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传统节日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传统节日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传统节日》教学设计
教学课题 《传统节日》
学科 语文 年级 二年级 时长 1课时
教学背景分析 《传统节日》是部编本二年级语文下册识字单元中的一首儿歌。这一单元的单元主题是热爱祖国传统文化, 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风俗, 激发对中国汉字文化的兴趣, 了解最具中国特色的美食。 本单元为专项识字, 共编排四篇识字课文, 将汉字集中学习融入到多样化的形式之中。《传统节日》这篇课文以儿歌的形式逐一列举了我国传统节日, 理解不同节日不同的风俗文化, 让学生通过学习, 真正激发热爱祖国以及热爱祖国灿烂的传统文化的美妙情感。
教学目标 1.随文识记本课生字,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2.初步了解本课中有哪些传统节日并按时间先后排序。 3.根据课前调查,探究学习学生最不了解和最感兴趣的节日习俗:元宵节、端午节、七夕节。 4.激发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难点 1.随文识记本课生字,指导重点生字的书写。 2.初步了解本课中有哪些传统节日并按时间先后排序。
教学方式与策略 创设情境法, 通过谈话、 多媒体课件呈现等形式创设学习情境, 拉近生本之间的间隔 ,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从中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
1.出示《春节童谣》,师生拍手打节奏对读。 2.出示“传统节日”、“ 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解释,学习识记词语“传统”。 3.出示课题:《2传统节日》,生齐读课题。 导入新课 通过回顾儿歌《春节童谣》,引出“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化”的概念,相机识记“传统”这个词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分钟
1.借助拼音自读儿歌,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开火车分句读儿歌。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自愿当小老师领读句中要求会认生字,其他学生跟读。 3.师讲解生字“祭”,出示古字“祭”和祭拜图片,引导理解字义,相机组词。 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鼓励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达到自主识字的目的;使用开火车分句读儿歌,并出示生字卡片,即检测了学生自读情况,又能集中初步识字。 7分钟
1.同桌对读,圈出节日。 2.指名交流,师贴板书。 3.同桌合作,拿出年历表,按照时间顺序排列节日。 4.指名汇报,师整理板书中节日的顺序。 5.再读儿歌,用横线画出节日习俗。 6.在自己最不了解的节日旁画上问号,在自己最感兴趣的节日旁画上对钩。 7.现场调查,指名交流最不了解的节日和最感兴趣的节日是哪个节日。 再读课文,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习俗。 通过同桌对读与合作,初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并能在老师发放的学习资料年历表中找到那些传统节日的时间,达到自己能给传统节日按时间顺序排序的目的。 通过再读儿歌,画出节日习俗,并能按要求在自己最感兴趣和最不了解的节日句子后面做好标注,提高探究节日习俗的兴趣。 8分钟
(一)乞巧节 1.齐读七夕节相关句子。 2.指名猜测七夕节的习俗。 3.观看七夕节视频。 4.指名交流自己看到了什么。 5.学习生字“郎”。出示词语“牛郎”,讲解“郎”字义组词。 6.学习生字“乞巧”,引导组词识记。 7.再读句子,巩固识记。 (二)元宵节 1.出示生字“宵”,生认读。出示图片,引导组词,了解字义,引出词语“元宵”。 2.齐读元宵节有关句子。 3.交流元宵节习俗,师出示图片。 4.认读词语“大街小巷”,出示大街图片,识记“街”,指导书写“街”。 5.对比识记“街”和“巷”。 6.分析“大街小巷人如潮”中的修辞。 (三)端午节 1.出示端午节相关句子。 2.指名交流端午节习俗。 3.指导书写“舟”字。 4.观看视频。 5.交流还看到了什么节日习俗,相机认识生字“艾”和“堂”。 1.师生拍手打节奏对读课文。 2.小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提出下节课学习目标。 探讨交流,了解节日习俗。 通过自读猜测,以及依据老师出示的相关图文、视频等辅助资料,交流自己对最不了解的节日和最感兴趣的节日的习俗了解。 在了解节日习俗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和鼓励学生多方式识记生字。用这种随文识字的方式即能巩固认读生字,又不会让学生感到识字枯燥与吃力,提高识字兴趣与效率。 合作朗读,课堂小结 20分钟 2分钟
板书设计 春节 元宵节 重阳节 2传统节日 清明节 中秋节 七夕节 端午节
教学特色与反思 本节课教学中,我设计引导学生随文识字写字,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并利用图片和视频带领学生了解了元宵节、端午节和七夕节的传统习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如果这堂课面对学习基础较弱的班级,可能会出现授课时间不足的情况,在第一课时节日讲解部分还需再做适当删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