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课件(共20张PPT)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课件(共20张PPT) -2025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资源简介

(共20张PPT)
2025届一轮复习
第二课 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第二课时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建立)
议题:伟大新中国铸就伟大新成就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在过去的75年中,中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革。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经历了艰苦的斗争和深刻的改革,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的政治体系不断发展壮大,完善了党和国家机构,建立了科学决策的机制。中国坚持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实施了一系列经济改革政策,逐步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长期的稳定增长。中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幅提升,贫困人口大幅减少。
议学活动:结合材料,运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知识,说明新中国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
一、核心知识探究
议学提示:①新中国的成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新中国取得了伟大成就。③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强大的力量。④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⑤党的八大对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提供了理论准备。(或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过渡时期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49—1956)
主要矛盾 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总路线、 总任(一化三改实质)
考点二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历史 必然性 ①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迅速发展,逐步成为社会经济中的主导性因素
②国家积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营工商业的经验
③个体农业经济难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新形势,迫切需要组织起来
④国际形势有利于中国加快向社会主义阵营的转变
胜利标志 1956年,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党的作用 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顺利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中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2.在艰辛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历史课题 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道路探索 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以苏联的经验教训为鉴戒,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艰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方向引领 (党的八大) ①历史意义: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明确提出了党和全国人民在新形势下的主要任务,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②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③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伟大成就 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建筑、交通运输、教育医疗、科技等均取得显著发展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意义
一个结论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一个飞跃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
一个理论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一个肯定 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一个结论 我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归纳总结
区分两个“标志”
01
1949 新中国成立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
02
1956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胜利,标志着中国已经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归纳总结:近代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时间 社会主要矛盾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过渡时期(1949-1956)
党的八大(1956)
十一届六中全会 (1981)
党的十九大(2017)
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为最主要矛盾
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比较 新民民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革命
区别 社会背景
革命对象
革命动力
革命性质
根本任务
联系
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中国社会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只有完成前一个革命才能完成后一个革命,这两个革命阶段必须互相衔接。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成立
资产阶级
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
全面比较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
【归纳提升】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①近代中国,无数仁人志士进行了各种探索,都未能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证实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本主义道路走不通。
②中国人民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真理中看到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
③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有了主心骨。
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面展开,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这雄辩地证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4.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

提示: ×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总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尽快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提示: × 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是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时期。
提示:×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们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二、易错易混总结
1.【2023年1月新高考浙江卷】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党领导人民“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这意味着我国
①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
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
③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性胜利
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新中国成立,我国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①错误。
毛泽东思想的创立就标志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飞跃,②错误。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党领导人民进行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就意味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③④正确。
D
三、对点训练
2.(2022·辽宁·高考真题)辽宁是抗日战争起始地、解放战争转折地、新中国国歌素材地、抗美援朝出征地、共和国工业奠基地、雷锋精神发祥地,与党的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孕育和传承的红色基因融入辽宁人民的血脉,书写了辉煌与荣光。上述成就的取得在于辽宁①始终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②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前进方向③致力于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④人民具有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和忠诚担当的品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确立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材料强调的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的力量。该选项不是设问原因,③排除。
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辽宁与党的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书写辉煌,体现出辽宁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①符合题意。
1982年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题干中强调的时间阶段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刚成立后等,这并未涉及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排除。
红色基因融入辽宁人民的血脉,书写辉煌与荣光,强调革命的胜利、社会的发展依靠的是人民的力量,中华民族勇敢坚毅和忠诚担当的品质,④符合题意。
B
3.【2024年湖南卷1】近代以来,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数以万计的仁人志士失去了宝贵生命。新中国成立前夜,开国元勋们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1949年10月1日,30万军民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新中国的诞生
①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②表明中国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
③创造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前提条件,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
④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从国际意义上看,这说明新中国约诞生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鼓舞和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①正确。
B
从国内意义上看,这说明新中国的诞生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现实道路,③正确。
我们党团结管领中国人民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②不符合题意。
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④不符合题意。
4.(2024·吉林·高考真题)习近平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该理论的贡献在于( )①阐释了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成为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②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③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④拓展了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催生了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详解】①: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而不是“新质生产力”理论,①错误。②③:新质生产力的产生、基本内涵、特点、关键及其本质说明新质生产力理论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内涵,能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指引,也深化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的认识,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②③正确。④:“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优化组合的跃升”并不是在拓展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况且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拓展生产力构成的基本要素”的说法本身也欠妥,④排除。故本题选C。
5.(2024·山东·高考真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新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指出,“只要是对全人类有益的事情,中国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做,并且做好”。下列选项能够体现材料主旨的是( )①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②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③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④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国才能更好地赢得未来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详解】①③:毛泽东和习近平的话都强调中国对世界的贡献,坚持胸怀天下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要历史经验,中国式现代化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为世界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①③符合题意。②④:材料强调中国对世界的贡献,不涉及人类的前途命运应该由世界各国人民来把握和决定,不涉及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中国才能更好地赢得未来,②④排除。故本题选A。
6.(备选题)为人类解放事业奋斗终身的马克思,将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从而广泛而深刻地影响了世界,也广泛而深刻地改变了中国。一百年来,中国人追求社会主义的历程中,闪耀着光荣和梦想,也充满着奋斗和牺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和英雄的中国人民从未退却、从未动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的顽强奋斗中,信仰的光芒熠熠闪烁,伟大的事业青春盎然,我们无比自豪,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结合材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主题撰写一首短评。要求:①围绕主题,观点明确;②论证充分,逻辑清晰;③学科术语使用规范;④总字数在250字左右。
短评,是针对人物或者事件所发表的简短看法或感想,是一种常见于新闻传播的文体。一般来说,短评的字数在250——300字左右。它评析内容更为具体、立论角度也较为集中,结构简约、文字精练。写“短评"而言,首先是要“短”,文字简练,表达简洁;其次是“评”,即要有”评价""评析”“评判”。短评的材料选取往往是聚焦时代,热门话题和事件,试题的设问方式灵活开放,分析问题的视角要多角度,答案要点多个角度,评价方法科学新颖。
短评类试题的特点
【答案】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开辟了社会主义革命道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冲破了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削弱了帝国主义的世界体系,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党领导领导人民开创、发展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深入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出了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雄辩证明,中国没有辜负社会主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