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六单元集体备课本单元以“祖国河山”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美丽的小兴安岭》四篇课文。四篇课文展现了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古诗三首》描写了山水美景,《富饶的西沙群岛》表现了海疆的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海滨小城》描绘了南国美丽的风光,《美丽的小兴安岭》展现了北国四季迷人的景色。山水美!海疆美!南国美!北国美!本单元课文旨在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的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单元语文要素在课时中的梯度序列内容 教学要点字词识写 ◎认识41个生字,读准6个多音字,会写52个字,会写45个词语。 ◎能说出“蝌、鲤”等字声旁表音、形旁表义的特点。语言积累 ◎背诵3首古诗;默写《望天门山》;朗读、背诵古诗《早发白帝城》。阅读理解 ◎能结合注释,想象古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能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摘抄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阅读体会。口头表达 ◎能用自己的话介绍文中的景物或场景。 ◎能围绕给出的关键语句说一段话。 ◎能说出由“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想象到的画面。书面表达 ◎能选择“懒洋洋、慢腾腾”等词语中的一两个写句子。 ◎能仔细观察一处景物,围绕一个意思用一段话写下来,并能主动运用平时积累的描写景物的词语。 ◎作文写好后,能自己改正错别字,并乐于和同伴分享观察到的美景。17 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断、楚”等13个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重难点】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准备】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时预习卡。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 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教学过程】1.候课环节:思想准备,身体准备,用品准备,知识准备2.辅助环节:a.导入环节:激趣导入(1)课前大家进行了韵味十足的古诗诵读,一首首古诗,将我们带进了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中。说到古诗,数唐诗成就最高,说到唐诗,同学们知道是谁将诗这种文学艺术推向顶峰的吗?(2)简介李白。①你们学过他的哪些诗?②李白一生,四处漫游,游览了祖国无数的名山大川。热爱自然,寄情山水,是他生命中非常重要的情怀。25岁那年,李白初出巴蜀,前往洞庭湖游览,接着兴致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去欣赏天门山,有感而发,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b.板书课题:《望天门山》c.揭示目标: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d.出示自学指导:自由读,读准字音,注意断句,读出节奏。3.自学环节:2.个人展示读,课件相机呈现七言诗2/2/3的节奏划分。提示学生拿起笔在自己的课本上画一画。3.引导:读古诗,不仅要读出节奏美,还要读出它的韵律美。4.教师范读。引导学生关注“楚江开”“日边来”压ɑi韵。1.理清景物,整体感知。(1)同学们,一首诗就像一幅画。如果这是一幅画,那画里画了什么呢?现在请大家默读,找一找每一句都写了什么景,用你的笔圈出来。预设圈画: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2)结合注释,了解“天门”“青山”都是指“天门山”,“楚江”“碧水”都是指“长江”。2.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1)引导:同学们,前三句诗从不同的角度写了天门山、楚江,你眼中的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眼中的楚江又是怎样的江?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聚焦“断”“开”想象画面。①根据“断”的构字特点想象画面。这是“断”字的小篆,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被分开的吗?说说你脑海里出现的画面。②聚焦“开”字想象画面。引导:(在黑板上贴“山”的卡片)假如这是天门山,那么那双把天门山给分开的有力的大手是什么?(教师演示动作)启发:波涛汹涌的长江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3)理解“至此回”。①引导:一个“断”,一个“开”,体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李白还看到了楚江的什么气势?②理解“回”。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课件)回:a.到原来的地方。b.回旋,回转。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并说说你的理由。(是“回旋,回转”的意思)③出示天门山的图片,了解“至此回”的原因。滚滚东流的江水经过两山夹道处时水面变窄,碰到山壁时回旋,在这里翻滚咆哮,遇到山时,只能绕山而流,这样回旋徘徊。天门山能够把浩荡的长江水给调转方向。④说说读第2句诗时你脑海里的画面。⑤有感情地读。4.后教环节:1.品“出”“来”,想象画面。(1)诗人乘船离天门山越来越近了,他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想象第3、4句诗的画面。(3)相机质疑:两岸的青山是怎么“出”的?孤帆是怎么“来”的?引导联系生活实际讨论:当你坐车或骑车行驶在路上的时候,路前方的景物带给你怎样的感受?体会诗句中“出”“来”所描写的情形。(4)体会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2.由“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链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体会诗人的不同心境。3.总结。(1)回顾学法: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诗的?(2)总结:这节课,我们通过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感受到了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汹涌的江水回旋奔流的画面,也感受到了诗人李白愉悦的心情和对壮丽河山的喜爱之情。【当堂训练】【小结回归】①知识回顾:②目标回顾:1.认识“庭”字,会写“断、楚、至、孤、帆”5个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能背诵并默写。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③一清三习:(堂清,复习,预习,补习)课下把这节课的生字词写一写,练一练,预习课后习题【板书设计】17.望天门山第2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3.用自己的话说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1.候课环节:思想准备,身体准备,用品准备,知识准备2.辅助环节:a.导入环节:复习导入(1)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色美丽,所以从古至今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b.板书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他非常喜欢西湖。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雨来。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c.揭示目标: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3.用自己的话说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诗句的意思。d.出示自学指导:根据老师的提问,结合课文,回答问题自学环节:3.运用学法自学古诗。(1)课件出示学法,学生自主学习。(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朗读。①指导读准字音:读准“潋滟、亦、抹、宜”,开火车读诗,一人一句。②相机指导读出节奏。饮湖上 / 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3)这首诗写什么大家都读懂了吗?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①出示晴天西湖。你想到了哪个词语?(板书:潋滟)“潋滟”二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②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想象说话:金色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碧波荡漾,波光粼粼。引导朗读——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课件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③“西湖之雨”你们又是抓住什么关键词感受到的?(板书:空蒙)出示雨天西湖,想象说话:轻纱似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云雾迷蒙,群山若隐若现。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点击课件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④个性赏读“晴、雨西湖”。晴、雨两种天气,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生自由练读,展示读,师激情引读。(4)引导学生交流“西子”比喻的巧妙,入境体会赞美之情。①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②启发: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是怎么赞美她的呢?淡妆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③指导朗读:难怪诗人说——出示诗句学生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链接两首写西湖的诗,感受“淡妆浓抹总相宜”。①课件出示下面两首写西湖的诗,学生读完后谈感受到了西湖怎样的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宋]苏轼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②学生交流。③小结回扣“淡妆浓抹总相宜”。如果“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是西湖的“浓抹”,那么“白雨跳珠乱入船”应该是它的“淡妆”,但我们都感受到西湖是那么美,难怪作者说——(出示诗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学生有感情地读)4.背诵、积累古诗。(1)指名读,齐读。(2)填空搭支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水光__潋滟晴方好__,山色__空蒙雨亦奇__。__欲把西湖__比西子,__淡妆浓抹__总相宜。后教环节(1)结合注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通过朗读表现出来。(2)我猜测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秋月映照下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犹如一面未打磨的镜子。远远望去,洞庭湖如同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的君山。2.交流学习成果,教师相机指导。(1)学生按学习单交流。(2)相机引导。①抓住“和”字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引导学生用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景。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诗句。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像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是多么宁静。一起来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的笼罩下,泛起点点银光,此时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诗眼。②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进一步品味“和”。引导:这洞庭湖有着怎样的山,怎样的水?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总结引领。今天,我们运用“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借助注释,抓关键字词想象画面;品词入境,感悟诗情”的方法学习了三首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领略了天门山、西湖、洞庭湖独特的美景。在古诗的王国里,山水诗还有很多,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读一读,继续去领略祖国山水的壮丽和古诗的魅力。生字教学中分类指导有代表性的字,一字带多字是高效写字教学的策略,重点范写“银、磨”,是因为以往的教学经验告诉我,这两个字不容易写好,也容易写错,这是关注学情使然。交流学习所得,能进一步促使学生将内化的知识及学习方法固着在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当堂训练】【小结回归】①知识回顾:②目标回顾:1.认识“亦、宜”等4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饮、初”等8个字。2.想象《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描绘的景色。3.用自己的话说出《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望洞庭》诗句的意思。③一清三习:(堂清,复习,预习,补习)课后把这节课的练习册填一填,预习下一课的生字词【板书设计】17古诗三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