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四年级语文上册知识总结(第二单元)《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课文主题:本文讲了一个豆荚里的五粒小豌豆不同的命运,有三粒被鸽子吃了,一粒掉臭水沟里了,最后一粒掉到长满青苔的裂缝里,它以自己顽强的生命力给生病的小女孩以信心和力量,最终让小女孩康复的故事,表明了精神上的鼓舞、激励,往往能让身处困境中的人产生巨大的力量,从而战胜困难,获得新生。作者简介安徒生是丹麦19世纪著名童话作家,被尊称为“现代童话之父”。他著名的童话故事有《小锡兵》《冰雪女王》《拇指姑娘》《卖火柴的小女孩》《丑小鸭》《红鞋》等。《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是安徒生创作于1853年的一篇童话。一、生字组词:豌wān(豌豆 豌豆苗 豌豆荚)按àn(按照、按理、按铃)舒shū(舒服、舒适、舒展)适shì(合适、适龄、适用)恐kǒng(恐龙、恐怕、恐惧)僵jiāng(僵硬、冻僵、僵持)硬yìng(坚硬、硬件、欺软怕硬)枪qiāng(手枪、枪支、激光枪)耐nài(耐心、忍耐、吃苦耐劳)探tàn(探身、探头、探望)愉yú(愉快、愉悦、欢愉)曾céng(曾经、未曾、何曾)预yù(预定、预习、预感)揭jiē(揭露、揭发、揭晓)啪pā(啪啪、劈劈啪啪)苔tái(青苔、绿苔、苔藓)囚qiú(囚犯、死囚、囚禁)框kuàng(门框、方框、条条框框)溢yì(洋溢、溢出、才华横溢二、多音字:和:hé(和畅)huó(和泥巴)难:nán(困难)nàn(灾难)当:dàng(上当)dāng(当心)称:chèn(相称)chēng(称重)称chēng(称号)chèn(相称)和 hé(和平)hè(恐吓)huó(和面)涨zhǎng(涨潮)zhàng(涨肚)曾zēng(姓曾)céng(曾经)三、形近字:豌(豌豆) 枪(猎枪) 愉(愉快)碗(大碗) 抢(抢夺) 偷(小偷)四、词语解释:僵硬:(肢体)不能活动。丰满:(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胖得匀称好看。洋溢:(情绪、气氛等)充分流露。舒适:给人以安乐舒服的感觉。青苔:阴湿地方生长的绿色苔藓。囚犯:在监狱中被囚禁的人。预感:事先感觉到的。揭晓:泛指把事情的结果公开出去。盘绕:螺旋状地或圈状地缠绕在某物上。五、反义词:温暖——寒冷 黑暗——光明 僵硬——柔软丰满——干瘪 虚弱——强壮 愉快——苦恼六、近义词: 温暖——暖和 舒适——舒服 忽然——突然 揭晓——揭开 温和——柔和 愉快——愉悦的确——确实 兴奋——高兴 丰满——丰腴穷苦——穷困 爆裂——爆炸七、课文提问:(1) 五粒小豌豆分别有怎样的愿望?结局怎么样?(2) 课文说被青苔包裹的豌豆像“一个囚犯”,但它却长得很好,为什么?答:因为小豌豆拥有顽强的生命力,“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它随遇而安、从容乐观,并没有因为一时的困难而丧失生活的勇气,而是努力地不停地生长。(3) 生病的女孩为什么说“我也会好起来的” 答:因为生病的女孩从豌豆的生长中获得了战胜病魔的力量和信心。(4) 从五粒小豌豆不同的愿望中,你能看出它们什么样的性格 答:第一粒:独立性强。第二粒:骄傲自大。其余两粒:满足现状。最后一粒:积极乐观。(5)母亲虽然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豌豆苗支起来,使它不至于被风吹断,这体现了什么?母亲一个细小的动作寄托了对女儿获得重生的渴望,虽然她不相信一株小小的豌豆苗会创造奇迹,但她更愿意让这株豌豆苗陪伴着病中的女儿,给她带来获得重生的力量。(6)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小姑娘受到豌豆生命力的鼓舞,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母亲也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所以说“简直像一个节日”(7)在五粒豆子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粒 说说你的理解。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不自大,不灰心,不抱怨环境的艰苦,努力发芽长叶、开出最美的花朵,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它虽然平凡,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生命的奇迹。(8)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什么样子的?像“一个小花园”又是什么样子?前后描写是否矛盾?为什么 说小豆子像“一个囚犯”是因为青苔缝隙小,不能动弹,被裹得严实;说像“一个小花园”是因为小女孩每天躺在病床上只能看到豌豆苗,现在豌豆苗要开花了,小女孩就拥有一个一粒豌豆形成的花园。(9)掉到水沟里的那粒豌豆真的很了不起吗?一粒妄自尊大、自高自傲的豌豆没什么了不起。八、重点句子:(1)有一个豆荚,里面坐着五粒豆。豆荚和豌豆都是绿色的,豌豆就以为整个世界都是绿色的。豆荚在生长,豌豆也在生长。豌豆按照它们在家庭里的地位,做成一排。这句话采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把豆荚当成一个家庭,小豌豆是家庭里的小成员,以极富诗意的想象,事故时更加人性化。(2)“难道我们永远就在这儿坐下去吗?”它们中的一个问。“老这样坐下去,我恐怕会变得僵硬起来。我似乎觉得外面发生了一些事情――我有这种预感!”因为害怕这样下去会变得僵硬。“恐怕变得僵硬”具体说明了豌豆们想出去。(3)“真的,它现在要开花了!”……小姑娘低下头来,轻轻地吻了一下它柔嫩的叶子。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小豌豆的长大满足了小女孩的愿望,使她鼓起了战胜病魔的信心。九、课后习题:1.读完课文,把你的问题写下来。提示:发问的地方可以是:对课题、对主要人物、对主要事件、对结果、或者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如:为什么说“这一天简直像一个节日” 2.小组交流,仿照下面的问题清单整理大家提出的问题,说说你有什么发现。我发现有的问题是针对课文的一部分内容提出的,有的问题是针对全文提出的。3.伴随着豌豆苗的成长,小女孩的病为什么就慢慢就变好了呢?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因为小豌豆的顽强生命力,感动了小姑娘,给了女孩希望,让女孩心情变好,使她也有了想继续活下去的动力,因此变得坚强。众所周知,有动力没有有什么事办不成。所以女孩所以慢慢好起来了。这就是奇迹,是爱的力量。6.夜间飞行的秘密一、我会写。达dá(到达、达成、通达) 蚊wén(蚊子、蚊香、蚊帐)即jí(即使、即刻、即日) 科kē(科学、科技、科目)横héng(纵横、横行霸道 ) 竖shù(竖起、横竖、竖立)绳shéng(绳索、缆绳、跳绳) 系jì(系上、系扣、系鞋带)蝇yíng(苍蝇、蝇子、果蝇) 证zhèng(证明、证据、证人)研yán(研究、钻研、研读) 究jiū(究竟、终究、深究)驾jià(驾驶、驾车、驾临) 驶shǐ(驶向、驶入、行驶)二、多音字:屏 píng( 屏幕 屏风 ) bǐng(屏息 屏气)蒙 mēng(蒙骗) méng(蒙面、蒙蒙细雨) měng(蒙古族)塞 sāi (塞车、塞满) sài (要塞、塞外 ) sè(闭塞、堵塞)系 jì (系鞋带、系红领巾 ) xì (联系、系统 )模 mó (模仿、模糊、模型 ) mú (模样、模板)似 shì(似的 ) sì (似乎、相似、似是而非 )三、我能理解.清朗:凉爽晴朗。本课指夜空晴朗。隆隆:拟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本课指飞机飞行的声音。启示:启发提示,使人有所感悟。本课指蝙蝠的行为启发人们研制出雷达。敏锐:(感觉)灵敏;(眼光)尖锐。本课指人们怀疑蝙蝠的眼睛灵敏。揭开:揭露。本课指科学家揭露了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障碍:阻挡前进的东西。本课指阻挡超声波向前的东西。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本课指屋子里拉的绳子多而杂乱。四、近义词:启示——启发 灵巧——灵活 特别——非常立刻——立即 敏锐——敏感 清楚——清晰证明——证实 模仿——仿照反义词:漆黑——明亮 灵巧——笨拙 敏锐一一迟钝 清楚——模糊六、课文重点句子理解。1.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关联词“即使……也……”看出蝙蝠夜间飞行动作敏捷,本领高超。2.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这个反问句引出了下文,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3.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4.一次把蝙蝠的耳朵塞上,一次把蝙蝠的嘴封住,让它在屋子里飞,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形象地看出了蝙蝠耳朵被塞上,嘴被封上后根本无法正常飞行。5.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反复”看出了科学家不是一次两次做这样的实验,而是很多很多次,工作态度很严谨。“终于”说明了科学家为了揭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需要反复做实验,反复研究,非常不容易。6.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两句话自问自答,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启发了读者的思考。这句话在全文中,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为过渡句。七、课后问题:1.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此处问句起什么作用?由蝙蝠夜间飞行,联想到“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进而产生“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的疑问,引出下文科学家对蝙蝠进行的试验。2.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紧承上文,“一百多年前,科学家做了一次试验”引起下文。3.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jiē)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从“反复”“终于”,你体会到什么?“反复”写出了科学家严谨的工作态度;“终于”可见科学家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费了很大功夫。这句话说明这项结论不是轻而易举得出来的,而是经过反复试验,反复研究得出来的。7.《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主题:这篇课文仅用了短短的几百字就清楚地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激发我们爱科学、学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一、我会写唤huàn(唤醒、叫唤、呼唤)纪jì(世纪、纪念、纪年)技jì(技艺、技术、口技)改gǎi(改正、修改、改变)程chéng(程度、日程、方程)超chāo(超过、超越、超额)亿yì(亿万、百亿、十亿)核hé(核能、核心、核潜艇)奥ào(深奥、奥妙、奥运会)益yì(益处、益鸟、日益增长)联lián(联系、联合、联结)质zhì(物质、体质、本质)哲zhé(哲理、哲人、哲学)任rèn(任何、任凭、担任)善shàn(改善、善心、善良)二、多音字便 biàn(方便)pián(大腹便便)的 dí(的确) dì(目的) dī(的士) de(我的)晕 yūn(摔晕) yùn (晕船)三、近义词改观──改善 依赖──依靠 探索──探究 依然──仍然回顾──回忆 愿望──希望 洞察──明察 探索──探究 舒适──舒服 改变──改善 慢吞吞──慢腾腾 出乎意料──突如其来四、反义词紧密──松散 舒适──难受 依赖——独立出乎意料——意料之中四、理解词语呼风唤雨:使刮风下雨,原指神仙道士的法力,现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依赖:依靠某种人或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腾云驾雾:传说中指利用法术乘云雾飞行寄托: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身上或某种事物上)。愿望:希望将来能达到某种目的的想法。幻想: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归跟到底:归结到根本上。奇迹:想象不到的不平凡的事情。奥秘:指隐藏的或还没有被认识的内容或道理等。五、句子解析1.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这句话在全文起到了开篇点题的作用,“呼风唤雨”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写出了20世纪人类在利用自然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2.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发现和发明,从字面看,两者很相近,但仔细推敲,却有不同。发现是指人们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了一些前人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则是指创造出的新事物或新方法。发现的是本来存在的但我们不了解的事物或规律;发明的是本来不存在的事物,是新的创造。如,本组后面的三篇课文中讲到的电脑、太空育种是前所未有的新创造,而恐龙飞向蓝天演化成鸟儿,就是新发现。这句话概括地说明了现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巨大影响。3.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千里眼顺风耳,在旧小说中指能看得很远和听得很远的人。古典小说《西游记》中曾出现这两个人物,他们是玉帝的得力耳目。孙悟空闹东海、搅地府后,事达天庭,玉帝询问妖猴来历,班中闪出千里眼、顺风耳,将妖猴的来历奏明。这两个词在课文中是指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4.20世纪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自盛唐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句形容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原意是用来形容北国边塞异常寒冷。后来这句诗经常被人引用,用来形容某些生机竞发的事物或者蓬勃向上的形势。课文中引用这句古诗,表现了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变化之快、变化之大,是人们始料未及的,给人们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六、问题归纳1.20世纪这么多成就,哪些是发现,哪些是发明?发现:人类登上月球,潜入深海,洞察百亿光年外的天体,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奥秘;发明: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以及民航飞机、高速火车、远洋船舶2.为什么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0世纪,科学技术空前发展,这些新的科学技术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古代人们的一些美好愿望一一变成了现实。如今,人们上天入地已不再是神话,现代科学技术把广博的地球浓缩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学在改变着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变着人类的物质生活”,所以说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七、教材课后习题1.“现代科学技术必将继续创造一个个奇迹,不断改善我们的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电视、程控电话、因特网……这些在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都是近百年来人们不断努力研究的结果。它们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让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相信,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一定会使人们未来的生活更加灿烂、光明。8.《蝴蝶的家》课文主题:通过文中描写作者思考蝴蝶的家在哪里,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小生命怜爱的人,又是一个善于观察、热爱大自然的人。一、生字认读避bì (躲避、避雨、逃避)撼hàn(震撼、撼动、震撼人心)喧xuān(喧哗、喧闹、喧嚣)雀qiǎo(家雀儿)炊chuī(炊烟、野炊、无米之炊)檐yán(屋檐、房檐、帽檐儿)二、多音字雀qiǎo(家雀儿)què(雀斑) 倒dào(倒退)dǎo(跌倒)三、近义词躲避——躲藏 震撼——震惊 喧嚷——喧嚣轻盈——轻快 翻转——转动四、反义词喧嚷——安静 轻盈——笨重 柔弱——强大五、词语解释:震撼:震动;摇撼。轻盈:形容身材苗条,动作轻快。斑斓:灿烂多彩。玷污:弄脏;污损。比喻名誉受污损。躲避:隐匿避开,以免遇到某些情况。六、句子解析1.“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作者直接表达他对蝴蝶的担心,仿佛一下子就走进了作者的心。2.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这句话中“没法再想”是因为不愿意再想,不敢再想。体现了作者内心非常着急,十分担心下雨时蝴蝶的处境。七、问题归纳1.第3自然段中“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再次用了问句的形式,直接抒发了作者在多次猜想过后毫无所获的万分着急之情,与前文相互照应,进一步突出了作者对蝴蝶的担忧与关爱。2.第4自然段中最后一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种反复手法的运用把作者急切的心情表达得更加强烈,能够加深读者的印象,使读者更能体会到作者的感情。3.文中多次反复出现“我真为蝴蝶着急”,你怎么理解?因为作者关心蝴蝶、爱惜蝴蝶、疼惜蝴蝶、怜爱蝴蝶,为蝴蝶的住处而担心、发愁。4.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以问题和思索为线索来表达。本文以作者的思绪为线索展开,想到什么就写什么,然后再进行否定,再想,再否定,可见作者对蝴蝶非常关心,是在用心思考它的去处。单元考试热点1.《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会以课内阅读形式出现,考查五粒豌豆的性格和结局以及最后一粒豌豆的神奇力量等。2.《蝙蝠和雷达》会考查用关联词填空和设问的修辞手法。课内阅读会考查科学家的三次实验,以及蝙蝠是如何探路的。3.《呼风唤雨的世纪》会考查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经常考查根据课文内容填空。4.《蝴蝶的家》会以改写句子的形式考查反问句,经常出现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以课内阅读形式考查作者对蝴蝶的情感。佳句积累1.比喻句(1)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囚犯。这句话把豌豆比作囚犯,说明了最后一粒豌豆进入了一个恶劣的生存环境,得不到阳光和自由。(2)蝙蝠就像没头苍蝇似的到处乱撞,挂在绳子上的铃铛响个不停。这句话把蝙蝠比作没头苍蝇,形象地写出了蝙蝠耳朵和嘴被封住后,飞行时的混乱状态。(3)超声波像波浪一样向前推进,遇到障碍物就反射回来,传到蝙蝠的耳朵里,蝙蝠就立刻改变飞行的方向。这句话把超声波比作波浪,把陌生的事物用常见的事物进行比喻,使得超声波的特点更加简单明了。2.设问句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 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自问自答是设问句的特点,以设问句引出文章的中心内容,点明蝙蝠和飞机飞行安全的关系。3.反问句(1)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 这句话是说它的眼睛特别敏锐,但不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2)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这确实是难为蝴蝶。4.排比句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排比句的使用,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蝴蝶的弱小,也突出了作者对蝴蝶的担心和着急。5.含有关联词的句子(1)这里既温暖,又舒适。(2)如果你能捉住我,就请你来吧!(3)虽然母亲不相信,但她还是仔细地用一根小棍子把这植物支起来。(4)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5)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发出一种声音。(6)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7)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8)它们是那么高兴,那么鲜艳。关联词是考试中的一个常考考点,常见的考查形式有:(1)填写合适的关联词。(2)用关联词来仿写句子。6.含义深刻的句子此刻,顶楼窗子旁那个小女孩——她的脸上洋溢着健康的光彩,她的眼睛发着亮光——正注视着豌豆花,快乐地微笑着。豌豆花的力量是无穷的,它给了这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小女孩“快乐地微笑着”说明她的身体也逐渐恢复了健康。这一朵微不足道的豌豆花不但是眼前的美景,也是生命的重要启示,更是最后一粒豌豆追求理想、努力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的结果。语文园地——名言积累(读讲义:我们做学问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进步。)◎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喜欢问问题就会变得知识渊博,自以为是、不接受别人的意见就会变得狭隘。◎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要广泛地学习,详细地探究,谨慎地思考,明白地分辨,切实地履行。◎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有智慧和有才能的人,不学习就不会有所成就,不提问就不会获得知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不是生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