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中语文备考-《触动》作文方法导引作文题目朱自清欣赏春天的美景,感受大自然的蓬勃生机;史铁生看着北海的花,深深怀念逝去的母亲;莫怀戚在田野散步,带着母亲妻儿共同体会生命的美好意义……生活中,一定有那么一片风景,走进你的心灵,让你感动,带给你启迪。请以“触动”为题,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题目解析】生活中,会不时出现一些触动我们心灵的事物。一句令人深思的话,一根闪亮夺目的白发,一个落寞孤单的背影,一处让人心灵澄澈的风景,一个铭刻在心的境遇……这些事物常常会触动、震撼我们的心灵,启发了我们的联想和思考,带给我们成长的力量。德明纳尔说:改变一个人的心灵,比征服一个国家要可贵。中考作文考查“心灵触动”这一主题,意在引导中学生寻找记忆中心灵被触动的经历,描写带来心灵震颤的感受,记录心灵的独特体验,增进对自然、社会、人生和自我的认识。心灵触动类的中考作文题,旨在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带来心灵触动的素材,还原真实的生活情境,提炼出心灵上受到的精神触动和情感触动,用文字记录下精神成长的心路历程,展现成长过程中的美好感受。有以下几个小类高频词:一是突出心灵感受、感悟,如“点燃”“幸福”“温情”“春暖花开”“美好”“心中的种子”;二是突出打动自己的场景和话语,如“耳畔那句话”“留在心底的声音”“那一刻”“……的瞬间”“记忆里的风景”“有一束光”等;三是突出对某人的全新认知,如“英雄”“真了不起”等。【方法指导】1.确定主题:首先,需要思考是什么触动了你的心灵,可能是一个人、一件事、一处风景、一个物品、一次意外的相遇、一个感人的故事、一段难忘的经历等。从引读材料看,触动内心的不管是景,还是人或事,一定是正能量的,有真善美的特质,这是写作的大方向,不能错。其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这句话也很重要,不管写什么样的触动,一定是发生在“我”身上的,第一人称的视角自然就设定出来。确保你选择的这个瞬间有足够的情感深度,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要写出心灵的触动,就要找到情感触发点,重点突出打动自己的事物、场景或话语。不妨先找出多个素材,然后从中选择心灵触动最大、感悟最深的素材去写,由此自然生发出“触动”。如:生活中一个场景,一处风景,一个境遇,触境生情,“那境”“那情”常常会启发你的联想和思考。任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那境”可以是场景、风景、境遇,一个难忘的场面,一处迷人的风景,一次刻骨的境遇,都可以诉诸笔端。“那情”是由“那境”所触发的情感、情思、感受和感悟等,是心灵触动带来的精神上的顿悟和成长。“那境”是写作重点内容,而“那情”是写作的中心。比如,鼓起勇气求助得到意料之外真诚的帮助,历尽艰辛登上山顶时看到群山逶迤、江水奔流的美景……选择其中最能触动心灵的素材,方能写出真情实感。2.开头部分:可以以一个引人入胜的场景或故事开头,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同时引出触动心灵的主题。3.主体部分:详细叙述触动心灵的瞬间,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注意描绘细节和抒发情感。4.描绘细节:在写作过程中,把触动描述清楚,要注意详细描绘相关细节的那个瞬间,包括人物的表情、动作、语言以及环境氛围等,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个心灵被触动。面对具体的人、事、物、景,我们内心产生了怎样的触动?能否打动阅卷人呢?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对触动、感悟一笔带过,而要有具体可感、层次丰富的描述,让人对产生触动的原因一目了然。如:“留在心底的声音”。题目要求写出留在心底的、深藏于内心的声音。这声音可以是天籁之音、生活学习之音,也可以是带来独特感受的艺术之音,无论是知名歌手的演唱、演奏,还是街头艺人的演绎,直击心灵的音乐都值得去回味与描述。写好这道作文题的关键是,详写这声音带给自己的心灵触动和深刻感悟。例如,孤立无援时,一个同学为“我”仗义执言,他说的那几句话,说话的语速、语调、情绪,脸上的神情,肢体的动作,这些内容要进行描摹,这部分要可以写成100字左右的文字;“我”听到后的惊愕、感动、敬佩之情,要一步步展现出来,这部分可以写出150字左右的片段。把心灵的独特感受和感悟具体化,文章中心才能突出,让读者眼前一亮。5.抒发情感:在叙述的同时,要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以及这件事对你产生的影响,表现情感的细腻变化,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你的情感变化,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你的主题。文似看山不喜平,轻波微澜添情趣。随着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心理感受也会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要写出心灵的触动,还要表现出这种细腻的情感变化。如:请以“不期而遇的温暖”为题,写一篇文章。这个作文题的核心词是“温暖”,指的是被重视、被欣赏、被理解、被关爱等等的心灵感受,并且是在心灵曾经受到多次忽视、误解和伤害的情况下,出乎意料地受到重视和关爱的经历。“不期而遇”虽然是一个修饰语,却是写得生动、出彩的关键。写作前,要对故事情节的波澜和“我”心理情绪的变化用折线图进行设计,拟好提纲。写作时,略写失落、沮丧、讶异等情绪的变化,详写“温暖”的心灵感受,以及从“温暖”中汲取的精神力量、得到的启迪,这部分内容可以用200字以上的文字去具体表现。做到突出人物情绪波动,聚焦人物心灵触动的渐进过程,展现人物心灵触动的细腻变化,一定能把“不期而遇的温暖”生动和深刻地定格在文字中。6.条理清晰:注意文章的结构,开头要引人入胜,中间部分要详细叙述并抒发情感,结尾要总结全文,升华主题。7.结尾升华:总结全文,可以对这段经历进行一个小小的总结,强调这个瞬间对你的影响,以及它如何触动你的心灵。可以适当升华主题,表达对这个瞬间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要注意写出“触动”带来的思考与启迪,或者提炼出一个生活哲理。。七年级的同学大多数都还没有从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语言模式中脱离出来,这在考场作文中尤其能够体现。于是范文4和范文5就显得格外亮眼,也格外珍贵。二者有相同的触动点:亲情。一个奶奶,一个外婆,对孙女一样的深深疼爱。写奶奶,选取两个典型画面:奶奶教“我”写诗和“我”在医院见奶奶最后一面,生与死的场景对决,回忆与现实的无奈交错,再辅之以绝美的开头与结尾,诗意与深情陡生,感人至极。写外婆,只抓她门前盼归的身影。孩子从不喜欢外婆见面时的爱抚举动到理解后的乖巧温顺,再到发现外婆执意盼归的真相,从而灵魂受到触动。一路走来,对外婆这个身影的解读过程,其实就是孩子成长的过程。相比范文4,范文5的触动更难得一些。因为奶奶离世带给孩子的触动,一定是让人刻骨铭心的,面对生死,有这样那样的触动是情理之中。但是仅仅从不告而归发现外婆仍伫立门前不变的身影,联系到外婆日日等待可能日日失望的孤苦,这样的触动就更细腻,也更显出文章立意的高级。范文1,通篇是暖色;范文2和3则都运用了先抑后扬手法,而且从抑到扬的转折点,两位作者都不约而同地选取了植物,一个是风雨中愈挫愈勇的小树,一个是贫瘠土壤里绽放的牵牛花,也算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手法是学生写作时常用的,比较简单,容易操作,这里就不赘言。【例文展评】1. 触动又到了秋天,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我回到了家乡。从车上下来,抻个懒腰,睁开眼睛,映入眼帘的是一片绿中透金的农田,安安静静的,偶尔一只淘气的鸭子跳下去,给农田平添了几分生趣。转过身来,外公、外婆站在路边,眼里满是宠爱与喜悦。我快步走了过去,扑到他们的怀里,感受那熟悉的温暖。秋风那么轻轻一吹,眨眼间,就到了夜晚。我们一家人坐在小院儿里,聊着生活中的趣事。聊着聊着,我抬起头,望向院子角落那棵桂花树。正是立秋,它的枝干上开满了金黄的花,一朵朵那么小,密密匝匝的,裹满了枝干一般。秋风拂来,桂花树摇着小手,顶上的花儿也跟着动起来,像小星星似的眨呀眨的。当风儿带着花香拂过我的脸,我忽然想起去年的这个时候,哥哥也回来了。是的,就是在那棵桂花树下。那是一个黄昏,我和哥哥坐在桂花树下,听着田野里虫儿的鸣叫,他给我讲他高中校园里的故事。我很认真地听着,他一边讲,一边用手比画。讲到好笑的地方,我和他一起捧腹大笑,好不快活。让我印象最深的,还得是那只蝈蝈。记得正讲到精彩处,突然一只蝈蝈跳到了我的手上,我吓得差点跳起来,我大声地喊了一声哥。哥一把就抓了过去,但是没抓着。之后我俩就满院子追着蝈蝈跑,把鸡都吓飞了。最后抓没抓着呢?我不记得了,只记得我和他在桂花树下笑得上气不接下气。我站起身走到桂花树下,枝叶间仿佛还回荡着我们欢乐的笑声。花香愈加浓郁,那沁人的幽香触动着我的心扉。我和哥哥很久没见了,只希望来年秋风再起、桂花再开时,我的思念能把哥哥带回来。到那时,桂花树下会更热闹吧!点评:这是一篇从头到尾都被幸福和温情浸润着的范文。从选材上说是呈现亲情美好,从立意上说是闻花香思亲人,那个触动其实是触景生了思念。没有挫折,没有抑笔,这是与其他范文相比最大的不同。有的只是长辈无尽的宠爱,还有小院满满的温馨;有的只是桂花浓郁的芬芳,还有桂花树下与哥哥的开怀与嬉闹。最大弊病是没有点“触动”之题,结尾的修改着重弥补这一点。另外,原文开头一段美则美矣,却与整篇内容没有多大联系,删掉后以第二段直接入文,反而自然很多。2. 触动那绵延万里的长城,是风景;那奔腾不息的长江,是风景;那高耸入云的泰山,是风景。这世间的一切皆是风景,每每看到这些风景,我的内心就有了不同的感受。即使是一棵野草,也让我感受到生命的顽强。那是一个傍晚,回家的路上,我走过一条又一条僻静的小道,天空阴沉沉的,乌云密布,让人感到十分压抑。我不由得加快脚步,可心中却烦躁不已。想着那张被红圈包裹、红叉覆盖的试卷,我心中就只剩下后悔与无奈。到家了,雨也倾盆而下,瞬间大地便如洗了个澡,到处湿淋淋的。狂风呼呼地吹着,雨点疯狂地敲击着窗户。我起身望向窗外,前些天小区里刚种的一些小树在风雨中凌乱,大雨与狂风袭向小树纤细的身子,我心里替小树难过:很快小树就要失去生命了。雨越下越大,我的心也越来越烦躁。我真想把那张卷子撕碎,可这又有什么用呢?当走出楼道,首先映入眼帘的那幅图景我至今难以忘记:那些被狂风暴雨摧残的小树并没有倒下,风雨过后,反而株株如精神抖擞的士兵站立着,叶子似乎更绿了,枝条仿佛更有力了,它们经受住了狂风暴雨的洗礼,我看着这些顽强的小树不禁陷入沉思。小树尚且能够直面风雨并借此来强大自己,难道我就不能直面困难,从失败中获取经验来让自己成长吗?让我内心的烦躁瞬间转化为一种不服输的斗志。虽然天空依然阴云密布,但我心里无比敞亮。我在心中对小树说了声谢谢。真正的风景能触动你的内心,真正的触动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留意生活中的每处风景,我们定能获得成长。点评:此篇选材以学习受挫为因,以风雨后小树愈加苍劲为转折,以自身受小树启发振奋精神为果。虽然不出新,但贵在真实自然,结合自身经历,运用先抑后扬手法,体现出一个刚入初中的少年勇于自省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这也是一个航天学子应该有的精神风貌。最大不足在于由小树及人的转折,缺少与前面考试失利一事的呼应,即从抑到扬的转变的思考弧度不够清晰,修改时既呼应那份令人沮丧的试卷,也呼应了天气的阴沉,却又用内心的敞亮来让文意彻底“扬”起来,并为最后点“触动”之题做足铺垫。3. 触动深秋的夜,月明、星稀。我蜷缩在被窝里,将被子裹得紧紧的。室友的呼吸声均匀地响在耳边,久久不能入眠的我更是思绪万千。刚开学,每个人都很兴奋,包括我。开学前我激动,激动于马上就能迎接新的生活了,也激动于能离开那个家了。在那个家里,我做什么都会被唠叨几句,吃个早饭,妈妈会说:“快点吃,吃完记得把单词背了。”“对了,你们老师说把……”要不是我跑得快,真不知妈妈还会说出什么来。做作业时,爸爸会说:“这么简单的题目,需要看这么久?我们小时候早就做出来了。”如今,真的离开那个家了。在新校园里,学着陌生的知识,做着陌生的题,见着陌生的人,耳边空荡荡的,似乎又少了什么。一种莫名的孤独感涌上心头。又是新的一天,我在校园里闲逛。秋天的校园渐渐变得萧瑟,可我却惊奇地发现一枝牵牛花开了!这牵牛花在没有任何依靠的情况下,竟一圈一圈绕着自己的茎蔓生长,这是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呀!这力量、这勇气,令人肃然起敬!植物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活生生的人呢?我们没有经历过这样关乎生死存亡的抉择!一株植物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里选择努力地活着,竭尽全力地吸取稀少的养分,利用自己的茎蔓,努力向上攀爬,努力迎着太阳绽放,这是怎样的一株牵牛花啊!眼前的情景深深触动了我,给了我希望。让我知道该努力时就得努力,该生长时就要生长。回到教室,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抬起头,太阳竟不知什么时候穿过了云层,让它的万丈光芒照射到每一个角落。我相信,也一定照在了那棵顽强的牵牛花上!点评:同样使用先抑后扬手法,那棵顽强的牵牛花成为由抑转扬的关键点。但是这篇考场作文最打动读者的还不是这朵牵牛花,而是作者写出了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顿悟,写出了因为升入初中住校而逃离父母唠叨的激动,也写出没有父母唠叨后自己的失落。这是作者的一种生命体验,真实可信,令人难忘。拥有与失去,怨怪与悔悟,这就是生活的提点,也是成长的一部分。4. 触动城南有旧事,城北有信使。——题记林深时见鹿,海深时见鲸,夜梦中见你。朦胧中,听到屋外雨声淅淅沥沥,冰凉的额头突然感到一抹温暖。是奶奶将手覆在我的额头上,我昨天冒雨玩水,竟感冒了。奶奶照顾了我一晚上,听见几声咳嗽……恍惚中,我又回到那个秋天。“露到寒时秋已深”,一只苍老的手包住我的小手,手中握了一支铅笔,在发黄的纸上一笔一画地写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夕阳即将沉没于黛山之后,天边的云不知偷喝了谁家的女儿红,醉得红了脸,慵懒地卧在天际。余晖透过银杏树洒进窗里,落在那行诗上。不知为何,那光竟照得奶奶眼眶发红,眼角沁了泪花。我抬起头,奶声奶气地问:“奶奶,你怎么了呀?”奶奶微哑的声音中带着无尽的宠溺:“哦!好像是风吹到眼睛了。”我翻了一页新纸,奶奶又握住我的手,继续教我写诗……又是一年秋天。烟雨迷离,天空坠下万滴眼泪,一股不好的预感涌上心头。我不知自己是如何到的医院,脚踩在地上是软的,周围人的哭声将我淹没。眼前的老人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象是睡着了,深深的皱纹里盛满了故事,眼角的一颗痣,她曾臭美地说那是美人痣,所以她是美丽的姑娘。我戏谑地说是“老姑娘”了,她只是笑。泪水喷涌而出,我一遍又一遍地呼喊:“奶奶!奶奶……”她却没有一点儿回应。那个秋天,本是个丰收季,却盛满悲伤。眼前的一切忽然破碎,手边泛黄的笔记本沉寂着,窗外月下银杏树的影子落在桌子上。这棵银杏树经过几年光景长得更高了,扇子似的叶片里似乎藏着奶奶慈祥的脸庞。秋风起,笔记本: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林深时起雾,海深时浪涌,梦醒时夜续。不见鹿,不见鲸,也不见你。奶奶,我又忘了那句诗,您在哪儿?点评这篇写奶奶的考场作文,文笔成熟,情感深挚,不似七年级小朋友的稚嫩。文中时空仿佛交错,现实与回忆穿插,那些与奶奶有关的场景鲜活生动,描写带着思念的心跳。“那个秋天,本是个丰收季,却盛满悲伤。”读到这句话,突然就被一个孩子的悲伤触动,再读文题,觉得是一种深深的缘分。题记原本是作文开头,修改时做了调整,当了题记,有意外之味,也使修改后的开头和结尾更有诗意的呼应。5. 触动什么是触动?触动是那句“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活”;触动是一封满含教导的家书;触动是那个牵着你的手的影子……对我而言,那个门前的身影,也是触动。每一年假期我都会在外婆家度过,她总会在木门前等着我,看到我和妈妈,她就微笑着迎向我们,一边推开母亲递过去的她最爱的糕饼,一边点点我的鼻子:“俺家幺幺又长高了。”那时的我,则一脸不乐意,总是无比抗拒着外婆的亲昵。这样的场景,从小到大,不知上演了多少次。只记得有一天,里屋中,妈妈的话语清晰可辨:“都叫您不要在门前等着咱们,看,腿病又犯了吧?”外婆不语,在外屋写作业的我,也不说话。纵然如此,每一次去外婆家,外婆依然在门前守候着,微笑地点点我的鼻子:“俺家幺幺又长高了。”而我不再一脸抗拒,微笑着说:“外婆,我们进屋吧!”长大后,我可以一个人去外婆家了,不再提前通知外婆。因为我不愿看见在门前的那个苍老的身影。我在乡间的小路上走着,黄昏把我的影子拉得很长。忽然,我一怔,我看见黄昏剪出了她微微弯曲的身影,余晖照亮她头上一根根银发,秋风涌,吹动她衣服上那些复古的图案。外婆站在那里,像一座塑像,我不是没说我要来吗?难道她每天都是如此度过?望着村口的方向,盼着她心爱的幺幺,然后欢喜地说:“俺家幺幺又长高了。”可更多时候,她的等待是一场空吧我的心,颤抖着。那个身影在那天的多年后,在现在,成了我对那个小村子唯一的印象。时光扮成一副斯文的模样,与她一起等待在那春夏秋冬里。在那木门后,在那小院前,让她期待她的幺幺走过来大喊一声“外婆”。又让她在夜幕四合时,一个人走进那个孤独的小院……每一年,每一天,她等待着。而我活在她给我的触动里,对人生与未来,充满期待与感激。感谢她在我的人生,留下那么深挚的一笔。点评这篇考场作文如一杯清茶,喝一口,只是淡淡的香;再喝一口,那香便顺着喉舌滑向肺腑……外婆等在小村里,等在门前的身影,从前只道是寻常。“我”从抗拒外婆的抚摸,无视外婆“幺幺又长高”的宠溺,到担心外婆长久等待而故意隐藏的归期,再到发现外婆站在门前翘首的日常,水到渠成地诠释了何为触动!想象中外婆一次一次等待落空而回转院落的孤独身影,就成了故乡留给“我”的唯一印象。这样的触动,带着一个孩子恍然大悟后的心酸,带着一个孩子超越同龄人的敏感,还带着一个孩子不知不觉间满溢的爱与温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