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4课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天净沙·秋思》是统编版2024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该单元的人文主题是“自然",这四首诗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意象诗,都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具有意境美。《天净沙·秋思》仅仅用28个字就意蕴丰富的表现出一幅意境深远的秋思图。学习这首诗可以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素养,又可以培养学生得学科大概念的意识。1、了解作者、写作背景、元曲2、反复诵读,品语言,感悟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3、体会曲中所表达的悲愁情怀和思乡之情4、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及爱国之情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品语言,感悟小令凄婉、萧瑟的意境教学难点:体会曲中所表达的悲愁情怀和思乡之情说起秋,似乎这样的季节很少有人不喜欢,中国古代文人更是喜欢。有“秋月仍圆夜,江村独老身”的孤独;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哀愁;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落寞.一个词里的秋天如果让你用一个词形容秋天,你会用哪一个词?秋高气爽、黄叶纷飞、天高云淡、秋风萧瑟、瓜果飘香……一句诗里的秋天?“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一首曲里的秋天,元曲里的秋天是何滋味 【走近作者】马致远(约1251—1321 以后),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著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背景资料】这首小令选自《全元散曲》.马致远少年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执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一生几乎都过着漂泊无定、困窘潦倒的羁旅生活。这首小令正是他一生真实而生动的写照.他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文学常识】元曲 我国古代诗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种新的诗体,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散曲又分小令和套数。小令在元代又名“叶儿”,每首能独立,相当于一首诗或一阕词;由于它是能歌唱的文字,所以就有不同的曲调;每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表示不同的谱式,规定着不同的字数、句数、平仄、韵脚。曲牌表示曲调,另有题目.小令的曲牌常是一个,即一首小令一个曲牌,但也有例外的。任务一: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1。听读(注意字音、节奏、重音和语速;把握感情基调。)2.自由朗读(根据听读的感悟读)3.互读(读准字音、把握节奏、同桌点评) 4。分组赛读,做最美朗读者。请同学们根据朗读节奏,反复朗读,带着感情读一读,做一次最美朗读者。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任务二:品读诗歌,感知诗意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诗歌,然后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先独立思考、猜测,再在小组交流。并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天 净 沙 ·秋 思游子思乡的愁绪枯 藤 老 树 昏 鸦,枯藤(缠绕的)老树(栖集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 桥 流 水 人 家,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人家。古 道 西 风 瘦 马。(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夕 阳 西 下,夕阳(已经朝着)西方落下,断 肠 人 在 天 涯。(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首小令的画面。示例: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缓缓前行。只见,缠满枯藤的老树上,几只归巢的乌鸦在盘旋;潺潺流动的小溪上,一座小桥通向不远处的人家;苍凉的古道上,那孤独的游子将要飘到何方?太阳就要落山了,想着那遥远的征途,浪迹天涯的游子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任务三:合作探究,讨论提升【合作探究】再次朗读这首小令,小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1.这首曲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2。简要分析诗歌前三句写法的妙处。3.结尾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1. 这首曲中,描写了哪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①前三句写景,罗列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种形象鲜明的事物,枯藤缠绕着的老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几户农家.②荒凉的古道上、萧瑟的秋风里走着一匹瘦马.清雅、安适的农家之景与萧瑟、苍凉的深秋古道氛围相映,使秋野旅人更加悲愁、凄苦。2。简要分析诗歌前三句写法的妙处。运用白描手法,将九种景物纳入一个画面,且用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景物带上了鲜明的个性,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萧瑟、荒凉的气氛,为下文写游子内心的孤独寂寞做铺垫。3.结尾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夕阳已经西下,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在天涯.“断肠人”指悲伤到几点的人,作者以断肠人自比,写出了羁旅游子内心的惆怅、悲凉,其对家乡的思念给人以刻骨铭心之感。作者寄情于景,把抽象的、难以表达的悲苦之情,借助景物画面刻画得淋漓尽致.在现实生活中,自然景物本是没有感情的,当作者把这些景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时,这些景物便被赋予感彩,同人的感情融为一体了。这首曲中罗列的九种事物本事极其常见的普通之景,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在一个图景中时,便成为使人“断肠”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了悲凉的气氛.这便是诗歌中的意境。拓展延伸,对比赏析诵读白朴的《天净沙·秋》,谈一谈此曲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所营造的氛围有何异同?天净沙·秋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此曲开篇先绘出了一幅秋日黄昏图,营造出一种宁静、寂寥的氛围,再以名词并列组合的形式,选取典型的秋天景物,由远及近,描绘出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秋景也由先前的萧瑟、寂寥变为明朗、清丽了。这首小令,只五句二十八个字,篇幅虽短,却以神来之笔捅绘出了一幅绝妙的秋景图。夕阳下,乌鸦归巢,小桥边,农人回家,而在荒凉的古道上,瑟瑟的秋风中,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明往何地,都不得而知。全曲不着一秋却写尽了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不用一思,却将游子心中浓重的乡愁与忧思描绘得淋漓精致,著名词评家王国维曾这样评价这首小令: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之妙境.这首诗也凭仅仅28个字就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秋思之祖”流传至今。下面让我们再次朗诵这首小令,进入这意蕴深远,诗意浓郁的绝妙秋景。1.朗读并背诵默写全文。2。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散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