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二 化学反应及其规律教学课题 主题二 化学反应及其规律 第一节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课时 1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教学地点教学目标 1.了解什么是氧化反应、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2.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均伴有化合价的变化,其本质是原子间发 生电子转移;3.知道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点(核心素养) 1.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特点,培养学生宏观 辨识与微观探析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2.通过氧化还原的本质,培养学生宏观辨析和微观探析、现象 观察与规律认知等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学重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特征及本质教学难点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 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 课程导入 铝可以作炊具, 而铁和铜在潮 湿空气中容易 生成红棕色的 铁锈和绿色的 铜锈 以“情境与问题”引入,创设 问题,为什么铝 可以作炊具,而 铁和铜会生锈, 引导学生进行 思考,分析产生 这一现象的原 因 通过观察铁制 品生锈、铜制品 生锈,思考并回 答老师的问题 通过“情境与问 题”的图片,增 加课堂趣味性, 设定悬念,激发 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进入课 堂气氛,从而导 入课题环节二: 氧化反应 和还原反 应 1.观察与认知: ① 向AlCl3 溶 液中滴加氨水; ② 酒精燃烧; 2.CuO+H2== Cu+H2O 铜失去氧,发生 了还原反应;氢 气得到氧,发生 了氧化反应 1.根据“观察与 认知”,引导学 生回忆初中知 识,明白反应 (a)、 (b)是属于 哪一类反应。 2.引导学生观 察CuO 与H2 反 应,思考铜发生 了什么反应, CuO 发生什么 反应,H2 发生 什么反应 1.通过“观察与 认知”,回答老 师问题 2.通过观察反 应,回答问题 1.巩固氧化反 应和还原反应 的基础知识; 2.引出氧化还 原反应的概念环节三:氧 化还原反 应 1.观察反应式 ①CuO+H2== Cu+H2O; ②2Na+Cl2==2NaCl 1.展示反应式 ①、②;引导学 生发现氧化还 原反应的实质 1.观察反应式 ①、②,回答老 师提问 1.从已知反应 导入,引导学生 发现氧化还原 反应的实质,更 容易接受;明白氧化还原 反应的实质是 参加反应的物 质中某些元素 的化合价发生 了改变,发生电 子得失;2.氧化反应:元 素化合价升高 (表现为失去 电子或共用电 子对偏离)的反 应3.还原反应:元 素化合价降低 (表现为得到 电子或共用电 子对偏向)的反 应;4.氧化还原反 应:反应前后元 素的氧化数具 有相应的升降 变化的化学反 应 2.引导学生观 察氯化氢分子 形成示意图,发 现氢和氯只能 各提供最外层 的1 个电子形 成一个共用电 子对,使双方都 达到稳定结构, 由于氯原子吸 引共用电子对 的能力比氢原 子要强一些,共 用电子对偏向 于氯原子而偏 离于氢原子 2.观察氯化氢 分子形成示意图,明白氧化还 原反应也可能 表现为共用电 子对偏离 2.通过示意图 来说明氧化还 原反应也可能 表现为共用电 子对偏离,学生 更易接受环节四: 氧化剂和 还原剂 1.在氧化还原 反应中,凡是失 去电子(或共用 电子对偏离)、 1.通过反应Cu+ 4HNO3(浓) ==Cu(NO3)2+ 2NO2↑+ 1. 理解氧化剂 还原剂概念、知 道什么是氧化 产物、什么是还 1.通过概念辨 析、具体反应, 让学生获得直 观的印象,便于化合价升高的 物质称为还原剂;凡能得到电 子(或共用电子 对偏向)、化合 价降低的物质 称为氧化剂; 2.氧化还原反 应中,氧化剂和 还原剂都是指 参加反应的物质。发生氧化还 原反应后生成 的物质,称为氧 化产物和还原 产物;3.常见的氧化 剂有活泼的非 金属单质、高价 化合物等;4.常见的还原 剂有活泼的金 属等;5.具有中间价 态的一些化合物,既可作氧化 剂,也可作还原 剂;6.学会运用所 2H2O;H2+Cl2==2HCl ,引导学生理解 氧化剂还原剂 概念,氧化产 物、还原产物; 2.设置问题:分 组讨论常见的 氧化剂、还原 剂; 3. 设置问题: 分组讨论氧化剂、还原剂的特 点,白炽灯的灯 泡里为什么不 能有空气?日 常生活中还有 哪些氧化还原 反应 原产物;2.回答老师问 题,交流谈论常 见的氧化剂、还 原剂; 3.回答老师问 题,交流谈论氧 化剂、还原剂的 特点、生活中常 见的氧化还原 反应 理解概念;2.交流讨论,增 加学生的记忆力,活跃课堂气 氛;3.通过分组讨 论,讨论生活中 常见的氧化还 原反应,以学生 为主体,培养团 队协作能力学化学知识,减 少或避免氧化 还原反应对人 类生产、生活造 成的危害,以推 动社会进步和 人类生活质量 的提高环节五: 总结评价 1.氧化反应、还 原反应、氧化还 原反应;2.氧化还原反 应的本质;3. 氧化剂、还 原剂、氧化产 物、还原产物 1.总结氧化还 原反应相关概 念知识; 2.发布课堂练 习;3.评价课堂表 现及练习情况 回顾本节所学 知识,完成课堂 练习,发现问 题,查漏补缺 设计意图:总结 有助于学生对 新的知识点及 时巩固,评价环 节有助于增加 团队之间的竞 争力,激发学生 兴趣教学课题 化学反应速率教学课时 1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教学地点教学目标 1.了解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探究温度、浓度、压强和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3.了解催化剂的应用, 通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问题培养对知 识的迁移能力和推理能力(核心素养) 1.通过化学反应速率的大小知道物质是变化的,且有一定规律, 培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通过微观分析外界因素对于速率的影响 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辨析和; 2.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培养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实验探究与 创新意识的核心素养;3.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科学态度与社会 责任的核心素养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教学难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因素的假设,验证及运用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探究研讨法、合作学习法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课 程导入 通过提问融雪 时比下雪时冷 的的原因,引入 吸热和放热的 概念 1.通过“情景引 入”图片和视频 展示烟火燃放, 铁生锈,还有石 油煤炭形成; 2.提问:化学反 应是否越快越 好;3.引出本课如 何衡量化学反 应的速率呢 1.思考并比较 这三种化学反 应快慢;2.回答铁生锈, 食物腐坏等速 率越慢越好 感知化学反应 有快慢激励学 生去观察生活、 生产和社会中 有关化学反应 速率的问题环节二: 化学反应 速率的表 达 1. 化学反应速 率 (1)定义(2)表示方法 (3)数学表达 式 (4)单位2. 化学反应速 率的计算 1.提问:在物理 上用什么表示 速度的快慢? 在化学上是怎 样定量的表示 化学反应进行 得快慢呢; 2.讲述:化学反 应速率数学表 达式:V=ΔC/ Δt,单位是: mol/ (L.s)或 mol/(L.min ) 解释:单位时间 内反应物浓度 的减少或生成 1.回到教室提 问:单位时间内 物体运动的距 离来表示物体 运动的快慢;2.阅读教材并 思考:与物理中 速度表达的异 同;3.回答老师问 题:V=ΔC/Δt =(0.4-0)mol/2L /2s=0.1 mol/ (L.s);4.计算: 通过联系实际 以及以往所学, 培养学生对比 发现问题,加强 知识间的联系 的学习能力物的浓度增加。 3. 在2L 的密 闭容器中,加入 1mol N2 和3mol H2,发生 N2+3H2 2NH3,在2s 末 时,测得容器中 含有0.4mol 的 NH3,求该反应 的化学反应速 率;4.提问:所求浓 度变化是NH3 的浓度变化,所 以求的是NH3 的反应速率。可 不可以用N2 或 H2 表示呢?观 察三个速率之 间的比例关 系? 重点提示: 同一反应的反 应速率可以用 不同的物质表示,其数值可能 不同,但所表示 的意义是相同 V (N2)=0.05 mol/ (L.s)V (H2)=0.15 mol/ (L.s), V (NH3)=0.1 mol/ (L.s);5.回答: 同一反应中,用 不同物质表示 的反应速率之 比等于化学方 程式中的化学 计量数之比的。所以在表示 反应速率时,一 定要注明是由 哪种物质表示 的环节三: 化学反应 速率的影 响因素 化学反应速率 的主要影响因 素: 1、浓度2、温度3、压强4、催化剂 1.提问: 我们都希望食 品的腐败慢一 点,那么怎样实 现呢? 2 总结: 可以通过外界 条件的改变,来 改变化学反应 速率; 3.提问: 影响化学反应 速率的因素有 哪些呢? 4.任务: 教材实验与探 究①、②、③5.补充: ★使用催化剂 加快反应速率; ★增大表面积, 增大反应物分 子碰撞的机会, 从而加快反应 1. 回答:放冰 箱、密闭保存、 抽真空、加防腐 剂等等; 2.思考并回答: 温度、催化剂 等;3.小组合作,观 察实验现象并 得出结论:(1)增加浓度, 反应速率增大; (2)升高温度, 加快反应速率; (3)对于有气 体参加的反应, 增大压强,加快 反应速率 通过动手实验, 小组交流、分享 合作、科学探讨 等多种形式,师 生共融,培养学 生的观察能力 和思维能力速率;★另:光、超声 波等;注意:主要决定 化学反应速率 的因素是反应 物的性质。影响 因素有:浓度、 压强、温度、催 化剂、表面积、 光超声波等环节五:总 结评价 1. 化学反应速 率的概念和计 算2. 化学反应速 率的影响因素 1. 总结化学反 应速率、化学反 应速率的影响 因素; 2. 对学生进行 课堂表现的评 价;3. 组织学生自 评和互评 1.整理笔记,进 行总结;2. 完成自评和 小组组员的互 评;3. 合作完成拓 展任务 培养其交流合 作的能力以及 归纳总结能力, 并提升探究能 力,使学生形成 全面系统的知 识体系教学课题 化学平衡教学课时 2 教学时间教学班级 教学地点教学目标 1.了解吸热放热反应,认识化学反应的动态平衡;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3.通过小组实验分析化学平衡移动过程,掌握化学平衡移动原 理,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力(核心素养) 1.运用动态平衡的观点看待和分析化学变化,培养变化观念与 平衡思想的核心素养;2.通过动手实验以及对于实验的观察和总结,培养实验探究与 创新意识、现象观察与规律认知的核心素养教学重点 化学平衡状态,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难点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教学方法 教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 学法:探究研讨法、合作学习法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环节一:课 程导入 通过提问融雪 时比下雪时冷 的的原因,引入 吸热和放热的 概念 1.通过情景引 入,提出问题 “为什么下雪 后化雪时比下 雪时还要冷?” 2.引出本课: 冰和水的转化 过程是物理变化,物理变化有 吸热放热,化学 变化是否也有 吸热放热呢 回答老师所提 的问题:下雪是 空气中的水凝 结为雪花(冰), 过程放热;雪融 化是雪花(冰) 变成水,过程吸 热 创设情境,激发 学生思考现实 生活中蕴含的 知识,为 引出化学平衡 移动原理埋下 伏笔环节二: 吸热和放 热反应 1.放热反应2.吸热反应3. 热化学方程 式 1.提问:举例生 活中化学反应 中有热量变化 的实例; 2 讲述概念问 题:化学能可以 转化为光能、热 能、电能等,当 能量以热的形 式表现时,化学 反应就分为吸 热反应和放热 反应;其中,向环境放 出热量的反应 1.回答教师所 提的问题:燃烧 天然气加热食 物等;2.通过教师讲 解,理解放热反 应、吸热反应; 3.思考:表示热 量的参数;4.思考:与普通 的化学反应方 程的区别;5.找差别:(1) 热化学方程式 不仅表的物质 通过联系实际 以及以往所学, 培养学生对比 发现问题,加强 知识间的联系 的学习能力叫做放热反应, 吸收热量的反 应叫做吸热反 应;3.提问:不同反 应放出的热量 不一样,如何衡 量?提出焓变ΔH: 若为放热反应, ΔH 为负;若为 吸热反应,ΔH 为正;4.讲述并辨析 热化学方程式; 5.举例:C(s)+H2O(g)=C O(g)+H2(g) Δ H=+131.3kJ /mol 变化,也表示或 能量变化;(2)各物质的 状态环节三: 化学平衡 1.可逆反应 在同一条件下, 既能向正反应 方向进行,同时 又能向逆反应 反映的方向进 行的反应,叫做 可逆反应;2.化学平衡 1.提问:两种反 应物能否均过 量?2.讲述:N +3H 2NH (催化 剂、高温高压) 事实上在合成 氨反应中,氨气 和氢气总有剩 1. 回答教师提 问:若反应物均 过量,则继续反 应,直至反应物 之一耗尽或均 耗尽; 2. 通过教师讲 解,理解可逆反 应; 1. 通过提问, 让学生对反应 限度有个大概 的了解; 2. 通过合成氨 反应,让学生理 解可逆反应;3. 通过情境体 验,顺利引出化(1)化学平衡 的概念(2)化学平衡 常数 余,是反应向正 方向进行的同 时存在着逆方 向的反应。把这 种反应叫做可 逆反应。用“ ” 表示;3. 通过情境体 验,使学生回想 生活中蔗糖溶 于水形成饱和 溶液不再继续 溶解的现象,分 析原因;提示从 可逆反应的角 度,通过溶解平 衡引出化学平 衡; 4.讲述:(1)化 学平衡概念:化 学平衡则是指 在宏观条件一 定的可逆反应 中,化学反应正 逆反应速率相 等,反应物和生 成物各组分浓 度不再改变的 状态; 3. 通过情境体 验,对化学平衡 有个初步的了 解; 4. 通过教师的 讲述,理解化学 平衡的特征性 质。蔗糖溶解是 可逆反应,有一 定的限度。溶解 和重新结晶同 时存在 学平衡;4. 通过对化学 平衡的讲解,让 学生对化学平 衡有深刻的理 解提醒:化学平衡 是动态平衡; (2)化学平衡 常数:对于一般 的可逆反应: mA(g)+nB(g) pC(g) +qD(q) 一定温度下,当 一个可逆反应 达到化学平衡 时,生成物浓度 幂之积与反应 物浓度幂之积 的比值是一个 常数,这个常数 叫做该反应的 化学平衡常数环节四: 化学平衡 的影响因 素 1. 温度对平衡 移动的影响;2. 浓度对平衡 移动的影响;3. 压强对平衡 移动的影响;4. 催化剂对平 衡移动的影响 1. 播放实验视 频,引导学生观 察实验现象 2NO2 (g ) N2O4(g) 进行微观解析: 播放 NO2 转化 为N2O4 微观过 程,引导学生从 反应速率角度 分析平衡移动; 1.观察、记录现 象,分析现象得 出结论:(1)温 水中烧瓶颜色 加深;(2)冰水中烧 瓶颜色变浅观 察、理解化学平 衡建立的过程; 2.奇数组:滴加 FeCl3 溶液, 通过学生亲自 体验参与实验 的乐趣,培养学 生的实验操作 技能、小组合作 能力。加深学生 理解平衡移动 影响因素。明显 的现象刺激学 生的视觉,引发 思考突破化学2. 引导学生分 组实验,巡视每 小组实验操作 过程,倾听、总 结学生实验现 象: FeCl3+3KSCN Fe(SCN)3( 血 红色)+3KCl 并向学生提问, 浓度是如何对 平衡的移动产 生影响呢;3. 引导学生分 组实验,巡视每 小组实验操作 过程,指出不足 之处:提问并解 释为什么推注 射器时,管内气 体颜色先变深; 拉注射器时,管 内气体颜色先 变浅, 压强是如何对 平衡的移动产 生影响呢? 4. 引导学生回 忆催化剂对化 偶数组: 滴加 KSCN 溶液, 实验现象:1. 奇数组现象 是溶液颜色加 深;2. 偶数组现象 是溶液颜色变 浅;实验结论:增加 反应物浓度平 衡正向移动; 减小反应物浓 度平衡逆向移 动。3. 观察实验现 象:推注射器 时,管内气体颜 色先变深,再变 浅;拉注射器 时,管内气体颜 色先变浅,再变 深;增加压强平 衡向气体体积 减小的方向移 动;减小压强平 衡向气体体积 增大的方向移 动; 平衡建立过程 的难点,使学生 真正理解这一 过程锻炼学生 的思维能力,运 用已有知识构 建新知识能力学反应速率的 影响,启发学生 思考催化剂对 化学平衡的影 响 4. 回忆思考并 描述:催化剂同 等程度地改变 反应物和生成 物的速率,因而 不影响平衡移 动环节五:拓 展应用 1. 勒夏特列原 理2. 实际案例的 应用-合成氨 【讲述】哈伯研制氨合 成的化学历史, 以及这一发现 给全社会的影 响【介绍】勒夏特 列原理【提问】在合成 氨的过程中,为 尽可能多的得 到反应产物,应 该如何控制条 件?(工业上是如 何 控 制 条 件 的?结合化学 反应速率和化 学平衡两方面 因素) 【听讲、思考】 化学给人类带 来的影响;合成氨的过程 中,为尽可能多 的得到反应产 物,应适当增加 反应物浓度、增 大压强、降低温 度 通过知识迁移、 举一反三使学 生理解外界条 件对于平衡的 影响;渗透化学 史的教育价值, 树立正确的化 学观环节五: 总结评价 总结本小节内 容: 1. 总结吸热反 应和放热反应 回顾本节所学 知识,完成课堂 及时总结,加强 知识间的联系,1. 吸热反应和 放热反应2.化学平衡3. 化学平衡的 影响因素 的概念、焓变Δ H、热化学方程 式的书写;可逆 反应和化学平 衡的概念,如何 判断化学平衡 状态;浓度、温 度、压强和催化 剂分别如何影 响化学平衡,勒 夏特列原理的 概念及应用; 2.布置练习;3. 对学生进行 课堂表现的评 价;4. 组织学生自 评和互评 练习,发现问 题,查漏补缺 形成系统的知 识框架;及时及全面的 评价,有助于学 生掌握自身学 习情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