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57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课件(共57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资源简介

(共57张PPT)
马克思
主义哲学
辩证唯
物主义
历史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论 第2课 物质、意识、运动、规律
认识论 第4课 实践、认识、真理
唯物辩证法 第3课 联系、发展、矛盾
社会历史观 第5课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基本规律、人民群众
价值观、人生观 第6课 人生价值
新课导入
回答世界是什么(探究世界的本质)
回答世界怎么样(把握世界的规律)
回答如何认识世界(探索认识的奥秘)
回答人类社会起源、本质与发展
回答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能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方法论
要求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方法论
温故知新
意识的能动作用
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现象、本质和规律)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改造客观世界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自己的思想、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呢?
温故知新
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
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一、认识与实践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1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了解人的实践活动的特性和作用,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
【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
1.了解认识和实践的含义及形式。
2.掌握实践的特点。(重点)
3.理解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分析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难点)
核心素养
政治认同:引导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科学精神: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对各种社会进步,国家发展,和人类文明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实践的观点、历史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
公共参与:彰显人民主体地位,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培养公共参与的核心素养。
◆老子提出:“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
◆荀子提出,没有什么“生而知之”,而是“求之而后得”,认为人的知识和才能并非“天性”,而是后天学习积累而成。
◆柏拉图提出“认识即回忆”,认为存在一个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念世界”,人的知识来源于对其中“理念”的回忆。
上述三种关于认识的观点有何不同?
P48:阅读与思考
看到了人获得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否认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的知识和才能是后天在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的。
是一种唯心主义,认为存在脱离客观世界的“理念世界”,认识来源于对“理念”的回忆
一、认识与实践
①含义:认识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②分类:感性认识 和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注意:认识与意识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有正误之分。
区别:意识相对于物质而言,属于唯物论范畴;
认识相对于实践而言,属于认识论范畴。
1、认识
主体:人,(而非动物)
对象: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
积极的(≠被动的、消极的反映)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例:看见苹果落地,是感性认识。
例:发现万有引力定律,是理性认识。
鳄鱼流眼泪——好可怜
鳄鱼流眼泪——排出体内的盐分
(初级阶段)
(高级阶段)
感觉:看到颜色、闻到味道、触摸到形状等(个别属性)
知觉:对苹果整体认知
表象:当苹果不在眼前时,根据记忆可以浮现它的样子。
概念:用语言概括出苹果的本质属性,具有抽象性。
判断:哪种是苹果,哪种不是苹果。
推理:根据苹果落地,得出万有引力规律。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生动的直观”
“抽象的思维”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红红的
圆圆的
甜甜的
脆脆的
水果
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
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肤润滑柔嫩
苹果树是一种落叶乔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区别 是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各个方面的认识 是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 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的
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联系 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 ②感性认识是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③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归纳: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注】:
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深化。理性认识相对于感性认识更深刻。
不能认为感性认识都是错误的,理性认识都是正确的,二者都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也不能说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可靠。
既没有纯粹感性的认识,也没有纯粹理性的认识,二者也没有绝对的界限,往往感性认识中有理性,理性认识中有感性。
补充: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把握本质和规律。
古代一位大学士张英在民间巡访的时候,在田间地头遇见一位农民。农民见是一位当官的,想借此机会为难他。农民要求张英只要对出他出的上联,才愿意和张英闲聊,张英心里暗喜:我堂堂大学士,难道害怕你不成。
“稻草捆秧父抱子。”农民说完后笑眯眯的看着当官的。
张英听完后顿时傻眼:稻草--父,秧--子,捆、抱,绝配呀!
当他灰溜溜回到家向夫人提及此事,旁边的丫环笑了,“竹篮装笋母怀儿,老爷你觉得行吗?
大学士一怔:竹--母,笋--儿,装、怀,又一绝配呀!
大学士惭愧的点了点头。
看故事明哲理
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
①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主体是人,是人类特有,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不是认识世界)。
实践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
是实实在在的行动,非纯主观思维活动、认识活动。
2、实践的含义、形式、特点
实践关键词:做、行动、实施、改造、改革、试验、调查、考察、走访,都属于实践。
有两层基本含义:
⑴ 凡是实践,其主体是人,对象是客观事物,是一种客观物质性的活动。(自然运动,动物活动,人的学习、思考、辩论等都不是实践)
⑵ 实践是种直接现实性活动,通过实践把观念存在变为现实存在。
(如盖房子,设计方案不是实践,把设计方案变成房子的过程才是实践。)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注意
①实践是人类所特有的活动,与其他动物消极适应自然的本能活动有根本的区别。
②实践是人们变革客观事物 的活动,它必然引起客观对象的变化,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
桥梁【客观】
设计方案【主观】
修建桥梁【实践】
1. 猩猩用树枝勾食蚂蚁
2. 国务院机构改革
3. 学生听课
4. 教师上课
5. 工人修建港珠澳大桥
6. 科学家研发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7.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抗击疫情
×

×



改造自然界的生产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变革社会的实践
判断:下列活动中,属于实践活动的是
动物的活动不是实践
纯思维的活动不是实践
教育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结论:
实践是人的活动,但人的一切活动不一定都是实践,人的活动可以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才是实践活动。比如人学习,就是改造主观世界,所以不属于实践活动。
作为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实践可以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人类实践活动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形式有哪些呢?
②.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科学实验活动
工人做工、农民种地、
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革命、改革、市场经济体
制、完善国家制度、政策、
法律等
航天、疫苗研发、科考、高考改革、技术创新等
港珠澳工程建设
我国第一部民法典问世
在当代中国,主要表现为在社会各方面的改革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如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
(如革命、改革等)
③科学实验
自然科学实验,如太空育种实验等
社会科学实验,如改革试点等
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在阶级社会 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提示:基本形式不等于实践的形式,实践的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其他的一些实践形式(教育实践、医疗实践、艺术实践)
1、大猩猩用树枝钩白蚁
2、学生开辩论会、学习理论、听课
3、老师讲课
4、农民种地
5、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6、航天专家研制“天宫二号”
生产实践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最基本的)
教育实践
判断:下列活动中哪些是实践活动并说明理由。
认识活动
③、实践的三个特点
(3)实践是社会历史性的活动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2)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实践对象
农民收割
实践有客观物质性
这说明实践具有什么特点?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也是客观的.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
实践的主体(愚公――人)
实践的手段(畚箕等―工具、设备)
实践的对象(太行、王屋二山―自然界)
实践活动的过程及结果受制约——具有客观性
(1)实践是客观物质性的活动
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
愚公移山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2)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主体(人)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改造自然界的实践中创造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表现
实践是能动性活动
原因
改造社会的过程中创造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实践离不开意识的指导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2)实践是主观能动性的活动
实践的第一个基本特征和第二个基本特征的关系
第一、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第二、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唯物主义
辩证法
(相对于动物的自发性、无意识的消极适应的本能活动)
(相对于纯主观精神活动)
夸大第一个特征否定第二个特征,会导致机械唯物主义;夸大第二个特征否定第一个特征,会导致唯心主义
愚公移山:
  愚公为方便出行要移开太行、王屋二山,全家人使用榔头、畚箕等工具,经数代人的努力终将二山移走。
愚公移山是社会历史性活动。
问题:愚公移山是一个人移吗?他借助了哪些工具?工具是他制造的吗?
愚公移山不是一个人的活动,而是靠子子孙孙共同努力;
移山的工具也需要社会提供各种各样的帮助。
辨析: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所以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社会性关键词:协作、共同、多人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分析:实践活动既可以表现为集体行动,也可以表现为单个人的活动,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是社会性的活动。 单个人的孤立活动(纯粹的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问题:愚公移山为什么不用炸药、挖土机?
愚公移山的形式、规模、水平受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
(3)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历史性关键词:当时条件、以前、阶段、时期
实践的特点
对号入座
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活动
构成要素是客观的
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
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
受历史条件的制约
客观物质性
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小结:实践的含义、形式及其特点
1.含义:实践是人们 改造客观世界 的物质活动。
3.特点
客观物质性
主观能动性
社会历史性
2.基本形式:
生产实践(最基本)
变革社会的实践
科学实验活动
(2021·天津高考真题)漫画《三代农夫》体现了( )
A.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B.追求真理永无止境
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D.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三代农夫》 作者:郝延鹏
C
课堂练习
从国内到国外再回国内,经过8300多个日日夜夜的孜孜以求,河南药学家、河南师范大学校长常俊标和他的团队捧出了四种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研药一治疗艾滋病、脑梗、肝癌和丙肝的药。这体现了实践 ( )
①是按照主观的内在本性改造世界
②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③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能动性活动
④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D
课堂练习
你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目的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探究1:唐代著名画家戴嵩善画牛,有幅斗牛图画得非常生动,被人们视为珍品。有一次收藏家把这幅画拿出来晒,一个牧童看到了不禁大笑。问何故。曰:“牛在角斗时,尾巴夹在两角后腿中间,绝不会翘起来,这幅画上的牛尾巴翘得像根竖起来的棍子,叫人不由得发笑。”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哲学道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的认识来源于实践,人的认识不能离开实践,戴嵩虽然是一位画坛高手,但他对牛的习性的了解还不如一个牧童,因为它没有深入观察牛的习性的实践。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从某种意义上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可食用蘑菇与有毒蘑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从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被揭开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如果没有画家食用西红柿这一实践活动,西红柿的食用之谜就不会被揭开,说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P50:阅读与思考
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一定的手段同客观物质对象发生关系,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体现“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的名言警句、诗句或俗语谚语有:
①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②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③吃一堑,长一智。
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⑤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⑥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者。 ⑦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⑧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⑨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⑩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剑而后识器。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欲知山中事,须问打樵人。
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
人类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而且也是唯一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但不是唯一途径。
注意:认识的来源≠认识的途径
认识途径
直接经验:通过实践获得
间接经验:通过读书学习或从别人那里获得
如何理解:
1、“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2、“秀才不出门,难知天下事。”
说明每个人受主客观条件限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事事参加实践。
(可以获取间接经验)
对客观事物的真正认识,还必须亲自参加实践,才算理解深刻。
(可以获取直接经验)
启示
读书与实践相结合
起初科学家都认为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之一,但近年来随着天文技术的发展,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投票决定将冥王星列入“矮行星”。有关专家认为:冥王星之所以被“降级”,一是新天体“齐娜”的出现,使人们对冥王星的行星地位提出了质疑;二是借助于新的观测工具,人们对冥王星的认识越来越全面。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身的认识能力也有了大大的提高。
思考:人们对冥王星认识的变化表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结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发展
提供
认识的发展
促进

锻炼
实践
提高
人们实践

遇到
产生
推动
新探索和研究
新问题
新要求
认识工具
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改造着人的主观世界
延伸认识器官
注意: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不是唯一动力。
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吃一堑,长一智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书到用时方恨少
失败是成功之母
名言示例: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庄子》提出了“齐是非”和“是非莫辨”的思想。庄子说:我和你辩论,你胜了我,我果真就错了吗 我胜了你,你果真就错了吗 究竟谁对谁错,在你我两人之间是无法断定的。请第三者来,也无法断定是非。因为第三者如果持有与你我相同的意见,就没有资格断定;如果持有与你我不同的意见,也没有资格断定。
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实践活动
P51:阅读与思考
疫情初期,钟南山院士认为病毒具有传染性,要加强防范。也有些人认为新冠病毒不具有传染性,不必紧张。谁的认识正确?新冠病毒具有传染性的检验标准是什么?
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能否作为检验标准?
新冠病毒能否直接告诉人们它是否具有传染性?
如果将人们对新冠病毒的认识与感染新冠肺炎的客观情况相对比?
不能,主观认识本身无法判明自己的正确性。
不能,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只有将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向符合。
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主观认识和认识的对象都不能充当标准。
①客观事物
②主观认识
本身不能“自言其明”
本身无法证明
多数人公认的观点
科学理论
权威的话
原有的认识
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实践
(桥梁)
主观认识
客观世界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启示: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强调的是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真理无价宝,实践里面找
不管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真金不怕火炼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名言评析: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故事一:一位学业有成的博士来到天山脚下的尼勒克草原。他从银行贷款买了奶牛,运用学到的试管冻精、胚胎移植等新技术进行试验,第二年,奶牛就产下了良种牛犊。他把这一养殖良种奶牛的技术传给当地牧民,帮助大家实现了共同富裕。
故事二:材料二:《庄子》中有个“屠龙术”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人向支离益学习屠龙的本领,把千金的家产耗净,花了三年时间,学成归来。但是,天下没有地方可以找到龙,因而,也就没有地方施展他的本领。
问题:上述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上述两则材料共同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材料一说明认识本身不是目的,实践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材料二说明不为实践服务的认识是毫无意义的。
结论:两则材料说明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结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P52:阅读与思考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归宿)
①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和归宿。
②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 。(纸上谈兵)
公式:
实践——认识——实践
行 ——知 ——行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学以致用
造烛为求明,求知为运用,学而不用如同耕地不播种,终无所获。
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 ——毛泽东
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阅读课本陶行知的故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告诉我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表示为:
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
P53:相关链接
[注意]
①认识的根本任务: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②认识的目的: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小结: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强调了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从无到有”。强调了人的一切知识(直接经验、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强调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侧重于强调实践是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发展不断向前发展的,推动认识不断深化
强调了认识不能脱离实践,要回归到实践中去,服务实践,
强调了实践能够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原理】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
【方法论】
(1)我们既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
(2)又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背诵!
总结归纳: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一旦有技术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实践,是个伟大的揭发者,它暴露一切欺人和自欺。
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判断一个人,不是根据他自己的表白或对自己的看法,而是根据他的行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课堂小结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认识与实践
认识的含义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认识的形式
实践的含义
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
实践的特点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2021·天津高考真题)古往今来,中国人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像牛一样耕耘奋发,是中国人精气神的具体体现。这种对牛的认识( )
A.来源于对牛的主观感受
B.是客观物质性活动
C.体现了意识活动的能动性
D.是对牛形象的直观反映
课堂练习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