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观沧海》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准确认读并理解“碣石”“澹澹”“竦峙”“萧瑟”“星汉”等字词的含义。(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全诗。(3)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借助景物表达的情感。(4)学习诗歌中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等方式,理解诗歌大意,提高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2)通过朗读、赏析诗歌,感受诗歌的意境,培养诗歌鉴赏能力。(3)通过想象、联想,拓展思维,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曹操的博大胸怀和豪迈气概,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之情。(2)感受诗歌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观的壮丽,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2)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诗歌中修辞手法的运用。2. 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诗人的志向和抱负。(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 展示一些与大海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海的雄伟和壮阔。2. 提问学生:你们见过大海吗 大海给你们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引出课题《观沧海》,介绍诗人曹操。(二)检查预习1. 让学生朗读诗歌,检查生字词的读音是否准确,如“碣石”(jié shí)、“澹澹”(dàn dàn)、“竦峙”(sǒng zhì)、“萧瑟”(xiāo sè)等。2. 提问学生对“东临碣石”“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等词句的理解,了解学生对诗歌内 容的初步掌握情况。(三)整体感知1. 让学生快速阅读诗歌,思考诗歌主要写了哪些内容。2. 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景物,如沧海、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 汉等。3. 提问学生: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诗歌描绘了一幅大海波澜壮阔、山岛高耸屹立、树木百草繁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以及日月星辰在海中出没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大海的赞美和对宏伟志向的追求。(四)精读赏析1.学习“东临碣石,以观沧海”o 让学生朗读这两句诗,思考诗人观沧海的地点和目的。。引导学生理解“东临碣石”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是碣石山,“以观沧海”表明了 诗人的目的是观赏大海的景色。o提问学生: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能感受到诗人踌躇满志、意气风发的心情。2. 学习“水何澹澹,山岛竦峙”。让学生朗读这两句诗,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引导学生理解“水何澹澹”形容海水荡漾的样子,“山岛竦峙”写出山岛耸立的 姿态。o 提问学生: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 运用了动静结合的修辞手法,“水何澹澹”是动景,“山岛竦峙”是静景,写出 了大海的辽阔和山岛的巍峨,相互映衬,展现出大海的壮观景象。3.学习“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o让学生朗读这四句诗,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o引导学生理解“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绘了岛上生机勃勃的景象,“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则写出了秋风中大海波涛汹涌的场景。o 提问学生:这四句诗中,哪些词语最能体现秋天的特点 诗人在这里想要表达什 么情感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最能体现秋天的特点。诗人在这里通过描写秋天的 景象,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出大海的雄浑气势。(五)小组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以下问题:o 诗人在观沧海的过程中,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o 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些修辞手法对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 o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旨是什么 2. 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和想法,然后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3. 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和意义。(六)当堂训练1. 布置一些与诗歌相关的练习题,如诗句填空、词语解释、诗句赏析等,让学生当堂完成。 2.教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批改和讲解,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七)课堂小结1.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诗歌的内容、情感、修辞手法等。2.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志向和抱负,以及诗歌的艺术 特色。(八)布置作业1. 背诵诗歌。2. 预习诗歌的第二部分,思考诗人是如何描写日月星辰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让学生背诵诗歌的前半部分。2. 提问学生: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诗歌的前半部分,诗人描写了哪些景物 表达了怎样的情 感 3. 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继续赏析诗歌的后半部分。(二)精读赏析1. 学习“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o 让学生朗读这四句诗,体会诗歌的意境。o引导学生理解这四句诗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海的辽阔和宏伟。o 提问学生: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胸怀和抱负 这四句诗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宏伟的抱负,他以大海自比,暗示自己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有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胸怀和抱负 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曹操北征乌桓时创作了这首诗,当时他在北方奠定了基础,但 乌桓一直是他的心腹大患。诗人通过描写大海的壮阔景象,表达了自己渴望统一中原、 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三)深入研读1. 让学生再次朗读全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2. 提问学生:诗歌中哪些词语或句子最能体现诗人的情感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 烂,若出其里”则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和宏伟抱负。3. 引导学生讨论:这首诗歌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启示 这首诗歌告诉我们,要有远大的志向和抱负,勇于面对挑战,不断追求进步。同时, 我们也要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其中的力量和智慧。(四)课堂小结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包括诗歌的后半部分内容、情感、修辞手法等。2.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诗歌所表达的诗人的志向和抱负,以及诗歌对我们 的启示。(五)布置作业1. 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中所描绘的画面,不少于200字。2. 阅读曹操的其他诗歌,如《短歌行》《龟虽寿》等,感受曹操的诗歌风格,并写一篇读 后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