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教案设计教材分析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绍了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表示意义,以及元素周期表的简介。元素作为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其概念的理解对于后续化学知识的学习至关重要。本课在学生已掌握分子、原子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旨在帮助学生从宏观角度认识物质的组成,同时加深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分子、原子、离子的定义、结构特点及其构成物质等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微观概念基础。然而,元素作为宏观概念,学生由微观转向宏观时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容易将概念混淆。此外,学生刚开始接触化学用语,对化学用语的语言叙述较为生疏,需要教师耐心纠正并反复练习。教学目标化学观念 理解元素的概念,了解元素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形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观念。科学思维 通过对比、归纳等方法,理解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分类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科学探究与实践 通过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活动,了解元素在自然界和生物体中的存在及含量,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科学态度与责任 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1. 元素的概念和元素符号的书写2. 元素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难点 1. 元素的特性理解2. 元素符号的含义及运用教学方法与准备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挂图、学生分组实验材料(如药品标签、元素符号卡片等)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导入新课 1.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氧气瓶、矿泉水、铁锈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中都包含哪些基本成分。2. 提问:“我们吸入的空气、喝的水、吃的食物中都含有哪些我们看不见但真实存在的物质?”3. 引出课题:“这些物质都是由什么基本单位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3元素》。” 1. 观察教师展示的物品,并思考其中的基本成分。2.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3. 带着好奇心进入新课学习。设计意图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从宏观现象进入微观世界的探索。介绍元素的定义及分类 1. 讲解元素的概念:“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 举例说明:“比如,所有的氧原子,无论它们的中子数如何,都统称为氧元素。”3. 介绍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如铁、铝)、非金属元素(如氧、氢)、稀有气体元素(如氦、氖)。4. 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的例子吗?” 1. 认真听讲,理解元素的概念。2. 通过教师的举例说明,加深对元素概念的理解。3.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提问,积极参与课堂互动。4. 尝试自己举出生活中元素的例子。设计意图 通过讲解和举例,使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和分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元素的周期表及其重要性 1. 展示元素周期表,介绍其历史背景(如门捷列夫的贡献)。2. 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按原子序数递增排列,同一周期的元素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数,同一族的元素具有相同的最外层电子数。3. 强调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元素周期表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重要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查找元素的性质、相对原子质量等信息。”4. 引导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找出一些特定的元素(如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元素等)。 1. 观察元素周期表,感受其结构和排列规律。2. 认真听讲,理解元素周期表的重要性和应用。3. 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特定的元素,并思考这些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和重要性。设计意图 通过介绍元素周期表,使学生掌握这一重要工具,并理解其在化学学习和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讲解元素的性质 1. 引入:通过复习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基础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2. 讲解元素的物理性质:介绍元素的熔点、沸点、密度、颜色、气味等,并举例说明不同元素在这些性质上的差异。3. 深入讲解元素的化学性质:重点讲解元素的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等概念,结合具体元素(如铁、氧、氢)的化学反应实例进行说明。4. 利用多媒体展示元素性质的图表和动画,帮助学生直观理解。5. 提问互动:提问学生关于元素性质的理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并进行解答。 1. 回顾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表的知识,为理解元素性质做准备。2. 认真听讲,记录元素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关键点。3. 观察多媒体展示,加深对元素性质的理解。4. 积极思考,提出自己的疑问,参与课堂讨论。设计意图 通过详细讲解和实例分析,使学生掌握元素性质的基本概念,理解元素性质与其原子结构的关系,为后续学习化学反应和物质变化打下基础。讨论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 1.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食品、医药、能源、环境等领域。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元素(如铁、钙、氧、碳等),讨论该元素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并准备简短汇报。3. 汇报交流:各组代表上台汇报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提问或补充。4. 教师总结:总结元素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强调化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 1. 思考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2. 参与小组讨论,积极发言,与组员共同准备汇报内容。3. 认真听取其他小组的汇报,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疑问。4. 反思学习,认识到化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设计意图 通过讨论和汇报活动,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1.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元素的性质、元素在生活中的应用等,强调重点和难点。2. 提问反馈:邀请学生提出本节课的疑问或困惑,进行解答和反馈。3. 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点。- 调研一种元素在日常生活或工业中的具体应用,撰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一份PPT,下节课进行分享。 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整理笔记。2. 积极提问,解决自己的疑问。3. 记录作业要求,认真完成作业,为下节课的分享做准备。设计意图 通过课堂小结,帮助学生梳理所学知识,巩固记忆;通过作业布置,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培养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作业设计基础题:1. 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并指出它们由哪些元素组成:- 水(H O):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二氧化碳(CO ):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氧气(O ):由氧元素组成- 氯化钠(NaCl):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2. 解释什么是元素,并举例说明元素与原子的区别。提高题:1. 查阅元素周期表,找出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前五种元素,并写出它们的元素符号。2. 分析化学反应“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指出反应物和生成物中元素的种类是否发生变化,并解释原因。板书设计一、元素的概念 - 定义: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特性: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是宏观概念;用于描述物质的组成 二、元素与原子的关系 - 区别:原子既讲种类又讲个数,是微观概念;元素只讲种类,是宏观概念- 联系:元素是原子的总称,原子的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 三、元素的存在与分布 - 地壳中元素含量(由多到少):氧(O)、硅(Si)、铝(Al)、铁(Fe)、钙(Ca)等- 生物细胞中元素含量(居前三位):氧(O)、碳(C)、氢(H) 四、元素符号 - 写法: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如H、O、Na、Cl等)- 含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该元素的一个原子(如H表示氢元素,也表示一个氢原子) 五、元素周期表 - 结构:横行(周期)、纵行(族)、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 作用: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查找元素的相关信息。教学反思成功之处:1.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加碘食盐”、“补钙”等)引入元素的概念,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和理解。2. 利用元素周期表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处理能力。3. 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不足之处:1. 部分学生对元素符号的书写不够规范,需要加强练习和纠正。2. 部分学生对元素与原子的区别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和练习进行巩固。3. 时间分配上,元素周期表的介绍略显仓促,可以考虑增加一课时进行深入讲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