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2课《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大道之行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对话古今,描大同社会之全貌。 2.圣人开讲,承儒家先贤之情怀。 3.穿越时空,树天下为公之责任。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对话古今,理解儒家“大同”社会的内涵。 教学难点: 体察大同社会背后的儒家情怀,践行大同社会的吾辈之志。
教学过程
情境设置 央视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 故事,实现“现代读书人”与“古代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节目组下一期想 把《礼记》的故事演绎在舞台上,现特向广大读书人征集具体篇目的创作策划。 同学们,我们正是千年后的读书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礼记》大道之行篇,解读 经典,为节目组提供一些想法吧! 围读文本,确定剧本内容 首先,我们要做好节目策划的前期准备,参与典读会,识读经典,确定文本内容。 屏显:《大道之行也》选自《礼记 ·礼运》。《礼记》,儒家经典之一,西汉戴圣对秦汉以 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又名《小戴礼记》。礼运,《礼记》篇名,大 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 ·礼运》开头部分的 一段话。 同学们可以按下暂停键,诵读文章,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并借助课下注释,疏通 文意。老师已经在预学单上为同学们做好准备。 (一)读出停顿
① 领起字词后要有停顿,如“故/人/不独亲其亲”“使/老有所终”“是故/谋闭而不兴”“ 故/外户而不闭”。
② 主谓之间要有停顿,如“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货/恶其弃于地也”“力/恶其不 出于身也”等。
(二)明确字音字义
(三)古今意义的区别和联系
古义(句中义) 今义(现代汉语常用义)
不独子其子 指子女 专 指 “ 儿 子 ”
男有分,女有归 女子出嫁 返回;归还
货恶其弃于地也 财物 货物,商品
盗窃乱贼而不作 伤害 偷东西的人
【第一幕】对话古今——体悟大同社会
1.围绕课文内容,设计对话,对典籍里蕴含的思想精华进行解读。
2.设计好后,可一生模拟当代读书人,一生扮演夫子,穿越古今,与古代圣贤对话。
【设计意图】该任务主要通过对话古今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大同”社会的内涵,
了解时代背景。
【第一幕】对话古今
时间:春秋末 期人物:孔夫 子 当代读书人 ①当代读书人:夫子,晚辈来自两千多年后,读过您的《大道之行也》, 对您心中的大同社会也有所了解。 夫子:哦 那《大道之行也》所描绘的大同社会,有什么吸引你的地 方吗 当代读书人:吸引我的地方可多了!在这个大同社会中,每个人都能 推己及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全社会亲如一家。所有的 社会成员无论老少,不论壮弱,都能各有所养、各尽其职,正所谓“黄 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男有分,女有归”,大家都有稳定的职业 、和乐的家庭;人人都珍惜劳动成果,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这样 幸福和谐有保障的生活令我心生向往。
②当代读书人:夫子,虽然对您所说的理想社会已有所了解,但晚辈 还有一事不明。 夫子:请讲。 当代读书人:要想实现这样的一个“大同”社会,最关键的是什么 夫子:大道施行,天下为公!只有树公心,去私心,才能“选贤与能”, 由社会成员选举出管理者,而不是私传子孙;才能做到把奉养父母、 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而不是只关注自己的小家;才能 达到货尽其用、人尽其力的境界,一切行为皆出于公心,而不是为自
已谋私利。既然没有私心,也就不需要谋算别人、作乱偷盗了。如此, 才能真正实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大同社会。
③当代读书人:夫子,那这样的理想社会在您当时实现了吗 夫子:这个理想在当时并没有实现,因为社会很黑暗,还有搞阴谋、 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等奸邪之事,做不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一)第①组对话明确 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1.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二)第②组对话明确 儒家大同社会理想的核心正是“天下为公”。《说文解字》:“公”会意字,上面是“八”, 表示相背,下面是“么”(“私”的本字)。韩非子说,与私相背,就是公,即“公正无私 ” 的意思。它打破了自私自利的狭隘思想,实现政权共有,人人平等,财富共享的理想社会 (三)第③组对话明确 这种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到底在当时有没有实现呢 其实我们可以从文本中找到答案: 1.咀嚼含“不”的否定句。 《大道之行也》仅仅107个字,却多次出现“不”字: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公”的反义词就是“私”,作者通过否定句,否定了“私”的行为,否定的正是当时 社会的现状,而通过对现状的否定,也清晰地表达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设想和追求。这样说来 作者用否定句,就是要让我们看到当时的现实社会的情况,当时的社会一定不是“大同”社 会。 2.联读前后,补充时代背景。 本文其实是孔子回答弟子言偃的一段答语,补充原文前后的文字。 材料一: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 言偃在侧,曰:“君子何叹 ”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材料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 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 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 联读前后,我们发现孔子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包括从我们课后的《礼记 ·檀弓》 故事二则中,都可以看到现实社会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就会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正是基 于现实社会的不安定,孔子提出了“大同”这一社会理想,顺理成章地指出,现实社会中诸 多现象如图谋之心、盗窃财物、作乱害人等在“大同”社会中将不复存在,代之而兴的将是 一个“外户而不闭”的和平、安定的局面。 【小结】
对话古今,我们对大同社会的内涵特点和时代背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们发现全文可分为 三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下面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 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方面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
大同社会纲领性说明
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总结全文,折射现实
【弟二希】圣人开讲——感受无资情怀
[人人都受到
全社会的关

人人都能安居乐
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
在当时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圣人在教导弟子时,会是怎样的语气神态呢 请你揣摩语气语 调神态动作等,为其设计演读脚本,以孔圣人的角色进行演读。
演读提示:①想象情境,进入角色,语速宜缓慢。
②读出语气:注意句末“也”的语气,揣摩情感。
③读出语势:注意关联词、句式等。
【设计意图】该任务通过情境演读,结合孔子所处的时代背景揣摩他说话时的情绪,体会 论述过程中层层推进的语势,感受儒家先贤的博爱情怀。
【第二幕】圣人开讲
时间:春秋末期,参 加 完 年 终 祭 奠。 地点:宫门外两旁的 楼台上。 人物:孔子及其弟子。 事件:孔子向以言偃 为代表的众 弟子讲学。 ①朗读设计:“大道之行也”的“也”字,可以稍稍停顿、拉长读 音,表现出孔子语重心长的情态,对“大道隐去”感到惋惜、悲哀 和痛心;“货恶其弃于地也”和“力恶其不出于身也”的“也”,则 表现出向往、期盼之情。“故外户而不闭”后停顿稍长,“是谓大同”是 全文结论,要一字一顿,读得字字分明、语气肯定,期待子游等 弟子张扬礼教,充满希冀和憧憬。 神态动作:一开始配以孔子在讲学时的背影,因为战乱频繁,民不 聊生,大同社会在当时无法实现,配以背影,更显孔子的无奈和痛 心。随后慢慢转过身,目视远方,眼神逐渐坚定,手臂时而上扬 , 鼓 舞 人 心 。
②朗读设计:重读“行”字,因为只有大道施行,才能实现大同社 会。除了“行”字,还要重读“公”,强调“天下”是公共的,是 人们所共有的。文章第3、4句话多用对偶和铺排的句式,句式整 齐,节奏分明,应一贯而下,读出气势。“故”“是故”“故”“是 谓”等字词承上作结,层层推进,要重读并稍稍停顿,拉长读音, 这些关联词的背后是一份殷切的叮嘱和期盼。
神态动作:夫子来回慢慢踱步,时而停步驻足,面向言偃,拍拍他 的肩,眼神深深注视弟子,以示期盼之意。
【小结】
同学们主要抓住了语气词“也”,关联词“故”“是故”,以及对偶铺排的句式等,体会了作 者论述过程中层层向前推进的语势,而这样强烈的语势中饱含更为强烈的情感,那就是孔圣 人对理想大同社会的向往追求,对后人的殷切期盼,是儒家先贤“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博爱情 怀。
【第三幕】穿越时空——传承文化脉搏
(
在你们那个时代,大同社会实现了吗
还未完全实现,但是我们一直在努力。先生
可愿随我顺时光之河而下,去看一看后世
对“大同社会”的继承与发展——
当代读书人
夫子
)
你想带夫子回到什么时候
【设计意图】该任务引导学生梳理后人对大同社会的继承与发展,探究大道之所在,传
承生生不息的文化脉搏,体会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树立“天下为公”的人生理想。
【第三幕】穿越时空
时间:历史长河 人物:对“大同社会 ”作出继承与发 展的人。 ①我想带夫子看看康有为戊戌变法的时候: 夫子您看,这是康有为先生,他创作了《大同书》,提出建立 一个没有阶级、一切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他主张财产公有, 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 下大同。夫子,您“天下为公”的思想成为了近代中国人思考国家、 民族前途的重要思想资源啊。
②我想带夫子穿越到孙中山“三民主义”时期: 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独具慧眼地提出“民有、民治、民享”, 即国家是人民所共有,政治是人民所共管,利益是人民所共享。您 看,他主张实行民族主义,推翻了满洲贵族的统治,把一家一姓的 天下变成“公天下”。孙中山的“民有、民治、民享”正是在您的 儒家学说“天下为公”中寻到了传统依据。
③我想带夫子回到我们当代社会: 大同社会的路,注定是漫长的,但在这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天 下为公”的情怀早已深深融入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血脉之中。从抗击 非典到新冠疫情防控,从地震救援到抗洪抢险……一代又一代人民 子弟兵前赴后继冲在最前线,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亲其亲,子其子。
夫子您看,进入新时代,在脱贫攻坚的征途上,一批又一批共产党 员面对艰苦的环境,以血肉之躯践行着为人民谋幸福的职责担当。 被称为“当代愚公”的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毛相林,历经7年凿通绝 壁天路,又带着村民们镗出了一条最适合下庄村的“柑橘”致富路 。他的事迹正是我们践行“天下为公”理念的生动写照。
【 小 结 】 无数仁人志士为了人类美好社会不断奋斗,在历史的隧道里探寻民族解放、发展、富强 的方向,他们的那些豪言壮语,读来依然震撼人心。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孟子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 结束语 】 在不同的时代,总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读 书人。同学们,老师希望,大家能以本节课为起点,打开中国古典书籍的大门,几千年来, 每一部典籍都凝聚着前人的心血与智慧,人们世代守护,薪火相传,将精神的血脉绵延至今, 打开典籍,知道我们的生命缘起何处,知道我们的脚步迈向何方,希望你们以新的方式读懂 典籍,传承文化脉搏! 【课后拓展】 请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完成以下一项或多项任务,继续“跨越时空的对话”。 任务一:对比阅读,确定剧本内容 请你对比文中“大同”社会和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的异同点,根据课文内容, 并结合链接材料完成作业练习中的表格。 任务二:设计对话,体悟先贤情怀 如果孔子和陶渊明在《典籍里的中国》相遇,他们之间又会发生怎样的对话呢 小组合 作,可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对话,不断充实完善剧本策划。 任务三:选择人生,传承文化脉搏 面对孔子和陶渊明所创造的两种理想社会,以及他们的人生选择,你更欣赏谁呢,请谈 谈你的想法,做一个微演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