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词作丰富的想象力和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2.通过寻象成境,明典悟词,体会词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恢复中原的决心。3.通过辛词联读,读懂词人的人生之路和人生选择,思索自己的选择。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探究词的情感及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辛词联读,读懂词人的人生之路和人生选择,思索自己的选择。教学过程一、导入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来学习辛弃疾的一首词:《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解题 诗题是诗的眼睛,读诗先读题。从标题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①太常引:词牌名。 ②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 ③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这是辛弃疾在中秋之夜写给友人吕叔潜的一首词。 2.先请同学们听名家朗诵,跟读诗词,初步感受这首词的情感基调。 师:中秋之夜,月色皎洁,月亮中的"桂树"婀娜婆娑,珊珊可爱,辛弃疾却希望砍 掉月中"桂树",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辛弃疾在中秋夜会写些什么,又想告诉友人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二、任务一:吟望月词 · 听英雄心 活动一:朗读中听英雄“感物之心”学习诗歌从诵读开始: 1.生示范朗读 2.师点评朗读:节奏、停顿、重音等 活动二:意象中寻英雄“感心之物” 1.从以下意象中任选其一,思考词人使用这些意象的用意,并分享“英雄意象卡”。 英雄意象卡之 与月亮有关秋影、金波、飞镜 、 桂、清光 诗句与词人形有关酒、白发描述 自然景象 风、长空、山河用意2.生分享“英雄意象卡”,师点评。 明比喻、想象等写法,同时指导朗读:“飞镜又重磨”、“被白发,欺人奈何”。3.这样 的苦闷又从何而来呢 出示:此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中秋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 年仅35岁。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 主抗金都未被采纳。 4.根据历史背景,想象辛弃疾直下看山河,可能会“看”见什么 5.面对故乡已成他乡,故国已沦他处,面对回不去的地方,辛弃疾的选择是什么 预设:斫去桂婆娑 可是辛弃疾为什么要砍去月中的桂树呢 我们一起到典故中寻找答案吧! 活动三:典故中探英雄“天下豪情” 找出词中引用典故的句子,探究作者的心志,并分享“英雄典故卡”。 英 雄 典 故 卡诗句典故心志斫去桂婆娑1.生分享“英雄典故卡”,师点评 2.明手法:用典、象征三、任务二:理人生路 ·养浩然气 活动一:词句中品英雄“千秋寸心” 1.结合《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丑奴 儿 ·书博山道中壁》,从三个不同人生阶段,完成英雄体验卡,谈一谈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辛弃 疾 英 雄 体 验 卡青壮年时期 (1174年)《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从 一句中我读懂了你, 我读出了一个 的辛弃疾。中晚年时期 (1188年)《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从 一句中我读懂了你,我 读出了一个 的辛弃疾。迟暮之年 (1181-1192年)《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 从 一句中我读懂了你,我 读出了一个 的辛弃疾。2.生分享“英雄体验卡”,师点评。总结辛弃疾的一生: 从青年到白发 他选择了沙场秋点兵,驰骋疆场 从青年到白发 他选择了斫去桂婆娑、执着坚定 从青年到白发 他选择了了却天下事、报效朝廷 活动二:对联中颂英雄“正气精神” 1.填空补写对联,颂英雄“正气精神”,获“英雄点赞卡”。 英 雄 点 赞 卡 力挽河山,( )贯日月,空余( )一颗 名垂宇宙,( )射斗牛,剩有( )千篇2.生分享“英雄点赞卡”,师点评。 四、任务三:寻成长路 ·定报国志 思索:为什么要学习辛弃疾的词 出示: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英雄而不知道爱戴他、拥 护他的民族则更为可悲。——郁达夫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 五、总结 稼轩词始终都是英雄的词,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主人 公形象。中华民族需要这种刚健、向上的积极能量。辛弃疾的词,想象瑰丽,意境沉郁,不 仅具有审美价值,更重要的是他的情怀能够给予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让我们有信念、有毅 力行走人生之路。 六、作业布置:立时代潮 ·写胸中意 辛弃疾的精神追求给予我们怎样的能量 你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你的选择是什么 写几行小诗,以诗的方式,写一写你的“人生选择”。 七、推荐学习资源 1.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儿2——辛弃疾的忧郁》 资 源 出 处 :https:/www./video/BV15B4y1T7Wo 2.《辛弃疾词选》王兆鹏,商务印书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