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5课《驿路梨花》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资源简介

《驿路梨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速读训练。
2.感受本文巧妙的构思,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3.激发学生献出爱心、关心他人的美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感受本文巧妙的构思,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2.激发学生献出爱心、关心他人的美好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在课前我们先来玩一个小游戏,看图猜成语。
才高八斗、天方夜谭、以偏概全、多此一举、一目十行、冰雪聪明。
我们班的同学果然很棒,都猜出来了,刚刚你们猜了“一目十行”这 个成语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这个词是用来形容看书的速度很快,在古 代,常常用来形容神童。今天我们一起跟随着《驿路梨花》这篇文章来学习 速读,体验一下“一目十行”的感觉。
速读挑战赛
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速读挑战赛,在比赛开始前,老师先传授大家速读的口诀。
(一)介绍“速读口诀”
大家一起来读一遍,“心专一,眼扫视,记要点,勿出声,忌回视”。这 个口诀告诉我们在速读的时候要专心,不要逐字去看,默读的同时记住文章的要 点,且不能回看。
(二)公布课堂挑战赛规则
明白了如何速读,我们再来看看本次挑战赛的规则,请同学们在规定时间内 速读课文,读完后立即合上书本并举手示意,等待挑战关卡。
(三)速读开始。读完后关书举手。时间五分钟。 同学们挑战的第一关是“大家来找茬”。
1. “大家来找茬”
下面是对故事情节的一段概述,其中有几处和课文不符,请指出来,并改正。
我和老王(老余)在哀牢山深处发现了一座小茅屋,小茅屋在一片桃树(梨 树)林边上,白木门板上写着“请进!”因时间晚了,我们决定在这里过夜,而 后一个瑶族老人进来了,我们以为他是房子的主人,但他说不是,主人是一个叫 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第二天我们起床后就打算离开(我们没有立即离开,而是决 定把小茅屋修葺一下),路上遇到了一群哈尼族的小姑娘。我们在这里见到了梨 花姑娘(不是梨花姑娘,是梨花的妹妹),不料她也不是小屋的主人,从她口中 我们得知原来是一群解放军在这里住了一段时间(解放军没有长住,他们为了方 便过路人),留下了这间小茅屋。
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进入第二关“快问快答”。 2.快问快答
(1)整个故事是由好些个小故事构成,这些小故事是由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串联在一起的呢
答:小茅屋的主人是谁。
(2)文中先后涉及到哪些人物
答:“我”“老余”“瑶族老人”“哈尼小姑娘”、梨花的妹妹、梨花、解 放军。
(3)这些人物都各自为小茅屋做了什么事
我和老余:修葺房屋(给屋顶加点草,把房前屋后的排水沟再挖深一些) 瑶族老人:送粮食
梨花姐妹:照料小茅屋 解放军:修建茅屋
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
这里老师有个发现,本文的记叙顺序和事情发生的顺序好像不一样,你能按 照事情发生的顺序给这几个人物排排序吗
解放军、梨花姐妹、瑶族老人、“我”和老余
同学们有没有什么发现 文章的记叙顺序和事情发生的顺序是相反的,所以 本文在记叙上用了倒叙的手法。
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按照时间顺序来写这篇文章呢 这样也能把事情讲清 楚,老师写了一个按时间顺序写作的文章大纲,请同学们看看这样写好不好。
【按时间顺序版本】
解放军叔叔在淋雨后,为了不让后来的过路人淋雨,学习雷锋精神,修建了 小茅屋。路过的梨花姑娘得知后,被解放军的精神感动,在他们离开后,主动照 料着小茅屋。当梨花姑娘出嫁后,梨花姑娘的妹妹和一群哈尼小姑娘接过了任务 继续照管着小茅屋。瑶族老人在小茅屋借住后,为了表示感激送来了食物,并与 “我”和老余相遇,我们一起寻觅小屋的主人,并修葺了小茅屋,方便后来的人。
本文和这个版本相比,多了误会和悬念。
那我们更直观一点,假如让你用线条来表示这个版本,你会选择什么线
——一条直线,那文章内容呢,你觉得像一条什么线 同学们可以举起手在空中 比划一下。曲线。所以本文运用了倒序的手法,层层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 使情节曲折有致,一波三折,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
“文似看山不喜平”,曲折的故事情节往往韵味更浓。那既然设置悬念 有这么多好处,那文章如果再多写几个悬念,好不好呢 梨花姑娘以为是桃 花姑娘……所以我们说悬念虽好,也要适可而止。
谁是茅屋的主人
3. 同学们,神秘的小茅屋,热心的人们,悬念层叠的误会,构成了我们这 个曲折离奇的故事。闹了半天,你们认为到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呢
教学设想:此题有意引起学生争论。各种异彩纷呈的回答将为后面老师画龙 点睛作铺垫。 (学生讨论略)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回答都很有道理。解放军修建了小茅屋,部队却走了; 梨花接管了小茅屋,最后却远嫁了;哈尼小姑娘们继续照管小茅屋,但他们却不
是修建者;“我”、老余、瑶族老人为小茅屋添草挖沟,尽了主人之责,但“我 们”却都只是匆匆忙过客。同学们这些好心人之间有主次之分吗 应该说,他们 都不是主人,但他们又都是主人!
老师还有一个疑问,如果有一天,梨花的妹妹也远嫁了,瑶族老人也老了,
“我”与老余再也没有机会回来了,你们觉得我们的小茅屋会不会就没人管了呢 ——不会。
我们再来看,这些充满爱心的主人们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从年龄上来看,有 老人,有青年;从性别上来看,有男人,有女人;从身份上来看,有军人,有群 众;从民族上来看,有汉族,有少数民族。这些各种各样的人,正好对应了文章 结尾的那句诗歌“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处处开。
寻找“梨花”
4. 理解了“驿路梨花处处开”中的“处处开”,我们再来看看“梨花”。 文中多次出现了“梨花”,你能找一找文章一共出现了几朵梨花吗
明确:①“看,梨花!”
这句话应该怎么读呢 你想一想老余在说这句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是怎样的 ——激动、惊喜。再看句子标点,梨花后面是个什么标点符号——感叹号。书上 的动词“叫”。老余为什么不这样说,“快来看,前面有梨花!”这样简洁的表 达更能体现出当时激动的心情
这里的梨花是怎么样的梨花呢 ——真实的、长在树上的梨花。
请同学们继续找,把长在书上的梨花的描写全部找出来,一边找一边想该怎 么读。
②“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 山间的晚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
“弯”字和新月照应,同时更有意境美。“轻轻地”,要读的舒缓轻柔,这 里“梨花”是指山中开放的白色梨花,它在我们急需帮助时给我们带来前方有人 家的希望、温暖、轻松与喜悦。
③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除了长在树上的梨花,同学们还能找出第二朵“梨花”吗
明确:“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好不容易才从一个赶马人那里知 道个大概,原来对门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她说这大山坡上,前不 着村后不挨寨,她要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来帮助过路人。”
这里的梨花是指的一个小姑娘。
你们觉得作者为什么要给这个小姑娘取名叫“梨花” 叫“桃花”行不行 ——我们往往说人如其名,名字里往往寄托着一些美好的品质或者期待。小姑娘 叫梨花说明她和梨花有着相似之处,品质和梨花一样纯洁、善良。
不能叫“桃花”,文中的景物就梨花,相映衬,梨花是白色的,更能体现出 品质的纯洁。
所以“梨花”在文章中不仅仅是一种花,还是一个人,更是一种精神。这种 精神在文中也点明了,就是雷锋精神。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
看到这里不知道有的同学心里会不会在想,雷锋精神都是多少年前的事情了, 况且这篇文章写于1977年秋,距今快要四十年了,文中所写的内容是不是离我 们太遥远、过时了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卓嘎和央宗的故事,看完相信你们心中 自会有答案。
现实有时远比小说描写的还要动人,一个家,两代人,家在玉麦,国是中国, 她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每一个人,中华美德永远不会过时。这是感动中国组委 会授予她们的颁奖词,让我们一起来朗读。
“日出高原,牛满山坡。家在玉麦,国是中国。中国是老阿爸手中缝过的五 星红旗,中国是姐妹俩脚下离不开的土地。高原隔不断深情冰雪锁不住春风,河 的源头在北方,心之所向是祖国。”
作业或当堂完成:
请同学们模仿这份颁奖词,为我们这群可爱的茅屋主人们也写一段颁奖词。
小结:罗丹曾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么如果我们 恰好身处美好,别忘了将这份美传递下去。愿你们也能做一朵洁白纯净、香气四 溢的梨花,为他人带去一缕芬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