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从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多选、错选或不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1.(2024七上·宜州期末)2023年10月某日广西全区范围内普降中到大雨,此时在卫星云图上广西地区颜色显示主要是( )
A.黄色 B.绿色 C.蓝色 D.白色
【答案】D
【知识点】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根据题意可知,广西全区范围内普降中到大雨,此时在卫星云图上广西地区颜色显示主要是白色。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到的地球上的云层覆盖和地表面特征的图像。利用卫星云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2.(2024七上·宜州期末)根据广西气象台11月某日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下列城市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A.桂林85 B.玉林133 C.河池98 D.柳州121
【答案】A
【知识点】空气质量与污染指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空气污染指数反映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各选项中城市中,桂林的空气污染指数值最小,因此空气质量最好。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空气污染指数反映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0—50优,51—100良,101—150轻度污染,151—200中度污染,201—300重度污染,>300严重污染。
3.(2024七上·宜州期末)河池市某地9月25日气温为23℃-32℃。这里的“23℃”往往出现在一天中的______左右( )
A.午夜12时 B.日出前后 C.日落前后 D.午夜2时
【答案】B
【知识点】气温的变化(定义、测量、日变化与年变化、等温线)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一天当中最高温出现在下午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根据题意可知,河池市某地9月25日气温为23℃-32℃,“23℃”在这天中是最低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2时(约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4.(2024七上·宜州期末)关于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温度值相等
B.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小
C.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大
D.等温线是反映某地气温变化的曲线
【答案】A
【知识点】气温的变化(定义、测量、日变化与年变化、等温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温度值相等,A符合题意;
B.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B不符合题意;
C.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C不符合题意;
D.等温线是反映不同地区气温变化的曲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是相同的。等温线数值大,表示气温高。等温线数值小,表示气温低。等温线稀疏,则各地气温相差不大,等温线密集,表示各地气温相差悬殊,等温线平直,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较少。等温线弯曲,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很多。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5.(2024七上·宜州期末)关于全球年降水量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纬度低的地区一定比纬度高的地区降水多
B.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多雨,东部少雨
C.中纬度地区,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D.两极地区,气候寒冷,降水量多
【答案】C
【知识点】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世界降水的规律是:A.受纬度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但纬度低的地区不一定比纬度高的地区降水多,A不符合题意;
B.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少雨,东部多雨,B不符合题意;
C.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C符合题意;
D.两极地区,气候寒冷,降水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降水的规律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附近地区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6.(2024七上·宜州期末)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较丰富,原因是( )
A.位于赤道附近 B.位于内陆
C.位于迎风坡 D.人类活动影响
【答案】C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喜马拉雅山南坡面对印度洋,夏季时,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喜马拉雅山坡爬升,在迎风坡形成了大量降水,因此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丰富。故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降水的规律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附近地区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7.(2024七上·宜州期末)读四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最可能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解析】【分析】读图,根据所学可知分析可知:
A.甲地全年高温,干湿季节明显,应该为热带草原气候,A符合题意;
B.乙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属于地中海气候(南半球),B不符合题意;
C.丙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属于地中海气候(北半球),C不符合题意;
D.丁地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月降水量可达到600毫米左右,为热带季风气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主要分三步:首先根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左右气温最高是北半球,1月左右气温最高是南半球;然后根据气温判断所属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最后根据降水确定气候类型。
8.(2024七上·宜州期末)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全部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B.分布均匀
C.北半球比南半球密集 D.人口分布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答案】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北半球比南半球密集。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而寒冷的极地、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和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人口稀少。
9.(2024七上·宜州期末)下列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
A.欧洲西部 B.北美洲西部 C.亚洲西部 D.亚洲北部
【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东部,因为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北美洲西部、亚洲西部和亚洲北部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不属于人口稠密区。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而寒冷的极地、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和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人口稀少。
(2024七上·宜州期末)2022年在卡塔尔举行了世界杯足球赛,如图为吉祥物“拉依卜”,拉依卜意为“技术极佳的球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从吉祥物的着装及头饰推测卡塔尔居民主要信奉的宗教及其宗教建筑是( )
A.佛教、寺庙 B.基督教、教堂
C.基督教、清真寺 D.伊斯兰教、清真寺
11.卡达尔当地居民主要使用的语言是( )
A.汉语 B.阿拉伯语 C.英语 D.法语
【答案】10.D
11.B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中东人文地理特点(宗教与文化习俗)
【解析】(1)由吉祥物“拉依卜”着装及头饰推测卡塔尔居民属于阿拉伯人,主要信仰的宗教为伊斯兰教,典型建筑为清真寺。故D符合题意。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卡塔尔以阿拉伯人为主,当地居民主要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B。
【点评】(1)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2)联合国有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俄语主要是俄罗斯和东欧各国使用;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一些国家及加拿大部分地区;西班牙语主要是西班牙人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使用;阿拉伯语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
10.由吉祥物“拉依卜”着装及头饰推测卡塔尔居民属于阿拉伯人,主要信仰的宗教为伊斯兰教,典型建筑为清真寺,D正确。佛教主要分布亚洲,建筑寺庙,基督教主要分布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建筑教堂,A、B、C错误,故选D。
11.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卡塔尔以阿拉伯人为主,当地居民主要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4七上·宜州期末)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为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
A.碉堡房——炎热干旱 B.冰屋——温和湿润
C.茅草屋——终年寒冷 D.蒙古包——高温多雨
13.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①气候温暖湿润②高山、峡谷地区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④高纬度地带⑤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答案】12.A
13.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1)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A.西亚的民居碉堡房,当地全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当地多建设窗小平顶的碉堡房 ,A符合题意;
B.北极地区气候严寒,冰雪广布,冰屋具有抵御严寒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非洲的茅草屋,该地区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有稀树高草,原料丰富,C不符合题意;
D.内蒙古高原地区的蒙古包,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阔,蒙古包拆卸与安装方便,适应当地传统的游牧生活,D不符合题意。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①气候温暖湿润、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⑤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①③⑤正确。②高山、峡谷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高纬度地带气候寒冷,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C。
【点睛】(1)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在拉萨等地,我们能看到的三层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旧西藏贵族所修。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同帐篷一样,碉房也有大有小,这主要依主人家庭人口和修建住房的经济能力而定。
(2)聚落是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所形成的,其规模有大有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12.读图可知,西亚的民居碉堡房,西亚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当地多建设窗小平顶的碉堡房 ,A正确。北极的冰屋,北极地区气候严寒,冰雪广布,冰屋具有抵御严寒的作用,B错误。非洲的茅草屋,该地区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有稀树高草,原料丰富,C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区的蒙古包,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阔,蒙古包拆卸与安装方便,适应当地传统的游牧生活,D错误。故选A。
13.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①气候温暖湿润、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⑤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①③⑤正确。②高山、峡谷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高纬度地带气候寒冷,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②④错误。故选C。
14.(2024七上·宜州期末)2023年9月9日至10日,G20峰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下列G20成员中,均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有( )
A.中国、印度、巴西 B.中国、韩国、南非
C.英国、墨西哥、加拿大 D.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
【答案】A
【知识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根据发展水平的差异,大体可以把这些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韩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均为发达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为发展中国家。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发展中国家是指经济、社会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15.(2024七上·宜州期末)2023年11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美国旧金山,应邀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同时应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与美国的合作中( )
A.美国是最大受益者 B.中国是最大受益者
C.损害双方利益 D.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今世界的发展问题,以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为主要标志,突出地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中国与美国的合作中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国家与国家之间各成体系、相对封闭的经济格局已被打破,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财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越来越显著。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二、综合题(每空1分,每小题6分,共30分)
16.(2024七上·宜州期末)如图为宜州区11月某日的天气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宜州区该日天气状况为: 。当日最高气温是23℃,时间一般出现在 。当日宜州区风力为6级,吹 (方向)风。
(2)空气质量的高低,用污染指数来表示。当日宜州空气指数为210,当日宜州是否适合举办校运会? (适合/不适合)。宜州当日空气质量状况是 污染(轻度/中度/重度/严重)。
(3)作为中学生的你,能为保护宜州蓝天白云(环境)做些什么呢?(至少说出一种) 。
【答案】(1)多云转小雨;午后2时;东北
(2)不合适;重度
(3)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绿色低碳出行;不焚烧秸秆;参加绿化植树;按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空气质量与污染指数;天气与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天气符号可知,该日天气状况为:多云转小雨。当日最高气温是23℃,时间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由风力符号可得,该日是东北风6级。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该日空气质量指数210,位于201-250之间,属于重度污染,因此当日宜州不适合举办校运会。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作为中学生,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植树,多坐公交车,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不用一次性筷子,垃圾分类等。
故答案为:(1)多云转小雨;午后2时;东北;(2)不合适;重度;(3)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绿色低碳出行;不焚烧秸秆;参加绿化植树;按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常见的天气符号:
(2)空气污染指数反映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0—50优,51—100良,101—150轻度污染,151—200中度污染,201—300重度污染,>300严重污染。
(3)本题考查中学生为保护宜州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理解解答即可。
(1) 由天气符号等可得,该日天气状况为:多云转小雨。当日最高气温是23℃,时间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由风力符号可得,该日是东北风6级。 吹东北风。
(2)由空气质量指数210,位于201-250之间,属于重度污染,故当日宜州不适合举办校运会。
(3)作为中学生,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植树,多坐公交车,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不用一次性筷子,垃圾分类等。
17.(2024七上·宜州期末)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 (递增/递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2)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年平均气温 (高于/低于)20C;各大洲中,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大洲是 。
(3)图中①地、③地气温的共同特征是 。甲地比同纬度乙地的气温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答案】(1)递减;纬度因素(纬度位置)
(2)高于;非洲
(3)全年高温(炎热);海拔因素(地形地势)
【知识点】七大洲的位置、分布及轮廓特点;气温的变化(定义、测量、日变化与年变化、等温线);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加而递减,导致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弱,造成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即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2)读图分析可知,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年平均气温约高于20℃;世界上平均气温最高的大洲是非洲,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部分处于热带;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是纬度最高的大洲。
(3)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的①地、③地都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地区,气温的共同特征是全年高温。图中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即甲地年平均气温低于乙地,其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
故答案为:(1)递减;纬度因素(纬度位置);(2)高于;非洲;(3)全年高温(炎热);海拔因素(地形地势)。
【点评】(1)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低;同纬度夏季气温陆地高海洋低,冬季反之;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2)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是相同的。等温线数值大,表示气温高。等温线数值小,表示气温低。等温线稀疏,则各地气温相差不大,等温线密集,表示各地气温相差悬殊,等温线平直,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较少。等温线弯曲,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很多。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地球的运动、人类活动等。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1)由图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加而递减,导致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弱,造成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2)由图可知,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年平均气温约高于20℃;世界上平均气温最高的大洲是非洲,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部分处于热带;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是纬度最高的大洲。
(3)图中的①地、③地都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地区,气温的共同特征是全年高温。图中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故甲地年平均气温低于乙地,其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
18.(2024七上·宜州期末)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在 (纬线)附近地区。年降水量最少的大洲是 。
(2)A地与B地都在 (纬线)附近,但降水量不同,两地年平均降水量较多的是 地。
(3)C、D、E三地处于同一纬度地带,其中降水较少的是 地,影响三地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答案】(1)赤道;南极洲
(2)北回归线(23.5°N);A
(3)D;海陆位置
【知识点】降水的变化(定义、测量、主要降水类型);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在赤道附近地区,在2000mm以上,因为赤道附近地区气温高,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因此降水丰富。南极洲各地年降温量均低200mm,因此是年降水量最少的大洲,被称为“白色沙漠”。
(2)读图分析可知,A地与B地都在北回归线附近,但两地年平均降水量不同。其中A地位于中国南方地区,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B地位于撒哈拉沙漠,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3)读图可知,C、D、E三地处于同一纬度地带,其中降水较少的是D地,当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旱,C、E地距离海洋近,降水较丰富。影响两地降水分布的因素是海陆位置。
故答案为:(1)赤道;南极洲;(2)北回归线(23.5°N);A;(3)D;海陆位置。
【点评】(1)世界降水的规律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附近地区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地球的运动、人类活动等。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1)读图可知,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在赤道附近地区,赤道附近地区终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图中显示,南极洲各地年降温量均低200mm,因此年降水量最少的大洲是南极洲,被称为“白色沙漠”。
(2)读图可知,A地与B地都在北回归线附近,A、B两地年平均降水量较多的是A,A地位于中国南方地区,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B地位于撒哈拉沙漠,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3)读图可知,C、D、E三地处于同一纬度地带,其中降水较少的是D地,当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旱,C、E地距离海洋近,降水较丰富。影响两地降水分布的因素是海陆位置。
19.(2024七上·宜州期末)读“世界人口分布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E地居民广泛使用的语言是 。B地的居民主要属于 种人。
(2)A地居民主要属于 种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3)试分析C、D两地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C: ;D: 。
【答案】(1)汉语;黑
(2)白;基督教
(3)C:气候过于炎热、干燥;D:气候终年严寒(过于严寒)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不同的人种;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E为中国,广泛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B地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主要属于黑色人种,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
(2)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地位于北美洲,居民主要属于白种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
(3)读图分析可知,C地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全年炎热干燥,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疏;D位于北极圈附近,纬度位置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人口稀疏。
故答案为:(1)汉语;黑;(2)白;基督教;(3)C:气候过于炎热、干燥;D:气候终年严寒(过于严寒)。
【点评】(1)联合国有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俄语主要是俄罗斯和东欧各国使用;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一些国家及加拿大部分地区;西班牙语主要是西班牙人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使用;阿拉伯语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2)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3)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而寒冷的极地、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和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人口稀少。
(1)读图可知,E为中国广泛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B地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主要属于黑色人种。
(2)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读图可知,A地位于北美洲居民主要属于白种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
(3)读图可知,C地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全年炎热干燥,人口稀疏;D位于北极圈附近,纬度位置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合人类生存,人口稀疏。
20.(2024七上·宜州期末)读“RCEP成员国分布图”,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东盟十国发起,其成员国包括东盟十国(①马来西亚、②印度尼西亚、③泰国、④菲律宾、⑤新加坡、⑥文莱、⑦越南、⑧老挝、⑨缅甸、⑩柬埔寨)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目的是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5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下图为“RCEP成员国分布图”。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RCEP15个成员国中,以 (发达/发展中)国家为主,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写出其中一个即可)。从整体上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属于 (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2)在RCEP会议上最可能使用的语言 。
(3)东盟十国中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4)越南、老挝等发展中国家向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输出的主要是________。
A.资金 B.农业、矿产等初级产品
C.技术 D.利润高的工业产品
【答案】(1)发展中;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南北对话
(2)英语
(3)佛教
(4)B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从经济发展水平看,RCEP15个成员国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从整体上看,RCEP成员国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因此其合作属于“南北对话”。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RCEP会议上最可能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因为该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东盟十国主要位于东南亚,信仰宗教以佛教为主。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越南、老挝属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农业、矿产等初级产品,价格低;日本、韩国属于发达国家,主要输出资金、技术利、润高的工业产品等。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发展中;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南北对话;(2)英语;(3)佛教;(4)B。
【点评】(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2)联合国有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俄语主要是俄罗斯和东欧各国使用;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一些国家及加拿大部分地区;西班牙语主要是西班牙人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使用;阿拉伯语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
(3)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发展中国家是指经济、社会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RCEP15个成员国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从整体上看,RCEP成员国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其合作属于“南北对话”。
(2) 在RCEP会议上最可能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该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由图可知,东盟十国主要位于东南亚信仰宗教以佛教为主。
(4)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越南、老挝属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农业、矿产等初级产品,价格低,B正确;日本、韩国属于发达国家,主要输出资金、技术利、润高的工业产品等,ACD错误,故选B。
1 / 1广西河池市宜州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本大题有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请从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上,多选、错选或不选,该小题均不得分。)
1.(2024七上·宜州期末)2023年10月某日广西全区范围内普降中到大雨,此时在卫星云图上广西地区颜色显示主要是( )
A.黄色 B.绿色 C.蓝色 D.白色
2.(2024七上·宜州期末)根据广西气象台11月某日发布的空气质量指数,下列城市空气质量最好的是( )
A.桂林85 B.玉林133 C.河池98 D.柳州121
3.(2024七上·宜州期末)河池市某地9月25日气温为23℃-32℃。这里的“23℃”往往出现在一天中的______左右( )
A.午夜12时 B.日出前后 C.日落前后 D.午夜2时
4.(2024七上·宜州期末)关于等温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温度值相等
B.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小
C.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大
D.等温线是反映某地气温变化的曲线
5.(2024七上·宜州期末)关于全球年降水量分布特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纬度低的地区一定比纬度高的地区降水多
B.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多雨,东部少雨
C.中纬度地区,沿海多雨,内陆少雨
D.两极地区,气候寒冷,降水量多
6.(2024七上·宜州期末)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较丰富,原因是( )
A.位于赤道附近 B.位于内陆
C.位于迎风坡 D.人类活动影响
7.(2024七上·宜州期末)读四地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最可能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类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2024七上·宜州期末)下列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全部分布在中低纬度地区 B.分布均匀
C.北半球比南半球密集 D.人口分布不受自然条件影响
9.(2024七上·宜州期末)下列属于人口稠密地区的是( )
A.欧洲西部 B.北美洲西部 C.亚洲西部 D.亚洲北部
(2024七上·宜州期末)2022年在卡塔尔举行了世界杯足球赛,如图为吉祥物“拉依卜”,拉依卜意为“技术极佳的球员”。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0.从吉祥物的着装及头饰推测卡塔尔居民主要信奉的宗教及其宗教建筑是( )
A.佛教、寺庙 B.基督教、教堂
C.基督教、清真寺 D.伊斯兰教、清真寺
11.卡达尔当地居民主要使用的语言是( )
A.汉语 B.阿拉伯语 C.英语 D.法语
(2024七上·宜州期末)特色民居往往能反映出一个地区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图为不同地区的传统民居建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特征组合正确的是( )
A.碉堡房——炎热干旱 B.冰屋——温和湿润
C.茅草屋——终年寒冷 D.蒙古包——高温多雨
13.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条件包括①气候温暖湿润②高山、峡谷地区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④高纬度地带⑤靠近河流,水源充足( )
A.①③④ B.②③⑤ C.①③⑤ D.③④⑤
14.(2024七上·宜州期末)2023年9月9日至10日,G20峰会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开。下列G20成员中,均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有( )
A.中国、印度、巴西 B.中国、韩国、南非
C.英国、墨西哥、加拿大 D.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
15.(2024七上·宜州期末)2023年11月14日下午,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美国旧金山,应邀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中美元首会晤,同时应邀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中国与美国的合作中( )
A.美国是最大受益者 B.中国是最大受益者
C.损害双方利益 D.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
二、综合题(每空1分,每小题6分,共30分)
16.(2024七上·宜州期末)如图为宜州区11月某日的天气预报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宜州区该日天气状况为: 。当日最高气温是23℃,时间一般出现在 。当日宜州区风力为6级,吹 (方向)风。
(2)空气质量的高低,用污染指数来表示。当日宜州空气指数为210,当日宜州是否适合举办校运会? (适合/不适合)。宜州当日空气质量状况是 污染(轻度/中度/重度/严重)。
(3)作为中学生的你,能为保护宜州蓝天白云(环境)做些什么呢?(至少说出一种) 。
17.(2024七上·宜州期末)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世界气温分布的基本规律是由低纬向高纬 (递增/递减),主要的影响因素是 。
(2)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年平均气温 (高于/低于)20C;各大洲中,年平均气温最高的大洲是 。
(3)图中①地、③地气温的共同特征是 。甲地比同纬度乙地的气温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18.(2024七上·宜州期末)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问题。
(1)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在 (纬线)附近地区。年降水量最少的大洲是 。
(2)A地与B地都在 (纬线)附近,但降水量不同,两地年平均降水量较多的是 地。
(3)C、D、E三地处于同一纬度地带,其中降水较少的是 地,影响三地降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19.(2024七上·宜州期末)读“世界人口分布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E地居民广泛使用的语言是 。B地的居民主要属于 种人。
(2)A地居民主要属于 种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3)试分析C、D两地人口稀疏的主要原因:C: ;D: 。
20.(2024七上·宜州期末)读“RCEP成员国分布图”,结合所给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由东盟十国发起,其成员国包括东盟十国(①马来西亚、②印度尼西亚、③泰国、④菲律宾、⑤新加坡、⑥文莱、⑦越南、⑧老挝、⑨缅甸、⑩柬埔寨)以及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15个国家。目的是通过削减关税及非关税壁垒,建立15国统一市场的自由贸易协定。下图为“RCEP成员国分布图”。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RCEP15个成员国中,以 (发达/发展中)国家为主,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是 (写出其中一个即可)。从整体上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属于 (南南合作/南北对话)。
(2)在RCEP会议上最可能使用的语言 。
(3)东盟十国中主要信仰的宗教是 。
(4)越南、老挝等发展中国家向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输出的主要是________。
A.资金 B.农业、矿产等初级产品
C.技术 D.利润高的工业产品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识点】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雨区。根据题意可知,广西全区范围内普降中到大雨,此时在卫星云图上广西地区颜色显示主要是白色。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卫星云图是由气象卫星自上而下观测到的地球上的云层覆盖和地表面特征的图像。利用卫星云图可以识别不同的天气系统,确定它们的位置,估计其强度和发展趋势,为天气分析和天气预报提供依据。
2.【答案】A
【知识点】空气质量与污染指数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空气污染指数反映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各选项中城市中,桂林的空气污染指数值最小,因此空气质量最好。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空气污染指数反映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0—50优,51—100良,101—150轻度污染,151—200中度污染,201—300重度污染,>300严重污染。
3.【答案】B
【知识点】气温的变化(定义、测量、日变化与年变化、等温线)
【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一天当中最高温出现在下午2时,气温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根据题意可知,河池市某地9月25日气温为23℃-32℃,“23℃”在这天中是最低温,一般出现在日出前后。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一天当中,陆地最高气温一般出现在下午2时(约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一年当中,世界陆地上大多数地方的月平均最高气温北半球出现在7月,南半球出现在1月。
4.【答案】A
【知识点】气温的变化(定义、测量、日变化与年变化、等温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温度值相等,A符合题意;
B.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温差大,B不符合题意;
C.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温差小,C不符合题意;
D.等温线是反映不同地区气温变化的曲线,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是相同的。等温线数值大,表示气温高。等温线数值小,表示气温低。等温线稀疏,则各地气温相差不大,等温线密集,表示各地气温相差悬殊,等温线平直,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较少。等温线弯曲,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很多。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5.【答案】C
【知识点】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世界降水的规律是:A.受纬度因素的影响,一般来说,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但纬度低的地区不一定比纬度高的地区降水多,A不符合题意;
B.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西部少雨,东部多雨,B不符合题意;
C.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C符合题意;
D.两极地区,气候寒冷,降水量少,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降水的规律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附近地区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6.【答案】C
【知识点】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喜马拉雅山南坡面对印度洋,夏季时,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沿喜马拉雅山坡爬升,在迎风坡形成了大量降水,因此喜马拉雅山南坡降水丰富。故C符合题意。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降水的规律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附近地区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7.【答案】A
【知识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及其特点;气温曲线图与降水量柱状图
【解析】【分析】读图,根据所学可知分析可知:
A.甲地全年高温,干湿季节明显,应该为热带草原气候,A符合题意;
B.乙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属于地中海气候(南半球),B不符合题意;
C.丙地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属于地中海气候(北半球),C不符合题意;
D.丁地全年高温,降水分旱雨两季,月降水量可达到600毫米左右,为热带季风气候,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主要分三步:首先根据最高气温出现的月份判断南北半球:7月左右气温最高是北半球,1月左右气温最高是南半球;然后根据气温判断所属温度带: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最后根据降水确定气候类型。
8.【答案】C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世界人口密集区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北半球比南半球密集。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区,如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而寒冷的极地、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和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人口稀少。
9.【答案】A
【知识点】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人口稠密区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亚洲南部、欧洲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东部,因为这些地区气候适宜、地形平坦、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北美洲西部、亚洲西部和亚洲北部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不属于人口稠密区。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而寒冷的极地、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和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人口稀少。
【答案】10.D
11.B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中东人文地理特点(宗教与文化习俗)
【解析】(1)由吉祥物“拉依卜”着装及头饰推测卡塔尔居民属于阿拉伯人,主要信仰的宗教为伊斯兰教,典型建筑为清真寺。故D符合题意。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卡塔尔以阿拉伯人为主,当地居民主要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D;(2)B。
【点评】(1)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2)联合国有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俄语主要是俄罗斯和东欧各国使用;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一些国家及加拿大部分地区;西班牙语主要是西班牙人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使用;阿拉伯语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
10.由吉祥物“拉依卜”着装及头饰推测卡塔尔居民属于阿拉伯人,主要信仰的宗教为伊斯兰教,典型建筑为清真寺,D正确。佛教主要分布亚洲,建筑寺庙,基督教主要分布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建筑教堂,A、B、C错误,故选D。
11.英语是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卡塔尔以阿拉伯人为主,当地居民主要使用的语言是阿拉伯语,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答案】12.A
13.C
【知识点】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形成条件、分布、形态、民居与环境);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饮食、文化的影响
【解析】(1)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
A.西亚的民居碉堡房,当地全年炎热干燥,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当地多建设窗小平顶的碉堡房 ,A符合题意;
B.北极地区气候严寒,冰雪广布,冰屋具有抵御严寒的作用,B不符合题意;
C.非洲的茅草屋,该地区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有稀树高草,原料丰富,C不符合题意;
D.内蒙古高原地区的蒙古包,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阔,蒙古包拆卸与安装方便,适应当地传统的游牧生活,D不符合题意。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①气候温暖湿润、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⑤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①③⑤正确。②高山、峡谷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高纬度地带气候寒冷,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A;(2)C。
【点睛】(1)碉房是中国西南部的青藏高原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常见的居住形式,这是一种用乱石垒砌或土筑的房屋,高有三至四层。因外观很像碉堡,故称为碉房,碉房的名称至少可以追溯到清代乾隆年间(公元1736年)。一般来说,碉房多为多层建筑,底层可以作牲畜的圈,二层可以作人的居室、储藏室等,三层可以作经堂,供佛像、点酥油灯等。在拉萨等地,我们能看到的三层或更高的碉房大多是旧西藏贵族所修。也有的碉房只修平房。同帐篷一样,碉房也有大有小,这主要依主人家庭人口和修建住房的经济能力而定。
(2)聚落是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所形成的,其规模有大有小,主要形式包括城市和乡村。一般来说,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聚落不仅是人们的居住场所,也是人们进行劳动生产和社会活动的场所。乡村是人口规模不大,主要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城市是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
12.读图可知,西亚的民居碉堡房,西亚地区主要的气候类型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燥,降水稀少,气候干旱,为了减少热量的传递和风沙的入侵,当地多建设窗小平顶的碉堡房 ,A正确。北极的冰屋,北极地区气候严寒,冰雪广布,冰屋具有抵御严寒的作用,B错误。非洲的茅草屋,该地区终年高温,降水分干湿两季,有稀树高草,原料丰富,C错误。内蒙古高原地区的蒙古包,该地区气候干旱,草原广阔,蒙古包拆卸与安装方便,适应当地传统的游牧生活,D错误。故选A。
13.聚落的形成深受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影响。聚落的分布大多①气候温暖湿润、③地形平坦,土壤肥沃、⑤靠近河流,水源充足,交通便利、经济发达的地区,①③⑤正确。②高山、峡谷地区地形崎岖,交通不便,④高纬度地带气候寒冷,都不利于聚落的形成和发展,②④错误。故选C。
14.【答案】A
【知识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根据发展水平的差异,大体可以把这些国家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如韩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均为发达国家;中国、印度、巴西为发展中国家。故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发展中国家是指经济、社会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15.【答案】D
【知识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当今世界的发展问题,以区域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为主要标志,突出地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中国与美国的合作中有利于实现互利共赢。故D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国家与国家之间各成体系、相对封闭的经济格局已被打破,资源、技术、人才、信息等逐渐成为全球共享的财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产品生产的分工协作越来越显著。经济全球化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
16.【答案】(1)多云转小雨;午后2时;东北
(2)不合适;重度
(3)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绿色低碳出行;不焚烧秸秆;参加绿化植树;按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识点】天气预报和天气符号;空气质量与污染指数;天气与生活
【解析】【分析】(1)根据图中天气符号可知,该日天气状况为:多云转小雨。当日最高气温是23℃,时间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由风力符号可得,该日是东北风6级。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该日空气质量指数210,位于201-250之间,属于重度污染,因此当日宜州不适合举办校运会。
(3)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作为中学生,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植树,多坐公交车,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不用一次性筷子,垃圾分类等。
故答案为:(1)多云转小雨;午后2时;东北;(2)不合适;重度;(3)宣传环保知识(提高环保意识);绿色低碳出行;不焚烧秸秆;参加绿化植树;按规定燃放烟花爆竹等,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1)常见的天气符号:
(2)空气污染指数反映空气被污染的程度,指数越大,空气污染越严重。0—50优,51—100良,101—150轻度污染,151—200中度污染,201—300重度污染,>300严重污染。
(3)本题考查中学生为保护宜州环境所采取的措施,理解解答即可。
(1) 由天气符号等可得,该日天气状况为:多云转小雨。当日最高气温是23℃,时间一般出现在午后2时,由风力符号可得,该日是东北风6级。 吹东北风。
(2)由空气质量指数210,位于201-250之间,属于重度污染,故当日宜州不适合举办校运会。
(3)作为中学生,可以为保护环境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多植树,多坐公交车,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不用一次性筷子,垃圾分类等。
17.【答案】(1)递减;纬度因素(纬度位置)
(2)高于;非洲
(3)全年高温(炎热);海拔因素(地形地势)
【知识点】七大洲的位置、分布及轮廓特点;气温的变化(定义、测量、日变化与年变化、等温线);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这是因为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加而递减,导致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弱,造成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即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2)读图分析可知,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年平均气温约高于20℃;世界上平均气温最高的大洲是非洲,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部分处于热带;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是纬度最高的大洲。
(3)读图分析可知,图中的①地、③地都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地区,气温的共同特征是全年高温。图中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即甲地年平均气温低于乙地,其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
故答案为:(1)递减;纬度因素(纬度位置);(2)高于;非洲;(3)全年高温(炎热);海拔因素(地形地势)。
【点评】(1)世界气温分布的规律:世界气温从低纬度向极地逐渐降低;同纬度夏季气温陆地高海洋低,冬季反之;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约降低0.6℃。
(2)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相同的点连成的线。在同一条等温线上,各点的气温是相同的。等温线数值大,表示气温高。等温线数值小,表示气温低。等温线稀疏,则各地气温相差不大,等温线密集,表示各地气温相差悬殊,等温线平直,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较少。等温线弯曲,表示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很多。等温线呈封闭状曲线地区,受地形影响,形成暖热或寒冷中心。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地球的运动、人类活动等。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1)由图可知,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规律是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逐渐降低;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增加而递减,导致太阳辐射随着纬度的增高而减弱,造成气温随纬度的升高而降低,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因素。
(2)由图可知,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年平均气温约高于20℃;世界上平均气温最高的大洲是非洲,主要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大部分处于热带;世界上平均气温最低的地方是南极洲,是纬度最高的大洲。
(3)图中的①地、③地都位于赤道附近,属于热带地区,气温的共同特征是全年高温。图中甲地位于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乙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海拔较低,气温较高;故甲地年平均气温低于乙地,其影响因素是地形地势。
18.【答案】(1)赤道;南极洲
(2)北回归线(23.5°N);A
(3)D;海陆位置
【知识点】降水的变化(定义、测量、主要降水类型);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解析】【分析】(1)读图分析可知,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在赤道附近地区,在2000mm以上,因为赤道附近地区气温高,终年盛行上升气流,因此降水丰富。南极洲各地年降温量均低200mm,因此是年降水量最少的大洲,被称为“白色沙漠”。
(2)读图分析可知,A地与B地都在北回归线附近,但两地年平均降水量不同。其中A地位于中国南方地区,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B地位于撒哈拉沙漠,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3)读图可知,C、D、E三地处于同一纬度地带,其中降水较少的是D地,当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旱,C、E地距离海洋近,降水较丰富。影响两地降水分布的因素是海陆位置。
故答案为:(1)赤道;南极洲;(2)北回归线(23.5°N);A;(3)D;海陆位置。
【点评】(1)世界降水的规律是:受纬度因素的影响,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赤道附近地区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是世界降水最丰富的地区。受海陆因素的影响,中纬度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回归线穿过的大陆内部和西部降水少,东岸降水多。受地形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2)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纬度因素、海陆因素、洋流因素、地形因素、地球的运动、人类活动等。受纬度位置影响,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海陆位置影响,陆地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受地形影响,同纬度地区,海拔高处气温低;受洋流影响,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高,降水多;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低,降水少。
(1)读图可知,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在赤道附近地区,赤道附近地区终年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图中显示,南极洲各地年降温量均低200mm,因此年降水量最少的大洲是南极洲,被称为“白色沙漠”。
(2)读图可知,A地与B地都在北回归线附近,A、B两地年平均降水量较多的是A,A地位于中国南方地区,受季风的影响,降水丰富,B地位于撒哈拉沙漠,终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3)读图可知,C、D、E三地处于同一纬度地带,其中降水较少的是D地,当地深居内陆,距海遥远,气候干旱,C、E地距离海洋近,降水较丰富。影响两地降水分布的因素是海陆位置。
19.【答案】(1)汉语;黑
(2)白;基督教
(3)C:气候过于炎热、干燥;D:气候终年严寒(过于严寒)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密度、分布特点及原因);不同的人种;世界三大宗教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E为中国,广泛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B地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主要属于黑色人种,被称为“黑种人的故乡”。
(2)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A地位于北美洲,居民主要属于白种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
(3)读图分析可知,C地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全年炎热干燥,不适宜人类居住,因此人口稀疏;D位于北极圈附近,纬度位置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合人类生存,因此人口稀疏。
故答案为:(1)汉语;黑;(2)白;基督教;(3)C:气候过于炎热、干燥;D:气候终年严寒(过于严寒)。
【点评】(1)联合国有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俄语主要是俄罗斯和东欧各国使用;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一些国家及加拿大部分地区;西班牙语主要是西班牙人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使用;阿拉伯语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
(2)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3) 亚洲东部和南部、欧洲西部和南北美洲东部的人口最为稠密,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位于中低纬度近海的平原地带。而寒冷的极地、未开发的热带雨林地区,干旱的沙漠地区和空气稀薄的高原山地人口稀少。
(1)读图可知,E为中国广泛使用的语言为汉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多的语言;B地位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居民主要属于黑色人种。
(2)白色人种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和南部及大洋洲。伊斯兰教与佛教、基督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主要分布在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读图可知,A地位于北美洲居民主要属于白种人,主要信仰的宗教是基督教。
(3)读图可知,C地位于热带沙漠地区,全年炎热干燥,人口稀疏;D位于北极圈附近,纬度位置较高,气候寒冷,不适合人类生存,人口稀疏。
20.【答案】(1)发展中;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南北对话
(2)英语
(3)佛教
(4)B
【知识点】世界的主要语言及其分布;世界三大宗教;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解析】【分析】(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从经济发展水平看,RCEP15个成员国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从整体上看,RCEP成员国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因此其合作属于“南北对话”。
(2)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在RCEP会议上最可能使用的语言是英语,因为该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读图,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东盟十国主要位于东南亚,信仰宗教以佛教为主。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越南、老挝属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农业、矿产等初级产品,价格低;日本、韩国属于发达国家,主要输出资金、技术利、润高的工业产品等。故B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1)发展中;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南北对话;(2)英语;(3)佛教;(4)B。
【点评】(1)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
(2)联合国有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汉语主要分布在中国及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英语是世界上流传最广的语言,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如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俄语主要是俄罗斯和东欧各国使用;法语主要分布在法国、非洲的一些国家及加拿大部分地区;西班牙语主要是西班牙人和拉丁美洲大多数国家使用;阿拉伯语主要流行于西亚和北非。
(3)基督教是信仰人数最多的宗教,形成于亚洲西部,主要集中分布在欧洲、美洲和大洋洲;伊斯兰教的教徒称为穆斯林,产生于阿拉伯半岛,主要分布于亚洲西部和东南部、非洲北部和东部。在中国又称回教或清真教;佛教创始于古印度,主要分布于亚洲东部和东南部。
(4)发达国家是指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技术较为先进,生活水平较高的国家,以出口工业制成品为主,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和东半球;发展中国家是指经济、社会方面发展程度较低的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主要集中在南半球和北半球的南部。
(1)从经济发展水平看,RCEP15个成员国中,以发展中国家为主,其中属于发达国家的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西兰;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商谈称为“南北对话",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互助合作称为“南南合作”;从整体上看,RCEP成员国中既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其合作属于“南北对话”。
(2) 在RCEP会议上最可能使用的语言是英语,该语言是世界上使用范围最广的语言。
(3)由图可知,东盟十国主要位于东南亚信仰宗教以佛教为主。
(4)从经济发展水平看,越南、老挝属于发展中国家主要出口农业、矿产等初级产品,价格低,B正确;日本、韩国属于发达国家,主要输出资金、技术利、润高的工业产品等,ACD错误,故选B。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