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光的折射》教学设计课 题 《光的折射》 课 型 新授课 课 时 1课时设 计 思 想 光的折射是一节重要的规律课,光的折射规律为后面学习透镜及其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本节主要采用探究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的亮点是:设计时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让学生合作探究“光的折射规律”,经历实验探究全过程;利用自制光路板,验证三线共面;借助多媒体中的放大镜功能,对实验数据先纵向分析,再横向分析,让学生自己发现角的大小关系,光路是可逆的,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利用光在不均匀蔗糖溶液传播方向发生弯曲的实验,解释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学情 分析 学生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已经了解了基本的探究过程,具有一定的实验能力,但通过实验现象分析归纳结论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教学中应注重学习方法的引导。核心素养 物理观念 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规律。科学思维 利用逆向思维探究知道光路是可逆的。科学探究 通过探究光的折射规律,培养学生收集实验信息,分析实验数据,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科学态度与价责任 1.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的折射现象。 2.通过折射现象的分析,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教学重点 探究光的折射规律教学难点 1.能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解释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教学器材 演示器材 折射演示仪、激光笔学生用器材 自制光路板(玻璃),水槽折射演示仪,激光笔, 两个相同的烧杯(200ml)、筷子、蔗糖水教学方法 启发法、实验探究等学习方法 类比法、观察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资源 教材、学习活动卡、课件、手机、网络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引入 新课 请同学们欣赏视频: 提问:看到了什么自然奇观? 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三日同辉,彩虹。 体会物理就在身边,激起学生学习兴趣,诱发学习动机。建立 概念 复习提问: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2. 演示:将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在空气与水的分界面处发生了什么现象? 光的折射概念: 光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提问:当光垂直入射时光线也会偏折吗? 3.演示光垂直入射时,光的传播方向不改变。从而强调只有斜射时才会发生折射现象。完善概念。 利用折射光路图,鼓励学生试着给各线各角命名。 观察并描述看到的现象。(在空气与水的分界面处一部分光被反射,一部分光进入水中,且传播方向发生了偏折。) 建立光的折射概念。 在活动一中补全定义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光的折射。 依据光路图,学生试着给各线各角命名 AO是_____光线,OB是______光线,NN′是__ __ 入射角是_______和__________的夹角,在图中是________,折射角是_______和_________的夹角,在图中是 ________。 一方面让学生观察现象,了解介质、界面。建立光的折射概念,另一方面教学生怎样使用实验器材,为后面实验打下基础。 明确概念: 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 入射角:折射角:再在刚才的实验中找出入射角,折射角。自主探究 提出问题:光发生折射时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②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借鉴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猜想: 设计并进行实验: 简单介绍器材如何使用。 让学生仔细观察自己桌上器材,参考活动卡,设计实验,验证猜想:(7min) 实验1(单组):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测量并比较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 实验2(双组):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中,测量并比较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 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边指导学生,边收集学生的实验情况。利用教学助手上传实验数据到大屏幕上。 分析论证: 光的折射规律: 猜想: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小组内交流讨论实验方案并合作探究完成实验: 1.仔细观察器材,如何找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的位置关系? 2.观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玻璃中,折射光线是偏向还是偏离法线?测量并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怎么变化? 观察光从水或玻璃斜折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是偏向还是偏离法线?测量并比较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大小?当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怎么变化? 3.如果让光逆着原来折射光线(的方向)射入水中,光会不会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此现象说明什么?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总结实验规律。 (1) 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 ;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 ; (3)光从空气斜射入到水或玻璃等透明介质中时,折射角_____入射角; 光从水或玻璃等透明斜射入到空气中时,折射角_____入射角; (4)入射角增大时,折射角随之________ (5)不同介质对光的折射本领不同。 (6)光路__ __ 回顾光的反射定律。采用类比的方法,对提出的问题做出合理的猜想。 限制时间,增强学生的时间观念利用学习卡,让学生有计划的经历探究过程。 采用单、双组完成不同类实验,节约课堂时间,加强小组的合作.培养学生交流合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在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养成观察、思考、探究的习惯。 利用手机软件(希沃授课助手)和网络、课件。实现媒体资源与物理教学的有效利用。 展示学生实验过程和数据。最终找到线的关系,角的大小关系,变化关系,光路是可逆的。学生自己分析归纳光的折射规律,享受成功的喜悦,同时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整个探究过程中,达到突出重点的目的。学以致用 组织学生观察光的折射现象,并鼓励学生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 杯底变浅 筷子弯折 通过杯底变浅延伸到池底变浅。借助微课视频解决困惑――池底变浅。 引伸到如何叉到鱼。 用光路图解释筷子弯折的原因。x以筷子上的S点为例来分析:S点反射的光线从水射向空气中,在水面处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逆着折射光线看去,这些光好像是从S'点发出的,S'点是S点变浅的虚像。筷子在水中其它各点同S点一样,由于光的折射都向上移动了,我们看到水中的筷子向上弯折了。 解释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实验: 1.取两个相同的玻璃杯,其中一个倒半杯水,对比观察,杯底有无变化。 2.将筷子先后放入两杯子中,观察有什么现象? 例举生活中其它折射现象。 实验3: 光在不均匀蔗糖溶液中光的传播发生弯曲。 观察现象。了解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 对比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杯底变浅延伸到池底变浅,加强学生的安全教育,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鼓励学生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池水变浅,筷子变弯。通过动手、动脑、动眼、动口多种方法,突破难点。 利用实验突破难点:海市蜃楼形成的原因。课堂小结 本节课你有什么新收获?还有什么困惑?还有什么想知道的吗? 学生代表发言。 帮助学生形成本节课的知识脉络。基础巩固 1、诗人苏轼在《登州海市》中描述过海市蜃楼的奇观。此现象的产生是由于 ( ) A.光的折射 B.光的反射 C.光的直线传播 D.镜面反射 2、有一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下图中折射光线正确的是( )板书设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