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纸的发明》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纸的发明》。一、说教材《纸的发明》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0课的文章,本单元主要讲的是深厚的传统文化。《纸的发明》主要描写了蔡伦之前书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后来字写在帛上,虽然解决了重量问题,但是由于价格昂贵,无法普及。西汉时期用麻造纸,但是粗糙难写。蔡伦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轻便好用的纸张。蔡伦的造纸术原料容易得到,价格便宜,很容易满足人们的需要。同时蔡伦发明的造纸术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造纸术是中国古达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二、说学情本课的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学生,这个年级的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思维活跃,有着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阅读分析能力较弱,思维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分析,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分析文章大意的能力。教学生用默读、略读、指明读等方式展开教学把握文章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三、说教学目标基于教材和学情,结合新课标对该学段的具体要求,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携、蔡等生字。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3.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四、说教学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理解课文内容及重点句子。难点是学习蔡伦观察发现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五、说教法学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遵循“以学定教、以人为本、以读带讲”的基本思路。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小组讨论法。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环节。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谈话法进行导入,并伴随这样的导入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其间产生了大量的发明创造,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其中的“四大发明”不仅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影响,而且对世界文明发展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古代四大发明都是什么吗?过渡: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大发明之一——造纸术。教师出示课题并板书:纸的发明,学生齐读课题。这样的导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快速的带入到课堂中,为本节课的讲解铺设一个良好的感情基调。(二)初步感知对于学生而言,语文教学应该培养他们喜欢阅读、敢于阅读、乐于阅读的习惯,整体感知的教学环节可以实现这一目的。所以此环节,我首先会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回答以下三个环节的问题。1.初读课文,学习词语创造、阅读、携带、蚕茧、蔡伦、均匀、传承2.再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脉络。3.蔡伦为什么要改进这个造纸的方法呢 明确:蔡伦之前书是用竹片、木片做的,很笨重,后来字写在帛上,虽然解决了重量问题,但是由于价格昂贵,无法普及。西汉时期用麻造纸,但是粗糙难写。这样的问题解决学生已经把文本的概况了解透彻,为深入研读环节打下基础。(三)深入研读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所了解之后,我安排了第三个教学环节--深入研读。阅读是深入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要想完成多重关系的对话,就需要我们对文本有着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此环节我会引导学生默读,边读边展开以下几个问题的思考和与讨论:1.蔡伦用什么方法改进造纸呢 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明确:把树皮、麻头、稻草、破布等原料剪碎或切断,浸在水里,捣烂成浆,再把浆捞出来晒干,就成了轻便好用的纸张。从中体会到蔡伦的造纸术原料容易得到,价格便宜,很容易满足人们的需要。我很敬佩他,赞叹又自豪。2.文章第1、4自然段在行文结构上有什么关系 明确:一个总起,一个总括,是前后呼应的关系。3.为什么说“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 ”明确:因为造纸术的发明和传播,极大的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影响了全世界。所以是说是 中国对世界文明伟大贡献之一。(四)巩固提高为了实现语文学习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我设置了观看视频《四大发明》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这是一步学以致用的做法,学生不但对本堂课的知识得以巩固还能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达到知识的迁移和巩固。至此,本节课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五)小结作业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回顾与巩固,我会根据本节课学习的内容,采用教师总结的方式,总结得出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造纸术的发明,造纸术是中国古达四大发明之一,我们要热爱自己祖国的文化。我布置的作业是:1、课外阅读《奇妙的造纸术》《中国四大发明》等书,去了解伟大的中国发明,感受中国力量。2.继续朗读课文,了解纸的发展史。七、说板书设计我对本课的板书进行了如下设计。便于学生理解。10、纸的发明造纸术发明以前 不方便西汉时代 粗糙东汉时代 传承后来 促进文化发展以上是我对《纸的发明》第一课时教学的说课,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