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三 溶液与水溶液中的离子反应 教案教学课题 第一节 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教学课时 2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教学地点1.了解物质的量和摩尔质量的概念;2.了解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相关计算; 3.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教学目标1.通过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化学学 科核心素养; 2.通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相关计算,培养学生现象观察与规律认 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3.通过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 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教学重点 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的建构教学难点 物质的量的概念教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方法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溶液的组成通 常以一定体积的 溶液中所含溶质 的量表示; 2.溶质的量一般 以溶质的物质的 量表示 1. 以“ 情境与问 题”引入,引导学 生发现水污染物 的排放标准多以 “mg/L” 或 “mg/m3”为单位; 2. 引导学生思考“可称量物质与 原子、离子或分 子之间有什么联 系呢?”从而引 出物质的量这一 全新的物理量 1.通过了解各种 污染物的排放标 准,回顾溶液组 成的表示方法;2.思考“参加反 应的原子、离子 或分子人们不仅 肉眼看不到,也 难以称量”,体 会引入物理量将 可称量物质与微 观粒子联系起来 的重要意义 既紧扣本节主 题,又为引入“物质的量”和 “阿伏伽德罗 常数”概念做好 铺垫环节一:课程导入1.物质的量是用 来描述物质所含 粒子数目多少的 物理量。用符号n 表示,单位为 mol; 2. 1mol 任何物质 所含粒子的数目 和0.012 kg 12C 中 所含的碳原子数 目相等,这个数值 被称为阿伏伽德 罗常数,符号NA; 3.物质的量(n)、 1.引导学生结合 教材图3-1-1“国 际单位制几个基 本单位的新定义”找寻将可称 量的宏观物质的 质量与组成它的 微观粒子之间联 系起来的物理量——物质的量。 2.通过举例如“如 果把6.02×1023 粒 米给全球60亿人 吃,每人每天吃 1.感受微观粒子 与宏观物质之间 建立联系的必要 性; 2.体会物质的量 的概念和阿伏伽 德罗常数的意 义;3.完成概念辨 析、练习讨论, 理清物质的量(n)、阿伏伽德 罗常数(NA)及 粒子数目(N)之 1. 通过物质的 量的学习,建立 宏观与微观的 联系; 2. 从含义和类 比视角了解阿 伏加德罗常数, 感受宏观和微 观的区别,感受 阿伏伽德罗常 数的价值;3. 通过概念辨 析、练习帮助学 生掌握物质的环节二:物质的量及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 (NA)及粒子数目 (N)之间的关 系: 一斤,要吃14 万 年”让学生理解 物质的量、阿伏 伽德罗常数等相 关概念; 3.设计概念辨 析、练习讨论帮 助学生巩固相关 概念及转化关系 间的关系并熟练 运用 量的概念,并对 物质的量(n)、阿 伏伽德罗常数 (NA)、粒子数 目(N)之间的 关系进行总结1.单位物质的量 的物质所具有的 质量称为摩尔质 量,用符号M 表 示,常用单位g/mol;2.任何元素原子 的摩尔质量,如果 以g/mol 为单位, 数值上等于该元 素原子的原子量。 任务物质的摩尔 质量,如果以g/mol 为单位,数 值上等于该物质 化学式的式量;3. 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 及物质的摩尔质量(M)之间的关 1.引导学生通过 观察教材图3-1-2“1mol不同 物质的质量”,得 出摩尔质量的概 念,进而区分摩 尔质量、1mol物 质所具有的质量 以及物质的式量 三者之间的区别 和联系;2.设计习题,引 导学生通过练习 思考掌握物质的 量(n)、物质的质量(m)及物质 的摩尔质量(M) 之间的关系 1.通过观察与思 考,理解摩 尔质量的概念, 理清摩尔质量、 1mol物质所具有 的质量以及物质 的式量三者之间 的区别和联系; 2.利用习题,理 清物质的量(n)、 物质的质量(m) 及物质的摩尔质 量(M)之间的 关系并能熟练运 用 1.通过数据分 析,运用了归纳 推理的科学方 法,得出1mol 物质所具有的 质量和原子量 或分子量在数 值上相等的结 论; 2. 通过概念辨 析、练习帮助学 生掌握摩尔质 量的概念,并对 物质的量(n)、质 量(m)、摩尔质量(M)之间 的关系进行总 结环节三:摩尔质量系:根据化学方程式, 可以知道各物质 之间的数量关系: 除了质量关系外, 各物质之间的粒 子数之比等于物 质的量之比也等 于化学方程式中 各物质前面的化 学计量数之比 结合教材例题, 引导学生以物质的量(n)为桥梁, 建立物质的质量 (m)、物质的微 粒数之间的转化 关系,并熟练运 用于化学方程式 的相关计算 利用习题,巩固 所学概念及相互 转化关系 进一步构建宏 观物质和微观 粒子的认知模型,发展学生宏 观辨识与微观 探析的化学学 科核心素养环节四:物质的量应用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单位体积的溶 液中所含溶质的 物质的量称为物 质的量浓度,用符 号“c”表示,单 位为mol/L,其表 1.展示生活中的 体检单,为学习 物质的量浓度做 好铺垫; 2.设计相关的问 题、习题及时帮 助学生准确理解 物质的量的概念 以及溶液稀释问 题 1.回顾表示溶液 组成的方法,学 习物质的量浓度 的概念; 2.结合习题,理 清物质的量浓度 的概念以及溶液 稀释问题 通过展示生活 中常见的体检 单等,让学生体 会学习物质的 量浓度的重要 意义,通过习题 讲解,使学生掌 握物质的量浓 度的计算环节五:物质的量 达式为 n (V)c ;浓度 2.溶液稀释的过 程中,只改变了溶 液体积,溶质的物 质的量不变:C1V1 = C2V2环节六: 1.主要仪器 (1)容量瓶 1.展示容量瓶,引 导学生观察它的 构造;2.引导学生分析 1.观察容量瓶, 总结其构造的特 点; 2.分析溶液配制 一定物质的量 浓度溶液的配 制是实验中精 确度要求较高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的配制 (2)托盘天平、药匙、烧杯、玻璃棒、 容量瓶(100 mL)、 胶头滴管;2.实验步骤:计 算——称量—— 溶解——移液— —洗涤——定容 ——摇匀——装 瓶 溶液配制的步 骤,注意关键步 骤的细节分析;3.演示100ml 0.5mol/LNaCl 溶 液的配制过程 的步骤,分析每 一步的操作细节 和目的; 3.仔细观察教师 演示实验,学会 实验操作 的一个实验,通 过实验细节分析、课堂演示实 验等环节发展 学生科学态度 与社会责任等 化学学科核心 素养以物质的量为核 心的各物理量之 间的关系: 1.引导学生建立 以物质的量为核 心的各物质的量 之间的关系; 2.发布课堂练习; 3.评价课堂表现 及练习情况 回顾本节所学, 尝试建立以物质 的量为核心的各 物理量之间的关 系 构建宏观物质 和微观粒子的 认知模型,发展 学生宏观辨识 与微观探析的 化学学科核心 素养环节七:课堂小结教学课题 第二节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教学课时 2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教学地点1.了解电解质的解离、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知道电解质水溶液的组 成; 2.认识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存在解离平衡,了解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 含义教学目标1.通过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建立,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化 学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氨水解离的平衡移动实验以及解离常数的分析,培养学生现象 观察与规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教学重点 强、弱电解质的概念和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教学难点 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教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方法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按酸性的强弱, 酸可分为强酸和 弱酸;2.凡是在水溶液中 或熔融状态下能 够导电的化合物 称为电解质; 3.电解质在水溶液 中发生了解离产 生了自由移动的 离子从而能够导电。溶液导电能力 的强弱与溶液中 自由移动离子的 浓度大小有关 1.以“情境与问题”引入,引导学 生思考:“什么是 弱酸?弱酸与强 酸相比有什么区 别?” 2. 利用“观察与 认知”中的导电 性实验,引导学 生分析等体积等 浓度的盐酸、醋 酸、氢氧化钠溶 液、氯化钠溶液 和氨水5 种电解 质溶液的导电能 力为何不同 仔细观察实验现 象,结合实验结果,思考并讨论: 这5 种电解质溶 液的导电能力有 差异的原因 联系生产实际 和实验事实,培 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 能力,发展学生 现象观察与规 律认知、宏观辨 识与微观探析 等化学学科核 心素养环节一:课程导入1. 能够全部解离 的电解质称为强 电解质;只能部分 解离的电解质称 为弱电解质;2.强酸、强碱和大 多数盐类都是强 电解质,在水溶液 中完全以离子形 式存在,通常用“=”表示完全解 1.引导学生观察 图3-2-2、图3-2-3、图3-2-4,“电解质解离示 意图以及盐酸、 醋酸的解离示意 图”,结合实验结 果分析等体积等 浓度盐酸、醋酸 导电能力强弱的 原因; 1. 在老师的引 导下,仔细观察 图3-2-2、图3-2-3、图3-2-4,“电解质解离示 意图以及盐酸、 醋酸的解离示意 图”,同时结合实 验现象,分析等 体积等浓度盐 酸、醋酸导电能 1.通过实验的图 示观察,培养学 生将宏观现象 与微观表征结 合起来的能力; 2.通过由盐酸、 醋酸到氨水、氢 氧化钠溶液的 分析,培养学生 现象观察与规 律认知等化学环节二:强、弱电解质及其解离方程式。离;3.弱酸、弱碱和水 都是弱电解质,在 水溶液中只有少 部分解离成离子, 大部分仍以分子 形式存在,通常用“ ”表示部分 解离 2.在分析盐酸、 醋酸基础上,引 导学生思考等体 积等浓度氯化钠 溶液、氨水、氢 氧化钠溶液导电 能力不同的原 因,从而归纳强、 弱电解质的本质 区别 力强弱的原因; 2.在盐酸、醋酸 导电能力不同原 因探究的基础上 回归实验,探寻 这5 种电解质溶 液导电能力不同 的原因,进而归 纳强、弱电解质 的本质区别 学科核心素养1.弱电解质溶于水 时,部分解离出的 阴、阳离子在溶液 中互相碰撞,又重 新结合成弱电解 质分子。当这一可 逆的过程进行到 一定程度时,弱电 解质分子解离成 离子的速率与离 子结合成分子的 速率相等,即达到 解离平衡状态;2.与化学平衡类 似,解离平衡也是 一种动态平衡。化 学平衡移动原理 也适用于解离平 衡 1. 由弱电解质 醋酸的解离方程 式表示入手,引 导学生分析弱电 解质的解离也是 可逆的,进而回 顾化学平衡的相 关知识,用化学 平衡的理论分析 弱电解质的解离 平衡; 2. 利用“观察与 认知”中的实验, 引导学生观察在 加入不同电解质 之后氨水中酚酞 颜色的变化,思 考颜色变化的原 因 1.回顾化学平衡 的建立及其相关 知识,尝试用化 学平衡理论分析 弱电解质的解离 过程; 2.利用实验,体 会外界条件对弱 电解质解离平衡 的影响 1.通过温故知 新,培养归纳、 类比的学习方 法和学习能力; 2. 通过实验观 察、讨论分析, 发展学生实验 探究与创新意识、变化观念与 平衡思想等化 学学科核心素 养环节三:弱电解质的解离平衡1.解离平衡的平衡 常数称为解离常 数。解离常数越大,说明该弱电解 质较易解离,从而 体现了弱电解质 的相对强弱;2.多元弱酸是分步 解离的,其酸性强 弱主要由第一级 解离决定 1.引导学生回顾 化学平衡常数, 从而引出解离常 数; 2.利用教材表 3-2-3“常见几种 弱电解质的解离 常数”,引导学生 观察并分析解离 平衡常数大小的 意义以及多元弱 酸解离平衡常数 的特点 回顾化学平衡常 数及其意义,结 合弱电解质的解 离,得出解离平 衡常数的表示方 法及其意义 进一步培养学 生知识迁移的 学习方法,发展 学生现象观察 与规律认知等 化学学科核心 素养环节四:弱电解质的解离常数1. 强电解质和弱 电解质; 2. 弱电解质的解 离平衡; 3. 弱电解质的解 离平衡常数 教师引导学生回 顾本节知识点并 设计习题,以具 体的情境复习本 节所学内容 利用习题查漏补 缺,巩固知识点 培养学生归纳 总结的能力环节七:课堂小结教学课题 第三节 水的离子积和溶液的pH教学课时 1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教学地点1.认识水的解离,了解水的离子积常数,认识溶液的酸碱性及pH, 知道用pH 表示溶液酸碱度的方法,掌握检测溶液pH 的方法; 2.了解溶液的pH 的调控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应用教学目标1.通过生活中常见物质的pH 的测定,培养学生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 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2.通过讨论溶液酸碱性对生产、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科学态 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教学重点 水的离子积常数 溶液酸碱性与pH 的关系及测定方法教学难点 水的离子积常数教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方法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1.强电解质在水 溶液中完全以离 子形式存在,如 HCl=H++Cl-; 2.弱电解质在水 溶液中只有少部 分解离成离子,大 部分仍以分子形 式存在,如CH3COOH CH3COO- + H+ 1.引导学生回顾 强、弱电解质的解 离,思考水的解离 是怎样的; 2. 引导学生思考“水的导电性实 验”是否可以证明 水的解离及其程 度 1.回顾强、弱电 解质的解离,书 写盐酸、醋酸溶 液中电解质的 解离方程式;2. 思考如何证 明水的解离及 其程度 从运用已学知 识分析、推导新 知识入手,减少 学生的陌生感, 做好知识的铺垫,顺利引出水 的离子积环节一:课程导入1. 水是一种极弱 的电解质,能发生 极其微弱的解离: H2O H+ +OH-,经实验测 得,25℃时,1L 纯水解离出来的 H+和OH-都只有 1×10-7mol; 2.水的离子积常 数,简称水的离子 积。用Kw 表示。 Kw= [H+][OH-] 25℃时,[H+]=[O H-]= 1×10-7mol/L 故25℃时,Kw = [H+][OH-]=1×10-14 1.根据水的导电 性实验引导学生 得出:水是一种极 弱的电解质; 2. 引导学生回忆 弱电解质的解离 常数的表达式,书 写水的解离常数 表达式,从而引出 水的离子积常数; 3.引导学生观察 教材表3-3-1“不 同温度下水的离 子积常数”,分析 水的离子积与温 度的关系 1. 观察水的导 电性实验,思考 纯水导电性极 弱的原因; 2. 回忆巩固解 离常数的表达式,书写水的解 离常数,从而引 出水的离子积 常数; 3. 分析水的离 子积与温度的 关系 1.通过观察实 验,直观得出水 是一种弱电解质,从而顺利引 出水的离子积; 2.通过联系实 际以及以往所学,培养学生对 比发现问题,加 强知识间的联 系的学习能力环节二:水的解离及离子积常数3.Kw 只随温度的 升高而增大1.溶液的酸碱性 取决于[H+]与[OH-]的相对大 小。中性溶液[H+]=[OH-]=1×10-7mol/L,酸 性溶液[H+]>[OH-],[H+]>1×10 -7mol/L,碱性溶 液[H+]<[OH-], [H+]<1×10-7mol/L; 2.[H+]与[OH-]都 较小的稀溶液(< 1mol/L),化学上 常采用pH 来表示 溶液酸碱性的强弱。pH=-lg[H+] pH 的适应范围: 稀溶液,0~14 之 间;溶液的酸性越 强,pH 越小,溶 液的碱性越强, pH 越大。溶液的 pH 每相差1 个单 位,[H+]就相差10 倍 1.引导学生归纳 溶液酸碱性与[H+]和[OH-]的关 系; 2. 讲解溶液pH 的表示方法以及 与溶液酸碱性的 关系,引导学生分 析体会其适应范 围 1.根据水的解离 和生活常识,归 纳溶液酸碱性与[H+]和[OH-] 的关系; 2. 理解溶液pH 的表示方法以 及与溶液酸碱 性的关系,分析 体会其适用于 稀溶液的特点 培养学生利用 数学的知识解 释化学问题的 能力环节三: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pH 的测定方法: 1.粗略测定:(1)酸碱指示剂——甲基橙、石 蕊、酚酞。(2)pH 试纸 操作:将一小块 设计实验分别用 酸碱指示剂、pH 试纸、pH 计测定 白醋、小苏打水、 食盐水这些溶液 完成溶液酸碱 性测定的实验, 注意实验操作 细节,比较这三 种方法的优缺 通过实验操作, 增强学生的动 手能力,发展学 生现象观察与 规律认知、科学环节四:溶液酸碱性的测定方法pH 试纸放在洁净 的玻璃片上,用玻 璃棒蘸取待测溶 液点在试纸中部, 待显色后与标准 比色卡比较读数 即可。 注意: ①事先不能用水湿润pH 试纸;2.精确测定:pH 计,也称酸度计 的酸碱性,引导学 生比较这三种方 法的优缺点 点 态度与社会责 任等化学学科 核心素养1.水的解离及离 子积;2.溶液酸碱性与 pH 的关系;3.pH 的测定方法 1.学生回顾本节 主要知识点,教师 设计习题加以巩 固;2.指导学生进行 实践活动,撰写调 查报告 1.本节主要知识 点,结合习题进 行查漏补缺;2.在教师的带领 下完成实践活动,撰写调查报 告,提出环保小 建议 培养学生总结 归纳的能力, 发展学生科学 态度与社会责 任等化学学科 核心素养环节五:课堂小结教学课题 第四节 离子反应与离子方程式教学课时 2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教学地点1.认识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了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2.认识离子反应的本质,能结合实例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教学目标1.通过氯化钠溶液分别与硝酸钠溶液、硝酸银溶液混合现象的观察 与思考,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等化学学 科核心素养; 2.通过稀盐酸或稀硝酸与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钾溶液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的书写及离子反应本质的探究,培养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条件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学难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教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方法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电解质溶于水后 会全部或部分解 离成离子 引导学生回顾强 弱电解质在水溶 液中的解离,并 书写NaCl、 NaNO3、AgNO3 的解离方程式 回顾强弱电解 质在水溶液中 的解离,并书写 解离方程式 通过联系实际 以及以往所学, 培养学生对比 发现问题,加强 知识间的联系 的学习能力,为 引出离子反应 的定义做铺垫环节一:课程导入有离子参加的反 应称为离子反应 利用“ 观察与认 知”的实验,引导 学生体会电解质 在溶液中所起的 反应必然有离子 参加 观察实验现象, 体会 NaCl 与 AgNO3 在水溶 液中反应的实 质 通过实验深刻 理解离子反应 的定义,发展学 生宏观辨识与 微观探析、现象 观察与规律认 知等化学学科 核心素养环节二:离子反应1.用实际参加反 应的离子符号来 表示反应的式子 叫做离子方程 式; 2. 离子方程式的 书写步骤:写、 改、删、查: 第一步:正确写 出反应的化学方 1.以教材中 CuSO4 溶液与 NaOH 溶液的反 应为例,为学生 演示讲解离子方 程式的书写步 骤;2.精心选择习题 并针对性地讲 解,让学生熟练 根据课堂演示 和书写练习,深 刻体会离子方 程式书写技巧, 掌握离子方程 式的书写步骤 在练习中解决 本节课的重点 及难点,特别是 书写的第二步“改”,发展学生 宏观辨识与微 观探析等化学 学科核心素养环节三:离子方程式的书写程式; 第二步:把易溶 性的强电解质改 写为离子形式, 难溶的物质、气 体和弱电解质等 仍用化学式表 示; 第三步:删去方 程式两边未参加 反应的离子,并 化简; 第四步:检查离 子方程式两边各 元素的原子个数 和电荷总数是否 相等 掌握离子方程式 的书写技巧1.酸、碱、盐在 水溶液中发生的 复分解反应,实 质上就是两种电 解质相互交换离 子,生成两种新 的电解质的反 应; 2.离子反应发生 的条件:生成物 中有难溶物质、 弱电解质或挥发 结合上一环节中 书写的复分解型 的离子方程式, 引导学生分析离 子反应发生的条 件 在老师的引导 下,回顾所写的 复分解型的离 子方程式,分析 离子反应发生 的条件 通过分析离子 反应发生的条 件,发展学生现 象观察与规律 认知等化学学 科核心素养环节四: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性物质(气体)1.离子反应的本 质是反应物的某 些离子浓度减 小; 2.离子方程式的 意义:不仅表示 一定物质间的某 个反应,而且表 示了所有同一类 型的离子反应 1.引导学生根据 上述环节所写的 离子方程式及其 发生条件,分析 离子反应的本 质; 2.引导学生书写 稀盐酸、稀硝酸 分别与氢氧化钠 溶液、氢氧化钾 溶液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并讨论 比较,理解离子 方程式的意义 1. 结合上述环 节所写的离子 方程式,思考分 析离子反应的 本质; 2. 在书写稀盐 酸、稀硝酸分别 与氢氧化钠溶 液、氢氧化钾溶 液反应的离子 方程式的基础 上讨论比较,理 解离子方程式 的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 思考比较,培养 学生分析问题 并得出正确结 论的能力环节五: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意义1.离子反应及离 子方程式的定 义;2.离子方程式书 写步骤:一写、 二改、三删、四 查; 3. 离子反应发生 的条件;4.离子反应的本 质;5.离子方程式的 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本 节主要知识点, 回归教材“情境与 问题”,感受离子 反应在生产生活 中的应用 总结本节知识 点,理清知识脉 络,感受离子反 应在生产生活 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总结 归纳的能力,发 展科学态度与 社会责任等化 学学科核心素 养环节六:课堂小结教学课题 第五节 盐类的水解教学课时 1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教学地点1.认识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水解的原理及其水溶液酸碱性的判 断,了解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 2.认识水解反应的本质,能结合实例书写水解反应方程式; 3.能运用离子反应、化学平衡原理解释不同盐溶液的酸碱性教学目标1.通过测定等浓度的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和醋酸铵四种溶液的 pH,培养学生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化学学科核 心素养; 2.通过明矾净水原理的实践与探究,培养学生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 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强酸弱碱盐和强碱弱酸盐水解的原理、可溶性盐水解的实质和规律教学重点可溶性盐水解的实质和规律教学难点教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方法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电镀工业在清洗 镀件时常用一种 碱类助洗剂是 Na2CO3,即纯碱 引导学生思考:“酸溶液呈酸性, 碱溶液呈碱性,那 么盐溶液呈什么 性?为什么会将 Na2CO3 称为‘碱’ 呢?” 能否设计 实验证明不同盐 溶液的酸碱性 在老师的引导 下,思考回忆 Na2CO3 称为 “碱”是因为什么 从旧知识入手, 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为新知识 的学习做好铺垫环节一:课程导入盐的分类:酸+ 碱==盐+水,生成 的盐可分为: ① 强酸强碱盐, NaCl、K2SO4;②强酸弱碱盐, FeCl3、NH4Cl;③强碱弱酸盐, CH3COONa、K2CO3;④弱酸弱碱盐, CH3COONH4、 (NH4)2CO3 引导学生用实验 的方法,探究不同 盐溶液的酸碱性 情况,并尝试得出 结论,形成规律 实验并寻找盐溶 液酸碱性与盐的 类型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的实验 能力以及现象观 察与规律认知等 化学学科核心素 养环节二:不同类型盐的水解1.氯化钠溶于水 后电离产生的 Na+、Cl-都不能 与水电离产生的 H+或OH-结合, 溶液呈中性。因 此强酸强碱盐溶 于水后呈中性; 2.氯化铵溶于水 后电离出NH4+ 和Cl-,NH4+与水 电离产生的OH- 生成弱电解质NH3 H2O,导致 溶液中[H+] > [OH-]。因此,强 酸弱碱盐溶于水 后显酸性。3.醋酸钠溶于水 后电离出的 CH3COO-和 Na+,CH3COO- 和水电离产生的 H+ 结合生成弱 电解质CH3COOH,导致 溶液中的[H+] < [OH-]。因此,强 碱弱酸盐溶于水 引导学生研读教材,结合实验结果 从离子反应、化学 平衡移动的角度 探究盐溶液呈不 同酸碱性的原因 研读教材,分析 实验结果,从离 子反应、化学平 衡移动的角度探 究盐溶液呈不同 酸碱性的原因 培养学生的自学 能力和合作学习 能力,培养学生 用所学知识分析 解释实验现象的 能力环节三:不同类型盐溶液酸碱性的原因后显碱性1.盐类水解的定 义:在溶液中盐 的离子跟水解离 出来的H+或OH- 生成弱电解质的 反应,称为盐的 水解; 2.盐类水解的条 件:盐易溶且能 解离出弱碱的阳 离子或弱酸根离 子; 3.盐类水解的实 质:组成盐的离 子能与水解离出 来的H+或OH-结 合生成弱电解质 根据氯化钠在水 溶液中不水解,醋 酸钠和氯化铵在 水溶液中能水解 的事实,引导学生 分析盐类水解的 条件和实质 在老师的指导 下,根据氯化钠 在水溶液中不水 解,醋酸钠和氯 化铵在水溶液中 能水解的事实, 分析讨论盐类水 解的条件和实质 进一步分析水溶 液中微观粒子的 表现,发展学生 宏观辨识与微观 探析的化学学科 核心素养环节四:盐类水解的定义、条件及实质1.盐类水解的特 点:盐类水解过 程是吸热的,一 般是可逆的,水 解很微弱,化学 平衡移动的原理 也适用于水解平 衡; 2.水解的规律: ①有弱就水解, 无弱不水解 1.指导学生书写 NH4Cl、FeCl3、 AlCl3、NaClO、 CH3COONa、K2CO3 的水解离 子方程式,体会盐 类水解的特点;2.引导学生理解 盐类水解的规律, 并举例解释 1.书写NH4Cl、 FeCl3、AlCl3、 NaClO、 CH3COONa、K2CO3 的水解离 子方程式,体会 盐类水解的特 点;2.理解盐类水解 的规律 培养学生的化学 思维和归纳能 力,既能形成盐 类水解的定义, 又从中寻找出盐 类水解的条件、 特点及规律。发 展学生现象观察 与规律认知等化 学学科核心素养环节五:盐类水解的特点和规律②越弱越水解; 谁强显谁性; ③同强显中性1.不同盐溶液呈 现酸碱性的原 因;2.盐类水解的定 义、条件及实质; 3.盐类水解的特 点和规律 1.引导学生回顾 本节所学知识点; 2.指导学生通过 明矾净水原理的 探究,进一步认识 水溶液中的离子 反应在生产生活 中的应用 1.回顾本节所学 知识点;2.完成教材实践 活动,学会将化 学知识转化为分 析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进一步强化盐类 水解知识的认 识,强化对化学 知识实用性的认 识,最终立足于 立德树人和核心 素养的培养环节六:课堂小结教学课题 学生实验:溶液的配制、稀释和pH 的测定教学课时 1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教学地点1.学会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方法,掌握溶解、转移、洗涤、 定容等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2.学会溶液的稀释实验,进一步掌握转移、洗涤、定容等基本实验操 作技能; 3.学会规范使用酸碱指示剂、pH 试纸和pH 计测定溶液的酸碱性教学目标通过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稀释和pH 测定的方法,培养学 生细心观察、主动探索的学习态度和规范操作、精益求精的实验习惯以 及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稀释和pH 测定的方法教学重点pH 计使用方法教学难点教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方法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溶液在人类的生 产活动、科学实 验和生命过程中 扮演着及其重要 的角色。掌握溶 液配制、稀释的 方法,学会溶液 pH 值的测定方法 具有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理解大 多数的化学反应 均是在溶液中进 行的,因而掌握 本实验操作技能 具有重要意义 分小组举例所知 道的溶液中的化 学反应,并进行 组间交流 引起学生的学习 兴趣,为更好地 掌握实验操作做 好铺垫环节一:课程导入1.容量瓶的作用、 构造、使用前的 检漏和洗涤的操 作要领; 2.配制100mL 1.00 mol/L NaCl 溶液的实验步骤 及注意细节 引导学生观察容 量瓶的构造,演 示容量瓶使用前 的检漏和洗涤, 讲解100mL 1.00 mol/L NaCl 溶液 的配制,指导学 生完成实验 了解容量瓶的作 用和构造,完成 100mL 1.00 mol/L NaCl 溶液 的配制(包括容 量瓶使用前的检 漏和洗涤) 强化检漏、洗涤、 溶解、转移、定 容等基本实验操 作技能,养成规 范、严谨、精益 求精的实验习惯环节二: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配制1.用浓盐酸配制 250mL 0.2 mol/L HCl 溶液; 2. 用1 mol/L CuSO4 溶液稀释 得到100mL 指导学生本环节 两个实验,现场 巡视,及时纠正 学生不规范的操 作 完成利用浓溶液 配制稀溶液的实 验操作 进一步巩固转 移、洗涤、定容 等基本实验操作 技能,养成规范、 严谨、精益求精环节三:溶液的稀释0.2mol/L CuSO4 溶液 的实验习惯1.用广范pH 试纸 测定0.1 mol/LHCl、CH3COOH、 NaOH、NH3·H2O 溶液以及0.5mol/L NaCl、Na2CO3、NH4Cl 的pH;2.分别用紫色石 蕊试液、酚酞试 液和甲基橙试液 测定0.1 mol/L HCl 溶液、0.1 mol/L NaOH 溶 液、H2O 的酸碱 性,并确定溶液 的pH 范围; 3. 用pH 计测定 0.1mol/LHCl 溶 液、0.1mol/L NaOH 溶液和H2O 的pH 1.引导学生回顾 测定溶液酸碱性 的方法以及基本 原理; 2.讲解本环节三 个实验注意事 项,并指导学生 完成,及时总结 1.回顾测定溶液 酸碱性的方法以 及基本原理;2.完成本环节三 个实验 通过三种不同方 法测定溶液酸碱 性的体验,培养 学生严谨求实的 实验态度,养成 规范操作、细心 观察、如实记录 的实验室工作习 惯环节四:溶液pH的测定1.实验说明;2.实验内容与步 骤 以问为引,提炼 溶液的配制、稀 释和 pH 的测定 重点,总结内容 思考,回答问题, 巩固课堂所学知 识点 帮助学生梳理知 识点,突出重点, 从整体上理解知 识点环节五:课堂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