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秋词》《观沧海》《天净沙·秋思》整合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课外古诗词《秋词》《观沧海》《天净沙·秋思》整合教案

资源简介

诗中寻秋意,彩墨绘情思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并欣赏《秋词》《观沧海》《天净沙 ·秋思》三首古诗的意境和 情感。
2.通过颜色解读和配图辅助,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3.让学生感受诗人对秋天不同的描绘和情感寄托,体会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理解三首诗的诗意,分析诗人通过秋景所表达的情感。 2.掌握颜色在诗歌中的象征意义和表达效果。
难点:
1.比较三首诗在题材、风格、情感等方面的异同。
2.引导学生运用颜色和配图来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欣赏法、诵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提问导入:
同学们,你喜欢春天还是秋天,为什么 让我们来看看诗人刘禹锡是怎么回 答的。(引入刘禹锡《秋词》做楔子,“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在刘禹锡看来,秋天胜过春天,因为秋天有“晴空一鹤排云上”的明丽景色。
秋天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季节,无数诗人用他们的笔触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和情 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品读三首描绘秋景的古诗:《秋词》、《观沧海》、
《天净沙 ·秋思》,去感受诗人笔下秋天的不同韵味。
二、朗读三首诗歌,感受秋之景韵。
1.分组朗读诗歌,感受诗三首诗歌营造的气氛与意境。
2.写景之诗,诗中有画,请同学们结合诗歌中的具体语句为诗歌配图,并说 明理由。给学生提供六幅图片,请学生比对说出理由即可:
3.解读诗歌,领略秋之色彩。
(1)朗读《秋词》,提问:
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秋景 (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找出关键词,如晴空”“排云” 等)
讨论:诗人眼中的秋天是什么颜色的 (学生可能会回答蓝色、金色等,因
为晴空湛蓝,白云洁白,充满了明亮和活力)
链接材料:中国传统悲秋情结。
中国古代悲秋主题的形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的宋玉,他在《楚辞 ·九辩》中 首次明确表达了悲秋的情感。宋玉在《楚辞 ·九辩》中的“悲哉,秋之为气也!萧 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被视为悲秋主题的起点,这句话直接表达了对秋天萧瑟 景象的感伤,从此秋也成了心上之秋——“愁”。
悲秋主题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不仅反映了文 人的情感世界,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文化符号。
总 结 :刘禹锡笔下的秋天是明朗、积极的,他一洗悲秋的感伤基调,用独特 的视角打破了人们对秋天的悲秋传统,展现出秋天的豪迈与壮阔。
(2)朗读《天净沙 ·秋思》, 描述: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首小令中的秋景。(枯藤、老树、昏鸦等)
分析:此曲中的秋天是何种色彩 (可能是黄色、褐色等,体现出秋天的萧 瑟和凄凉)
归纳:马致远以景托情,通过一系列凄凉的景象,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秋天在他笔下是孤独、忧伤的。
(3)朗读《观沧海》,思考:
诗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象 (如秋风、洪波等)
探究:这首诗的色彩基调是什么 (可能是深蓝色、灰色等,表现出大海的 深邃和广阔)
点拨:曹操的这首诗通过对大海的描绘,抒发了自己的壮志豪情,秋天的大 海在他眼中是雄浑、磅礴的。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胸襟融汇到了诗歌里。
三、赏读诗歌,感受蓬勃的诗情:
1.同是秋天,诗人的捕捉的景物,表达的情感为何如此不同呢
知人论世
(一)曹操取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逐渐统一北方,但东北方的乌桓等少数 民族经常骚扰边境。建安十二年,曹操毅然北征乌桓,并取得胜利,巩固了后方, 为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奠定了基础。归途中,他登上当年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 过的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曹操率大军北征乌桓,途中遭遇连日的阴雨连绵加上洪水频发,道路 泥泞,根本无法行军,将士疲惫不堪。后来一个叫田畴的人献计走一条荒弃的小 路。当时天寒地冻,荒无人烟,曹军连续行军二百里不见滴水,军粮也所剩无几, 曹操“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乃得水”。乌桓兵力远胜于曹军,大将 张辽主动请缨,勇战乌桓,取得胜利。战后回到邺城,曹操下令彻查并重赏当初 劝谏他不要征讨乌桓的人。(《三国志 ·武帝纪》)
合作探究:
取得决定性胜利,统一了北方的曹操,经历艰苦卓绝奋战、惊险取胜的曹操, 在观沧海时,观的仅仅是沧海吗 请同学们以“曹操观沧海,观的不仅是沧海, 观的也是 ”的句式来回答这个问题。
预设:观的是天地宇宙,观的是自己的经历自己的情志、自己的胸怀,观的 是一统天下的志向,观的是统一中国的壮丽前景。
总结:《天净沙 ·秋思》诗人马致远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 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他内心的凄凉都体现在诗句中了。诗人的心情是 凄凉的,所以眼中的景也是凄凉的,带给读者的感受更是凄凉的。这符合悲秋传 统,秋天作为收获与凋零的季节,容易引发文人对时间流逝和个人境遇的感慨。
这两首诗歌都在特定的环境中所写的,我们再总结一下,这些诗歌分别是在 什么情形之下写的。
预设:
特殊背景:《观沧海》在胜利途中;《天净沙秋思》羁旅途中。 曹操——踌躇满志 马致远——天涯孤客
总结:《秋词》诗人刘禹锡失败被贬,但他这个人求异心理很强,做事都想与 众不同,不肯人云亦云。诗人挺伟大的,没有在失败中沉沦,而是越战越勇。这
样来看,秋带给诗人的不只是悲秋,还有颂秋,赞秋!诗人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 都能够用自己的方式诗意地生活。
2. 请同学们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喜爱的程度,为三首诗歌排序, 并说明理由。(学生行排序,说明理由即可)
教师小结:同学们的排序都很有意思。今天我们通过三首诗歌的群诗阅读希
望同学们能够掌握阅读诗歌方法:
方法1:抓住诗句中的景物及其特征。
方法2:结合作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情感。
总结:同样是秋天,在满腔豪情的刘禹锡看来,“晴空一鹤排云上”,天空辽
远开阔任我翱翔;在胸怀壮志的曹操看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大海宽广无边包孕日月星辰;在流落天涯的马致远看来,“枯藤老树 昏鸦,古道西风瘦马”,眼前所有的景物都笼罩着一层萧瑟和苍凉。(出示王国维 《人间词话》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一句,并让学生笔记)。
四、创写诗句,在仿用中积累。
1.请同学们套用刘禹锡《秋词》的句式,进行仿写。
示例:“诗豪”刘禹锡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 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如果曹操也用这样方式写诗,我觉得他会说:沧海浩渺 草木茂,便引壮怀到碧霄。如果马致远也用这样的方式写诗,他会怎么说
马致远: ,便引 到碧霄 , 便 引 到 o
面对温馨美丽的校园景色,面对热火朝天的班级学习场景,我们会怎么说呢 我们说: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 便 引 到
O
(预设:1.青砖白墙绿荫道,便引爱护到心窝。2.书声琅琅满校园,便引壮
志到碧霄。)
总结:春天有万物复苏、生机盎然之美,秋天有天高云淡、明净清爽之美。 拥有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人,在他眼中每个季节都是美的。
五、布置作业
1.必做总结三首诗的异同,强调诗歌中秋天的多样性和诗人情感的丰富性。
2.选做: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秋诗,用颜色和图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