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说课稿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说课稿

资源简介

《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 号老师,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白白的大米哪里来》, 下面将开始我的说课。
纵横联系说教材
设计理念:道德与法治是在小学开设的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培养学生良好品德为核心,发挥“立德树人,培根铸魂”作用,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本课设计我基于以上的课程性质,结合课程标准中“道德教育”的相关要求和相关法律规定,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向进行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是统编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我们的衣食之源中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承接以消费为主题的第二单元,以“工农业生产与劳动者”为主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是美好生活的源泉。本单元设置了“我们的衣食之源”“这些东西哪里来”“生活离不开他们”三个课题。前2课在解决美好生活“哪里来”的问题,第3课是在解决美好生活“谁带来”的问题,体现了我们道德与法治学科“见物更要见人”的价值导向。我所执教的白白的大米哪里来是本单元学习的第一课时,从“一粒米”的生产过程入手,引导学生初步了解农业生产,感受农业生产过程中人们的辛勤付出,从而懂得珍惜劳动果实,感受到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之源。
以人为本说学情
杜威说:“教师须懂得教材,还要懂得学生的需要与能力。”基于此,我们要分析学生的需要是什么,学生的已有能力有哪些,学生的生长点又在哪里。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当前,绝大部分四年级的学生,都远离农事劳作,对农业生产缺乏了解。学生大多都知道粮食是农民种出来的,也知道农民的劳作很辛苦。但是他们对于这些认识只停留在表面,对于粮食生产出来具体要经历哪些过程,农民在种植过程中具体要付出多少劳动,他们鲜有了解。城区的孩子没有见过农作物种植的大有人在,北方地区非水稻种植区的孩子对水稻十分陌生,甚至水稻种植区的南方孩子也没有去田间了解过水稻种植生产的过程。我们班级的孩子对大米种植生产的过程并不了解,只是看到过父母去田间种麦、种菜的身影,对农作物的生产过程、经历什么工序并不清楚。因此只有将课堂与学生的生活链接起来,课堂才有“生活味”。
三、有机整合说目标
根据对学情的调查、课程标准的解读以及教学用书的研读,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以下三个:1.了解大米等农作物的生产过程,体会它们的生产来之不易。2.课堂体验插秧活动,体会农业劳动者的辛勤付出,懂得应该尊重农业劳动者,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3.通过数据统计、补充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我把目标的第1.2条作为教学重点,第3条为教学难点。
四、优化策略说教法 为了突破重难点,我主要通过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活动探究法、互动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
五、多彩活动说过程
为了落实教学目标,这节课我创设单元整体活动情景,明确学习任务,设计了四个活动。课前我先带领学生做一个热身游戏,游戏名称是“哪里有什么?”我以教室、客厅、餐桌三个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导学生说出品类齐全、应有尽有的各种工农业产品,进而思考这些工农业产品为我们美好的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保证,那么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怎么来的,谁带来的呢?本单元我们将聚焦我们感兴趣的工农业产品,去探访它的来历,了解它的生产过程和参与到其中的劳动者。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我们的餐桌,了解我们的衣食之源,学习白白的大米哪里来!并板书课题。
活动一:大米由来我知道
1.出示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种图片和现在摆满食物的餐桌图片,请同学们关注黑色小颗粒,猜一猜,这个文物和我们餐桌上的哪种食物有关系,学生展开想象,各抒己见。明确这是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种,稻种本来是金黄色的,过几千年的碳化后变成了黑色。进而引发学生思考,距今约七千年长江流域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这说明我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今天让我们一起做一次“快乐小农夫”,了解白白的大米哪里来,学习水稻种植和生产的过程。
2.图片排序
下面请各位小农夫以小组为单位,把手中的大米生产过程几个重要环节的图片进行排序,并说明这样排序理由。最后观看水稻种植和生产过程的视频,验证答案,明确大米的生产过程是“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碾米”。
师总结:从一粒种子变成白白的大米,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我国一些地区,水稻在春天播种,夏天收割。农民顶着太阳,冒着风雨在田间劳作。都说农民辛苦,他们的劳作到底有多辛苦呢?就让我们走进田间地头,一起来一场现场的模拟插秧体验。
活动二:辛劳耕种我体验
1.老师先交代动作要领:弯腰低头,双腿半蹲,左手拿秧苗,右手插秧。学生体验插秧,一边插秧,一边数所插秧苗的个数。持续时间2分钟。接着老师化身为记者,采访学生所插秧苗的个数和体验插秧后的感受。此刻学生虽然插秧苗的个数不一样,但都有个共同的体验,那就是“累、腰酸背痛,”师延伸拓展一亩地要插1.5万-1.8万株秧苗,体会农民的辛苦。最后补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故事以及他的禾下乘凉梦,总结提升大米的生产不仅需要农业劳动者的辛勤劳作,还需要农业科技人员的技术支持。它来之不易,让我们铭记: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让我们对所有的农业劳动者和农业技术人员说一声:谢谢!(板书:来之不易)
活动三:农作物调查我分享
课前安排学生选择了一种自己熟悉的粮食、蔬菜或水果调查它们的生产过程,请学生参考评价标准先在小组内交流调查结果,然后全班交流,其他学生参照评价标准对汇报的同学进行评价。此时有的学生举着西红柿介绍它的种植过程,有的学生带来小麦介绍小麦的种植过程。通过调查,我们深刻地了解到,所有农作物的收获都要经过很多工序,经历很长时间,付出很多劳动。引出“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由来,感受我国重视农业、尊重农民、感恩劳动的文化,明确农业是我们的衣食之源。
活动四:珍惜粮食我能行
首先出示一组浪费现象图片,请学生谈感受。接着拓展一组数据:据统计,2023年53个国家或地区约1.93亿人正在遭受重度饥饿,7500万儿童因缺乏营养而发育不良。珍惜粮食已经成为国际大事,——世界粮农组织把10月16日定为世界粮食日,我国把10月16日所在的这一周定为全国爱粮节粮宣传周。引发学生思考,作为小学生的我们能做些什么?学生各抒己见后,总结:我们吃多少盛多少,出不完的饭菜打包,进行光盘行动打卡,积极进行节约粮食宣传都是珍惜粮食、尊重农业劳动者劳动成果的表现。
最后总结学习,升华情感
习总书记说:“即使生活一天天好了,也没有任何权利浪费!浪费粮食的不良风气必须坚决刹住!”呼吁学生把今天的所学、所思,化成铿锵的誓言。并进行宣誓:珍惜每一粒粮食,尊重每一滴汗水。
课后安排学生走进社区,宣传节约粮食的重要性。
画龙点睛说板书好的板书对课堂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本节课我以碳化稻种为始,让学生感受我国农耕文化源远流长,以一碗大米饭为终,告诫学生农产品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珍惜粮食,中间贯穿大米的种植生产过程,突出本堂课的重点。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思想启迪、心灵启迪的重要作用。多次指出一名思政教师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精神方面所应肩负的责任。我在尊重学情和教材编排的基础上寻求创新,力求上出具有时代新意的小学思政课。
结束语: 我的说课完毕,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 请问, 我可以擦黑板了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