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8课《灯光》教学逐字稿第一课时环节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灯光》。灯光是我们生活中十分平常的景物,可他在作者眼中却是特别的。文中的灯光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作者通过写与灯光有关的事情,想要表达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进入今天的学习。环节二:了解作者本文的作者是王愿坚,山东诸城人,作家,主要作品有《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等。环节三:积累语言我们先结合这一课的课下注释和教科书第37页的读读写写学习文中的字词,老师还为大家补充了几个字词(如下图)环节四:梳理文章思路这篇文章围绕灯光写了哪些事情,请大家圈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一部分1-2:我在天安门广场欣赏夜景,他人的赞叹引发了我的回忆。(时间点:现在)第二部分3-11:我回忆战争打响前后有关郝副营长的往事。(时间点:1947年初秋)层1:(3-7)战斗打响前,郝副营长借助火柴燃烧的微弱光亮,看书中有关电灯的插图并与我交谈。层2:(8-11)战斗打响后,郝副营长点燃了书本,用火光引导后续部队寻找到了攻击的突破口,而他因此暴露了自己的位置,壮烈牺牲。第三部分:(12)我从往事的回忆中回到现实的灯光下。环节五:研读课文1.我回忆的故事发生在怎样的背景下?段3:战斗发生的时间、战斗发生的地点、即将面临一场恶战、战斗发生在即将发生在漆黑的夜晚、我当时的记者身份段4:郝副营长的身份:年轻却十分著名的战斗英雄在刚才的学习中,我们梳理了文中回忆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故事的主人公,讲故事的人和世界的背景,了解故事背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故事接下来的内容,进一步梳理情节。进一步梳理情节:2.在我的记忆中,郝副营长是个怎样的人?思考:战前郝副营长有哪些表现引起我的关注?反常表现一:段4:“注视”“沉思”段5:“多好啊!”“你见过点灯吗?”三处都聚焦于一幅图画,联系郝副营长的表现,猜想郝副营长的心理(对电灯和在灯下读书的生活无比憧憬)反常表现二:段7:“又望了一眼”——这幅画深深牵动了他的心。“很亮很亮”一句中两次“很亮”突出了郝副营长对明亮的灯光十分渴望。圈画“赶明儿”、“也能”、“让”等词语。这些词语写出了郝副营长希望未来有更多的孩子可以享受灯光的向往和他憧憬着能在灯光下学习的和平生活。“他把头靠在胸墙上……对未来的憧憬里”又一次陷入了沉思——对胜利的向往,对胜利后幸福生活的向往。从战前郝副营长的反常表现中看出他是一个有人情味的、朴实的英雄。3.战斗打响后故事情节发生了哪些矛盾冲突和情节的突转,在8—10段中,你又能读出怎样的郝副营长?段8 矛盾冲突1: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突击部队孤军深入,围歼战可能失败(千钧一发的时刻)。情节突转1:黑暗里出现一星火光,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情节突转2:是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了那本书,化解了矛盾情节突转3:我得知郝副营长为了解决突发问题而牺牲了。战斗中的郝副营长:英勇无畏、舍身忘死的革命英雄环节六:课堂小结1.圈画表现时间的词句,概括文章内容,梳理文章的思路。2.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3.关注人物在特定背景下的反常表现,读出一个有人情味的郝副营长。4.抓住故事的矛盾冲突和情节突转,感受到他无私的献身精神。环节七:布置作业第二课时环节一: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概括了文章内容,梳理了文章思路,重点分析了人物形象,明确了故事背景,关注了人物在战前的反常表现,推断出郝副营长内心淳朴的愿望和美好的憧憬。又关注了战斗打响后的内容,分析了故事的矛盾冲突转情感突转之处,感受到郝副营长英勇无畏、舍生忘死的精神品质。今天继续学习,去理解作者写灯光的事到底表达什么?环节二:分析3-7段与8-11段的关系关注回忆往事部分,阅读3-11段并思考:为什么作者描写郝副营长这位战斗英雄却详写战斗以前的表现,而略写战斗打响后的事?这二者之间的关联是什么?阅读11段:“这位年轻的战友……见一见电灯”,试着填入一组关联词。得出结论:可加“因为……所以”。战前的表现是原因,即人物的动机和行为。战斗打响后的表现为结果。战前内容反映的是郝副营长的内心世界,朴实美好的愿望促使他愿在关键时刻以生命来换取胜利,淳朴的动机塑造了有温度、有人情味儿的战斗英雄。由此环节建立战斗打响前后这两部分情节的因果关系,郝副营长的英勇牺牲表现源于他朴实美好的动机,通过对详略描写的处理便于读者进一步理解人物形象以及他的崇高境界。环节三:梳理作者情感关注叙述者“我”的思想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一)圈划回忆中蕴含“我”情感变化的语句,梳理战前和战后我的情感脉络。分别阅读3-7段和8-11段内容,梳理可得:3-7段“战前”部分,关注“并没有”、“却”等词语。“我”的情感变化:好奇——疑惑、吃惊——理解8-11段“战斗打响后”,关注“整个”、“焦急”、“还”、“可是”等词语。“我”的情感变化:着急——兴奋——震惊——敬佩、痛惜(二)关注文章的开头与结尾,结合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思考当下的“我”产生的情感认识。结尾:由回忆转到现实,往事时隔多年,“我”仍想起战友,体现出“我”对他的怀念之情。开头(1、2段):特定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下,让“我”想起那些战争中为国捐躯的烈士们,感受到和平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对英烈们的付出换来今日的生活的宝贵有了更深的认识。(三)梳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思想认识。梳理我对郝副营长的情感变化过程,写多年后的“我”回忆灯光的故事,表达如今的“我”在特定时间、背景之下对往事有了新的深刻认识,意在说明更要珍惜幸福安定的生活,缅怀、铭记、传承英烈的精神,建设好新中国,缅怀先烈,珍惜如今的生活。环节四:分析1、2、12段与3-11段的关系找出文章中多次出现的“多好啊”,并分析其含义及之间的联系。从“往事”中找到两处,“现实”部分找到一处。这几处“多好啊”勾连了现实与往事,让读者关注到现在的“我”处于特定的地点和时间,让“我”想起过去郝副连长说的话,从而触发对往事的回忆,是文章结构更紧凑。环节五:课堂小结1.结合上节课内容,分析战斗打响前后的关系,理解郝副营长淳朴的动机。2.抓住蕴含“我”情感的语句,梳理过去和现实的“我”对往事的情感认识,解决作者想表达的核心问题。3.分析三次“多好啊”的含义及三者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构思方法。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21世纪教育网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