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古诗文背诵必修10篇 原文+翻译+理解性默写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届高考语文全程一轮复习古诗文背诵必修10篇 原文+翻译+理解性默写

资源简介

《论语》十二章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子曰:“朝(zhāo)闻道,夕死可矣。”(《里仁》)
子曰:“君子喻①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子曰:“见贤②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xǐnɡ)也。”(《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③,然后君子。”(《雍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④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⑤,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⑥(ěr)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重点词解』◎
①喻:知晓,明白。②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者,贤德、有才华的人。③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④弘:广、大。⑤篑:盛土的竹筐。⑥迩:近。
『全文翻译』◎
孔子说:“君子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勤勉于做事而谨慎于言谈,接近有道德的人来匡正自己的错误,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学而》)
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样来对待礼仪制度呢?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怎样来对待音乐呢?”(《八佾》)
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理,即使晚上就要死去,都可以。”(《里仁》)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懂得利。”(《里仁》)
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里仁》)
孔子说:“质朴(内容)胜过文采(形式),就会显得粗野简陋;文采胜过质朴,就会显得浮华虚夸。只有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那才是君子。” (《雍也》)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泰伯》)
孔子说:“譬如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但停止了,这是我自己停止的。譬如在平地上堆土成山,即使刚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努力前进,还是要自己坚持。”(《子罕》)
孔子说:“有智慧的人不会被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子罕》)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的私欲)使言行符合礼的规定,就是仁。有一天你做到了这点,全天下都会称赞你是仁者。要做到仁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要求。”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颜渊说:“我虽然资质愚钝,请让我依照这话去做。”(《颜渊》)
子贡问遒:“有一个字而可以终身去实践它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不要加到别人身上。”(《卫灵公》)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不学习《诗》呢?《诗》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可以观察政治、风俗的盛衰得失,可以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在礼的准则下怨刺时政。近可以用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知道一些鸟兽草木的名字。”(《阳货》)
『本篇理解性默写』◎
1.《论语·卫灵公》中,提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孔子认为这种不强人所难的品质是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的。
2.智、仁、勇是孔子提倡的三种美德,他在《论语·子罕》中这样评价具有这三种美德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士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思想。
4.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句,从四个方面解释了“克己复礼”的具体要求。
5.《论语·阳货》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学习《诗经》对于侍奉父母、君主的重要意义。
1 《论语》十二章
1.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2.知者不惑 仁者不忧 勇者不惧
3.士不可以不弘毅 任重而道远
4.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5.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劝  学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①。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ɡ)绳,(róu)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③槁暴(ɡǎopù),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cān)省(xǐnɡ)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yú)之所学也;吾尝跂④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⑤舆(yú)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⑥江河。君子生⑦(xìnɡ)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⑧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kuǐ)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jì)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重点词解』◎
①已:停止。②:同“煣”,用火烘烤木材使之弯曲。③有:同“又”。④跂:踮起脚后跟。⑤假:借助。⑥绝:横渡。⑦生:同“性”,天性。⑧神明:非凡的智慧。
『全文翻译』◎
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让它)停止的。
靛青从蓝草中取得,但比蓝草颜色深;冰,是水(遇冷)凝结而成,但它比水寒冷。木材直得合乎木匠用来取直的墨线,用火烘烤木材,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画出的圆圈)。即使又晒干了,它也不会再挺直了,(这是因为)用火烤使它成这样的啊!所以木材经过墨线比量后就直了,金属制的刀斧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锋利了,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的言行检查、省察,就能见识明达而且行动也没有过错了。
我曾经整天苦苦地思索,比不上片刻的学习所得的(收获大);我曾经踮起脚后跟来向远处望,(结果)比不上登上高处看得广阔。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加长,但远处的人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更加劲疾,但听的人会听得特别清楚。借助车子远行的人,并不是善于奔走,却能到达千里;借助船只的人,并非善于游水,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天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不过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堆积泥土成为高山,风雨就会在这里兴起;汇集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会在这里生长;积累善行,养成好的品德,就会得到非凡的智慧,具备圣人的心怀。所以不积累每一小步,就无法到达千里之远的地方;不汇集涓细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河大海。骏马跳跃一次,(毕竟)不能超过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功效来源于走个不停。刻东西用刀刻一下就放下它(不刻),(即使是)朽木也刻不断;不停地刻下去,(即使是)金属和石头也可以雕刻(成器)。蚯蚓(虽然)没有锐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却可以)上吃泥土,下喝地下的泉水,(这是)因为用心专一。螃蟹(虽然有)六条腿和两只蟹钳,(但如果)离开蛇和鳝鱼的洞,它就没有可以寄居存身的地方,(这是)因为用心浮躁(不专一)。
『本篇文化常识』◎
【轮】古代的车轮用坚木做成,轮中心贯轴处叫“毂(gǔ)”,轮外周叫“辋(wǎng)”,也叫“牙”,支在毂和辋之间的木条叫“辐”。古代一车两轮。轮是车赖以前进的主要部分,故又以“轮”作为车的代称。
【舆】古代陆行的主要工具是马车,车厢叫“舆”,因此也用“舆”指代车。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在《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木”与“金”的变化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3.荀子在《劝学》中以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来举例,认为凭借车马、舟楫的人能“致千里”“绝江河”,其中以车马为例而进行论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荀子《劝学》中以蚯蚓为例,论证了为学必须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同篇中与之相反的例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劝学》一文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些至理名言表达出学生可以超过老师或者后人可以超过前人的思想。
2 劝学
1.吾尝终日而思矣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故木受绳则直 金就砺则利
3.假舆马者 非利足也 而致千里
4.蟹六跪而二螯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用心躁也 5.青 取之于蓝 而青于蓝 冰 水为之 而寒于水屈原列传(节选)
(司马迁)
屈平疾①王听之不聪也,谗(chán)谄②(chǎn)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③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④(dá),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⑤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kù),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mǐ)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⑥,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⑦极大,举类迩(ěr)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⑧(zhuó)淖(nào)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⑨垢,皭(jiào)然⑩泥而不滓 (zǐ)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重点词解』◎
①疾:痛心。②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③离:同“罹”,遭受。④惨怛:内心伤痛。⑤见:被。⑥微:含蓄隐晦。⑦指:同“旨”。⑧濯:污浊。⑨滋:黑。⑩皭然:洁白的样子。 滓:污染。
『全文翻译』◎
屈原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明辨是非,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品行不正的小人损害国家,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谗臣)所容,因此忧愁深思,创作了《离骚》。“离骚”就是遭遇忧患的意思。天是人的起源,父母是人的根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所以人在忧愁苦恼、疲倦困苦到了极点时,没有不喊天的;在疾病疼痛、内心伤痛时,没有不喊父母的。屈原道德端正、品行正直,竭尽忠心和智慧来侍奉他的国君,却遭到小人诬陷,可以说是处境非常艰难了。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贞却遭诽谤,能没有怨愤吗?屈原创作《离骚》,大概是由怨愤引起的。《国风》好描写男女恋情但不失去分寸,《小雅》怨愤发牢骚但不暴乱。而《离骚》则兼有二者的优点。往远处说提到帝喾,往近处说提到齐桓公,中古称述商汤、周武王,(称引古代帝王)以此讥刺当世(没有贤君)。他阐释真理和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条理,无不完全显现出来。他的文笔简约,用语含蓄隐晦,他的志趣高洁,品行正直。其文辞描写的是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因为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列举的事例浅近,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他的志趣高洁,所以《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来比喻;他的品行方正不苟,所以至死不容于世。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浮游在尘埃之外,不为尘世的污垢所辱,是出淤泥而不染,保持高洁品德的人。推求他不同流合污的高洁志行,即使同日月争光也可以。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以排比句式高度概括屈原的文、辞、志、行特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节选)中,讲述屈原诚信却被怀疑,忠贞却被诽谤,因而心有怨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屈原列传(节选)
1.其文约 其辞微 其志洁 其行廉 2.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 能无怨乎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①(zhǎnɡ)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②(jùn)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③,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凡百④元首,承天景⑤命,莫不殷⑥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⑦之以严刑,振⑧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⑨而自牧⑩,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 终,虑壅(yōnɡ)蔽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 (chù)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总此十思,弘兹九德,简 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争驰,在君无事,可以尽豫游之乐,可以养松、乔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役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哉!
『重点词解』◎
①长:生长。这里指长得好。②浚:疏通水道。③当神器之重:掌握帝王的重权。④凡百:所有的。⑤景:大。⑥殷:深。⑦董:督察。⑧振:同“震”,威吓。⑨谦冲:谦虚。⑩牧:养。 敬:慎。 虑壅蔽: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 黜:排斥。 简:选拔。
『全文翻译』◎
我听说想要树木长得好,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德行和道义。源泉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固却想要树木长得好,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是极愚昧无知的人,(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国君掌握帝王的重权,处在天地间重要的地位上,(应该)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永无止境的福禄。如不考虑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敦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远啊。
(历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上天的重大使命,无不是在深深忧虑中治道显著,而一旦功成名就就道德衰退,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保持到底的大概很少。难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难吗?当初取得天下时才能有余,现在守卫天下却才能不足,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处在深重忧患之中,一定竭尽诚心对待臣民;既已成功,就放纵自己的情感看不起别人。竭尽诚心,就会使敌对的势力(和自己)联合,看不起别人,就会使亲骨肉成为毫不相干的陌生人。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督察人民,用威风怒气来威吓人民,(人民)最终只是苟且免于刑罚,但是并不会怀念(皇上的)仁德,表面恭敬而心里却不服气。怨恨不在于大小,可畏惧的是人民(心怀怨恨);人民能拥戴皇帝,也能推翻他的统治,这是应当深切戒慎的;用腐朽的缰绳驾驭飞奔的马车,这样可以忽视不理吗?
作为人君的人,如果真能做到:看见(自己)贪图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建造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安民;想到(君位)高而险,就要不忘谦虚,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害怕会骄傲自满,听不进不同意见,就要有度量,善于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田猎为乐,就要想到田猎有度,不过分捕杀;担心意志松懈,就要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耳目被)堵塞蒙蔽,就要想到虚心采纳臣下意见;考虑到以谗言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就要想到端正自己的品德来斥退奸恶小人;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不恰当地奖赏;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全面地做到这十件应该深思的事,光大九德的修养,选拔有才能的人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听从它,那么有智慧的人能充分献出他们的谋略,勇敢的人完全尽到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广泛施布他们的恩惠,诚信的人献出他们的忠诚。文臣武将争相效力,君主无事烦忧,(您)可以尽情享受巡游的乐趣,享受像仙人赤松子、王子乔那样的长寿,演奏琴瑟,垂衣拱手(不亲自处理政务),不必多说,百姓就可教化。为何一定要劳神费思,代替下臣行使职事,劳损耳目,有背无为而治的道理呢!
『本篇理解性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概括了历代君王能创业不能守业的普遍现象,那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谏太宗十思疏》中,作者肯定人民力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用人纳谏”的策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后来成为初唐的治国方略。
4 谏太宗十思疏
1.有善始者实繁 能克终者盖寡
2.怨不在大 可畏惟人 载舟覆舟 所宜深慎 3.简能而任之 择善而从之师 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①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②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③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④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dòu)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fǒu)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⑤。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yú)。”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tán)子、苌(chánɡ)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⑦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⑧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⑨之。
『重点词解』◎
①受:同“授”,传授。②师:学习。③无:无论,不分。④下:低于。⑤相师:拜别人为师。⑥不齿:不与同列,意思是看不起。齿,并列、排列。⑦不必:不一定。⑧嘉:赞许。⑨贻:赠送。
『全文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难(的问题)?(有了)疑惑,却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困惑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决了。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的时间)本来就比我早,我(应该)以他为老师;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的时间)也比我早,我(也应该)以他为老师。我学习的是道,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还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无论(地位)显贵还是低下,无论年长还是年少,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在的地方。
唉!(古代)尊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让人没有疑惑就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也很远了,尚且还要拜师求学;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习为羞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原因)大概都出在这里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会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耻,(真)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教给他书本的文字,(帮助他)学习句读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不明句读,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知识向老师学习,有的知识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等人,(他们)不以拜别人为师为耻。士大夫这类人中,(听到有人)说谁是谁的老师、谁是谁的学生之类的话,就许多人聚在一块来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他们)就说:“那个人同那个人(指老师和学生)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者为师,就感到十分耻辱;以官职高者为师,就觉得是近乎谄媚。”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好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原因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等人,君子们不与同列,(可)现在君子们的见识竟比不上(他们),真是奇怪的事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那些人,他们的才德优秀(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同行,那么(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样样都)超过学生,(师生的差别只是)听到道理有早有迟,学术技艺(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叫蟠的,年纪十七岁,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全面学习过,(他)不受(士大夫那种耻于从师的)时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之道,(所以)写了《师说》来赠送给他。
『本篇文化常识』◎
【句读】指文章中休止和停顿之处。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六艺经传】六经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此处是指六种经书,即《诗》《书》《礼》《易》《乐》《春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注意,“六艺”有时也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错误态度。
2.韩愈在《师说》中打破老师的崇高地位,客观地表述了弟子和老师之间关系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师说》中,表明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愈在《师说》中指出老师的职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韩愈在他的散文名篇《师说》中说明了从师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择师的标准,其中明确择师标准的两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师说
1.今之众人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而耻学于师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 3.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4.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5.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阿房宫赋
(杜牧)
六王毕①,四海一②,蜀山兀(wù),阿(ē)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màn)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盘盘焉,囷囷(qūn)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jì)何虹?高低冥迷③,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妃嫔媵(yìnɡ)嫱(qiánɡ),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niǎn)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④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chēnɡ)玉石,金块珠砾(lì),弃掷逦迤⑤(lǐyǐ),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zīzhū),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chuán),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⑥(yǔ)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⑦。戍卒叫,函谷举⑧,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⑨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重点词解』◎
①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②一:统一。③冥迷:分辨不清。④缦立:久立。⑤逦迤:连续不断。这里有“到处都是”的意思。⑥庾:谷仓。⑦固:顽固。⑧举:攻占。⑨族:灭族。
『全文翻译』◎
六国灭亡了,天下统一了,蜀地的山秃了,阿房宫建成了。(从渭南到咸阳)覆盖三百多里地,遮蔽天日。(阿房宫)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一直通到咸阳。渭水和樊川河水盛大,流入了宫墙。五步一座高楼,十步一座亭阁;走廊萦绕曲折,檐牙高耸,如鸟仰首啄物;这些楼阁各随地势的高下走向而建,它们都与中心区相连,它们的屋角相对,好像兵戈相斗。(它们)回环曲折,像蜂房,像水涡(一样稠密层叠),矗立着,不知它们有几千万座。长桥卧在水上,没有云怎么出现了龙?楼阁之间的通道架在半空,并非雨过天晴,怎么出现了彩虹?高高低低(的楼阁)使人分辨不清,不知道西和东。人们在台上唱歌,歌声响起,好像充满着暖意,如同春光那样和暖;人们在殿中舞蹈,舞袖飘拂,好像带来寒气,如同风雨交加那样凄冷。同一天之内,同一座宫里,而气候冷暖不一。
(六国王侯的)宫妃们、女儿孙女们,辞别(六国的)楼阁宫殿,乘辇车来到秦国。(她们)从早到晚歌唱弹琴,成为秦始皇的宫人。(光如)明星闪亮,是(宫人)打开梳妆的镜子;(又见)乌青的云朵纷纷扰扰,是(宫人)清晨在梳理鬟发;渭水涨起了脂膏,是(宫人)泼掉的脂粉水;轻烟缭绕,香雾弥漫,是(宫人)在焚烧椒兰等香料。雷霆般的声音突然响起,(原来是)宫车从这里驰过;车声越听越远,遥遥地不知道它驶向何方。(宫女们的)肌肤、姿容都娇媚极了,(她们)久久地伫立,远远地凝望,希望得到皇帝的宠幸。她们中有三十六年都没有见到皇帝的。燕赵收藏的奇珍,韩魏聚敛的金玉,齐楚保存的瑰宝,都是多少代多少年,从百姓那里抢来的,积累如山。一旦不能拥有,都运送到这里。(在这里,)把宝鼎看作铁锅,把美玉看作石头,把黄金看作土块,把珍珠看作石子,扔得到处都是,秦人看着,也不觉得太可惜。
唉!一个人的心思,就是千万人的心思。秦始皇喜欢繁华奢侈,老百姓也顾念自己的家。为什么搜刮钱财的时候一分一厘也不放过,挥霍起来却像泥沙一样呢?(秦始皇)使(阿房宫里)支撑房屋大梁的柱子,比在田里耕种的农夫还要多;架梁的椽子,比织机旁做工的女子还要多;钉头个个突出,比谷仓里的谷粒还要多;瓦缝参差,比全身衣服上的丝线还要多;直的栏杆,横的门槛,比九州的城郭还要多;管弦之声嘈杂,比闹市里人们的言语还要多。(这)使天下人口上不敢说而心里充满了愤怒。秦始皇的心一天比一天骄横顽固。戍兵们(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函谷关被(刘邦)攻占了,楚人(项羽)燃起了一把大火,可惜豪华的阿房宫变成了一片焦土!
唉!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使秦灭族的是秦自己,不是天下人。唉!假使六国能够各自爱惜他们的百姓,那么(六国)足以抵抗秦国;假使秦又能爱惜六国的百姓,那么(秦)可以依次传递三世乃至万世而做君王,谁能够灭了它呢?秦人来不及为自己悲哀,而后人为他们悲哀;(如果)后人为他们悲哀而不以他们为鉴,也会使更后来的人再为后人悲哀。
『本篇文化常识』◎
【廊】屋外有顶的过道。基本功能为遮阳、防雨和供人小憩。殿堂檐下的廊,作为室内外的过渡空间,是构成建筑物造型上虚实变化的重要手段。
【梁】即横梁、大梁,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骨架的主件之一。
【复道】楼阁间架设在空中的通道。
【椽】放在檩子上架屋瓦的木条。
【辇】用人推挽的车。秦以前,卿大夫皆可乘辇;秦以后,唯天子才得乘辇。因此,“辇”“辇毂(ɡǔ)”“辇下”常常成为天子、天子车驾、天子所居的宫廷、京师的代称。
【媵】媵指古时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或陪嫁的人。媵制在春秋诸侯贵族间盛行,成了风俗。
『本篇理解性默写』◎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结,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亡秦覆辙。
2.《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写秦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扔得到处都是,非常奢侈。
3.《阿房宫赋》中,杜牧愤怒地指责秦统治者搜刮老百姓的财物时一分一厘都不放过,用起来却毫不吝惜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阿房宫赋》中,杜牧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提出了秦国如果爱惜六国的百姓,就能世代为君、安享天下这一观点。
5.杜牧《阿房宫赋》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阿房宫宫人的美丽,她们伫立远眺,盼望皇帝到来。
6阿房宫赋
1.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2.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 弃掷逦迤 3.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4.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 5.一肌一容 尽态极妍 缦立远视 而望幸焉六国论
(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①丧,率(shuài)②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jué)先③祖父④,暴(pù)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⑤,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⑥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⑦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⑧(jì)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⑨,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wéi)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是又在六国下矣。
『重点词解』◎
①互:交互,相继。②率:全都,一概。③先:对去世的尊长的敬称。④祖父:泛指祖辈、父辈。⑤厌:满足。⑥与:亲附,亲近。⑦速:招致。⑧洎:及,等到。⑨数:指天数,命运。⑩为:治理。 故事:旧事。
『全文翻译』◎
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以财物赠予秦国。以财物赠予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以财物赠予秦国吗?回答道:不以财物赠予秦国的国家因以财物赠予秦国的国家而灭亡。因为(不以财物赠予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独自完好。所以说:弊病在于以财物赠予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收到诸侯国赠予的财物,)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把秦国(接受赠予)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多到百倍;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多到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暴露在霜露之中,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子孙对待土地却很不爱惜,拿它来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来了。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六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犯六国(就)越厉害。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六国)到了灭亡的地步,是理所当然的。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就不会灭。”这话说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燕国与赵国的国君,起初有长远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等到燕太子丹用荆轲(刺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秦军。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的都城)邯郸才成为秦国的一个郡,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假使(韩、魏、楚)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够下咽啊。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致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降低身份而追随六国灭亡的旧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六国论》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和根本错误。
2.《六国论》的开篇简明扼要地指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认为“不赂者以赂者丧”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六国论》中写子孙不爱惜土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六国论
1.以地事秦 犹抱薪救火
2.非兵不利 战不善 弊在赂秦
3.盖失强援 不能独完
4.举以予人 如弃草芥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①(ɡuō),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chónɡ)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③邪说,难(nàn)壬(rén)人④,不为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⑤(xū)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⑥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无由会晤,不任⑦区区向往之至!
『重点词解』◎
①强聒:唠叨不休。②视遇:看待,对待。③辟:批驳。④壬人: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⑤胥:互相。⑥膏泽:施加恩泽。⑦不任:不胜。
『全文翻译』◎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赐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大多不同的缘故啊。虽然想唠叨不休,(但)终究一定(是)不能被(您)理解,所以只简单地给您回信,不再一一为自己分辩了。又考虑到君实对我的重视厚遇,在书信往返上不应粗疏草率,所以现在详细地说出我之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宽恕我。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在于名和实(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根本道理就清楚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添设新官,侵夺原来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生事扰民;设法生财,与民争利;朝中有反对的意见,拒不接受,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施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批驳不正确的言论,排斥巧辩的佞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至于(社会上对我的)那么多怨恨和诽谤,那是我本来预先就知道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向众人献媚讨好当作好事,(因而)皇上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皇上来抵制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声势凶猛(地对我)呢?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互相抱怨啊,(并)不仅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没有值得反悔的地方啊。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皇上干一番大事业,施恩惠给人民,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缘由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本篇文化常识』◎
【某】普通人自我的谦称,代替自己的名字,译为“我”。《答司马谏议书》:“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在《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阐述了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弊病,不算是制造事端的见解。
2.盘庚迁都的时候,官员和老百姓都抱怨,但盘庚没有改变自己的计划,这是因为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答司马谏议书
1.举先王之政 以兴利除弊 不为生事
2.度义而后动 是而不见可悔故也赤壁赋
(苏轼)
壬(rén)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①(zhǔ)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yǎotiǎo)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dǒu)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pínɡ)虚御风②,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zhào)兮兰桨,击空明兮溯③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④歌而和(hè)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lí)妇。
苏子愀(qiǎo)然⑤,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⑥(liáo),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zhúlú)千里,旌旗蔽空,酾(shī)酒⑦临江,横槊(shuò)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zhǔ)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páo)樽以相属。寄蜉蝣(fúyóu)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⑧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zànɡ)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⑨。”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⑩。相与枕藉(jiè)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重点词解』◎
①属:劝请。②冯虚御风:凌空驾风而行。冯,同“凭”,乘。③溯:逆流而上。④倚:循、依。⑤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⑥缪:同“缭”,盘绕、围绕。⑦酾酒:斟酒。⑧卒:终究。⑨适:享有。⑩狼籍:即“狼藉”,凌乱。
『全文翻译』◎
壬戌年的秋天,过了望日后的第一天,我和客人乘着小船,漂漂荡荡,来到赤壁下面游玩。清风徐徐吹来,江面上波平浪静。我举起酒杯,劝客人饮酒,吟诵《诗经·陈风·月出》一诗中的第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面升起来了,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白茫茫的水汽笼罩江面,波光与星空相接。我们任凭小船漂去,越过那茫茫的江面。多么辽阔啊,像是凌空驾风而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多么飘逸啊,好像脱离人世,升入仙境。
于是我们喝起酒来,十分高兴,我敲着船边唱起了歌。歌里唱道:“桂木做的棹,木兰做的桨,(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我心里想得很远,眺望美人,她却在天的那一边。”同游的人中有一位吹洞箫的,依照歌曲的声调和节拍,用(箫)随着歌声伴奏。那箫声呜呜地响着,像有所怨恨又像有所思念,像在哭泣又像在哀诉,尾声细弱而婉转悠长,如同不断的细丝。(箫声)使深谷中的蛟龙听了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听了落泪。
我改变了容色,理好了衣裳端坐着,问客人说:“(曲调)为什么这样(悲凉)呢?”客人答道:“‘月光明亮星星稀少,乌鹊向南飞翔’,这不是曹孟德的诗句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水环绕,一片苍翠,这不是当年曹孟德被周瑜打败的地方吗?当曹孟德破了荆州,攻占江陵,顺水东下的时候,战船首尾相连,千里不断,战旗遮蔽天空,他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本是一代英雄,可是如今他又在哪里呢?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和鱼虾做伴,与麋鹿做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起用葫芦做的酒器相互劝酒。就像蜉蝣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如同大海里的一粒米。哀叹我生命的短促,而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想携同飞仙一道遨游,和明月一起永世长存。我知道这不可能轻易得到,因而只能把箫声的余音寄托给这悲凉的秋风。”
我说:“你也知道水和月亮的道理吗?流去的(水)像这样(不断地流去永不复返),而并没有流去;(月亮)像那样时圆时缺,却终究没有增减的变化。如果从那变化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如果从不变的一面看,那么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值得我们羡慕的呢!况且在天地之间,万物各有主人,如果不是属于我所有的,即使小到一根毫毛也不能据为己有。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它就成为声音,眼睛看到它就是颜色,享用它们没有人禁止,也不会竭尽,这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兴地笑起来,我们洗了酒杯再斟上酒。菜肴和果品已吃完了,杯子、盘子凌乱地摆着。大家相互枕着垫着睡在船里,不觉已经天明。
『本篇理解性默写』◎
1.苏轼的《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面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的长江,吹洞箫的客人由此发出的人生短暂的感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与朋友泛舟游赤壁时面对月与水感喟,从“变”的角度阐发自己哲理思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蛟龙和寡妇的反应,从侧面表现箫声的悲凉。
5.苏轼在《赤壁赋》中写出自己飘飘然像脱离了人世,升入仙境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赤壁赋
1.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
2.哀吾生之须臾 羡长江之无穷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 5.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羽化而登仙项脊轩志
(归有光)
项脊轩,旧①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shèn)漉(lù),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qì),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yuán)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②(shǔ),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yǎn)仰③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④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dài)诸父异爨⑤(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⑥。东犬西吠,客逾庖(páo)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yù),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bǐ)抚⑦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⑧谓余曰:“某所,而⑨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ɡūɡ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⑩去,以手阖(hé)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 (jiōnɡyǒu)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pípá)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重点词解』◎
①旧:旧日的,原来的。②栏楯:栏杆。③偃仰:俯仰,这里指安居,休息,形容生活悠然自得。④珊珊:树影摇动的样子。⑤异爨:分灶做饭,意思是分家。⑥往往而是:到处都是。⑦抚:爱护。这里是“对待”的意思。⑧每:经常,不止一次。⑨而:你的。⑩比:及,等到。 扃牖:关上窗户。
『全文翻译』◎
项脊轩,是原来的南阁子。屋里仅仅一丈见方,只可容纳一个人居住。这是已有上百年的老屋子,(屋顶墙头上的)泥土漏下,雨水也往下流;每当移动案桌时,环视一周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又朝北,不能照到阳光,天一过中午就已经昏暗。我稍稍修补了一下,使它不从上面漏土漏雨。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墙,用(北墙)挡着南边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我又在庭院里错杂地种上兰花、桂树、竹子等,往日的栏杆,也就增加了光彩。借来的书籍摆满书架,我安居室内,长啸或吟唱,有时又静静地独自端坐着,听到自然界各种各样的声音;而庭院、阶前却静悄悄的,小鸟不时飞下来啄食,人到了也不离开。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悬,照亮半截墙壁,桂树的影子错杂,微风吹来,花影摇动,美好可爱。
然而我住在这里,既有许多可喜的事,也有许多可悲的事。从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叔分居了,室内外设置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东家的狗(听到西家的声音)就对着西家叫,客人得越过厨房而去吃饭,鸡在厅堂里栖息。庭院中开始是篱笆隔开,然后又砌了墙,一共变了两次。家中有个老婆婆,曾经在这里居住过。这个老婆婆,是我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给两代人喂过奶,先母对她很好。房子的西边和内室相连,先母曾经来过一次。老婆婆经常对我说:“这个地方,你的母亲(曾经)站在这儿。”老婆婆又说:“你姐姐在我怀中,呱呱地哭泣;你母亲用手指敲着房门说:‘孩子是冷呢,还是想吃东西呢?’我在门外一一回答。”话还没有说完,我就哭起来,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泪。我从十五岁起就在轩内读书,有一天,祖母来看我,说:“我的孩子,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待在这里,很像个女孩子呀?”等到离开的时候,用手关上门,自言自语地说:“我们家的读书人在科举上长久无所成就,这孩子取得成就是指日可待的呀!”不一会儿,拿着一个象笏过来,说:“这(是)我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间拿着去上朝用的,以后你会用到它!”回忆起旧日事物,就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真让人忍不住放声大哭。
项脊轩的东边以前曾经是厨房,人们到那里去,必须从轩前经过。我关上窗户住在里面,时间长了,能够根据脚步声辨别是谁。项脊轩一共遭过四次火灾,能够不被焚毁,大概是有神灵在保护着它吧。
……
我已经作了这篇志,过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来,时常来到轩中,向我问一些古代的事情,或者伏在桌旁学写字。我妻子回娘家探亲,(回我家后)转述小妹们的话说:“听说姐姐家有个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呀?”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小轩破败没有整修。又过了两年,我很长时间生病卧床,闲极无聊,就派人再次修缮南阁子,规制跟过去稍有不同。然而此后我多在外边,不常住在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高高地直立着,(枝叶繁茂)像伞一样了。
『本篇文化常识』◎
【笏】又名“手板”“朝笏”,指古代臣朝见君时手中所执的狭长板子,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以备遗忘。古代自天子到士都执笏,后世只有品官执笏,至清代始废。
【先妣】对已故母亲的敬称,已故的父亲称“先考”,又称“先君子”。
『本篇理解性默写』◎
1.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了项脊轩十五之夜的美景。
2.《项脊轩志》中写作者通过描写美好意象怀念亡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项脊轩志
1.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2.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