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2课 《皇帝的新装》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快速阅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2.复述故事情节,认识童话夸张与想象的特点。3。发挥联想与想象,深入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重点难点】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认识童话夸张与想象的特点。2。解这篇童话的讽刺意蕴和现实意义。【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小到大,同学们接触了不少童话故事,猜一猜,下面四幅图分别是什么童话故事?预设:《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师:诗意的童话故事装点着我们幸福的童年,优美的故事总是令人心醉和难忘的。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九世纪丹麦童话大师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领咯一下童话的魅力。二、教学新课1.读读写写笨(bèn) 赐(cì) 聘(pìn) 炫耀(xuàn)称职(chèn) 愚蠢(chǔn) 现款(kuǎn) 妥当(tuǒ)理智(lǐ) 呈报(chéng) 钦差(qīn) 滑稽(jī)圈定(quān) 狡猾(jiǎo) 陛下(bì) 爵士(jué)头衔(xián) 勋章(xūn) 袍子(páo) 骇人听闻(hài)随声附和(hè) 不可救药2.多音字(chèn)称职 (jī)滑稽 (shí)拾取(chēng)称号 (qǐ)稽首 (shè)拾级(quān)圈定(juàn)猪圈(juān)圈起来3.理解词义称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滑稽: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呈报:报告(上级)。不可救药:病重到已无法救治,比喻人或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随声附和:别人说什么,自己跟着说什么,形容没有主见。1.作者简介安徒生(1805—1875),丹麦作家。他一生坚持不懈地进行创作,以诗意而又幽默的笔调,改变了现代童话的面貌,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他开启了童话创作的先河,被尊为“现代童话之父”.代表作有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等。2.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安徒生童话和故事选》。本文写于1839年,当时丹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阶级则穷奢极欲,挥霍无度。面对这样的现实,安徒生根据西班牙的民间故事,改编创作了本文,揭露了贵族阶层的阿谀奉承和虚伪透顶,深刻地解剖了当时社会的病状.3.文体知识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语言通俗、生动,故事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对自然物进行拟人化的描写,不论鸟兽虫鱼、花草树木,还是家具、玩具等都可拥有生命,拥有人的思想感情。1。这则童话全文约2700字,按照初中生阅读速度每分钟不少于400字的要求,同学们应该7分钟左右读完全文。现在请你现在集中精力开始阅读,边读边快速厘清故事线索和情节,完成下面填空.(1)以“ "为线索:皇帝 新装 →骗子 新装→大臣 新装→皇帝 新装→小孩 新装。(2)以“ ”为线索:骗子 骗→皇帝 骗→大臣 骗→百姓 骗→小孩 骗。预设:(1)以“ 新装 ”为线索:皇帝 爱 新装 →骗子 做 新装→大臣 看 新装→皇帝 展 新装→小孩 揭 新装。(2)以“ 骗 "为线索:骗子 行 骗→皇帝 受 骗→大臣 助 骗→百姓 传 骗→小孩 揭 骗。2。课堂小结引子:(第1段) 皇帝爱新装 皇帝受骗开端:(第2—4段) 骗子做新装 骗子行骗发展:(第5—23段) 君臣看新装 大臣助骗高潮:(第24—33段) 皇帝展新装 百姓传骗结局:(第34—37段) 小孩揭新装 小孩揭骗3.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简要复述这个故事。你也可以选择更有创意的方式复述这则童话,给同学们带来不一样的体验,以下方式可供选择.(1)改变叙述视角。比如,选择皇帝、老大臣、诚实的官员、高贵的骑士、老百姓、骗子、骗子的织布机、皇帝的镜子等任一角色,以他(它)的口吻,发挥想象进行复述。(2)改变叙述顺序。(3)改变叙述节奏。比如,你想要突出的故事情节可以详述,其他的可以略述或概述。复述示例:(1)改变叙述视角。示例:我是宫里的一台织布机,我每天都很忙碌,因为爱美的皇帝四处招聘御用织师,为他织布裁衣。有一天,宫里来了两个人,他们自称能织出人类所能想到的最美丽的布……(2)改变叙述顺序.示例:游行大典的前夕,皇宫里的织布间灯火通明.皇帝的“御聘织师”整夜都没有睡觉,他们点起16支以上的蜡烛赶夜工,要把皇帝的新衣完成。他们用两把大剪刀在空中裁了一阵子……4.课堂小结听完同学们的复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则童话人物滑稽可笑,情节荒诞离奇,充满了想象与夸张。那么你觉得课文中哪一个人物、哪一个情节、哪一处环境的想象最夸张?这种夸张的想象是否具有合理性?请同学们课下思考,我们下一节课接着探讨。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可以感受到这则童话人物的滑稽可笑,情节的荒诞离奇,充满了想象与夸张.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探讨这种写法是否合理。二、教学新课1。你觉得课文中哪个人物最夸张?预设1:皇帝.他酷爱穿衣打扮,竟然到了每一天、每一点钟都要换一套衣服的地步;他先派他最信任的两名大臣去探望,然后自己再去;在孩子道破真相后,仍以一副更骄傲的姿态继续游行。看上去似乎太夸张了,实际上正是虚荣昏庸的统治阶级穷奢极欲、自欺欺人、丑态百出的写照.预设2:骗子.他们声称新衣有“愚蠢的人或不称职的人看不见”这一神奇特性,在织布的过程中,他们假装忙碌,并向前来探视的大臣和皇帝声情并茂地描述布料的色彩和花纹,以获取更多的金子和生丝。骗子夸张的言行,最好地呈现了他们狡诈、贪婪的本性;骗局的顺利进行,生动地揭露了各个阶层人物的愚蠢、虚伪与自私。预设3:老大臣和官员.他们极力睁大眼睛但仍看不见布料,他们仔细听骗子对布料的描述,回去后背给皇帝听,以获得皇帝的信任,他们私心重重,既愚蠢又狡猾,更不称职。2.你觉得课文中哪个情节最夸张?示例:皇帝赤身裸体在大街上游行这个情节最夸张。作者以这样夸张的方式,暴露皇帝的愚昧昏庸,极具讽刺性,不仅讽刺了皇帝,也讽刺了促成这次“裸行”的所有人.3。你觉得课文中哪一处环境最夸张?预设:示例:全城的人都想借这神奇的新衣检测一下邻人,当皇帝在游行的时候,全城人都称赞这件新衣,避免被认为是愚蠢的.作者营造了极其荒诞的环境氛围,揭示了人性的弱点。4.这种夸张的想象是否具有合理性?预设:本文的想象是夸张的,又是合理的。它更加鲜明地暴露对象的本质,凸显故事的主题,增强艺术的感染力。作者成功地运用夸张和想象,描绘出了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1。我们从课文的想象与夸张中看到一幅自欺欺人的群丑图,面对根本不存在的“新装",所有成年人都不敢说真话。但最后有一个小孩子道出了真相,揭穿了骗局。为什么所有大人都撒谎,而小孩子敢说真话?预设:在故事里,大人都害怕说出新衣不存在会导致自己被当作不称职的、愚蠢的人,因此都撒谎说看见了新衣。而孩子是天真无邪的,没有这样的心理负担,所以敢于说真话.因为统治者的虚荣、愚蠢,整个社会在他的统治下,说真话就等于挑战了统治者的权威.迫于压力,没有人敢揭穿统治者的愚蠢,所以只能配合统治者演戏,整个社会都染上了装腔作势的毛病。而孩子是天真的,他无所畏惧.纯真的“童心”是最宝贵的,只有它具有戳破掩盖真相的薄纸的力量.2。小孩揭穿骗局后,为何皇帝和大臣仍装模作样地把戏演下去?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 预设:因为统治者没有勇气承认真相,他们仍然装模作样,与敢说真话的小孩形成对比,显得更为可笑、腐朽。这样的情节安排,能凸显作者的立场,使讽刺意味更加浓厚。3.如果你也在游行现场,你会揭穿骗局吗?预设1:不会,因为我也怕被认为是愚蠢的,我怕成为“出头鸟"遭皇帝迫害,因为有担心和害怕的东西,我可能会随大流,跟着一起说谎,虽然我知道这不对.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有很多,比如……预设2:会,只要我真的看不见,哪怕被嘲笑,我也会实话实说。因为我觉得诚实是极其宝贵的品质,从小父母、老师就教育我们要诚实,社会需要敢说真话的人。1。经过学习,我们对这则童话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了更好地理解这篇童话故事,请同学们自选一个情节,将课文改编为课本剧,进行小组展示.情节参考:骗子登场、大臣受骗、皇帝视察、皇帝游行、孩子揭骗。友情提示:发挥想象,适当补充人物的言行、心理.设计一些符合人物形象的对话、动作。剧本设计示例:大 臣 受 骗老大臣上场。在皇宫内的织房里,那两个骗子正装模作样地织造并不存在的衣服。老大臣先在门外张望一阵,只见两人空手忙碌。老大臣:(自言自语)愿上帝可怜我吧!(又把门缝开大一些,用手揉了一下眼睛)我怎么什么东西也没有看见!骗子甲:(听见门外有声音,忙放下手中的活儿去开门,对大臣毕恭毕敬)尊敬的大臣,快请进。请您过目,这布料的花纹是不是很美丽 老大臣:(揉一揉眼睛,还是看不见,惶恐地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哦,不,这一点绝对不能让别人知道。骗子乙:大人,您再看看这布料的色彩。老大臣:(十分镇定,满意地笑)哎呀,美丽极了!真是美极了!二、布置作业请完成本课《分层作业》。【板书设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