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班级: 姓名: 上课日期: 编号: 设计人: 备课组长:【课标要求】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了解稻作农业文化的代表——河姆渡遗址的基本状况。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水稻、栗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史料实证)2.重点掌握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基本概况、区域特征,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部分地区出现早期国家。(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初步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难点: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内容,在课本圈点、勾划、批注以下问题,并完成随堂练习。1.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2.我国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3.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距今时间,分布地区等?结合课本,介绍半坡居民的生活。随堂练习: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农业起源的时间:距今约2______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______万年,我国的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2.早期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____、___和____均发现于我国。3.定居生活: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导学二:稻作农业的繁荣1.地点:________河姆渡遗址位于______地区。2.时间:距今______3.生活状况: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本板等拼接成屋。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现了木结构_______,遗址中还有大量_______遗存,_____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4.畜牧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以____、____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5.手工业的发展: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______、_____和简单的_____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导学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仰韶文化(1)时间: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__________,(2)地点: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3)代表:__________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还有河南___________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距今约6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2.半坡遗址(1)时间:距今_________(2)生活状况: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______,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他们种植_____、______,饲养_____、____等家畜;使用____、_____等进行渔猎;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半坡人还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遗址中还出土了___、______,陶器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3.大汶口文化(1)地点: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______地区(2)时间:距今_____年。(3)状况: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制作出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的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_______,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合作探究】时空穿越之旅——听文物说话为了更好的了解原始农业,体验史前社会,现今,同学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穿越时空,通过虚拟现实以增强对历史的了解,让大家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重要场景之中,亲眼目睹历史事件的发生,来一场与古人“面对面”交流,听文物说话。现将活动任务发放大家手中,请大家带着任务一起体验这次时空穿越之旅吧!任务一: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包括哪些,有何意义?任务二:通过AI技术走进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并参观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博物馆,探寻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有何不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干栏式建筑有何特点?任务三:阅读相关史事和图片,指出山西、河南地区的仰韶文化有何突出特点 山东龙山文化有何突出特点 【课后练习】【基础题】1.《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A.生产环境恶劣 B.开始精耕细作 C.受到气候限制 D.生产因地制宜2. “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系统。”以下遗址能印证“旱作农业系统”的是(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良渚遗址3.下列对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状况的描述,错误的是( )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畜 B.已从穴居走向聚落定居C.从“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D.基本形成“南粟北稻”的种植格局4.“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点是( )A.以农业为主,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 B.地理环境与代表性的农作物品种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D.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5.原始农业为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除了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的发展。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标志还有( )A.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B.磨制石器的制作发展C.刻画符在龟甲上出现 D.大型宗教场所的出现6..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7.“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系统。”以下遗址能印证“旱作农业系统”的是(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良渚遗址8. 有史学研究者认为,古代文明是历史学专用名词,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称作古代文明时期。我们说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基于( )A.原始农业使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与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B.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能为原始居民从事畜牧业、手工业提供可能与相应的物质基础C.原始农业生产提高了原始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未来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D.原始农业使人类由只能以天然产物作为食物的攫取经济迈入能进行食物生产的生产经济9.《万古江河》一书的作者许倬云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A.学会保留火种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打制石器的使用10.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发展题】11.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在学习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对我国古代的吃住进行了专项的探究。【食物见变迁】图一 出土的碳化稻谷 图二 出土的粟和装粟的陶罐(1)图一、图二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填写字母)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2)请分别列举出我国农耕时代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3)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住宅现差异】图三 建筑复原图 图四 房屋复原图(4)请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这两座房屋建筑的名称,(5)结合教材分析这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学后反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PAGE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班级: 姓名: 上课日期: 编号: 设计人: 备课组长:【课标要求】掌握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表现、标志,理解其意义。了解稻作农业文化的代表——河姆渡遗址的基本状况。通过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理解生产力的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学习目标】1.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起源和水稻、栗是我们的祖先为人类文明做出的重要贡献。(史料实证)2.重点掌握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知道我国原始农业的发展基本概况、区域特征,知道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部分地区出现早期国家。(唯物史观、历史解释)3.了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初步知道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呈现出多元一体的基本格局。(家国情怀)【学习重难点】重点:稻作农业的繁荣、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难点:农业的兴起与定居生活、【学习过程】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内容,在课本圈点、勾划、批注以下问题,并完成随堂练习。1.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2.我国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出现了哪些对人类文明有重大意义的发明创造 3. 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距今时间,分布地区等?结合课本,介绍半坡居民的生活。随堂练习:导学一:农业的起源与定居生活1.农业起源的时间:距今约2______万年,他们开始对一些野生的植物进行管理。距今约______万年,我国的南北方同时出现了人工栽培的农作物。2.早期农作物:世界上最早的栽培____、___和____均发现于我国。3.定居生活:随着农业的起源和初步发展,人类开始了定居生活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导学二:稻作农业的繁荣1.地点:________河姆渡遗址位于______地区。2.时间:距今______3.生活状况: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________,以木桩插于地下,上面用本板等拼接成屋。考古学家还在遗址中发现了木结构_______,遗址中还有大量_______遗存,_____作为一种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得到广泛使用。4.畜牧业的发展:家畜饲养以____、____为主,人们还狩猎野猪、鹿等。5.手工业的发展: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______、_____和简单的_____骨哨,还运用雕刻等技术,用象牙和兽骨制成古朴的艺术品。这里出土了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象牙雕刻器。导学三: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1.仰韶文化(1)时间: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仰韶文化,距今约__________,(2)地点:主要分布在___________。(3)代表:__________位于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还有河南___________发现的面积超过200平方米的大房子,位于成组房屋的中心位置,可能是氏族首领居住或处理部落事务的场所。仰韶文化还发现多处公共墓地。距今约6000年的墓地中,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看不出显著差别。2.半坡遗址(1)时间:距今_________(2)生活状况:半坡人能制作精美的______,从事农业等生产活动。他们种植_____、______,饲养_____、____等家畜;使用____、_____等进行渔猎;有时也采集野果,作为食物的补充。半坡人还大量使用装饰品,并制作乐器陶埙。遗址中还出土了___、______,陶器和石制的纺轮,可见半坡人已会纺织、制衣。3.大汶口文化(1)地点: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于______地区(2)时间:距今_____年。(3)状况:大汶口文化晚期,制陶技术有较大发展,制作出较为精致的陶器。这一时期的墓葬,有的随葬百余件成套的器物,其中不乏精美的玉器,有的却一无所有。这表明当时已经出现了_______,加快了迈向文明社会的步伐【合作探究】时空穿越之旅——听文物说话为了更好的了解原始农业,体验史前社会,现今,同学们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穿越时空,通过虚拟现实以增强对历史的了解,让大家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重要场景之中,亲眼目睹历史事件的发生,来一场与古人“面对面”交流,听文物说话。现将活动任务发放大家手中,请大家带着任务一起体验这次时空穿越之旅吧!任务一:我国原始农业是怎样起源和发展的 原始农业兴起的标志包括哪些,有何意义?任务二:通过AI技术走进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并参观河姆渡遗址和半坡遗址博物馆,探寻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活有何不同?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的干栏式建筑有何特点?任务三:阅读相关史事和图片,指出山西、河南地区的仰韶文化有何突出特点 山东龙山文化有何突出特点 【课后练习】【基础题】1.《淮南子》记载,尧治天下时,“其导万民也,水处者渔,山处者木,谷处者牧,陆处者农”。这表明我国原始农业( D )A.生产环境恶劣 B.开始精耕细作 C.受到气候限制 D.生产因地制宜2. “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系统。”以下遗址能印证“旱作农业系统”的是( B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良渚遗址3.下列对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状况的描述,错误的是( D)A.已经懂得了饲养家畜 B.已从穴居走向聚落定居C.从“刀耕火种”发展到用耒耜等翻土工具进行耕种 D.基本形成“南粟北稻”的种植格局4.“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点是( B )A.以农业为主,兼有饲养、渔猎、采集等 B.地理环境与代表性的农作物品种C.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D.会建造房屋,过着定居生活5.原始农业为我国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除了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的发展。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重要标志还有( B)A.龙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B.磨制石器的制作发展C.刻画符在龟甲上出现 D.大型宗教场所的出现6..该遗址因为地处东南沿海,地下水位较高,保存了丰富的有机质遗存,如干栏式建筑。在遗址下层,还普遍发现有稻类和其他禾本科植物混在一起的堆积层。据此判断“该遗址”是( C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7.“中国的农业起源分为两条独立的源流:一是以黄河中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粟和黍为代表的北方旱作农业系统;二是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核心的、以种植水稻为代表的稻作农业系统。”以下遗址能印证“旱作农业系统”的是( B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北京人遗址 D.良渚遗址8. 有史学研究者认为,古代文明是历史学专用名词,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前1000年这段时期,称作古代文明时期。我们说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主要是基于( D )A.原始农业使人们能够从一小块土地上获得的食物与在较大土地上采集狩猎获得的一样多B.原始农业生产的出现能为原始居民从事畜牧业、手工业提供可能与相应的物质基础C.原始农业生产提高了原始居民的生活水平,为未来几千年的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D.原始农业使人类由只能以天然产物作为食物的攫取经济迈入能进行食物生产的生产经济9.《万古江河》一书的作者许倬云认为: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据此,划分新、旧石器时代的分界线是( B )A.学会保留火种 B.原始农业的兴起 C.群居生活的出现 D.打制石器的使用10.距今约5000年的大汶口文化遗址部分墓葬中出土了象牙梳、象牙雕筒等,同时期的良渚文化遗址权贵墓葬中,出土了玉琮、玉钺、漆器、象牙器等。这说明,当时( B )A.原始农业形成 B.社会分化出现 C.禅让制度盛行 D.中央集权确立【发展题】11.衣食住行,是人类生活上的基本需要。在学习完《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这一单元后,某校七年级(1)班的同学对我国古代的吃住进行了专项的探究。【食物见变迁】图一 出土的碳化稻谷 图二 出土的粟和装粟的陶罐(1)图一、图二属于史料类别中的哪一类( )(填写字母)A.实物资料 B.文献资料(2)请分别列举出我国农耕时代以水稻和粟为主要农作物的原始居民。(3)稻种和粟种的大量出土,说明了什么?【住宅现差异】图三 建筑复原图 图四 房屋复原图(4)请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这两座房屋建筑的名称,(5)结合教材分析这两种房屋结构的不同,是由什么决定的?【答案】(1)A (2)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开始了原始农耕生活。(或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4)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圆形房屋(5)自然地理环境。(或河姆渡居民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适应生活在长江流域;半坡居民的半地穴式圆形房屋适应生活在黄河流域。)学后反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doc 七年级上册历史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导学案(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