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山坡羊 ·骊山怀古》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曲作,体会元曲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并熟读成诵。 2.学会鉴赏怀古曲的三种方法,品词句,析意象,知人论世,理解张养浩的民本思想。 3.通过赏析,体验张养浩的人生选择,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感,感悟知识分子的坚定信仰, 获得情感激励,思考个人活着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学内容教学重点: 1.学会品读音韵方法,欣赏怀古体裁诗歌。 2.学会赏析意象方法,分析作者情感。 3.学会知人论世鉴赏方法,感悟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张养浩忧国忧民,为国为民的民本思想。 2.体会张养浩的人生选择,感悟知识分子的坚定信仰。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散曲的作者,他,元代名臣,散曲大家。他,仕宦三十 年,历六朝皇帝,曾三度入仕,两次隐退。他,光明磊落,耿介清正,一生都在涵养自己 的浩然正气。他,就是张养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张养浩的《山坡羊 ·骊山怀古》。 设计意图:从作者生平导入,激发同学们学习兴趣,消除上课伊始的紧张感,便于这节 课学习。 二、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曲作,体会元曲节奏、韵律上的美感,并熟读成诵。 2.学会鉴赏怀古曲的三种方法,品词句,析意象,知人论世,理解张养浩的民本思想。 3.通过赏析,体验张养浩的人生选择,感受其忧国忧民的情感,感悟知识分子的坚定信 仰,获得情感激励,思考个人活着的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设计意图:带着目标学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专注性。 三、读曲,整体感知品音韵 1.初次朗读,请同学们读准字音,注意这几个字“骊、阿房、炬、奢侈、萧疏、萦纡 ”几个词,要做到字正腔圆,读清平翘舌,不要读破音。 2.再次跟从示范朗读前,请按下暂停键,试着自行圈画韵脚。然后再对照老师的课件看 看自己完成的怎么样。朗读中,注意要读出在句式和押韵上的特点。播放音频。 PPT圈画出炬、处、疏、纡、树、楚、土 “u” 这属于古韵中的“鱼模韵”,特点读来阻塞不畅,低沉压抑之感。照应了曲中 的“恨”字,这首曲子的高妙之处在于“音韵和情感浑然一体”。 3.这种感觉照应在曲中的哪一个字呢 让我们来整体感知,理解曲意。请同学们参 照注释翻译全曲。 PPT出示原文及译文 相信你发现了“恨”字为全诗的情感基调,这首曲子的高妙之处在于“音韵和情感浑然 一体”。元曲不仅可以吟诵还可以吟唱,现在我们来跟随配乐,一起来吟唱。播放音频。设计意图:自读、听读、吟唱多种形式的朗读整体把握本曲,同时诗词曲的品析应从声音开始 ,关注韵脚选用的韵可以让我们在诵读的时候就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从声音去把握诗词曲是最 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法,通过“为什么读”的角度更能引发学生的诵读兴趣。 四 、品曲,析语言 (一)解题 1.作者在恨些什么 由题目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首怀古体裁的曲子。 (屏幕出示)怀古诗是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遗迹为创作题材的一类诗歌作品, 其特点是借助历史抒写情怀或发表议论。 那么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解读,临古地,忆其事,抒己感。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思考 屏幕出现的问题。 (二)品词句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纤。 1.张养浩途径骊山为何会产生恨意呢 2.“炬”是什么意思呢 作者有何用意呢 出示骊山、阿房宫相关资料 骊山,又名郦山,因为山势就像一匹骏马一样,所以得名。骊山风景秀丽,多个君王在 此营建宫殿。相传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当时就在那建骊宫;后来秦始皇改为骊山汤,著名的 秦始皇陵,也就在骊山的北麓;唐朝时,唐玄宗的时候,扩建华清宫,那里的温泉很有名,就是 杨贵妃出浴的华清池;近代著名的西安事变也是发生在骊山上。可以说,骊山见证了中国许多 历史大事件的发展。 阿房宫由秦始皇建立,与骊山分列在西安城的西、东两侧。秦灭六国、统一全国之后, 秦始皇建造了一座行宫。它富丽堂皇、极尽奢华,杜牧的《阿房宫赋》中写道:六王毕,四 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覆盖三 百多里,宫殿高耸,隐天蔽日,从骊山北边建起,折而向西,通向咸阳。)可是,如此恢弘 雄伟的阿房宫,却在公元206年,项羽兵入咸阳时被烧毁,大火历时三月不灭,所以杜牧《阿 房宫赋》写“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因而张养浩登临骊山四顾,自然联想到阿房一炬。 可以说,骊山见证了中国许多历史大事件的发展,因而张养浩登临骊山四顾,自然联想 到阿房一炬。反衬:极度奢华和极度破坏,修建之艰和破坏之易形成强烈的艺术反差,“阿房”和“一炬 ”给人以极大的冲击感,从而产生感时伤怀的情绪。这是怀古诗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反衬 设计意图:解读诗歌必须寻找到他的关键词,这是打开诗歌内涵大门的钥匙。这首诗的 关键词就是“怀古”,“怀古”不仅为怀古,更是为了“喻今”。课堂通过对这个词的解读 进而引出“怀古诗”的定义,就能让学生保持课堂探究的兴趣。此环节在解读过程中穿插了 骊山和阿房的历史图片视频资料,从视觉上丰富审美体验,并充分体现了学科之间有效融合, 学生更是兴趣盎然。同时有整体感知全诗和了解怀古诗定义的作用。 (二)品析意象 1.如今的骊山又有着怎样的景象呢 请从以下两张AI绘画中选出比较符合你心中景象 的一张,结合原曲的描写说说理由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译文:不过只有稀疏的野草铺在曾经繁华、豪华的宫殿地面上,而河水在那迂回地流淌。 草的后面有一个形容词一一萧疏,有稀疏,稀少,凄凉,萧条之意,阿房宫被毁坏的很 彻底,所以连草也很稀少,满眼萧条。水是萦纡,回环曲折的,也表现了词人内心的愁肠百 结、心境的九曲回肠。富丽堂皇的阿房不在,只有荒草和那迂回的河水呈现在眼前。因此第 二张图片更符合。 2.骊山之上,阿房遗迹有太多可写之物。作者为什么选择“草”“水”这两个意象 原来荒草极容易触动人的感伤情绪,常用来表达悲伤的情感,在渲染悲哀的气氛中作用 极强。水常用来写忧愁怨恨,被用来寄托生命短促的无可奈何的慨叹。比如我们熟悉的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借水势的浩大和不断表现忧愁的深沉和绵延。 一边,寂静的遗址展示;一边,无情的自然亘古如斯。反衬手法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短 暂,繁华的空幻。在这两个意象作用下,作者恨的情感就更深刻了。鉴赏诗词曲,要意象和情感相统一 设计意图:读出字与字之间的空白,品出词与词之间的张力。在文本的细微之处,学生 开始和作者创作的思维接轨,进入到怀古诗创作的历史情境中,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观 察图片,品味句子,学生思考意象的本身含义与作者情感中穿梭,发挥合理想象,最后作者 登临历史遗址时复杂的情绪就能在这样探讨中明晰。 (三)感悟一种情怀 1.在这两个意象作用下,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感想呢 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东周以来,战国列 强,到大秦帝国、楚汉之争,哪一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 一句话将时间一下放开,走向空 阔,让人回忆起自周朝以来到现在,几千年来,这样的历史事件从未消失过。 小结:历代的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无不奢侈、挥霍无度,所以,作者在这里表面历 数历史,实际上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历朝历代总在重蹈覆辙,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 的教训!怀古实际是为了伤今喻今,伤今是为了表达诗人的一种感慨,喻今是为了警醒现在 的统治者。 设计意图:感悟情感从眼前骊山景象到历朝历代兴亡,理解怀古伤今的用意,学生学习 由浅入深,由已掌握的知识深化到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鉴赏方法,这样设置可以呈现逻辑性的 思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而更好的突破本课重点。 五、走进作者,倾听心声 1.整首曲子张养浩没有用非常华丽的辞藻,就朴朴素素的发出千古一叹:赢,都变做了 土,输,都变做了土。作者为什么能写出如此感兴亡思变迁的文字来呢 我们将思维再推进 一步,学习第三中方法知人论世。请同学按下暂停键来读三则材料。 材料一:“元朝统治者骄奢侈靡。 ……在元朝统治者的‘带领’下,卖官买官,高下有 价。贿赂公行,蔚然成风。各级官吏也都巧立名目,贪污勒索,……。政治腐败,无一复加。”《 文史散叶集纳》材料二:诸妄撰词曲,诬人以犯,上恶言者处死。<元史 ·刑法史》 材料三:“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陕西行台中丞。既闻命,即散其家之 所有与乡里贫乏者,登车就道,遇饿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元史 ·张养浩传》 结合刚才的材料,你能听见作者藏在《山坡羊》中的内心世界吗 他想说什么 学生答:希望统治者不要再贪图享乐了,要多为百姓考虑。所有的奢华都会在历史中 消失,朝代的更替会带走所有的一切。 2.这样的心声在他的另一首《山坡羊 ·潼关怀古》里表现得更为明显。对比阅读。 屏幕展示: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 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正因为有这样一颗心怀天下,体恤民生的痴心,才能思接千载,对统治者的奢侈无道发 出如此鞭挞入理的警示。古代士子面对悠悠千古事,表现出强烈执着的人生态度,他们以 自己的一得之见,为君为民而恳切陈词,甚至不顾惜生命,他们是中国人精神的写照,他 们带着当代的困惑考量历史,以敏锐的目光探寻兴亡的真谛。其实这种深情与炽热正是一 种对于生命的悲悯情怀,也是来自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责任与使命。 设计意图:历史语境是诗歌产生的土壤,本环节问题让学生的注意力再次回到作者和时 代,深入探究,加深感悟。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知人论世方法促使学生对 张养浩忧国忧民的民本思想情感升华,加深自身的情感内化,引发学生对人物的内心的情感 共鸣,进而突破本课难点体会张养浩的人生选择,感悟坚定的信仰。 六、拓展延伸 1.像张养浩那样“其心于天下,而不私其身”的士子在中国文学史上随处可见,回顾学 过的怀古诗: ①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②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怀古诗的深刻就在于它脱离了个人的情感小天地,将视野投向了茫茫的宇宙时空,关怀 了民生疾苦。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扎根于社会、历史的土壤 , 他们为社会和时代发生。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从忧国忧 民的张养浩,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他们以天下为己任,执着追求,让我们看到 了知识分子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看到了民族的未来与希望。 2.千年前的张养浩途径骊山,看到眼前的阿房宫心生感慨,写下此曲。此刻的你站在圆 明园前,又有何感触呢 请仿照本节课的《山坡羊骊山怀古》创作一首。 学生作品展示 山坡羊 · 圆明园怀古 冲天一炬,灰烟无数,琼楼竟惹贼人妒!只见得草稀疏,柳成株。残垣尤把当年诉,一 片繁华都作土!国,休忘古;民,休忘古! 山坡羊 · 圆明园怀古 宫阙飞檐,楼台立柱,看尽古今英雄暮。琉璃瓦,白玉路。十年百姓愁与苦,圆明园 中笑看黄花怒。盛,百姓误;衰,百姓误。 生活在日益强大的祖国的怀抱中,生活在和谐民主的社会里,我们是幸福的,是需要感 恩的,更是需要努力奋斗,贡献力量,回报祖国!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一 代 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 前进,民族就有希望。 设计意图:此环节由本节课的怀古诗思考之前学过的相关诗句,举一反三,符合学生认 知规律,深化感悟古代知识分子的民本思想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仿写《山坡羊 · 圆明园怀古》 练习,由已掌握的圆明园历史知识深化到本节课的怀古散曲知识,多学科融合,同时注重联 系生活实际进行创作,有效培养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并进一步理解当代知识分 子的社会责任感依然星火相传,从而获得人生启迪,思想升华,作为新时代青年要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七、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鉴赏怀古曲阅读方法,赏析诗词曲,不仅要从音韵、字、词、句 、修辞方法,更要关注作者和时代背景,希望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接下来 的古代诗歌阅读当中,同时也希望同学们学习张养浩作为知识分子身上的社会责任感与担当 ,心有所信,方能远行,心怀信仰,星火滚烫。 八 、作业 任选其一完成: 1. 运用本课所学吟诵技巧,熟读成诵。 2. 品读张养浩其他几首怀古诗,寻找怀古诗中的音韵美。 3. 扩写《山坡羊 ·骊山怀古》,字数不少于300字。 设计意图: 运用本课所学吟诵技巧,熟读成诵。积累本节课所学怀古曲。 品读张养浩其他几首怀古诗,寻找怀古诗中的音韵美。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巩固本课 所学鉴赏方法,巩固本科所学。促进知识理解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扩写《山坡羊 ·骊山怀古》,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写景和感悟练习,进一步体会张养浩 身上作为知识分子精神的多重内涵,在当代这种精神依然星火相传,旨在让学生在情感态度 价值观上受到熏陶,汲取成长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