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乡愁》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乡愁》教学设计
课标分析:
1.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
2.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 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3.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4.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教材分析:
这首诗歌是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是一个新诗单 元,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真挚感 情,揣摩诗歌含蓄、精练的语言。本诗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 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独特, 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特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通过学生的朗读、 背诵、比较阅读可以进一步培养他们阅读诗歌的兴趣。在长期大量的积淀中, 大部分学生已基本可以辨别诗歌体裁,可以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部分学 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可以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 绘诗歌画面并能对诗中的词句进行鉴赏。而大多数同学在分析理解、语言表 达上较为有限,不能深入地理解诗词之美,诗人之情,以及诗词所承载的中 华精神文化的内涵。针对学生这种实际情况,配合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通过指导学生多次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人精 辟的用词;帮助学生走进诗人所处的特定时空,触摸诗人的心灵。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 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诗歌,感知诗歌内涵,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 2.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
3.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方法:
教师教读,学生美读,合作探究法,课堂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同学们积累过哪些写乡愁的诗 句呢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举头望明月,低 头思故乡。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们把思乡之愁诉诸笔端,使我们品味到思乡的凄婉哀伤,感受到思 亲的绵延久长。今天我们一起来赏读台湾当代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去体 味一个海外游子对祖国的赤子衷肠。
二、作者及背景
余光中(1928.10.21—2017.12.14),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 永春。因母亲原籍为江苏武进,故也自称“江南人”。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 间”。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 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 评家、优秀翻译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等。
余光中的一生是在频繁的奔波和迁徙之中,多次与亲人的聚散离合。
1971年,20多年没有回过大陆的余光中思乡情切,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 写下《乡愁》这首诗。
三、朗读课文
1. 请学生自己先默看本诗,熟悉诗歌内容。
2. 再请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试着划分诗的节奏 和重音。
教师指导:体会是只可意会的,并非要求每个学生做到,有部分达到即 可,而且很难检查,主要是落实节奏和重音的,要求用笔标出。
3. 提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昂扬激越还是忧郁深沉
采用自由提问式,让学生无拘束回答,学生应该容易明白。
教师补充: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 子深情而优美的恋歌。
4. 设问:朗读这首诗的时候,在语速和节奏处理上应注意什么
先请二人(举手)试读并讲解:语速要放缓慢一点;要多停顿,不直读 长句。
5. 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示范朗读。诗的节奏和 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余光中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6.配乐全班朗读全诗。
7.分组比赛朗读,相互点评。
总结:“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要充分发挥朗读对理 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治情感的作用。”朗读在语文诗歌教学中有着至 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对每位学生语感培养有重要性,就针对一堂语文课来 说,课文朗读效果好了,就如画龙点睛,整堂课都活了。在朗读过程中,我 们要运用多种朗读形式,充分参与课堂,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
四、品读诗歌
1. 诗歌通过什么顺序来表现“乡愁”
时间顺序,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恰恰就是诗人的一生。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 情。
3. 诗歌借助什么意象表达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板书:小时候——邮票;长大后——船票;后来——坟墓;现在 ——海峡)
板书:借物抒情
4.意象包含的情感是什么呢
小时候—一邮票 长大后—一船票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
子思母念乡愁可人 夫爱妻怜乡愁动人 祭母奠土乡愁感人 倦鸟思巢愁系祖国
思乡爱国之深情 渴望祖国统一情
5.分析意象前的修饰词的表达效果。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总结:把乡愁浓缩到程度轻的对象上,反衬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 诗人把抽象的乡愁转化为具体可感的物象,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乡愁分别 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上,传达出深重的故乡之思和家国之思。其 次,诗人用“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 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 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之情。
五、探究写法
过渡:刚才通过讨论把握本诗的构思立意,下面我们来欣赏本诗其它美 点(教师提示:可从结构形式、语言.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分析)。
教师示范: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形式上。全诗四节 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1.学生发言,教师评点。
学生任选角度进行赏析。 2.教师小结,归纳整理。
(1)结构美
寓变化于统一。统一,就是段式、句式比较整齐,段与段、句与句之间 又比较和谐对称;变化,诗人注意了长句短句的调节,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 参差之美。
(2)音乐美
除了“头”字有规律的重复外,尾韵并不严格,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 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在同一位置上的叠词运用,更显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
(3)对称美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对应了四幅画面: 母子别、夫妻别、生死别、故国别。
总结:余光中先生在叙述自己思乡的感情基础上,将这种情感体验流露 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将所有海外游子,港澳台同胞们乡愁的心声用一湾
浅浅的海峡展现给了祖国同胞,将这种乡愁的中华民族本性深深地扎根在人 们心灵的殿堂里。此时,诗歌的思想情感已经升华到了整个民族及全世界华 人的心中,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叶落归根情结。诗人的乡思 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 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 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中国情结”。
五、拓展延伸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请同 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
示例:
乡愁是串串驼铃,声声叩响游子的心扉; 乡愁是一杯月色,斟满的是绵绵的思念; 乡愁是颗颗露珠,折射长途跋涉的身影;
乡愁是一轮明月,镜子似的明月,照着家乡,也照着我。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 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 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六、布置作业
1.模仿《乡愁》回环往复的形式,借助一组意象表达自己的情感,题目 自拟。
2.背诵并默写本诗。
板书设计:
乡 愁
小时候——邮票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
现在——海峡
余光中
借 物 抒 情 母子之情 夫妻之情 丧母之哀 恋国之思
思乡爱国之情 渴望祖国统一
课后反思:
《乡愁》是一首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诗人以独特的意象、严谨的结构、 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所以在这节课中,我把重点放在了 品读,在品读的基础上,是学生进一步感受作者的情感,进而熏陶学生的爱 国主义情怀。通过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中所抒发的 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学生的共鸣,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情感,通过品味 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意象的选取,叠词的巧妙运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 引导同学们深刻地感受蕴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感情,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 义情怀和渴望祖国统一的美好愿望。在教学的过程有很多的不足及需要改进 的地方:个别环节连接不是很到位,应该优化教学设计;学生缺乏自主探究 的问题,应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朗读的过程中缺少评价及激励性语 言,应该给学生适当的评价及鼓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