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社会历史的本质课件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5.1社会历史的本质课件课件(共31张PPT)-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
唯物论
唯物
辩证法
认识论
回答如何认识世界(第四课)
主要讲实践、认识、真理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怎么样(世界的状态与规律)(第三课)
主要讲联系、发展、矛盾的主要内容
回答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质)(第二课)
主要讲物质、意识、规律的主要内容
社会历史观
回答社会生活的本质,发展和主体(第五课)
人生价值观
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第六课)
(社会的宏观层面)
(个人微观层面)
寻觅社会的真谛
5.1社会历史的本质
5.2社会历史的发展
5.3社会历史的主体
(1)实践(本质)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基 础
本框地位和内容
(1)规律
(2)总趋势
基本矛盾
普遍规律
总趋势
实现途径
实现方式
地位
含义
关系
(1)历史的创造者
(2)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要 求
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5.1 社会历史的本质
政治认同
从社会存在出发理解社会意识,坚持思想领域的问题要到物质领域中去寻找根源,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
科学精神
理解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通过事例,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问题。
核心素养
公共参与
法治意识
坚定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使我们更加懂得遵纪守法。
弘扬塞罕坝精神,艰苦奋斗,不忘初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 做担负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
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作用。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旧识回顾
2022年5月份,教育部发布了《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版)》。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的不同目标。其中提到,在5-6年级,烹饪与营养方面,学生要用简单的炒、煎、炖等烹饪方法制作2-3道家常菜,如西红柿炒鸡蛋,煎鸡蛋,炖骨头汤等参与从择菜,洗菜,到烧菜装盘的完整过程。
小学新增“煮饭”课登上热搜
思考:国家层面为什么重视青少年的劳动教育?
①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②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③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
在劳动中,人的结构关系加强,形成人类社会,在劳动中创造并传承人类文明
劳动即社会实践
研究人类历史的规律,也就是研究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运动规律。
拓展:
1.劳动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
2.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劳动的重要性
2.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改造自然的物质生产的实践
调整、改革社会关系的实践
创造科学文化的实践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精神文化领域
构成
人类社会生活的领域
实践的基本形式
结论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形成了社会关系,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去赶集,挑选中意的商品
你知道下面这些社会生活活动都属于哪个领域什么活动吗?
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
文化活动
经济活动
政治活动
文化活动
政治活动
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是如何形成的 这些现象有何共性
经济、政治、文化等全部社会现象是在人的实践中形成的,都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2、到银行贷款买房或办厂
3、关注2024年“两会”召开情况
4、习近平主席发表七一讲话
5、参加“爱我中华”演讲会
6、观看电视剧《觉醒年代》
7、参加村委会选举
知识小结
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方式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劳动创造了人,推动了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
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
实践的基本形式
变革社会的实践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探索世界规律的
科学实验活动
社会生活的经济领域
社会生活的政治领域
社会生活的文化领域
实践生成了社会生活的全部领域。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构成
构成
构成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易错提醒
易错提醒
1.劳动是推动人类产生和发展的唯一动力。
纠正:劳动是人类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推动力。
2.劳动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纠正: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3.社会活动是人有意识的活动,所以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决定的。
纠正:人类社会的发展受客观规律的支配。人的主观意志决定不了社会发展的方向,改变不了由客观规律所支配的社会发展的总趋势。
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点击此处输入文字
知识回顾: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呢?
那么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思考: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什么的标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谁决定谁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全部社会生活领域的构成
(1)社会存在
①含义: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
②内容
(2)社会意识
①含义:社会生活中的精神方面。
②形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
地理环境
人口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
社会心理。
风俗、习惯。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历史唯物主义
历史唯心主义
两种基本的历史观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第一方面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两大基本派别
延伸到社会历史领域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哲之前的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2、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存在决定思维
物质决定意识
思维决定存在
意识决定物质
哲学的基本问题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判断:下列哪些属于社会存在?哪些属于社会意识?
1.电影院
2.马克思主义
3.抗疫精神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劳动者
6.中国梦
7.中国空间站
8.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
历史唯心主义(唯心史观、英雄史观)
唯心主义历史观的两种表现:
(1)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数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看不到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2)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实质:把精神、或者一些神秘力量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大人物心理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
决定历史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人心的好坏,特别是帝王心术的好坏。他认为人的本心是一切社会现象的决定因素。
梁启超
朱熹
以往哲学为什么会在社会历史领域陷入唯心主义?
社会历史是人们活动的结果
人们的活动是有自觉意识和目的的
(假象)
未追溯到产生思想动机的物质原因——社会存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主观意志决定的
马克思从实践出发认识人类社会,用实践的观点考察人类社会,找到了以物质生产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存在,从而克服了旧的社会历史理论对社会历史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思想动机层面的局限性。
马克思主义的先进之处
历史唯心主义的缺陷
漫画:万能的上帝
鬼神观念的形成离不开客观存在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有什么相互关系?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70年代:自行车、手表、缝纫机
80年代: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
90年代:空调、音响、录像机
结婚三大件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思考: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存在一变化,是不是社会意识立刻跟着就变?
在社会主义社会的今天,仍存在大量封建迷信思想;
30年代落后的中国,共产党主义思想却能在中国生根。
这说明什么道理?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并不是亦步亦趋、完全同步、如影随形的。
②但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不完全同步)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①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方法论】
1.要求我们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2.我们要树立正确的社会意识,克服错误的社会意识。
【原理】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
②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着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①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的本质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所有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
含义
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本课小结
社 会存 在社 会意 识决 定反作用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风俗习惯社会心理不同社会意识形式相对独立性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示意图知识拓展
易错提醒
5.社会意识的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变化是同步的。
纠正: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6.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因此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纠正:并不是所有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都起促进作用,只有正确的社会意识才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4.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依赖。
纠正:社会存在能离开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不能离开社会存在。
“十四五”时期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承上启下、尤为关键。特别是在疫情冲击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添诸多变数,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编制“十四五”规划必须坚持与时俱进破解难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践证明,“五年规划”是引领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前进航标。编制“十四五”规划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民统一起来,切实把社会期盼、群众智慧、专家意见、基层经验充分吸收到“十四五”规划编制中来,齐心协力把“十四五”规划编制好。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知识,分析国家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的哲学依据。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课后训练
参考答案: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国家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要针对我国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实际。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编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我国发展特别是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具有重要作用。
1.(2023·广东·高考真题)20世纪80年代,自行车是我国居民出行最常见的代步工具。近年来,随着绿色低碳出行观念的普及,多地出现骑行热,凭借健身、时尚、科技等新元素,沉寂多年的自行车再次引发民众的消费热潮。这一现象说明( )
①人的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选择性
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决定生活面貌
③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④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课后训练
2.(2023·山东·高考真题)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提起看过的一个关于培养批“一县一业”重点基地的文件:“我看了以后皱了眉头,这个事情不好下指标,一个县是不是光靠一个产业去发展,要去深入调研,不能大笔挥,拨一笔钱,这个地方就专门发展养鸡、发展蘑菇,那个地方专门搞纺织,那样的话肯定要砸锅。”上述材料蕴含的哲理是(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是把握规律、做好决策的根本立足点
②只有反映社会存在的产业决策,才对产业发展起积极作用
③正确的产业决策是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相统一的基础
④调研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形成正确决策的基本条件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B
课后训练
3.(2023·湖北·高考真题)苏轼是北宋的治水能臣,在西湖边留下了以湖面小石塔为标界来监测水位和水面种植区域的“三潭印月”(如下图)。针对“吴中”之地“居民与水争尺寸,以故常被水患”,他主张“让地与水”,提出“堤防省(注:减少)而水患衰”的理念。苏轼治水的理念启示我们( )
①传统治水理念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社会实践
②要合理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利民生福祉发展
③要突破自然条件制约,积极主动推动矛盾转化
④要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D
知识拓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