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2)美术二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课 流动的颜色(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12)美术二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第1课 流动的颜色
一、教材分析
《流动的颜色》是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体验色彩的混合与流动所产生的奇妙效果,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和创造力。教材通过展示一些色彩流动的艺术作品,启发学生的思维,为学生的实践操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和灵感。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两种颜色调和后会产生第三种颜色;能够通过色彩的流动和混合,创作出富有创意的美术作品。
2、通过观察、实验、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
3、激发学生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体验美术创作的乐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色彩混合的变化规律;掌握色彩流动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大胆地进行色彩的混合与流动创作;如何在创作中体现出创意和个性。
四、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示范作品、颜料、调色盘、水、毛笔、纸张等;准备一些色彩混合的实验道具,如透明杯子、水彩颜料等。
学生准备:水彩颜料、调色盘、毛笔、纸张、水杯等。
五、课时安排
1 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一些色彩鲜艳、流动感强的艺术作品,如波洛克的滴画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作品中的色彩是如何表现出来的?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提问学生是否见过色彩流动的现象,如雨后马路上的积水、颜料在水中的扩散等,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新授
1、教师讲解色彩混合的基本知识
教师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色彩混合的基本概念。首先,明确指出三原色为红、黄、蓝这三种颜色。接着,使用直观的图例和实物颜料展示,详细解释它们之间相互混合所产生的新颜色。例如,拿出红色和黄色的颜料,将它们慢慢地混合在一起,让学生亲眼目睹颜色的变化,从而直观地理解红+黄=橙这一混合规律。同样的方法,演示黄+蓝=绿,红+蓝=紫的过程,让学生清晰地看到颜色变化的奇妙之处。
2、学生分组进行简单的色彩混合实验
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好装有清水的透明杯子、两种不同颜色的水彩颜料、滴管等实验材料。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两种颜色颜料,小心地用滴管将颜料滴入清水中。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鼓励学生仔细观察颜料在水中扩散、融合的过程,看看颜色是如何逐渐发生变化的。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在实验中观察到的颜色变化细节和独特发现。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小组的实验结果和心得体会。
3、优秀作品欣赏
教师展示一系列与色彩混合和流动相关的优秀美术作品,包括绘画、插画、艺术摄影等不同形式。在展示作品时,教师对每幅作品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引导学生观察作品中色彩的运用、混合的效果以及所营造出的氛围和情感。例如,展示一幅以橙色为主色调的绘画作品,分析画家是如何通过红与黄的巧妙混合来表现温暖和活力的感觉;展示一幅绿色调的风景插画,探讨黄与蓝的混合如何营造出自然清新的氛围。欣赏完作品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他们谈谈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理解,以及从中学到了哪些关于色彩混合和运用的技巧和创意。
(三)教师示范
教师在黑板上或纸上进行示范,展示如何运用颜料和水的比例来控制色彩的流动效果。
示范如何通过倾斜纸张、用吸管吹气等方法,让色彩自然地流动和混合,形成独特的画面。
(四)布置作业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运用所学的色彩混合和流动的方法,创作一幅富有创意的作品。
鼓励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大胆尝试,发挥想象力,不拘泥于传统的表现形式。
(五)作品展示
组织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或展示区。
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交流,分享创作的思路和感受。
(六)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创意和努力,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让学生学会欣赏他人的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七、板书设计
流动的颜色
色彩混合知识
三原色:红、黄、蓝
混合规律:红+黄=橙 黄+蓝=绿 红+蓝=紫
色彩流动方法
颜料与水的比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