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竹里馆》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竹里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摩诘之诗,学习诗歌诵读之法。
2.品摩诘之诗,理解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 感受诗中有画的意境美。
3.悟摩诘之诗,建构宁静淡泊的内心世界。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学习声断意连的诵读方法,感受古诗的音韵美。 2.明确弹琴、长啸、明月、竹意象的文化内涵,体会诗歌意境美。 教学难点: 1.结合背景及其他诗句,领悟王维的人生志趣。 2.学习古人,建构宁静淡泊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我是来自沈阳市南昌中学沈北分校的孙老师,8月底我校喜迁新校舍,学 校欲开展“创意设计*美景命名暨诗画情趣进校园”活动,我们班决定参与顶楼校园书房的命 名与布置,如何设计出师生心中理想的中式书房 首先要了解历史上文人墨客的审美趣味, 本节课,我们就走进王维的《竹里馆》,探寻古人的诗意生活。 二 、新授 任务一:诵摩诘之诗,学习诗歌诵读之法 古典诗歌的学习第一步是读,请听范读,听听字音和节奏。 活动一:抑扬顿挫读古诗 五言诗一般按23断,绝句24句入韵,同学们可放慢速度,标记平仄,12声为平声,34声 为仄声,其中,“独”是入声字,归为仄声。练习朗读的时候参考平长仄短,尾韵拉长的方 式读出抑扬顿挫。
生:尝试朗读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仄仄平平仄, 弹琴复长啸。平平仄平仄, 深林人不知,平平平仄平, 明月来相照。平仄平平仄。 活动二:声断意连读古诗 师:怎样在停顿中做到声断意连而又不失韵味呢 我们的停顿经常是声断气不断,所以 表面上看是停顿了,但是情意却没有中断,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这里的关键是你声音 停了,但脑子里的想象不能停,心里的感觉不能停,要读得声断景不断,声断情不断,声断 意不断。 师:在你的脑海中是否浮现出一些画面 你感觉它营造的氛围是怎样的 先结合课文注 释,理解诗歌内容。 幽篁:幽深的竹林。篁,竹林。第三句的深林,指的就是“幽篁”。相照:照射我,意 思是明月来陪伴我。补充一个啸字,啸:撮口发出长而清脆的声音。结合注释,同学们能否 说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生: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长声呼啸。竹林幽深寂静,无人 知晓。只有一轮明月来相照耀,显现出一幅安闲、静谧的画面。 同学们可按下暂停键,再次朗读,在停连中感受头脑中留存的画面。 任务二:品摩诘之诗,理解诗人高雅的生活情趣,感受诗中有画的意境美。 活动三:析意象,入意境 师:这首诗歌的前两句写了什么内容 “弹琴”“长啸”表现出诗人怎样的气质 生:1、2句写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抚弄琴弦,一边又发出长啸。弹琴 无疑是一项高雅的艺术活动,能体现出诗人高雅的审美情趣。 师:“啸”在古代也是一项高雅的行为,在古代,“啸”声音要长、响亮,并且富有韵 律。为何古人喜欢用“啸”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 (补充资料介绍)这里借用了一个典故, 常用来形容人的品格清高旷达,不同凡俗。 师: “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白虎通义》)怀才不遇,仕 途坎坷的王维和很多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一样,他们退隐山林,以“琴棋书画”排解精神上 的孤独与寂寞。 小结:“弹琴”“长啸”这样的人物活动表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凡脱俗的气质。还有 哪些景物也能衬托出诗人的气质呢 生:明月、幽篁、深林。 师:“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什么这样写呢
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进一步衬托出诗人的不随流俗。 师:“明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生:在整首诗中,“明月”的意象,又能将外部的环境和诗人的内心世界融为一体,既 写出了外部环境的清幽,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澄净。 师:王维为何不是坐在其他地方,而是坐在竹林之中呢 生:为了表示自己对高洁脱俗的追求。 师:竹的品格,叶如箭指,质如坚石,干可断而不可改其直,身可焚而不可毁其节。诗 人独坐幽竹之中,是表示自己具有翠竹一样的气节的。竹子的中空有节、傲雪凌霜、坚韧 挺拔等生长特征,赋予了其正直、廉洁、高雅、坚强等人格化特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品 格象征。 小结:《竹里馆》表面看来,既无动人的景语,也无动人的情语,诗中写景,只有六字: 幽篁、深林、明月;写人物活动,也只有六字:独坐、弹琴、长啸。既没有绘其漫弹舒啸之 状,也不见其喜怒哀乐之情,对琴声与啸声,没有花任何笔墨展开描述。但是,《竹里馆》 却历来备受推崇,是什么原因呢 意境美。你能发挥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种意境 么 生: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抚琴弄弦,一曲终了,情有不足,不然又 怎么会即兴而弹又仰天吟啸 可见情致绝佳。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 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映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师:这首诗的妙处还在于静中有动,寂中有声,明暗映衬,同学们发现了吗 圈点并批 注下来。 生:从全诗的组合看,诗人以弹琴长啸反衬竹林的寂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幽暗。 以动衬静,更烘托出山林之空、静。 小结:《竹里馆》是一首有禅意的诗。诗中的月夜深林之景,如此清幽;弹琴长啸之人, 如此超然。诗人逐渐忘却芜杂、尘虑皆空,与本就清幽澄净的竹林和明月悠然相会。王维写 这首诗,正是景之所至,情之所至,物与心会,意与景和,达到“诗中有画”的高超境界。 师:“意”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象”是诗人感受到的客观事物,意象:就是融入诗人 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古代诗歌中的意象一般 可以分为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 活动四:诗词元素赠雅名 师:《辋川集》是王维和他的朋友裴迪在游览辋川别业时,每个景点各赋诗一首,最后集 合形成的一本山水诗集。二十首诗的诗题便是这二十处景致的雅名。古时候文人墨客为了寄 托怀抱,常常给自己的园林居室或书房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它们反映了主人的个性与 品性,又关联主人的寄情与爱好。除了馆,还有很多雅字可以用来给书房命名,同学们可 以结合课后作业进行探究。
任务三:悟摩诘之诗,建构宁静淡泊的内心世界。 活动五:理解诗佛志趣 王维的生平,根据同学们的预习展示,整理如下: 【知人论世】王维字摩诘,唐朝诗人、画家。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笃信佛教,有“诗佛 ”之称。开元九年(721)擢进士第,释褐太乐丞,因事获罪,贬济州司仓参军。此后他开始了 半 官半隐的生涯,曾先后隐居淇上、嵩山和终南山,并在终南山筑辋川别业以隐居。曾官右 拾 遗,又一度赴河西节度使幕,为监察御史兼节度判官等职。安史之乱,他被迫接受伪职。次 年两京收复时,他因此被定罪下狱;但旋即得到赦免,不仅官复原职,还逐步升迁,官至尚书 右丞。不过,王维维晚年已无意于仕途荣辱,退朝之后,常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卒于辋 川别业,年六十一。 小结:中国文学同封建时代的文人贬谪关系密切,遭贬谪的文人往往寄情于景、借物遣 怀,表明自己的生活态度,比如我们之前学过的《陋室铭》《爱莲说》。这些带有文学色彩 的意象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知音,使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若要设计顶楼书房,我想,这些 中 式元素不可或缺。同学们可结合作业继续探究。 师:王维有“诗佛”之称,是因为他的诗歌中经常运用佛教思想和禅宗哲学,表现出对 自然、人生、世界的超然和清静之态。 同学们思考:诗中哪一个字最能体现王维的诗佛志趣呢 生: “独坐幽篁里。”的“独”。 师:王维从“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终南别业》)到“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 ”(《酬张少府》)“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王维《终南别业》),独一人便是静。“ 独” 是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 洁人格,“独”是中国文人独特的审美取向。 结语:同学们,尘世喧嚣,当胸中块垒无处宣泄之时,我想我们可以学习古人,寻一方 幽静之地,读书,弹琴,亲近自然,让我们的内心安定下来。这种安静也许就在校园里花花 草草间、书房里一盏台灯下;有时就是抬头遥望碧空如洗、闭目感受清风拂面。丰富的安静 可以提供灵魂所需,真切滋养生命。愿我们的顶楼书房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个诗意栖居的空间。 布置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