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3.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3.7《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五年级上册第七课《中华民族一家亲》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主要教学内容:
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构成和分布: 通过歌曲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并介绍中国56个民族的组成,以及“少数民族”的由来。结合教材图表,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以及人口流动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响。
民族平等做主人: 通过宪法规定和图片展示,让学生认识到各民族在政治上享有平等权利,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并结合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国家为保障少数民族权益做出的努力,例如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实行双语教学等。
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历史和现实事例,展示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鉴,例如“茶马古道”、民族特色食品、服装、语言、音乐等。引导学生理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以及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
学情分析
1. 学生对民族知识的了解程度:
学生是否了解中国有多少个民族?
学生是否了解各民族的分布特点?
学生是否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学生是否了解一些民族英雄事迹?
2. 学生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学生是否知道我国各民族之间是否平等?
学生是否了解国家对少数民族有哪些优惠政策?
学生是否了解各民族之间是否存在矛盾和冲突?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3.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式:
学生对学习民族知识是否感兴趣?
学生更喜欢哪种学习方式?例如:听讲、阅读、讨论、实践等。
学生是否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4. 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
学生是否能够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民族平等、文化交融等?
学生是否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目标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可以结合“中华民族一家亲”这一课的教学,进行以下拓展:
1. 深入了解各民族文化:
组织学生开展民族知识竞赛: 通过竞赛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各民族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邀请少数民族代表进课堂: 邀请少数民族代表向学生介绍本民族的文化,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各民族文化的魅力。
组织学生观看民族歌舞表演: 通过观看民族歌舞表演,让学生感受各民族音乐的优美、舞蹈的精彩,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组织学生参观民族博物馆: 通过参观民族博物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各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增强对民族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2. 探究民族交融的奥秘:
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当地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情况。
引导学生查阅资料,探究民族交融的历史: 例如,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茶马古道”、“丝绸之路”等历史事件,感受各民族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互鉴。
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交融的意义: 例如,引导学生思考民族交融对中华文化发展、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等方面的意义。
3.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组织学生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支教、扶贫等活动,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贡献力量。
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例如,引导学生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情况,并思考如何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
鼓励学生为维护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例如,鼓励学生与少数民族同学友好相处,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传播民族团结的理念。
4. 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民族文化创意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设计民族服饰、制作民族手工艺品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引导学生创作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 例如,引导学生创作诗歌、散文、小说等,表达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民族体育活动: 例如,鼓励学生参加民族运动会、学习民族体育项目等,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
5.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学习民族知识: 例如,引导学生浏览民族风情网站、观看民族音乐视频等。
鼓励学生参与网络互动交流: 例如,鼓励学生在网络平台上与少数民族同学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引导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真伪: 例如,引导学生辨别网络上的民族歧视言论,树立正确的民族观。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各民族的构成和分布特点: 通过教材图表、图片、视频等资料,引导学生了解中国56个民族的组成、分布特点以及人口比例,并形成对各民族分布格局的直观认识。
理解民族平等原则: 通过宪法规定、图片展示、生活实例等,引导学生理解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权利,共同参与国家建设,并形成对民族平等原则的认同。
感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历史和现实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在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流互鉴,感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并认识到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伟大贡献。
教学难点:
理解和感受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生活经验有限,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例如:民族交融、文化互鉴等。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例如:故事、案例、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和感受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初步形成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由于学生对国家历史、民族文化的了解有限,难以形成深刻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因此,需要教师通过多种途径,例如:参观民族博物馆、观看民族歌舞表演、学习民族歌曲等,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多元一体,并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
歌曲导入: 通过播放歌曲《爱我中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代表的56个民族,引出课题“中华民族大家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首歌会提到56个星座和56枝花?它们分别代表什么?
板书课题: 强调“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为后续学习做铺垫。教师可以进一步解释这句话的含义,即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
活动一:走进民族大家庭
了解民族种类: 通过学生分享,了解他们所知的民族,感受民族多样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哪些独特的文化和习俗?
分析民族分布: 观察饼状图,理解汉族人口最多,其他民族人口较少,引出“少数民族”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人口数量的差异?这会对各民族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理解民族分布格局: 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和活动园,了解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特点,以及人口流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分布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意义?人口流动如何促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梳理小结: 总结民族分布特点,强调人口流动带来的积极影响,例如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活动二:民族平等做主人
理解民族平等: 通过阅读宪法规定和相关链接,理解各民族在政治上一律平等,都是国家的主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民族平等如此重要?它对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什么意义?
感受民族平等: 通过观察人民代表大会照片,感受各民族代表参与国家事务的平等权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政治制度?各民族代表是如何代表本民族人民的利益和诉求的?
举例说明: 通过学生分享,了解国家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保障少数民族权益的措施,例如设立少数民族教育补助经费、实行双语教学、设立少数民族艺术专业班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怎样的关怀?它们对少数民族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梳理小结: 总结民族平等的意义,强调民族团结互助的重要性,以及国家为保障少数民族权益所做的努力。
活动三: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理解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和活动园,了解历史上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交流方面的互动,例如“茶马古道”、傣族凤尾竹传入西藏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举例说明: 通过学生分享,了解现代社会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例子,例如超市里的少数民族特色食品、少数民族穿汉服、少数民族讲汉语、歌曲融入少数民族特色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现代社会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梳理小结: 总结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意义,强调相互依存的密切联系,以及各民族共同建设家园的团结精神。
了解历史事例: 通过阅读教材文字,了解江南地区开发和新疆少数民族抗日等历史事例,感受各民族共同建设家园的团结精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事例体现了各民族怎样的精神品质?它们对中华民族的发展有什么贡献?
了解文化交融: 通过阅读教材文字和活动园,了解各民族在农业、音乐、饮食等方面的文化交融,例如少数民族食品、少数民族乐器、汉唐时期饮食文化交流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文化交融现象说明了什么?它们对中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梳理小结: 总结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化的意义,强调“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以及各民族对中华文化做出的贡献。
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