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24)第5课《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理解并积累文中的重点字词,如“瘫痪”“暴怒”“沉寂”“侍弄”“憔悴”“央求” “絮叨”“诀别”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
(3)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写作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赏析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母亲的形象。
(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中“好好儿活”和菊花的含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体会母亲的伟大与无私,感悟平凡而伟大的母爱,激发感恩情怀。
(2)引导学生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1)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体会母亲的形象。
(2)理解文中“好好儿活”和菊花的含义。
2.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母爱,树立乐观向上的生活信念。
(2)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形象和情感的写作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来认识一位作家——史铁生。他21岁时突然得了一场重病,导 致双腿瘫痪。他的母亲在精心照顾他的第六个年头因肝病去世,当时年仅四十九岁。史铁生在 许多作品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秋天的怀念》便是一篇怀念母亲的文章。今天,我们就一起 来学习这篇课文,感受史铁生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教师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强调重点字词的读音和写法,如“瘫痪”“侍弄”“憔 悴”“诀别”等。
(3)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本文讲述了“我”双腿瘫痪后,母亲强忍内心的痛苦与重病 的折磨,照顾和鼓励“我”直至生命尽头的故事。
(4)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整体情感基调。 提问:文章的整体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文章的整体基调是深沉、忧伤的。从“我”双腿瘫痪后的暴怒无常,到母亲默默忍受病痛 照顾“我”,再到母亲去世后“我”的愧疚、悔恨和对母亲的怀念,都体现了这种情感基调。
0.细读分析,体会情感
(1)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是怎样的 有怎样的具体表现 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 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我”暴怒无常。
提问: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我”怎样的心情
“我”因为双腿瘫痪,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变得绝望、痛苦,所以脾气变得暴怒无常。
(2)面对“我”的暴怒悲观,是谁一直陪在身边 文中哪些细节让你感动 请在文中找 出相应的语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参考:
A.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 悄地进来,眼边儿红红的,看着我。
B. “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 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
C.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D.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提问: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形象和情感
解析:这些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理解、体贴、牵挂和关切,也体现了母亲的隐忍、
坚强和无私的爱。母亲悄悄地躲出去,是为了让“我”发泄情绪,又悄悄地进来,是担心“我”; 母亲总是提议带“我”去看花,是想让“我”走出困境,感受生活的美好;母亲扑过来抓住“我” 的手,忍住哭声说“好好儿活”,是鼓励“我”要坚强地面对生活;母亲挡在窗前,央求“我” 去看菊花,是希望“我”能从菊花中获得启示,重新找回生活的信心。
(3)母亲对“我”的照顾无微不至,但此时她自己的情况是怎样的
“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 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
提问:从这些描写中,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作者此时感到无比的悔恨和愧疚,因为他一直没有察觉到母亲的病情,没有好好地关心母 亲。同时,也对母亲的坚强和无私感到敬佩和感激。
0. 深入探究,理解主题
(1)本文用“三次看花”串起叙事脉络,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从不同角度梳理“我”的 变化。
参考:
第一次:“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不,我不去!” 第二次:“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什么时候 ”
第三次: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
“我”的变化:从自暴自弃到接受现实,再到积极面对生活。 提问:“我”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我”的变化是在母亲的关爱和鼓励下逐渐发生的。母亲一直希望“我”能去看花,感受生活 的美好,她用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激励着“我”。在母亲去世后,“我”看到了菊花的顽强生命 力,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从而逐渐走出了阴影,开始积极面对生活。
(2)文中多次提到的“菊花”有什么象征意义 (展示PPT中关于菊花象征意义的内容) 菊花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我”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以及“我”对母亲的缅怀。
提问:为什么菊花能象征这些意义
母亲希望“我”能像菊花一样坚强地面对生活,所以菊花象征着母亲的期望。“我”在看 到菊花的顽强生命力后,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和渴望,因此菊花也象 征着“我”对生命的渴望与眷恋。同时,菊花是母亲生前喜欢的花,“我”看到菊花就会想起 母亲,所以菊花也象征着“我”对母亲的缅怀。
(3)课文结尾处写到北海菊花的不同颜色,有什么深意 (展示PPT中关于菊花颜色的 图片)白色的花高洁,黄色的花淡雅,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
提问:这些颜色的菊花分别代表了什么
白色的菊花高洁,代表着母亲的高尚品质;黄色的菊花淡雅,代表着母亲的温柔和慈爱; 紫红色的菊花热烈而深沉,代表着“我”对母亲的怀念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些不同颜色的菊花
象征着母亲的爱和“我”的人生态度的转变,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赞美和对未来的希望。
(4)课文中两次出现“好好儿活”这个关键句,联系上下文,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
第一处: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 第二处: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提问:这两处“好好儿活”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第一处“好好儿活”包含着母亲对儿子纯粹的爱与期望,她希望儿子能珍爱生命,勇敢地 活下去,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第二处“好好儿活”表明成熟的“我们”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 和生活的真谛,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带着母亲的期望好好地生活下去。
(5)体会作者的情感,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秋天的怀念》 (展示PPT 中关于文章
题目的分析) 参考:
表层意义:母亲是秋天病逝的,秋天是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引子。
深层意义: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秋天是“我”走出低谷并乐观生活的象 征,表达了作者身残志坚的信念和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提问:从文章的内容和情感来看,这个题目有什么作用
这个题目不仅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背景,还蕴含着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同时,秋 天的萧瑟和悲凉也与作者当时的心情相契合,而“怀念”则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和感激。 通过这个题目,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
0. 拓展延伸
(1)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母爱的理解。
(2)分享一些关于母爱的故事或名言警句。
(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感恩母亲,回报母亲的爱。
1. 课堂小结
(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母亲的形象、“好好儿活”和菊花的 含义以及文章的主题等。
(2)强调母爱的伟大和珍贵,鼓励学生珍惜母爱,学会感恩。
2. 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写一篇关于母爱的短文,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感激之情。
(3)阅读史铁生的其他作品,如《我与地坛》《合欢树》等,进一步感受他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情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