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孤独之旅》教学目标:1、缩写小说,学会抓住明暗两线来叙述故事。2、品读环境描写,体会小说的诗意表达。3、转换视角,进行小说再创作,结合整本书的内容,深刻理解 “孤独之旅”的内涵,感悟成长。教学重难点1、缩写小说,学会抓住明暗两线来叙述故事。 2、品读环境描写,体会小说的诗意表达。教学过程板块 串 教师问题串 学生活动串 反馈串导入 《孤独之旅》是当代作家曹 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红 门》章节的节选,《孤独之旅》 这个标题为编者所加。标题非 常耐人寻味,编者为什么加这 个标题呢 让我们一起走进小 倾听 板书《孤独 之旅》说。 小说第一节写到“最竟只 好”,那么,杜小康家之前经历 了什么 杜小康家原本是油麻地最 富有的一户人家,院墙上的“红 门”就是他们家身份地位的象 征,他有一年四季的衣服,有 洁白的口罩,有自行车,他学 习好,是班长,这一切都是油 麻地的其他孩子所没有的,与 其他孩子在一起,他就“像一 簸箕黑芝麻中的一粒富有光泽 的白芝麻。”可是这一切的优越 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 父亲杜雍和的货船翻了 …… 突然之间的一无所有千百 倍痛过一直以来的一无所有。 杜小康无奈踏上了放鸭之旅。初识 “ 孤 独 ” 1、我们一起来看同学们的缩 写。 请一位同学展示。 2、通过缩写,我们已经了解了 小说的主要情节和杜小康的心 理变化过程,请同学们用一句 话来说说你对题目“孤独之旅” 的理解。 格式为: 孤独之旅是杜小康从油麻地到 芦苇荡的陌生的放鸭之旅。 也是 1、学生代表 发言 2、口头回答 1、教师点 评:有没有 补充 展示坐标 2、教师评 价、肯定 明确:也是 一 个 少 年 在 家 境 变 故 后 从 无 助 抗 拒 到 勇 敢 镇 定 的 成 长 之 旅。 板 书 :放鸭 之旅 成 长之旅小结:我们读课文,会觉得这篇小说情感波澜、心理刻画细致入微,感染力很强,这就要归功于这篇小说的特定的环境——芦苇 荡。走进 “ 孤 独 ” 1、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 出对芦苇、暴风雨等的描写, 从前后相关的句子中,品读杜 小康对环境感受的变化。 2、芦苇还是那片芦苇,可是在 经历风雨之后,杜小康对它的 感受却不一样了。请同学们根 据刚才交流,完成微写作: 孤舟一缕烟,水天两茫茫。芦 苇如万重大山,雷声像万辆战 车。 孤独之旅是 1、学生代表 发言 2、独立思考 自行书 写 学生代 表发言 小组讨 论 教师引导: 各个阶段的 环境描写反 应出人物对 环境的感受 不同。 2、教师评 价、肯定、 明确: 孤独之旅就 是在自然伟 力面前从恐 慌无措到感 受美好、拥 抱诗意的发 现之旅。 板书:发现 之旅小结:浩渺无边的芦荡、朦胧的树烟、无情的暴风雨、宁静美好 的夜晚等环境描写,在文中烘托了人物的心理,见证了人物的成 长,增强了小说的感染力,仿佛把我们带到了那有着广阔水域的 江南,见到了那个在孤独中成长的少年。寻味 “ 孤 独 ” 1、不同于一般的小说,小说在 人物刻画方面少用语言描写。 全文对杜小康的语言描写只有 四句,请同学们读一读杜小康 在不同时间段所说的四句话。 2、话虽只有四句,但是我相信, 在那四个时间节点,杜小康的 内心必定是感触颇多的,假如 你是杜小康,在孤独的放鸭之 旅中养成了记日记的习惯,那 么在以上四个时间节点,你会 怎样记录当天的日记呢 请结 合课文内容,展开合情合理的 想象,分组完成日记(不少于 80字)。 1、学生代表 朗读 2、分组完成 日记、组内 交流选出优 秀作品、小 组代表展示 评价 3、教师评3、四篇日记连缀起来便是日记 体小说。从同学们的创作中, 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杜小康自 我反思、自我砥砺,逐渐成熟 的过程。我们再来完成一次微 写作: 孤单、陌生、迷茫;挣扎、逃 避、平静……无人可说,无处 慰藉。 孤独之旅是 3、独立思考 自行书 写 学生代 表发言 小组讨 论 价、肯定、 明确: 孤独之旅 就是在无 人慰藉时 不停地与 自我对话、 与生命和 解的内心 之旅。 板书:内心 之旅小结:在这短短的几个月中,杜小康克服了陌生环境带来的恐惧、 历经了暴风雨的洗礼,他变得勇敢、坚强、有担当。少年的成长 需要历经挫折,它是你人生路上的垫脚石。那么,这一番磨难之 后,杜小康以及他们一家是否就一帆风顺,逐步恢复昔日的荣耀 了呢 寄 语 成 长 1、简介收获鸭蛋之后的情节。 根据故事的后续发展,你又 会对“孤独之旅”有怎样的理 解呢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 方。前方的情境并不明确。朦 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 影。(曹文轩《前方》) 孤独之旅,本质上是一场人生 苦旅。 …… 更是 2、教师寄语 人生充满了起起落落,面 对人生的风雨, 与其逃避,不如在雷电中舞蹈, 即便淋得透湿,也是领略了生 命的快意。 最终我们都要远行,都要跟 稚嫩的自己告别。也许路途有 点艰辛,有点孤独,但当你摒 1、自行书 写 , 学生代 表发言 2、聆听 1、教师评 价、肯定、 明确: 孤 独 之 旅 更 是 当 厄 运 吻 我 以 痛,我却含 笑 以 歌 的 生命之旅。 板书:生命 之旅 齐读五句 话,再次体 悟“孤独之 旅”的内 涵,感受少 年的成长 之旅。弃了傲慢,超越了自卑,变得 坚忍、坚韧,你便收获了成长。 感恩生命,让我们坦然、 从容地面对它赋予我们的一切 吧 !作业 写《孤独之旅》读后感板书设计:孤独之旅曹文轩放鸭之旅 成长之旅 发现之旅 内心之旅 生命之旅教学反思:我所理解的“读写共生”就是以读促写、以写加深对文本的 理解。正好教到初三的小说单元,《孤独之旅》是一篇自读课文, 适合一课时来完成,作为长篇小说的选段,操作的空间更大,因 此我初步定下了上《孤独之旅》的目标。由于之前连续听了三个 《孤独之旅》的公开课版本,还有一些网上的视频资源也看了一 些,大多扣住文本从“孤独之旅”上下功夫,有从杜小康的四句 话入手的,有直接从题目入手的,杜小康的心理、环境描写的分 析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在对字词句的赏析中,从“放鸭之旅” 逐步引入“成长之旅”,看多了自己就想弄点不一样的东西出来。既然要读写结合,写什么,怎么写呢 我发现这一单元的写 作指导正好有缩写的要求,往后第六单元又有改写要求,这两个 写作的要求都可以用小说来实现。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在课前 安排了学生缩写,通过缩写达成梳理小说情节、理解人物心理变 化过程的目的,并且对题目“孤独之旅”进行了初步解读:“放 鸭之旅”、“成长之旅”。通过写日记环节,实现转换人称改写小 说的目的,且能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体会杜小康的“内心之旅”, 感悟人物的成长。关于中间环境描写的片段,我没有从常规的“环 境描写作用的角度”去处理,而是突出“人物对环境感受的变化”, 还是扣住了“孤独之旅”的“旅”来设计的,突出“发现之旅”。 通过对后续情节的补充,将“孤独之旅”上升到了“人生苦旅” 和“生命之旅”的层次,可谓层层深入、一线贯穿。上课之前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还是比较满意的,大气有深度,有读有写,还有 整本书阅读的体现。不过,经过仇校的点评,我认识到了以下几点:1、“读写共生”的“读”与“写”是“读”中有“写”,“写” 中有“读”,而非独立的环节,如果是独立的环节,那么这所谓 的“写”也只是传统课堂中的一个当堂写作的训练,是对阅读 教学的一个补充,一个展示手段,而非阅读理解文本的必要存在。2、“读写共生”的“写”一定是当堂写,如果不是当堂写作, 那么其实也说明这一“写”对于理解文本来说也并非必要,既然 学生课前都能达成这个写作的目标了,那么还需要课堂解读干什 么呢,这个“写”就是流于形式的成分居多了。如果考虑到时间 问题,非要安排课前写作,那么课堂上也应该有个改写的过程, 这样才能体现“读写共生”。事实上,我在操作中发现,并非所 有学生都能写好缩写,而我课堂上也没有时间来指导学生修改缩 写,如果我能基于学生课前的缩写为基础,作为课堂教学的素材, 在文本解读中,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完成缩写,这倒也能称得 上是“读写共生”了,可惜这一环节我没有很好的利用。3、“读写共生”的“写”是“小写”而非“大写”,是课堂 的点缀,而非主要内容。我在缩写和改写之外还有两段微写作, “写”占据了课堂的一半,文本解读就流于表面,不够深入,学 生毕竟是学生,不能为了求新求异就大开大合,没有重点。对我来说相似的课堂看过太多,但对于学生来说,这堂课只有一次, 还是应该扎扎实实展开文本的解读。备课时其实也考虑到这一 点,但想到是自读课文,就降低了要求、打消了顾虑,为了“写” 而“写”。也觉得这堂课似乎涉及面太广,没有重点,但因为有 了对“孤独之旅”逐层升入的六重解读,感觉是把各个环节串起 来了,就下定了这么操作的决心。事实上,对于城郊结合部初三 的学生来讲,我这样的粗略的解读还不能引领他们深入文本的深 处。因此,“写”必须是自然融合在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小写”, 而非游离于文本之外的“大写”。4、“读写共生”依然要尊重教材,用好教材。它是解读文本 的新手段,目的还是要解读文本,不能因为要使用新手段,就改 变文本解读的要求。一切教学理论和手段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的 解读文本服务的,本末不能倒置。我在教学设计过程中一心想要 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就整合了缩写和改写,认为是把目光放 到了整个单元、整本书,对于文本中的批注、提示没有细致挖掘 利用,事实上,一堂课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 那样只会显得课堂没有重点,流于形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