目从时间上规定了写作范围,如“童年趣事”这一题目,选材上要写已经发生的而且必须是在童年时代发生的事;“当我走进动物园的时候”这一题目,是要求写正在发生的事情。2.地点范围。作文题目中常常出现一些表示空间方位的词语,它们往往限制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如“市场见闻”这一题目,限定的地点是市场;“校园生活”这一题目,限定的地点是校园;“故乡的苹果”这一题目,限定的地点是故乡。3.内容范围。考生要根据题目的限制确定作文内容的范围,仔细分析作文题目要求,写什么样的事、什么样的人,写哪些方面的内容。如“今天我当家”这一题目,内容范围应该是从自己为什么当家、怎样当家、有什么收获等来选取生活气息浓和趣味性强的内容来写;“老师二三事”这一题目,只能写关于老师的事。4.数量范围。考生要反复读文题,弄清要写人物或事件的数量,按照题目规定去写。如“难忘的一件事”这一题目,是要写一件事;“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这一题目,必须要写三个人。5.对象范围。审题时,考生要弄清楚要求写的对象是人、事、物,还是景,一定要审清楚写作的对象。如“我尊敬的人”“我的同桌”这一类题目,写作对象一定是“他人”,“我”只是陪衬。还要特别注意的是,写作对象是一个人、一件事,还是一类人、几件事。6.色彩范围。确定作文的感彩也是不可缺少的一环,如“一个勤劳的人”这一题目,就要记叙那个人的勤劳事迹,字里行间应该表现出佩服与赞美的感情。温暖我的瞬间——记忆中的人、事儿阳光,一如既往,是那么的温暖,让我又想起那温暖的一瞬间。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我与母亲在收拾着屋里杂乱的书籍。突然,母亲惊呼一声,我连忙跑过去,却看见母亲抱着一本书出神。我缓缓走过去,刚准备开口却瞥见了封面。我有多久没有见到这本书了?小时候,母亲总是喜欢捧着那本书念,我就那样静静地望着她,眼神里尽是依恋。阳光洒下,投下一片阴影,这样的阳光仿佛为她镀了一层光华,那样的美与温柔。“旖旎”,母亲呼唤我,“我们再读一次这本书吧。”母亲拉着我的手,征求我的意见。我看着窗外暖暖的的阳光,点了点头。再次坐到那方摇椅上,一如多年前的今天,有种故友重逢的感觉。母亲轻轻翻开了书,轻念出声:“愿你慢慢长大,愿你拥有好运气,如果没有,愿你在不幸中学会慈悲;愿你宽厚善良……”我静静地听着,往日的温暖又上心头。突然,母亲的声音哽咽了一下,我抬头,遇见了这触动心灵的温暖瞬间。暖暖的阳光洒下来,洒在母亲的发丝上,泛着丝丝银光。我离母亲是那样近,近到可以看到她的每一缕银丝,每一道皱纹。记忆的画面与之重合,我才发现:母亲在岁月流逝中渐渐老去。这时,母亲突然转头,正好对上了我泪眼朦胧的双眼。而在这样模糊的视线中,我依然看见了母亲眼中那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柔情,紧紧将我包围。我不禁泪湿了眼眶。岁月,可以改变母亲美丽的容颜,却改变不了她一颗爱我的心。以前,母亲的眼神如此;现在,亦如此,温暖如初。爱,不曾走远,也不曾减少。我融化在母亲这样的眼神里,这样的温情里,这样的阳光里。 许久,我伸出手,拥住了母亲,却未有言语。母亲似乎愣了一下,也张开双臂拥抱住我。有多久没有这样拥抱过母亲了?我愧疚得自问。母亲为生活劳累奔波,作为她的女儿,我该体谅她,像她关心我一样的关心她啊! 阳光洒落,温暖如初,这温暖的瞬间将永藏我心。最美的记忆 ——记忆中的人、事儿时光的夜空浩瀚无垠,有些味道如隐没其中的星辰,骤然亮起时,便是满心璀璨。随着闹铃声,我在冬日清寒的晨光中睁开眼睛,关掉闹钟时才骤然发觉——今天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四周很安静,安静到让我的回忆坠入一片星海……星河开始的地方,是幼时冬日里热气氤氲的一只白瓷碗。圆乎乎的元宵漂在晶莹的酒酿里,咬破软糯的皮,滚烫而甜蜜的黑芝麻在舌上肆意流淌,即使烫得厉害也要边吸气边咽下去,一直暖到心里。开始时偏爱甜得发腻的汤圆,渐渐却爱上了醇香甘冽的酒酿,并热衷于看外婆酿甜酒。糯米上锅蒸熟,掀开盖子时清香混合着水汽铺满了整个厨房,弥漫着人间烟火的平淡与温馨。待糯米放凉,加入水和酒曲搅拌均匀,最后压实封口,藏进厚厚的棉被里,开始漫长的等待。念着酒酿的滋味,我总是不停追问什么时候能好,外婆就嗔怪地戳戳我的额头:“小馋猫,再等等。”终于盼到外婆取出酒酿,但她只是重新搅拌后又放了回去。看到我失望的表情,外婆笑着摸了摸我的头:“多放几天才会好吃啊,做什么事都要有耐心,急不得……”我似懂非懂地点头,开始静静等待。时光没有辜负我的期待,发酵好的酒酿散发着清甜的酒香,在灯下闪烁出莹莹的光泽。舀一勺入口,香甜、温暖、幸福交织在一起,在味蕾上舞蹈,又自心田蔓延至四肢,驱赶冬日的寒凉。星河流转,霜白一点点出现在外婆头上,那颗星子也黯淡了,藏进时光的夜空。我也买过外边的酒酿,可能没经过时间的沉淀吧,总觉得不够纯正。但今天是元宵节啊。走出房门,妈妈已经在厨房忙碌,暖黄的光自门缝倾泻出一角,酒酿的清甜悄悄潜入鼻尖。外婆把酒酿的手艺教给了妈妈,在这元宵佳节的饭桌上,那碗酒酿汤圆依旧是熟悉的味道。酒酿历经时光的洗礼才会醇香,正如千百年传承的节日与文化。它们不会因一时藏匿而褪色,反而历久弥新。人也一样,默默积累沉淀,长久缄默,亦可声震天地!传统文化悠久绵长,藏在时光里的味道永不消散。最美的记忆 ——记忆中的人、事儿天空飘落大雪,纷纷扬扬的雪花包裹了整个天地,细碎坠落的声音宛如婴儿稚嫩的牙语,动听极了。在街上漫无目的地闲步,偶然间发现一家乡村小店,怀着三分期待、三分渴望、三分好奇的心思进去,点了面鱼。不久黄澄澄的面鱼盛在碗碟中,看着倒与家乡所做的有几分相似,欣喜抓起,一口咬下去,刚才的喜悦便顿时消散,虽然也算美味,却远不及家乡的面鱼,不及奶奶亲手做的面鱼。面鱼是家乡独有的味道,村里还传着“不会做饭也要做面鱼”的习俗。面鱼是吉祥的象征,我记得奶奶常常说:“面鱼面鱼,年年有余。”五六岁时,我对一切充满好奇,总喜欢看奶奶在厨房里忙碌烧菜。而最喜欢的还是奶奶做的面鱼。奶奶总将面和得十分柔软,软得像孩童稚嫩可爱的脸颊,奶奶抄起一小块面,左揉一下,右捏几下,像许多小人儿在舞枪弄剑。不一会儿,奶奶就将这些捏好的面鱼送进锅中,然后慢慢添柴火。我蹲在炉灶旁边,看着下面的火焰团团,仿佛烈阳落入凡间。当我吃到面鱼的时候,我发现,它比想象中的样子更加平凡,但却异常美味。奶奶虽已年老,但每天坚持伴着鸡鸣声下地干活儿,她中午和傍晚也要回家,非要亲自为一家人做可口的佳肴。家人一再劝奶奶别再做饭了,她却说:“看你们吃着高兴,干活儿都不累。”几年后的春节,我回家过年。看见奶奶正挨家挨户地敲门,手里小心地拎着装着面鱼的袋子。我问二伯,奶奶为何送面鱼。二伯笑笑说:“你奶奶的手艺好得出了名,而且过年嘛,做点面鱼分了,是吉祥事儿,好事儿。”我知道,眼前的面鱼和奶奶做的很像,却无法让我在寒冷的冬日中,感受到温暖。我匆匆地付了钱离去,奶奶做的面鱼纵然不是八珍玉食、饕餮盛宴,却让我的记忆变得美丽,恒久地照亮我的心田。那一次,我感受到了父爱——记忆中的人、事儿如同一般学生一样,少不了的是家常便饭——课外班,而就是在这样的寻常路上,我感受到了父爱…… 那天的天气并不好,彤云密布,冷风借着寒气夹杂着些许雪花,正纷纷扬扬的飘落。雪花落在我的衣服上,同时也落在爸爸的肩头上。这已是爸爸无数次送我到少年宫的场景了。到了少年宫门口,他用手轻轻拂去身上的落雪,说:“你安心去上课,我在此处等你放学。” 由于时间已经比较紧张了,我边跑向教室边回头和爸爸再见:“我去上课,一下课我就过来找您。”爸爸向我挥手,我急急忙忙奔向教室。因为上的是大课,老师在中间给了一点儿短暂的休息时间。我趴在窗边,欣赏着窗外越来越紧的纷纷大雪,感慨今年的冬雪还是来得太迟了。就在我有意无意的向窗外看的同时,忽然发现一个熟悉的人影。“他是谁?大冷的雪天还站在外面?” 我擦擦玻璃,也没有看清他是谁。管他是谁呢,趁着空当我先去看看爸爸。我一溜小跑到了爸爸等我的长椅处去找他,没想到他没在。我忽然明白了什么,一口气又跑向教学楼外,那个熟悉的身影一定是爸爸。爸爸的身影渐渐清晰了,只见他踮着脚,双手架成一副呼喊的样貌,不过这双手在寒风中拢在眼前。由于光线原因,他使劲向窗户上凑着看,雪花打在他的后背上,好似一个雪人了。“爸爸,是您吗?”我喊了一声。他慢慢转过身,拍拍身上的雪,一边搓手,一脸差异地问“闺女,你怎么来了,我说忽然看不到你啦!”“快回班里,外面太冷,千万别冻感冒了……”说着,他把外套脱下来,披在我的身上。“爸,您怎么跑外面啦?”我问。他忽然像个做了错事的孩子,低着头,吞吞吐吐地说:“我……我怕打扰你们上课……”一时间,我竟陷入失语之境。我不知道,就这样沉默了多久,但这却成了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瞬间。“走吧,我送你回去。”父亲拉了一下我的手,就又放下了,还是自己进去吧。他的手——好冰!回望他的身影,一股暖流从心底划过,眼角也渐渐湿润……那一刻。我读懂了父爱。父爱如山,这样的沉默很少,但也最弥足珍贵。触手可及的温暖 ——记忆中的人、事儿播下种子,就会有繁花盛开;雨水日日滋养,就会有绿树成阴;而雨天里又一次见到的那些黛瓦红砖,让我相信,播撒一点点爱,就能感受到这个世界暗暗涌动着的人情味。那是楼房之间的一条小路,说是小路,其实,不过是贫瘠的草地里,人们习以为常的便捷通道。因为是草地,平日里倒还好,可一下起了雨,裸露的土地就变得泥泞不堪。有的浅坑立刻成了盈满水的小水洼,不小心踩上一脚,泥水就溅满裤脚,留下斑斑点点的痕迹。每次雨天走过,都非常不方便。父亲每次走过小路时都一副心事重重的样子,常常凝神思考着。又是一个雨天,我与父亲走过小路,父亲把伞递给我,默不作声地冲进雨里,他的身影在烟雨蒙蒙的草地上快速移动着。他时而弯着腰,时而蹲下来,好像在寻找着什么。过了一会儿,他终于直起腰板,邀功似地冲我展示他的战利品。那是陷在泥土里无人问津的废弃砖瓦。父亲徒手将它们翻出来,以至指甲里已嵌满黄黑色的泥土。此时他的头发完全被雨水淋湿了,额前的头发都贴在额头上。我要为他撑伞,他却笑着拒绝,觉得妨碍他做事。父亲从小路的端头,很仔细地把那些砖瓦一个一个排列起来,直到路的尽头。小路终于铺好了,父亲直起身,回首望向他的杰作,欣慰地笑了。那条小路并不精致,歪歪扭扭,却足以让人走过泥泞。雨水在砖瓦上跳跃,发出有韵律的声音,像一首赞歌。砖瓦有苍茫的黛绿色,有沉稳的棕红色,错综排开,有独特的美感。父亲笑着说:“这样就好了,以后大家都可以走了。”我走上父亲亲手铺的小路,感受着独特的温暖,阴湿的雨天也因此有了温度。以后,每逢雨天走过这条小路,我们不再愁眉苦脸,反而异常高兴。因为这条独特的小路,给雨天的行走增添了一份独特的韵味。又是一个雨天,正想着走上小路时,却意外发现小路已不再整齐,经过太多的踩踏,砖瓦早已不知零落到了何处。晴天里大家并不留心,到了雨天才意识到它们的重要。我叹了口气,只好挽起裤脚,小心翼翼地走上泥泞的小路。天晴了,大家各自安好在自己的生活里,也渐渐淡忘了曾经的砖瓦小路。当阴霾的雨水天气再次到来,我叹着气走到小路跟前,抬起头,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黛瓦红砖一字排开,直到泥地尽头,从前的砖瓦小路又回到了我的视线,像一只温暖的手突然触及我冰冷的内心。我不知道是谁铺设的,但我想,那一定是个慈眉善目的人。他弯着腰认真铺磚的样子,一定很可爱。无论是谁铺就此路,这条路都会永远保留着温度,让冰冷的雨天不再寒凉。黛瓦红砖的小路,如今仍安静地躺在那里,它常常会被踩坏,但总会在雨天里恢复原样。原来,平静的岁月里总会有人,默默守护着触手可及的温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