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导学案(教师版+学生版)

资源简介

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班级: 姓名: 上课日期: 编号: 设计人: 备课组长:
【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室衰微的表现和结果。(历史解释)
2.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认识诸侯争霸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知道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铁农具牛耕;诸侯争霸
难点:诸侯争霸的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课前预习】
导学一: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 的出现,使农业的 、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 ,人口也 。
2、手工业:手工业规模 ,分工更加 ,铸铜业、 、 、煮盐业、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 , 在当时也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
导学二:王室衰微
1、背景:西周时期的 逐步走向瓦解。
2、表现:周王室仅直接管辖 一带;诸侯不再受周王控制, ;诸侯不再分封,设立 、 直接管理;诸侯不再 、 ;
3、结果:国家统治权从 转移到 手里,诸侯 ,竞相角逐。
导学三:诸侯争霸
1、目的:为了追逐自身的 。
2、名义:
3、先后称霸的霸主: 、 、秦穆公、 、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4、影响: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 。民族关系发展,为 创造了契机,产生了 观念。
【合作探究】
任务一:根据课本P29-30,归纳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些
任务二:小组讨论:阅读材料,讨论诸侯争霸有什么的作用。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二:综观春秋大国争霸与中华民族发生的关系,可以指出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其二,本来属于“四夷”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统编版《中国历史》
任务三: 春秋时期,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进步对当时社会经济有何作用?
【课后练习】
1.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A )
A.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2.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3.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3.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水平的进步表现在( )
A.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城市兴起和商业发展 D.发明便于精耕的曲辕犁
4.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但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势力衰微
C.民族相互交融
D.社会的动荡不安
6.《管子·海王篇》中记载,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yáo】(一种铁锄),”“行服连轺【yáo】辇(轻便的马车)者,必有一斤(铁斧)一锯一锥一凿”。这表明当时的齐国( )
A.管仲改革成就霸业 B.铁质工具普遍使用
C.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7.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 )
A.春秋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秦汉时期
8.春秋前期,被称作“三桓”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族世代把持鲁国朝政;春秋晚期,“三桓”的家臣们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甚至越过“三桓”而干预鲁国朝政。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中央集权逐步削弱 B.诸侯争霸日渐频繁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专制王权受到束缚
9.“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逐渐演化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种华夏认同观念( )
A.扩大了战争规模 B.产生了阶级分化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分封制度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铁器使用始于春秋初年。……铁器应用于农业,出现了铁犁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可能开辟更多的“私田”。……诸侯、贵族和天子争夺“公田”。……从贵族奴隶主中分化出来一批地主……采用征收实物地租的办法剥削农民 。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试归纳材料一中春秋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重视发展商业。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使关市几(通“讥”,查问)而不征”,减轻关税负担,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齐国的实力,为称霸提供物质条件。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都设有市。都城以外的其他城邑和城乡之间也设有市场。……东南西北的土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巨商富比王侯。 ——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商政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写出春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有哪些影响。
学后反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PAGE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班级: 姓名: 上课日期: 编号: 设计人: 备课组长:
【课型】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王室衰微的表现和结果。(历史解释)
2.知道春秋时期的主要霸主,认识诸侯争霸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3.知道春秋时期经济发展的表现及其原因,理解经济发展和社会变化的关系。(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学习重难点】
重点:铁农具牛耕;诸侯争霸
难点:诸侯争霸的影响;经济发展与社会变化的关系。
【课前预习】
导学一: 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农业:春秋后期, 的出现,使农业的 、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 ,人口也 。
2、手工业:手工业规模 ,分工更加 ,铸铜业、 、 、煮盐业、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
3、商业:商业活动逐渐活跃,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 , 在当时也得到较为广泛的使用。
导学二:王室衰微
1、背景:西周时期的 逐步走向瓦解。
2、表现:周王室仅直接管辖 一带;诸侯不再受周王控制, ;诸侯不再分封,设立 、 直接管理;诸侯不再 、 ;
3、结果:国家统治权从 转移到 手里,诸侯 ,竞相角逐。
导学三:诸侯争霸
1、目的:为了追逐自身的 。
2、名义:
3、先后称霸的霸主: 、 、秦穆公、 、吴王夫差、越王勾践。
4、影响: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 。民族关系发展,为 创造了契机,产生了 观念。
【合作探究】
任务一:根据课本P29-30,归纳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的表现有哪些
1.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一些诸侯不再把新占有的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直接管理,这些职位也不再世袭。
2.周王室周王室地位不断下降,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
3.诸侯各自为政,国家处于分裂状态。
任务二:小组讨论:阅读材料,讨论诸侯争霸有什么的作用。
材料一:春秋初,大小诸侯国有一百四十余,经过三百年的兼并和战争,到春秋末只剩下了秦、楚、齐、燕……等十几个大国、强国。
——《文物春秋战国史》
材料二:综观春秋大国争霸与中华民族发生的关系,可以指出两个方面:其一,各大国分别灭掉许多邻近的少数族部落方国,这些被灭国的少数族便与华夏族融合起来,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其二,本来属于“四夷”的楚、秦、吴、越,在发展中接受华夏先进文化。 
——张岂之《中国历史》
材料三: 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使得战事不断,中原地区的诸侯国几乎都卷入了战争。一些小国备受战争之害,如郑国遭受战祸70多次,宋国也有40多次。
——统编版《中国历史》
1.促进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客观上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3.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
任务三: 春秋时期,生产工具与生产技术的进步对当时社会经济有何作用?
①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②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重要标志,人类进入到铁器时代.
【课后练习】
1.战国时期的这些农具(见下图)虽貌不惊人,但其锋利已经悄无声息地划开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里的“锋利”可以理解为( A )
A.较高生产力水平 B.频繁的兼并战争 C.新兴的小农经济 D.宽松的社会氛围
2.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齐、晋、楚三国竟达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 )
A.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B.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C.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D.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3.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开垦者缴纳赋税,田地所有权就可以得到国家承认,新兴地主阶级逐渐壮大。同时,铁制工具在开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A )
A.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社会发展 B.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条件
3.马克思说:“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水平的进步表现在( B )
A.青铜冶炼技术的提高 B.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C.城市兴起和商业发展 D.发明便于精耕的曲辕犁
4.根据规定,诸侯国国君每五年就要朝见周天子一次。但据鲁史《春秋》记载,二百四十二年间,鲁国国君朝见周天子只有三次,朝见晋国国君多达二十次。这反映了春秋时期( B )
A.中央集权加强
B.周王室势力衰微
C.民族相互交融
D.社会的动荡不安
6.《管子·海王篇》中记载,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yáo】(一种铁锄),”“行服连轺【yáo】辇(轻便的马车)者,必有一斤(铁斧)一锯一锥一凿”。这表明当时的齐国( B)
A.管仲改革成就霸业 B.铁质工具普遍使用
C.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军事实力大为提高
7.在我国古代,人们会以“牛”“耕”作为名,如孔子的弟子司马耕,这反映了牛耕技术在当时备受人们推崇。牛耕的使用开始于(A )
A.春秋时期 B.隋唐时期 C.明清时期 D.秦汉时期
8.春秋前期,被称作“三桓”的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族世代把持鲁国朝政;春秋晚期,“三桓”的家臣们势力渐强,经常以下犯上,甚至越过“三桓”而干预鲁国朝政。这一现象反映了( B )
A.中央集权逐步削弱 B.诸侯争霸日渐频繁
C.分封制度逐渐瓦解 D.专制王权受到束缚
9.“华夏”,本义指衣冠华美又重礼仪,后逐渐演化为文化、政治实体,在春秋战国时被周边民族所认同。这种华夏认同观念( C )
A.扩大了战争规模 B.产生了阶级分化 C.促进了民族交融 D.巩固了分封制度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的铁器使用始于春秋初年。……铁器应用于农业,出现了铁犁牛耕……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有可能开辟更多的“私田”。……诸侯、贵族和天子争夺“公田”。……从贵族奴隶主中分化出来一批地主……采用征收实物地租的办法剥削农民 。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试归纳材料一中春秋时期社会变化的表现。
【答案】铁犁、牛耕的出现;周王室衰微;诸侯势力崛起;出现新兴地主阶级。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普遍重视发展商业。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使关市几(通“讥”,查问)而不征”,减轻关税负担,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强了齐国的实力,为称霸提供物质条件。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都城都设有市。都城以外的其他城邑和城乡之间也设有市场。……东南西北的土特产品,在中原市场上都可以买到。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一批巨商富比王侯。
——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商政策与商品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二,写出春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案】表现:市场广泛设立;商品种类丰富;商品交换地域范围广;出现资本雄厚的大商人。原因: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商品经济奠定基础;各国重视农业,减轻关税负担。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变化有哪些影响。
【答案】这些变化促进了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促进了私田的大量开发,加速了分封制的瓦解,为各诸侯国争霸战争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后反思: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PAGE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