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年初中科学毕业生学业水平调测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年初中科学毕业生学业水平调测试卷

资源简介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年初中科学毕业生学业水平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上虞模拟)兰花是绍兴市市花,代表着绍兴千年文脉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是绍兴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也是绍兴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小虞想了解兰花的相关知识,应查阅《植物志》中的
A.“被子植物”篇 B.“蕨类植物”篇
C.“裸子植物”篇 D.“苔藓植物”篇
【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 常见的植物从高等到低等依次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银杏、和苏铁,有根、茎、叶、种子;蕨类,孢子繁殖,只有根茎叶,代表满江红,胎生狗脊;苔藓类,无根,有茎叶,孢子繁殖,代表地钱、葫芦藓;藻类什么器官都没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绵,蓝藻。
【解答】兰花属于被子植物,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故答案为:A
2.(2024·上虞模拟) 《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黄金…熔化成形之后,往世永无变更”,意思是“黄金一旦熔化成形,永远不会发生变化”。这体现了黄金的
A.延展性 B.稳定性 C.导热性 D.还原性
【答案】B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黄金具有稳定性分析。
【解答】 《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黄金…熔化成形之后,往世永无变更”,这体现了黄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B。
3.(2024·上虞模拟)当呼吸道被异物堵塞时,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急救措施。救护者采用如图方式,用双手反复急速向上挤压,直至阻塞物从被救者口中吐出为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当呼吸道堵塞时,也可以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救治
B.在救治过程中,被救者横膈抬升,胸腔体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
C.在阻塞物吐出的过程中,被救者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D.当气管被异物完全堵塞时,易造成人缺氧而死
【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当人体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张,膈顶下降,胸腔内负压减小,外界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经气道进入肺泡内,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内,而毛细血管内由组织新陈代谢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到肺泡内。人体呼气时,膈肌及肋间肌松弛,胸廓依靠弹性回收,二氧化碳便经气道排出体外。这样一吸一呼,便构成了一次呼吸,人体正是依靠不停地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使生命得以维持。
【解答】A.当呼吸道堵塞时,不可以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救治,主要先把异物排出后才能进行人工呼吸,否者异物可能会堵住气管,造成呼吸困难,A错误;
B. 在救治过程中,被救者横膈抬升,胸腔体积变小,胸内气压变大, 肺泡变小,肺内气压变大,B正确;
C. 在阻塞物吐出的过程中,被救者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C正确;
D. 当气管被异物完全堵塞时,易造成人缺氧而死 ,D正确;
故答案为:A
4.(2024·上虞模拟)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2024年的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比较遗憾的是.此次日全食仅发生在北美地区,我国无法看到本次日全食。关于此次日全食的说法错误的是
A.日全食出现的前后一定出现日偏食
B.发生日食的的基本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C.当天北美地区的月相是新月,我国的月相是满月
D.发生日全食时,日、月、地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月球位于中间
【答案】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也叫天狗吞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解答】A. 日全食出现的前后一定出现日偏食 ,A正确;
B. 发生日食的的基本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B正确,当月球挡住了太阳找到地球的光;
C.当天北美地区的月相是新月,我国的月相是新月,发生在农历的初一,C错误;
D. 发生日全食时,日、月、地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月球位于中间 ,D正确;
故答案为:C
5.(2024·上虞模拟)杭州亚运会,中国体操女团成功夺冠!在运动员比赛时,调节躯体平衡控制动作姿势和协调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 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小脑和脑干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常见包括调控语言、保证稳定等。 1、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个半球间有横形的神经纤维相联系。 每个半球包括处理视觉、听觉、触觉、痛觉等各种感觉的躯体感觉区,用于处理运动、控制和语言等信息的躯体运动区,还有与意识、思维和情感等高级神经活动相关的额叶、顶叶和颞叶等区域。 2、小脑:小脑位于大脑后下部,主要负责协调和平衡人体运动、姿势和姿态,维持身体平衡和稳定,小脑还有调节肌肉的肌张力、协调肌肉间运动和控制姿势反射等功能。 3、脑干: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主要负责呼吸、心跳、消化、循环等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解答】 杭州亚运会,中国体操女团成功夺冠!在运动员比赛时,调节躯体平衡控制动作姿势和协调作用的主要结构是小脑;
故答案为:B
6.(2024·上虞模拟)在核电池的制造过程中,原子序数为94的 Pu-238 元素(钚元素)的获取难度最大,成本极高,需要把原子序数为93的Np-237(镗元素) 先进行中子辐照变成Np-238,再经一次β衰变转化为Pu-238。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p-237 转变为 Pu-238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Np-237和 Np-238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C.Pu-238 和 Np-238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D.钚元素和镓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元素的种类与分布;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A、根据Np-237 转变为 Pu-238的过程为核变分析。B、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D、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确定元素的种类。【解答】A. Np-237 转变为 Pu-238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符合题意;B. Np-237和 Np-238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Pu-238 和 Np-238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钚元素和镓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7.(2024·上虞模拟)2023年11月4日,曹娥江城市人行桥正式开通启用。夜幕下,变幻的霓虹灯光秀,桥两边伴音乐舞动的喷泉,如添了一对翩然起舞的翅膀,加上流光溢彩的球幕,光影交错,让整座人行桥增添了梦幻色彩。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霓虹灯内充入的主要是稀有气体
B.音乐传入人耳在鼓膜处产生听觉
C.喷泉过程中能量转化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水面上的倒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光的反射;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A.根据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进行解答;
B.根据听觉形成的原因进行解答;
C.根据喷泉形成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进行解答;
D.根据光的反射进行解答。
【解答】A.稀有气体在通电后能够发出各种颜色的光,霓虹灯充入的主要是稀有气体,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音乐传入人耳是在听觉神经处产生听觉,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喷泉形成的过程中就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2024·上虞模拟)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通常会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如图某同学将小球按A→F 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观察被光照亮部分形状来学习月相变化。以下四图中与上述实验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相同的是
A.如图甲,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观察水波的传播方式
B.如图乙,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在镜子前后放两根相同的蜡烛
C.如图丙,学习地壳运动时,将两本书对放在一起相互运动
D.如图丁,学习茎对物质的运输时,将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来显示水在茎中的运输
【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声音传播的条件;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所给的科学方法与各选项的实验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某同学将小球按A→F 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观察被光照亮部分形状来学习月相变化用到的是模拟实验法,
A. 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观察水波的传播方式这是类比法,故A不符合题意;
B.在图乙中,研究平面镜的规律的实验中,镜子前后放两根相同的蜡烛是等效替代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学习地壳运动时,将两本书对放在一起相互运动是模拟实验法,故C符合题意;
D.学习茎对物质的运输时,将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来显示水在茎中的运输用到的是转换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2024·上虞模拟)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其中甲烧杯中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烧杯乙中为60℃含有50g水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100g水) 32 46 64 85.5 110 138 170
A.操作 1 一定是加溶质
B.甲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5:11
C.甲与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降温过程中不考虑水分的蒸发损失,丙溶液的质量为66克
【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据此解答。
【解答】A.操作1可能是加溶质,也可能是降温,故A错误;
B.由于不知道操作1是什么操作,而乙溶液为60 ℃的饱和溶液,则在乙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100g:110g=10:11,如果操作1是降温,则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10:11,如果操作1是加溶质,甲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可能为5:11,故B错误;
C.丙溶液中,有固体析出,因此甲与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故C错误;
D.不考虑水分的蒸发损失,在丙溶液中温度为20 ℃,从表中可知,溶解度为32g,水的质量为50g,则溶液中溶的质量为:,丙溶液的质量为:50g+16g=66g,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2024·上虞模拟) “低碳环保,绿色出行。”骑车出行不仅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下列有关自行车结构及骑行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行车匀速转弯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B.刹车时自行车受到惯性的作用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
C.地面对自行车的摩擦力不一定总是阻碍自行车前进
D.行驶相同的路程, 自行车比走路省力但一定不省功
【答案】C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
(2)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只有质量,至于速度大小、受力大小,都不影响惯性。
(3)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
(4)根据功的公式进行比较。
【解答】 A、自行车转弯时,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一定不受平衡力的作用。故A错误。
B、惯性是物体具有的特性,不能用受到表示,故B错误。
C、自行车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是动力,故C正确。
D、骑自行车和走路做功一样多,根据公式W=FS可知,W一样,S一样,那么力也是一样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4·上虞模拟)如图是某款智能小夜灯,有感应模式和手控模式两种控制方式。在感应模式时,只有环境光线较暗(光电感应开关S1关闭)且有人经过感应范围(运动感应开关S2关闭)时,灯泡才会发光。也可以直接用手控制,闭合开关S灯泡发光。下列电路图符合要求的是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分析】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可知,光线较暗并且有人经过时,灯才能发光,由此可知,两个开关都闭合时,灯泡才能发光,由此可知,这两个开关是串联的关系;而手控开关闭合时,灯泡发光,则这个开关与那两个开关是并联的关系,据此分析各选项是否符合这一要求。
【解答】A.从图中可知,S1与S2串联,再与S并联,故A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知,三个开关串联,只闭合S,灯不亮,故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知,三个开关是并联的关系,S1或S2只闭合一个,灯能发光,故C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知,S1与S2并联,然后与S串联,S闭合后,S1与S2只要闭合一个,灯就能发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2024·上虞模拟)为了便于驾驶员观察对应机动车道的信号灯指示状态,许多路口都安装了悬臂式红绿灯。下列悬臂式红绿灯设计中,螺钉对支架底座的压力最小的是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图中没有螺钉会向左倒下而转动,故支点是底座左侧边缘,螺钉是动力,根据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
【解答】图中的支点是底座左侧边缘,假设螺钉是动力,则动力臂不变,而横杆的重力与只受到的重力是阻力,指示灯的重力大小不变,分散后重心靠近竖杆,阻力臂较小,图中横杆一端粗,重心靠近较粗的一端,因而粗端固定在竖杆上,阻力臂较小,故D图中的阻力臂较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阻力和动力臂一定时,阻力臂越小,动力越小,故D图螺钉对支架底座的压力最小。
故答案为:D。
13.(2024·上虞模拟)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的重要类别之一,学习植物的有关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然。下列有关图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图显微镜镜头由M转换成N,不需要调粗准焦螺旋
B.乙图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那么在显微镜下不能看到叶绿体
C.丙图玉米种子中③可发育成新植物体的茎和叶、⑤在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
D.丁图表示白色种皮的非甜玉米品种与黄色种皮的甜玉米品种进行传粉,那么白玉米果穗上玉米粒的种皮既有白色的也有黄色的
【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种子的结构
【解析】【分析】A.根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进行解答;
B.根据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进行解答;
C.根据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发育成植物的哪部分进行解答;
D.种皮的颜色由母体植株的基因决定,传粉只影响种子内部的胚的基因,影响不到种皮。
【解答】A.甲图显微镜的物镜由M转换成N,不需要调节粗准焦螺旋,只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在洋葱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因此在显微镜下不能看到看,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图丙中,①胚乳,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胚根先长成根,把种皮突破,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由于种皮是由珠被经有丝分裂直接发育而成,其性状与母本相同,所以白玉米果穗上所结的玉米粒的种皮颜色是全为白色,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2024·上虞模拟)图像是一种表示方法,也是了解化学反应的“窗口”,我们可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间量的相互关系。现一烧杯中含有 HCl和Ca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则在该反程中各个量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含有HCl和Ca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滴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后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碳酸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分析。
【解答】A. 盐酸显酸性,生成的氯化钠呈中性,所以一开始溶液pH变大,在碳酸钠和氯化钙的反应过程中,生成氯化钠呈中性,所以中间有一段pH=7不变的过程,最后碳酸钠过量,溶液呈碱性pH大于7,且无限趋近于碳酸钠原溶液的pH,对应关系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 加入碳酸钠时,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后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对应关系正确,故符合题意;
C. 一开始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水,碳酸钠溶液中也有溶剂水,所以水的来源有两部分,之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没有水生成,只有碳酸钠溶液中带有水,水的来源只有一部分,所以水的量增加的速度变慢,图线倾斜角度变小,最后碳酸钠过量,水的来源同样只有碳酸钠溶液中的溶剂,所以图线倾斜角度不变,对应关系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 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所以溶液中氯化钙质量不变,之后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所以质量减小直至为零,对应关系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2024·上虞模拟)如图甲所示,用活塞式打气筒为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发现气筒上部筒壁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下部温度更高,气筒底部附近筒壁温度最高。筒壁温度为什么升高呢 小虞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乙装置进行进一步验证。
第1步:实验前,用温度传感器测出被测部位的温度为 T0。
第2步:关闭K,使活塞上下往复移动50次,记下被测部位温度T1。
第3步:打开K,待被测部位温度恢复为T0,重复第2步操作,记下被测部位温度T2。实验测量结果:T1>T0、T2>T0且 有关该实验的分析合理的是
A.第2步中使活塞上下往复移动50次的目的是寻求普遍规律
B.第3步操作是为了排除活塞克服筒壁摩擦做功使筒壁温度升高的影响
C.导致气筒底部筒壁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活塞克服筒壁摩擦做功,筒壁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导致气筒底部筒壁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活塞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答案】D
【知识点】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解答】A、第2步中使活塞上下往复移动50次的目的不是寻求普遍规律,故A错误。
B、第3步操作不是为了排除活塞克服筒壁摩擦做功使筒壁温度升高的影响,故B错误。
CD、导致气筒底部筒壁发热的主要原因是对气体做功,增加了气体的内能,温度升高,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二、简答题
16.(2024·上虞模拟)仙姑洞坐落在上虞古县城丰惠镇东南4公里处,因其美丽的传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八方旅客来此驻足。小虞一家趁着五一假期去景区游玩。
(1)当天阳光明媚,清风拂面,温度适宜,轿车仪表盘上显示为24摄氏度,这里描述的是    (选填“天气”或“气候”) 。
(2)一路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大家纷纷拉下车窗向外眺望,突见一群白鹭在田野间悠然地觅食,赶紧停车拍照。这个田野里所有的白鹭属于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答案】(1)天气
(2)种群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 “天气”和“气候”在气象学中有不同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如阴晴、风雨等。这些状况会不断变化。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来天气的平均状况。气候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需要通过气象观测设备记录的气温、降水、风、日照、湿度等气候要素来反映。
【解答】(1) 当天阳光明媚,清风拂面,温度适宜,轿车仪表盘上显示为24摄氏度,这里描述的是天气;
(2)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总和; 一路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大家纷纷拉下车窗向外眺望,突见一群白鹭在田野间悠然地觅食,赶紧停车拍照。这个田野里所有的白鹭属于一个 种群;
故答案为:(1)天气(2)种群
17.(2024·上虞模拟)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下图是植物吸收、运输和散失水分的示意图。
(1)过程1发生时,土壤液溶质质量分数   植物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过程2中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茎中的   (选填“筛管”或‘导管”)。
(3)过程3的强弱可以由叶片表面的   来进行调节。
【答案】(1)小于
(2)导管
(3)气孔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主要从叶片上的气孔处散出;
【解答】(1) 过程1发生时,代表植物根毛细胞吸水,水往浓度大的地方走,所以土壤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植物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2) 过程2中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茎中的导管,导管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负责运输有机物;
(3) 过程3蒸腾作用的强弱可以由叶片表面的气孔来进行调节。
故答案为:(1)小于(2)导管(3)气孔
18.(2024·上虞模拟)小虞进行如图甲所示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并进行了小结和分析:
(1) (可多选)正确进行操作后,小虞在光屏上能看到的像有   (填字母)。
(2)在某次实验中,小虞用图丙中的Ⅰ号透镜做实验,看到光屏上的清晰的像,此时把Ⅰ号透镜换成II号透镜,为了能再次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光屏不动,可以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蜡烛。
【答案】(1)AC
(2)右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解答】(1)在光屏成的是实像,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因此AC可能在光屏上看到;
(2)如果将I号透镜换成II号透镜,焦距减小,在像距不变的情况下,成清晰的像,应将物距减小,即将蜡烛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AC;(2)右。
19.(2024·上虞模拟)如图AOB是光滑轨道,A点的高度H大于B点的高度,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沿轨道AOB到达B点后离开(不计空气阻力)。小球从A点运动到O点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小球离开B点后的运动轨迹最符合实际的是   (选填“a” “b” “c”或“d”) ; 若小球到达运动轨迹最高点时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则小球的运动状态是   .
【答案】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c;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小球从高出下滑,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一切外力消失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一致运动下去。
【解答】小球从A点到达O点时,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由于机械能减小,小球不能回到原来的高度,故运动轨迹应该是C,如果小球的外力全部消失,小球处于平衡状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一致运动下去,故小球将会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20.(2024·上虞模拟)向44.9g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判断,OA段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A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   。
(3) 计算m的值   。.
【答案】(1)H2SO4+2NaOH=Na2SO4+H2O
(2)Na2SO4、CuSO4
(3)80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向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开始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oA段是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2)根据oA段是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A点时硫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时硫酸铜恰好反应分析。
(3)先根据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计算出参加反应氢氧化钠的质量;
再m的值=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40g。
【解答】(1)向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开始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oA段是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AB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A点时硫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时硫酸铜恰好反应,C点时硫酸铜有剩余,所以,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钠、没有反应的硫酸铜。
(3)设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2NaOH +CuSO4 ═Na2SO4+ Cu(OH)2↓
80   98
x   4.9g
x=4g
m的质量=4g÷10%+40g=80g
答:m的值是80。
21.(2024·上虞模拟)小虞一家喜欢露营,为方便搬运物品,小虞爸爸购买了一辆四轮露营拖车 (如图所示),相关参数如下表。
自重 12kg
每个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 4cm2
最大载重量 100kg
(1)露营拖车轮胎表面有许多花纹,其目的是   
(2)当达到最大载重量时,露营拖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帕。
【答案】(1)增大摩擦力
(2)7×105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
(2)根据压强公式可以求出压强大小。
【解答】(1)车轮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
(2)当达到最大载重量时,露营拖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F=G车+G物=m车g+m物g=(m车+m物)g=(12kg+100kg)×10N/kg=1120N,即对地面的压强为。
故答案为:增大摩擦力;7×105 。
22.(2024·上虞模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1)步骤①获得晶体的操作为   
(2)②过程变化的方程式为( ) 则X的化学式为   。
(3)④过程中化学变化的反应类型为____。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答案】(1)蒸发溶剂
(2)SO2
(3)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苦泉水”加热后能获得硫酸铜晶体,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②是用炭火烧的方法获得铜,生成物中铜是单质,③过程是加水溶解,过程中温度不变,④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
【解答】(1)从图中可知,①是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
(2)在反应物中,有1个Cu,1个S,1个C,4个O,而生成物中有1个Cu,1个C,2个O和1个X,则X中含有1个S,2个O,则X为SO2;
(3)④中为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为转换反应,故选D。
故答案为:(1)蒸发溶剂;(2)SO2;(3)D。
23.(2024·上虞模拟)夜幕时分,上虞一江两岸生态景观带的草地上亮起星星点点的光(如图甲所示),每盏路灯顶端装有两块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如图乙。太阳能属于   (选填“可再生 或“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电池板平均每平方米面积上每小时接收太阳能约为4×106J,两块总有效面积为0.6m2,一天有效光照8小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是15%,请计算一天获得的太阳能转化后可供两只“220V 100W”的灯泡连续正常工作   小时。
【答案】可再生;4
【知识点】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在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其中单位时间为秒(s),所做的功就是指电功。 电功率使用符号大写的英文字母“P”表示,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通常所谓用电设备容量的大小,通常都是指的电功率的大小,他表示该用电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做功的能力。
【解答】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W= 4×106J × 0.6m2 × 8 ×15%=2.88×106J ;t=W/P=2.88×106J/ 200W =1.44×104s=4h;
故答案为:可再生;4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4·上虞模拟)小虞利用如图装置探究“什么颜色的光最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以下是他的实验步骤:
①按图组装三套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容器中分别放入长势相同的天竺葵,同时分别放入等量的二氧化碳缓冲液(CO2缓冲液可维持装置内CO2浓度恒定),用记号笔标记红色水滴的初始位置;
③将装置分别放在强度相同、颜色分别为绿、黄、红的光照下,保持环境温度为25℃;
④3小时候后,测量并记录红色水滴移动的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容器 植物 光的颜色 温度/℃ 液滴移动/mm
A 天竺葵 绿 25 左移1.1
B 天竺葵 黄 25 右移1.5
C 天竺葵 红 25 右移3.5
(1)本实验使用的测量工具有计时器、温度计、   。
(2)实验通过比较   判断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弱。
(3)小虞发现A组中液滴向左移动,那么绿光下天竺葵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小虞增设D组实验(装置及温度和A组相同),黑暗处理,3小时后测量红色水滴移动的距离。若测得D组的液滴   ,则说明绿光下天竺葵能进行光合作用。
(4)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   。
【答案】(1)刻度尺
(2)相同时间液滴移动距离
(3)左移距离大于1.1mm
(4)红色的光最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从表格的数据中可以知道,本实验使用的测量工具有计时器、温度计、刻度尺;
(2)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 产生氧气,实验通过比较 相同时间液滴移动距离判断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弱。
(3) 小虞增设D组实验(装置及温度和A组相同),黑暗处理,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3小时后测量红色水滴移动的距离。若测得D组的液滴 左移距离大于1.1mm ,则说明绿光下天竺葵能进行光合作用。
(4)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 产生氧气,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 红色的光最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1) 刻度尺 (2) 相同时间液滴移动距离 (3) 左移距离大于1.1mm (4) 红色的光最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25.(2024·上虞模拟)小虞同学尝试制作简易密度计。
(1)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适量金属丝并用石蜡封口。塞入金属丝的目的是使吸管能竖直   (选填“漂浮”、 “悬浮”或“下沉”)在液体中。
(2)将吸管放到水中如图(a)所示,测得浸入的长度为H;放到另一液体中的情景如图(b)所示,测得浸入的长度为h。用 ρ水、ρ液分别表示水和液体的密度,则 ρ水   ρ液(选填“=”、 “>”或“<”),此外h与ρ水、ρ液及H的关系式为h=   
(3)小虞根据图(a)在吸管上标出 1.0 刻度线(单位 g/cm3,下同),再利用上述关系式进行计算,标出了08、0.9、1.1、1.2 的刻度线(图中未画出)。结果发现相邻刻线的间距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4)小虞用这个自制密度计测量食用油密度时出现了图(c)所示的情形,无法得出结果。请你根据经验或思考,在不更换食用油的情况下,你认为可以进行怎样的尝试:   。
【答案】(1)漂浮
(2)<;
(3)不均匀
(4)再向容器中加油(或者直径较小的容器)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密度计的工作原理为密度计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密度不同,则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据此解答。
【解答】(1)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适量金属丝并用石蜡封口。塞入金属丝的目的是使吸管能竖直漂浮在液体中;
(2)根据F浮=ρ液gV排,VH>Vh,则V排a>V排b,由此可知ρ水<ρ液,由于密度计所受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则,则;
(3)密度计的刻度线上端刻度小、下端刻度大和上端刻度疏、下端刻度密,相邻刻度线间距不均匀;
图(c)所示的情形,说明密度计的重力过大,应该使密度计漂浮在液体中,不能沉底,再向容器中加油或者将容器换成直径细些的,以提高油的深度。
故答案为:(1)漂浮;(2)<;;(3)不均匀;(4)再向容器中加油(或者直径较小的容器)。
26.(2024·上虞模拟)在学习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后,老师告诉小虞:氯酸钾与氧化铁 混合加热,也能较快地产生氧气。于是小虞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氯酸钾的熔点为356℃,常温下稳定,加热到一定温度能分解产生氧气。酒精灯加热温度为400-500℃。
【提出猜想】Fe2O3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并测定分解温度和反应时间(分解所需的时间)。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反应时间
1 3.0g氯酸钾 460℃ t1
2 3.0g氯酸钾和0.5g二氧化锰 248℃ t2
3 3.0g氯酸钾和Xg氧化铁 290℃ t3
【分析数据】
(1) 实验3 中X的数值为   。
(2)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小虞绘出了实验1的图线(如图),请帮她补充完成实验2的图线。
【得出结论】由   与实验3对照得出: 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反思】小虞仔细分析实验过程,认为本实验不能得出 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其原因是   。
【答案】(1)0.5
(2)实验1;不能确定氧化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则进行解答;
(2)根据生成相同质量的氧气时,不用氧化铁和使用氧化铁所用的时间及分解时的温度,得出氧化铁是否可以作为氯酸钾的催化剂;
【解答】(1)在实验中,二氧化锰与氧化铁的质量应相同,即X为0.5;
(2)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第1、3次实验中对比可以看出,使用氧化铁时,氯酸钾的分解温度更低,并且收集相同质量的氧气时,使用氧化铁的时间更短,由于不能确定氧化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因此不能得出氧化铁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27.(2024·上虞模拟)小虞同学为了“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利用铅笔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1)闭合开关, 先移动滑片   (选填“P1”或“P2”) , 使电流表示数为0.2A。
(2) 再移动滑片   (选填“P1”或“P2”) 到不同位置, 实验记录得到铅笔芯 之间的距离和电压表的示数,数据如下表所示
AP1/mm 0 30 60 90 120 150 180
U/V 0 0.4 0.8 1.2 1.6 2.0 2.4
I/A 0.2 0.2 0.2 0.2 0.2 0.2 0.2
(3)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   比的结论。
【答案】(1)P2
(2)P1
(3)正
【知识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在研究电阻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一个量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其它量不变;
在实验中,铅笔芯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铅笔芯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不变,在实验过程中,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移动滑片P1,改变了AP1间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阻值,从而改变它的分压。
【解答】(1)闭合开关,先移动滑片P2,使电流表示数为0.2A;
(2)再移动滑片P1到不同位置,记录得到铅笔芯AP1之间的距离和电压表的示数;
(3)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的结论。
故答案为:(1)P2;(2)P1;(3)正。
28.(2024·上虞模拟)科学兴趣小组对 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在甲、乙两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 溶液,在甲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稀HCl,乙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 溶液。如图所示:
(1)两试管发生反应的现象不同:甲试管出现大量气泡,乙试管   .
(2)反应结束后,将两试管内所有物质倒入丙烧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发现烧杯内仍有沉淀残留,将丙烧杯过滤,对滤液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问题】滤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
猜想一: 溶质为NaCl; 猜想二: 溶质为NaCl 和
猜想三:溶质为NaCl和 猜想四: 溶质为NaCl、BaCl,、HCl;
【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判断猜想四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实验】为验证猜想,他们进一步实验, 实验设计如表,请你帮他们补充完整。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 滴加硫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正确
继续向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交流】兴趣小组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仅需一种试剂即可得出上述结论,你认为该试剂是   .
【答案】(1)出现白色沉淀
(2)如果溶质中有HCl,则白色沉淀会溶解;一;稀硫酸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在甲试管中,稀盐酸与碳酸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在乙试管中,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与氯化钠;两试管液体混合后,有白色沉淀,则过滤后滤液中没有稀盐酸,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氯化钡与碳酸钠中的一种。
【解答】(1)两试管发生反应:甲试管中出现大量气泡,乙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2)由于稀盐酸能与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白色沉淀会溶解;
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滴加硫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没有氯化钡;
继续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没有碳酸钠;
则猜想一正确;
可以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如果有气泡生成,则说明有碳酸钠。
故答案为:(1)出现白色沉淀;(2)如果溶质中有HCl,则白色沉淀会溶解;一;稀硫酸。
四、分析计算题
29.(2024·上虞模拟)图甲为某校学生的午餐食谱:米饭、粉丝、包菜、红烧鸡块、香干炒芹菜、榨菜肉丝汤。图乙是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器官组成示意图。图丙是循环系统中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初步消化在图乙器官c中完成的是   (选填“蛋白质” “糖类”或“脂肪”) 。
(2)从营养均衡方面分析,图甲的午餐食谱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图乙中器官a分泌的消化液,流入胆囊浓缩和贮存。某同学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短期内对病人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请你对该同学的饮食提出合理建议。
(4)若图丙中的器官Ⅱ为图乙中的器官b时,下列物质中不能用该曲线表示的是____
A.葡萄糖 B.尿素 C.二氧化碳 D.氧气
【答案】(1)蛋白质
(2)合理,营养均衡
(3)少吃脂肪类食物
(4)D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 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淀粉作为糖类,初步消化在口腔,最终消化在小肠,被消化成葡萄糖;胃中初步消化的物质是蛋白质,最终在小肠中被消化为氨基酸;脂肪最终能在小肠中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1)c是胃,胃中初步消化的物质是蛋白质,最终在小肠中被消化为氨基酸;
(2) 午餐食谱:米饭、粉丝、包菜、红烧鸡块、香干炒芹菜、榨菜肉丝汤。 成分有米饭、粉丝属于糖类,包菜芹菜属于膳食纤维,维生素,鸡块、香干、肉丝属于蛋白质,所以菜谱合理,营养均衡;
(3)a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流入胆囊浓缩和贮存。 如果某同学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短期内对病人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少吃脂肪类食物;
(4)b是小肠,葡萄糖,尿素,二氧化碳等物质经过小肠处的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成分都会增加;只有D会减少,氧气给了小肠处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血液中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1)蛋白质(2) 合理,营养均衡(3) 少吃脂肪类食物 (4)D
30.(2024·上虞模拟)实现碳中和,重要是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成果——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 的合成,开辟了一条二氧化碳转化的新途径,具体流程如图:
(1)科学家选用酵母菌进行生物发酵,酵母菌和乳酸菌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 乙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 乙酸中碳、氢、氧的个数比为   。
(3)已知乙酸的电离方程式为:( ),则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答案】(1)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1:2:1
(3)CH3COOH+NaOH=CH3COONa+H2O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细菌与真菌的区别进行解答;
(2)根据化学式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乙酸属于酸,氢氧化钠属于碱,酸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
【解答】(1)酵母菌属于真菌,乳酸菌属于细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2)在乙酸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4:2=1:2:1;
(3)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乙酸钠与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NaOH=CH3COONa+H2O。
故答案为:(1)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1:2:1;(3)CH3COOH+NaOH=CH3COONa+H2O。
31.(2024·上虞模拟)亚运主场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远远看上去很像一朵“大莲花”(图甲),它由28片大莲花瓣和27片小莲花瓣共同组成。为了支撑这样的设计,建筑师们进行了多轮优化。经过完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的用钢量只有2.8万吨,比同规模体育场的用钢量减少三分之一。在施工的过程中用到了很多的机械。其中图乙所示的滑轮组是常见的机械之一。
(1)工人用图乙所示的滑轮组将80kg钢材提升到5米高的位置,操作时,工人对钢材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第(1)小题的使用过程中机械的效率为80%,那么动滑轮的重力是多少 (不计摩擦和绳重)
(3)有同学提出也可以搭建一个长10米,高5米高的斜坡,将80kg的钢材推到5米高的平台上,推力是640N,请问此时斜面对钢材的摩擦力是多少
【答案】(1)W有=G物h=4000J
(2)η=G物/(G物+G动)=800N/(800N+G动)=80%,G动=200N
(3)W额外功=W总功-W有用功=640N×10m-800N×5m=2400J , f=W额外功/s=2400J/10m=240N
【知识点】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计算;斜面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1)克服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利用公式W有=G物h 即可求出有用功大小。
(2)滑轮重力做的功为额外功,根据额外功可以求出动滑轮的大小。
(3)求出总功和有用功,即可求出额外功大小,摩擦力做的功为额外功,最后求出摩擦力大小。
【解答】(1)克服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即W有=G物h=4000J 。
32.(2024·上虞模拟)小虞向200.0g 某浓度的稀盐酸中,不断缓慢加入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与所加混合物关系如图所示:
(1)求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   。
(2)当混合物加入36g时,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答案】(1)5:1
(2)当加入混合物质量为36g时,加入CaCO3质量为36g×5/6=30g,CaCl2质量为36g-30g=6g
由题得与盐酸反应的CaCO3质量为30g×5/6=25g,生成的CaCl2质量为x,CO2为y,
100 111 44
25g x y
x=27.75g
y=11g
m液=200g+36g-11g-5g=220g
(或按图比例计算反应后溶液质量7.6g/12g=x/30g x=19g m液=200g+19g+1g=220g)
CaCl2%==15.3%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钙与稀盐酸不反应,第一次、第二次稀盐酸有剩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再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酸钙质量,再由碳酸钙的质量求出氯化钙的质量。
(2)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后用氯化钙的总质量除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即可。
【解答】(1)根据图中数据分析,每次加入12g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溶液质量增加7.6g;
当加入的混合物质量为36g时,溶液增加的质量=220.0g-200.0g=20.0g,小于7.6g×3=22.8g,说明混合物有剩余,稀盐酸已完全反应,第一次、第二次稀盐酸有剩余;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图中数据可知,加入12g混合物,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00.0g+12g-207.6g=4.4g,
设12g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x=10g
即12g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则氯化钙的质量=12g-10g=2g,
故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10g:2g=5:1。
33.(2024·上虞模拟)如图为某自动洗车机,
其主要流程包括:
打湿:用高压冲洗装置将车打湿,时间为1分钟。
喷洒洗车液:由上至下的喷涂泡沫,时间为1分钟。
洗刷和冲洗:同时启动毛刷装置和高压冲洗装置,对车辆进行洗刷清洗,持续时间为2分钟。
高压风干:自动洗车机不停地来回行走,并利用4台高压风机,将气流汇聚到车身上风干水分,持续时间2分钟。自动洗车机的主要参数如表所示:
工作电压 洗车液喷洒电机功率 毛刷电机功率 高压冲洗电机功率 行走电机功率 一台风机功率
380V 1KW 2KW 8KW 0.5KW 3KW
(1)洗车机行走时速度恒为2m/s,则洗车机受到的阻力大小为   。
(2)在洗刷和冲洗过程中,通过洗车机的电流约为   A。(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自动洗车机完成一次洗车,在高压风干阶段消耗了多少电能
【答案】(1)250N
(2)26.3
(3)在风干阶段总功率为:
P总2=P行走+4P风机=0.5kW+4×3kW=12.5kW,
由得: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洗车机匀速移动,受到的阻力与动力是一对平衡力,则洗车时行走电动机的功率:P=Fv,由此得出;
(2)先计算出洗车机在洗刷和冲洗的过程中的总功率,再根据P=UI的变形公式计算出通过洗车机的电流的大小;
(3)计算出风干阶段的总功率,根据的变形公式W=Pt计算出消耗的电能。
【解答】(1)由P=Fv得:
洗车机行走时,行走电机对洗车机的牵引力为:

由于洗车机匀速移动,则洗车机受到的阻力:f=F=250N;
(2)在洗刷和冲洗的过程中,总功率为:
P总1=P毛刷+P冲洗=2kW+8kW=10kW=10000W,
由P=UI得:

1 / 1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2024年初中科学毕业生学业水平调测试卷
一、选择题
1.(2024·上虞模拟)兰花是绍兴市市花,代表着绍兴千年文脉和知识分子的精神传承,是绍兴历史和文化的独特魅力体现,也是绍兴人民的骄傲和自豪。小虞想了解兰花的相关知识,应查阅《植物志》中的
A.“被子植物”篇 B.“蕨类植物”篇
C.“裸子植物”篇 D.“苔藓植物”篇
2.(2024·上虞模拟) 《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黄金…熔化成形之后,往世永无变更”,意思是“黄金一旦熔化成形,永远不会发生变化”。这体现了黄金的
A.延展性 B.稳定性 C.导热性 D.还原性
3.(2024·上虞模拟)当呼吸道被异物堵塞时,海姆立克急救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急救措施。救护者采用如图方式,用双手反复急速向上挤压,直至阻塞物从被救者口中吐出为止。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当呼吸道堵塞时,也可以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救治
B.在救治过程中,被救者横膈抬升,胸腔体积变小,肺内气压变大
C.在阻塞物吐出的过程中,被救者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D.当气管被异物完全堵塞时,易造成人缺氧而死
4.(2024·上虞模拟)北京时间4月9日凌晨,2024年的全球唯一一次日全食在北美洲上演,比较遗憾的是.此次日全食仅发生在北美地区,我国无法看到本次日全食。关于此次日全食的说法错误的是
A.日全食出现的前后一定出现日偏食
B.发生日食的的基本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C.当天北美地区的月相是新月,我国的月相是满月
D.发生日全食时,日、月、地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月球位于中间
5.(2024·上虞模拟)杭州亚运会,中国体操女团成功夺冠!在运动员比赛时,调节躯体平衡控制动作姿势和协调作用的主要结构是
A.大脑 B.小脑 C.脑干 D.脊髓
6.(2024·上虞模拟)在核电池的制造过程中,原子序数为94的 Pu-238 元素(钚元素)的获取难度最大,成本极高,需要把原子序数为93的Np-237(镗元素) 先进行中子辐照变成Np-238,再经一次β衰变转化为Pu-238。对此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Np-237 转变为 Pu-238的过程属于化学变化
B.Np-237和 Np-238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
C.Pu-238 和 Np-238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
D.钚元素和镓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
7.(2024·上虞模拟)2023年11月4日,曹娥江城市人行桥正式开通启用。夜幕下,变幻的霓虹灯光秀,桥两边伴音乐舞动的喷泉,如添了一对翩然起舞的翅膀,加上流光溢彩的球幕,光影交错,让整座人行桥增添了梦幻色彩。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霓虹灯内充入的主要是稀有气体
B.音乐传入人耳在鼓膜处产生听觉
C.喷泉过程中能量转化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D.水面上的倒影是光的反射造成的
8.(2024·上虞模拟)在学习新知识时,我们通常会借助一定的科学方法。如图某同学将小球按A→F 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观察被光照亮部分形状来学习月相变化。以下四图中与上述实验中采用的科学方法相同的是
A.如图甲,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观察水波的传播方式
B.如图乙,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实验中,在镜子前后放两根相同的蜡烛
C.如图丙,学习地壳运动时,将两本书对放在一起相互运动
D.如图丁,学习茎对物质的运输时,将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来显示水在茎中的运输
9.(2024·上虞模拟)已知硝酸钾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如下表所示。如图是有关硝酸钾溶液的实验操作及变化情况,其中甲烧杯中为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烧杯乙中为60℃含有50g水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温度(℃) 20 30 40 50 60 70 80
溶解度(g/100g水) 32 46 64 85.5 110 138 170
A.操作 1 一定是加溶质
B.甲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5:11
C.甲与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D.降温过程中不考虑水分的蒸发损失,丙溶液的质量为66克
10.(2024·上虞模拟) “低碳环保,绿色出行。”骑车出行不仅有利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也是一种很好的健身方式。下列有关自行车结构及骑行时的叙述正确的是
A.自行车匀速转弯时受到平衡力的作用
B.刹车时自行车受到惯性的作用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
C.地面对自行车的摩擦力不一定总是阻碍自行车前进
D.行驶相同的路程, 自行车比走路省力但一定不省功
11.(2024·上虞模拟)如图是某款智能小夜灯,有感应模式和手控模式两种控制方式。在感应模式时,只有环境光线较暗(光电感应开关S1关闭)且有人经过感应范围(运动感应开关S2关闭)时,灯泡才会发光。也可以直接用手控制,闭合开关S灯泡发光。下列电路图符合要求的是
A. B.
C. D.
12.(2024·上虞模拟)为了便于驾驶员观察对应机动车道的信号灯指示状态,许多路口都安装了悬臂式红绿灯。下列悬臂式红绿灯设计中,螺钉对支架底座的压力最小的是
A. B.
C. D.
13.(2024·上虞模拟)植物是自然界生物的重要类别之一,学习植物的有关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自然。下列有关图片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甲图显微镜镜头由M转换成N,不需要调粗准焦螺旋
B.乙图是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那么在显微镜下不能看到叶绿体
C.丙图玉米种子中③可发育成新植物体的茎和叶、⑤在种子萌发时最先突破种皮
D.丁图表示白色种皮的非甜玉米品种与黄色种皮的甜玉米品种进行传粉,那么白玉米果穗上玉米粒的种皮既有白色的也有黄色的
14.(2024·上虞模拟)图像是一种表示方法,也是了解化学反应的“窗口”,我们可通过建立图像来表示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间量的相互关系。现一烧杯中含有 HCl和Ca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Na2CO3溶液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则在该反程中各个量的关系图正确的是
A. B.
C. D.
15.(2024·上虞模拟)如图甲所示,用活塞式打气筒为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发现气筒上部筒壁只是略有发热,而气筒下部温度更高,气筒底部附近筒壁温度最高。筒壁温度为什么升高呢 小虞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了如图乙装置进行进一步验证。
第1步:实验前,用温度传感器测出被测部位的温度为 T0。
第2步:关闭K,使活塞上下往复移动50次,记下被测部位温度T1。
第3步:打开K,待被测部位温度恢复为T0,重复第2步操作,记下被测部位温度T2。实验测量结果:T1>T0、T2>T0且 有关该实验的分析合理的是
A.第2步中使活塞上下往复移动50次的目的是寻求普遍规律
B.第3步操作是为了排除活塞克服筒壁摩擦做功使筒壁温度升高的影响
C.导致气筒底部筒壁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活塞克服筒壁摩擦做功,筒壁内能增大,温度升高
D.导致气筒底部筒壁发热的主要原因是活塞压缩气体做功,气体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二、简答题
16.(2024·上虞模拟)仙姑洞坐落在上虞古县城丰惠镇东南4公里处,因其美丽的传说和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吸引着八方旅客来此驻足。小虞一家趁着五一假期去景区游玩。
(1)当天阳光明媚,清风拂面,温度适宜,轿车仪表盘上显示为24摄氏度,这里描述的是    (选填“天气”或“气候”) 。
(2)一路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大家纷纷拉下车窗向外眺望,突见一群白鹭在田野间悠然地觅食,赶紧停车拍照。这个田野里所有的白鹭属于一个   (选填“种群”、“群落”或“生态系统”)。
17.(2024·上虞模拟)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水分,下图是植物吸收、运输和散失水分的示意图。
(1)过程1发生时,土壤液溶质质量分数   植物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2)过程2中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茎中的   (选填“筛管”或‘导管”)。
(3)过程3的强弱可以由叶片表面的   来进行调节。
18.(2024·上虞模拟)小虞进行如图甲所示的“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并进行了小结和分析:
(1) (可多选)正确进行操作后,小虞在光屏上能看到的像有   (填字母)。
(2)在某次实验中,小虞用图丙中的Ⅰ号透镜做实验,看到光屏上的清晰的像,此时把Ⅰ号透镜换成II号透镜,为了能再次在光屏上看到清晰的像,光屏不动,可以向   (选填“左”或‘右”) 移动蜡烛。
19.(2024·上虞模拟)如图AOB是光滑轨道,A点的高度H大于B点的高度,让小球从A点由静止开始自由滑下,沿轨道AOB到达B点后离开(不计空气阻力)。小球从A点运动到O点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小球离开B点后的运动轨迹最符合实际的是   (选填“a” “b” “c”或“d”) ; 若小球到达运动轨迹最高点时所受的外力全部消失,则小球的运动状态是   .
20.(2024·上虞模拟)向44.9g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钠溶液,产生沉淀的质量与滴入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1)从图中判断,OA段发生的化学反应为   。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A点所对应溶液中的溶质是   。
(3) 计算m的值   。.
21.(2024·上虞模拟)小虞一家喜欢露营,为方便搬运物品,小虞爸爸购买了一辆四轮露营拖车 (如图所示),相关参数如下表。
自重 12kg
每个轮胎与地面接触面积 4cm2
最大载重量 100kg
(1)露营拖车轮胎表面有许多花纹,其目的是   
(2)当达到最大载重量时,露营拖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   帕。
22.(2024·上虞模拟)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用“苦泉水”制取铜的方法,其主要生产流程如图所示。
(1)步骤①获得晶体的操作为   
(2)②过程变化的方程式为( ) 则X的化学式为   。
(3)④过程中化学变化的反应类型为____。
A.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复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23.(2024·上虞模拟)夜幕时分,上虞一江两岸生态景观带的草地上亮起星星点点的光(如图甲所示),每盏路灯顶端装有两块太阳能电池板,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如图乙。太阳能属于   (选填“可再生 或“不可再生”)能源。太阳能电池板平均每平方米面积上每小时接收太阳能约为4×106J,两块总有效面积为0.6m2,一天有效光照8小时,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是15%,请计算一天获得的太阳能转化后可供两只“220V 100W”的灯泡连续正常工作   小时。
三、实验探究题
24.(2024·上虞模拟)小虞利用如图装置探究“什么颜色的光最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以下是他的实验步骤:
①按图组装三套实验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在容器中分别放入长势相同的天竺葵,同时分别放入等量的二氧化碳缓冲液(CO2缓冲液可维持装置内CO2浓度恒定),用记号笔标记红色水滴的初始位置;
③将装置分别放在强度相同、颜色分别为绿、黄、红的光照下,保持环境温度为25℃;
④3小时候后,测量并记录红色水滴移动的距离,并将数据记录在表格内。
容器 植物 光的颜色 温度/℃ 液滴移动/mm
A 天竺葵 绿 25 左移1.1
B 天竺葵 黄 25 右移1.5
C 天竺葵 红 25 右移3.5
(1)本实验使用的测量工具有计时器、温度计、   。
(2)实验通过比较   判断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弱。
(3)小虞发现A组中液滴向左移动,那么绿光下天竺葵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小虞增设D组实验(装置及温度和A组相同),黑暗处理,3小时后测量红色水滴移动的距离。若测得D组的液滴   ,则说明绿光下天竺葵能进行光合作用。
(4)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   。
25.(2024·上虞模拟)小虞同学尝试制作简易密度计。
(1)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适量金属丝并用石蜡封口。塞入金属丝的目的是使吸管能竖直   (选填“漂浮”、 “悬浮”或“下沉”)在液体中。
(2)将吸管放到水中如图(a)所示,测得浸入的长度为H;放到另一液体中的情景如图(b)所示,测得浸入的长度为h。用 ρ水、ρ液分别表示水和液体的密度,则 ρ水   ρ液(选填“=”、 “>”或“<”),此外h与ρ水、ρ液及H的关系式为h=   
(3)小虞根据图(a)在吸管上标出 1.0 刻度线(单位 g/cm3,下同),再利用上述关系式进行计算,标出了08、0.9、1.1、1.2 的刻度线(图中未画出)。结果发现相邻刻线的间距   (选填“均匀”或“不均匀”)。
(4)小虞用这个自制密度计测量食用油密度时出现了图(c)所示的情形,无法得出结果。请你根据经验或思考,在不更换食用油的情况下,你认为可以进行怎样的尝试:   。
26.(2024·上虞模拟)在学习分解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后,老师告诉小虞:氯酸钾与氧化铁 混合加热,也能较快地产生氧气。于是小虞进行了如下实验探究:
【查阅资料】氯酸钾的熔点为356℃,常温下稳定,加热到一定温度能分解产生氧气。酒精灯加热温度为400-500℃。
【提出猜想】Fe2O3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完成实验】按下表进行实验并测定分解温度和反应时间(分解所需的时间)。
实验编号 实验药品 分解温度 反应时间
1 3.0g氯酸钾 460℃ t1
2 3.0g氯酸钾和0.5g二氧化锰 248℃ t2
3 3.0g氯酸钾和Xg氧化铁 290℃ t3
【分析数据】
(1) 实验3 中X的数值为   。
(2)通过实验测得的数据,小虞绘出了实验1的图线(如图),请帮她补充完成实验2的图线。
【得出结论】由   与实验3对照得出: 可以加快氯酸钾的分解,可以作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实验反思】小虞仔细分析实验过程,认为本实验不能得出 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的结论,其原因是   。
27.(2024·上虞模拟)小虞同学为了“探究导体的电阻与长度的关系”,利用铅笔芯设计了如图所示的电路。
(1)闭合开关, 先移动滑片   (选填“P1”或“P2”) , 使电流表示数为0.2A。
(2) 再移动滑片   (选填“P1”或“P2”) 到不同位置, 实验记录得到铅笔芯 之间的距离和电压表的示数,数据如下表所示
AP1/mm 0 30 60 90 120 150 180
U/V 0 0.4 0.8 1.2 1.6 2.0 2.4
I/A 0.2 0.2 0.2 0.2 0.2 0.2 0.2
(3)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   比的结论。
28.(2024·上虞模拟)科学兴趣小组对 的化学性质进行探究。在甲、乙两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 溶液,在甲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稀HCl,乙试管中滴入一定量的 溶液。如图所示:
(1)两试管发生反应的现象不同:甲试管出现大量气泡,乙试管   .
(2)反应结束后,将两试管内所有物质倒入丙烧杯,用玻璃棒充分搅拌,发现烧杯内仍有沉淀残留,将丙烧杯过滤,对滤液成分进行了进一步探究:
【问题】滤液中含有哪些溶质
【猜想】
猜想一: 溶质为NaCl; 猜想二: 溶质为NaCl 和
猜想三:溶质为NaCl和 猜想四: 溶质为NaCl、BaCl,、HCl;
【分析】根据已学知识可判断猜想四是不合理的,理由是   。
【实验】为验证猜想,他们进一步实验, 实验设计如表,请你帮他们补充完整。
实验过程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 滴加硫酸钠溶液 无明显现象 猜想   正确
继续向该试管中滴加稀盐酸 无明显现象
【交流】兴趣小组同学认为在上述实验中,仅需一种试剂即可得出上述结论,你认为该试剂是   .
四、分析计算题
29.(2024·上虞模拟)图甲为某校学生的午餐食谱:米饭、粉丝、包菜、红烧鸡块、香干炒芹菜、榨菜肉丝汤。图乙是人体消化系统部分器官组成示意图。图丙是循环系统中血液流经人体器官b时,血液中某种物质含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初步消化在图乙器官c中完成的是   (选填“蛋白质” “糖类”或“脂肪”) 。
(2)从营养均衡方面分析,图甲的午餐食谱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3)图乙中器官a分泌的消化液,流入胆囊浓缩和贮存。某同学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短期内对病人生活有一定的影响。请你对该同学的饮食提出合理建议。
(4)若图丙中的器官Ⅱ为图乙中的器官b时,下列物质中不能用该曲线表示的是____
A.葡萄糖 B.尿素 C.二氧化碳 D.氧气
30.(2024·上虞模拟)实现碳中和,重要是要减排即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2022年4月28日我国科学家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催化》上发表成果——实现二氧化碳到葡萄糖( 的合成,开辟了一条二氧化碳转化的新途径,具体流程如图:
(1)科学家选用酵母菌进行生物发酵,酵母菌和乳酸菌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   。
(2) 乙酸的化学式为CH3COOH, 乙酸中碳、氢、氧的个数比为   。
(3)已知乙酸的电离方程式为:( ),则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1.(2024·上虞模拟)亚运主场馆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远远看上去很像一朵“大莲花”(图甲),它由28片大莲花瓣和27片小莲花瓣共同组成。为了支撑这样的设计,建筑师们进行了多轮优化。经过完善,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的用钢量只有2.8万吨,比同规模体育场的用钢量减少三分之一。在施工的过程中用到了很多的机械。其中图乙所示的滑轮组是常见的机械之一。
(1)工人用图乙所示的滑轮组将80kg钢材提升到5米高的位置,操作时,工人对钢材做的有用功是多少
(2)第(1)小题的使用过程中机械的效率为80%,那么动滑轮的重力是多少 (不计摩擦和绳重)
(3)有同学提出也可以搭建一个长10米,高5米高的斜坡,将80kg的钢材推到5米高的平台上,推力是640N,请问此时斜面对钢材的摩擦力是多少
32.(2024·上虞模拟)小虞向200.0g 某浓度的稀盐酸中,不断缓慢加入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充分反应后所得溶液(所得溶液均为不饱和溶液)与所加混合物关系如图所示:
(1)求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   。
(2)当混合物加入36g时,计算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33.(2024·上虞模拟)如图为某自动洗车机,
其主要流程包括:
打湿:用高压冲洗装置将车打湿,时间为1分钟。
喷洒洗车液:由上至下的喷涂泡沫,时间为1分钟。
洗刷和冲洗:同时启动毛刷装置和高压冲洗装置,对车辆进行洗刷清洗,持续时间为2分钟。
高压风干:自动洗车机不停地来回行走,并利用4台高压风机,将气流汇聚到车身上风干水分,持续时间2分钟。自动洗车机的主要参数如表所示:
工作电压 洗车液喷洒电机功率 毛刷电机功率 高压冲洗电机功率 行走电机功率 一台风机功率
380V 1KW 2KW 8KW 0.5KW 3KW
(1)洗车机行走时速度恒为2m/s,则洗车机受到的阻力大小为   。
(2)在洗刷和冲洗过程中,通过洗车机的电流约为   A。(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3)自动洗车机完成一次洗车,在高压风干阶段消耗了多少电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 常见的植物从高等到低等依次为被子植物,裸子植物,蕨类,苔藓类和藻类。被子植物是指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裸子植物由松、杉、柏、银杏、和苏铁,有根、茎、叶、种子;蕨类,孢子繁殖,只有根茎叶,代表满江红,胎生狗脊;苔藓类,无根,有茎叶,孢子繁殖,代表地钱、葫芦藓;藻类什么器官都没有,孢子繁殖,代表紫菜,水绵,蓝藻。
【解答】兰花属于被子植物,所有的绿色开花植物都是被子植物,被子植物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故答案为:A
2.【答案】B
【知识点】常见金属与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黄金具有稳定性分析。
【解答】 《天工开物》中记载“凡黄金…熔化成形之后,往世永无变更”,这体现了黄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故答案为:B。
3.【答案】A
【知识点】人体呼吸系统的结构和气体交换
【解析】【分析】当人体吸气时,膈肌和肋间肌收缩,胸廓扩张,膈顶下降,胸腔内负压减小,外界富含氧气的新鲜空气经气道进入肺泡内,氧气透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内,而毛细血管内由组织新陈代谢而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到肺泡内。人体呼气时,膈肌及肋间肌松弛,胸廓依靠弹性回收,二氧化碳便经气道排出体外。这样一吸一呼,便构成了一次呼吸,人体正是依靠不停地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满足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而使生命得以维持。
【解答】A.当呼吸道堵塞时,不可以采用人工呼吸的方法进行救治,主要先把异物排出后才能进行人工呼吸,否者异物可能会堵住气管,造成呼吸困难,A错误;
B. 在救治过程中,被救者横膈抬升,胸腔体积变小,胸内气压变大, 肺泡变小,肺内气压变大,B正确;
C. 在阻塞物吐出的过程中,被救者肺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 ,C正确;
D. 当气管被异物完全堵塞时,易造成人缺氧而死 ,D正确;
故答案为:A
4.【答案】C
【知识点】月相;阴历与月相的关系;日食和月食的成因
【解析】【分析】日食又叫做日蚀,是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如果三者正好处在一条直线时,月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这时发生日食现象。在民间传说中,称此现象为天狗食日(也叫天狗吞日)。日食只在朔,即月球与太阳呈现合的状态时发生。日食分为日偏食、日全食、日环食、全环食。观测日食时不能直视太阳,否则会造成短暂性失明,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永久性失明。
【解答】A. 日全食出现的前后一定出现日偏食 ,A正确;
B. 发生日食的的基本原理是光的直线传播 ,B正确,当月球挡住了太阳找到地球的光;
C.当天北美地区的月相是新月,我国的月相是新月,发生在农历的初一,C错误;
D. 发生日全食时,日、月、地三者处于同一直线上,月球位于中间 ,D正确;
故答案为:C
5.【答案】B
【知识点】神经系统的组成及其功能
【解析】【分析】 脑分为大脑、小脑和脑干;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大脑、小脑和脑干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不同组成部分,各自具有特定的功能和作用,常见包括调控语言、保证稳定等。 1、大脑:大脑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由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组成,两个半球间有横形的神经纤维相联系。 每个半球包括处理视觉、听觉、触觉、痛觉等各种感觉的躯体感觉区,用于处理运动、控制和语言等信息的躯体运动区,还有与意识、思维和情感等高级神经活动相关的额叶、顶叶和颞叶等区域。 2、小脑:小脑位于大脑后下部,主要负责协调和平衡人体运动、姿势和姿态,维持身体平衡和稳定,小脑还有调节肌肉的肌张力、协调肌肉间运动和控制姿势反射等功能。 3、脑干:脑干位于大脑和脊髓之间,主要负责呼吸、心跳、消化、循环等自主神经系统的控制,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解答】 杭州亚运会,中国体操女团成功夺冠!在运动员比赛时,调节躯体平衡控制动作姿势和协调作用的主要结构是小脑;
故答案为:B
6.【答案】A
【知识点】原子的构成;元素的种类与分布;相对原子质量
【解析】【分析】A、根据Np-237 转变为 Pu-238的过程为核变分析。B、根据元素的概念分析。C、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D、根据元素名称的偏旁,确定元素的种类。【解答】A. Np-237 转变为 Pu-238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符合题意;B. Np-237和 Np-238 原子的核外电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C. Pu-238 和 Np-238的相对原子质量相同,故正确,不符合题意;D. 钚元素和镓元素都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A。
7.【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光的反射;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空气的利用
【解析】【分析】A.根据稀有气体的性质及用途进行解答;
B.根据听觉形成的原因进行解答;
C.根据喷泉形成的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形式进行解答;
D.根据光的反射进行解答。
【解答】A.稀有气体在通电后能够发出各种颜色的光,霓虹灯充入的主要是稀有气体,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音乐传入人耳是在听觉神经处产生听觉,故B错误,但符合题意;
C.喷泉形成的过程中就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在水面形成的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D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8.【答案】C
【知识点】茎的运输作用;声音传播的条件;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题目所给的科学方法与各选项的实验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某同学将小球按A→F 的逆时针方向转动,观察被光照亮部分形状来学习月相变化用到的是模拟实验法,
A. 学习声音的传播形式时,观察水波的传播方式这是类比法,故A不符合题意;
B.在图乙中,研究平面镜的规律的实验中,镜子前后放两根相同的蜡烛是等效替代法,故B不符合题意;
C.学习地壳运动时,将两本书对放在一起相互运动是模拟实验法,故C符合题意;
D.学习茎对物质的运输时,将枝条插入红墨水中来显示水在茎中的运输用到的是转换法,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9.【答案】D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从表格中的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据此解答。
【解答】A.操作1可能是加溶质,也可能是降温,故A错误;
B.由于不知道操作1是什么操作,而乙溶液为60 ℃的饱和溶液,则在乙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100g:110g=10:11,如果操作1是降温,则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为:10:11,如果操作1是加溶质,甲溶液中,溶剂与溶质的质量比可能为5:11,故B错误;
C.丙溶液中,有固体析出,因此甲与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不相等,故C错误;
D.不考虑水分的蒸发损失,在丙溶液中温度为20 ℃,从表中可知,溶解度为32g,水的质量为50g,则溶液中溶的质量为:,丙溶液的质量为:50g+16g=66g,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0.【答案】C
【知识点】平衡状态的判断;平衡力的辨别
【解析】【分析】(1)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平衡力的作用。
(2)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只有质量,至于速度大小、受力大小,都不影响惯性。
(3)摩擦力也可以是动力。
(4)根据功的公式进行比较。
【解答】 A、自行车转弯时,运动方向不断变化,不是处于平衡状态,一定不受平衡力的作用。故A错误。
B、惯性是物体具有的特性,不能用受到表示,故B错误。
C、自行车后轮受到的摩擦力是动力,故C正确。
D、骑自行车和走路做功一样多,根据公式W=FS可知,W一样,S一样,那么力也是一样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A
【知识点】串、并联电路的设计
【解析】【分析】从题目所给的信息可知,光线较暗并且有人经过时,灯才能发光,由此可知,两个开关都闭合时,灯泡才能发光,由此可知,这两个开关是串联的关系;而手控开关闭合时,灯泡发光,则这个开关与那两个开关是并联的关系,据此分析各选项是否符合这一要求。
【解答】A.从图中可知,S1与S2串联,再与S并联,故A符合题意;
B.从图中可知,三个开关串联,只闭合S,灯不亮,故B不符合题意;
C.从图中可知,三个开关是并联的关系,S1或S2只闭合一个,灯能发光,故C不符合题意;
D.从图中可知,S1与S2并联,然后与S串联,S闭合后,S1与S2只要闭合一个,灯就能发光,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2.【答案】D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图中没有螺钉会向左倒下而转动,故支点是底座左侧边缘,螺钉是动力,根据阻力和阻力臂的大小结合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
【解答】图中的支点是底座左侧边缘,假设螺钉是动力,则动力臂不变,而横杆的重力与只受到的重力是阻力,指示灯的重力大小不变,分散后重心靠近竖杆,阻力臂较小,图中横杆一端粗,重心靠近较粗的一端,因而粗端固定在竖杆上,阻力臂较小,故D图中的阻力臂较小,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知,阻力和动力臂一定时,阻力臂越小,动力越小,故D图螺钉对支架底座的压力最小。
故答案为:D。
13.【答案】D
【知识点】显微镜的使用;种子的结构
【解析】【分析】A.根据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进行解答;
B.根据洋葱表皮细胞的结构进行解答;
C.根据玉米种子的结构及各部分发育成植物的哪部分进行解答;
D.种皮的颜色由母体植株的基因决定,传粉只影响种子内部的胚的基因,影响不到种皮。
【解答】A.甲图显微镜的物镜由M转换成N,不需要调节粗准焦螺旋,只调节细准焦螺旋即可,故A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在洋葱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因此在显微镜下不能看到看,故B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图丙中,①胚乳,②子叶,③胚芽,④胚轴,⑤胚根,胚根先长成根,把种皮突破,故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由于种皮是由珠被经有丝分裂直接发育而成,其性状与母本相同,所以白玉米果穗上所结的玉米粒的种皮颜色是全为白色,故D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14.【答案】B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根据含有HCl和CaCl2的混合液,将一定质量分数的碳酸钠滴加入到混合液中直至过量,碳酸钠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后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稀盐酸显酸性,pH小于7,碳酸钠溶液显碱性,pH大于7分析。
【解答】A. 盐酸显酸性,生成的氯化钠呈中性,所以一开始溶液pH变大,在碳酸钠和氯化钙的反应过程中,生成氯化钠呈中性,所以中间有一段pH=7不变的过程,最后碳酸钠过量,溶液呈碱性pH大于7,且无限趋近于碳酸钠原溶液的pH,对应关系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 加入碳酸钠时,先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二氧化碳和水,后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对应关系正确,故符合题意;
C. 一开始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水,碳酸钠溶液中也有溶剂水,所以水的来源有两部分,之后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没有水生成,只有碳酸钠溶液中带有水,水的来源只有一部分,所以水的量增加的速度变慢,图线倾斜角度变小,最后碳酸钠过量,水的来源同样只有碳酸钠溶液中的溶剂,所以图线倾斜角度不变,对应关系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 碳酸钠先和盐酸反应,所以溶液中氯化钙质量不变,之后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所以质量减小直至为零,对应关系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15.【答案】D
【知识点】内能;物体内能的改变方法
【解析】【分析】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
【解答】A、第2步中使活塞上下往复移动50次的目的不是寻求普遍规律,故A错误。
B、第3步操作不是为了排除活塞克服筒壁摩擦做功使筒壁温度升高的影响,故B错误。
CD、导致气筒底部筒壁发热的主要原因是对气体做功,增加了气体的内能,温度升高,故C错误,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天气
(2)种群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天气的概念
【解析】【分析】 “天气”和“气候”在气象学中有不同的定义。天气是指某一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如阴晴、风雨等。这些状况会不断变化。气候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来天气的平均状况。气候的变化是有规律的,需要通过气象观测设备记录的气温、降水、风、日照、湿度等气候要素来反映。
【解答】(1) 当天阳光明媚,清风拂面,温度适宜,轿车仪表盘上显示为24摄氏度,这里描述的是天气;
(2)种群是指在一定区域内,同一物种的总和; 一路的风景令人心旷神怡,大家纷纷拉下车窗向外眺望,突见一群白鹭在田野间悠然地觅食,赶紧停车拍照。这个田野里所有的白鹭属于一个 种群;
故答案为:(1)天气(2)种群
17.【答案】(1)小于
(2)导管
(3)气孔
【知识点】植物的根系及其结构与功能;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茎的形态结构;茎的运输作用;叶的形态结构
【解析】【分析】 蒸腾作用是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是与物理学的蒸发过程不同,蒸腾作用不仅受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而且还受植物本身的调节和控制,因此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理过程。蒸腾作用散失的水分主要从叶片上的气孔处散出;
【解答】(1) 过程1发生时,代表植物根毛细胞吸水,水往浓度大的地方走,所以土壤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植物细胞液溶质质量分数;
(2) 过程2中运输水和无机盐的结构是茎中的导管,导管负责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筛管负责运输有机物;
(3) 过程3蒸腾作用的强弱可以由叶片表面的气孔来进行调节。
故答案为:(1)小于(2)导管(3)气孔
18.【答案】(1)AC
(2)右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u>2f,成倒立缩小的实像;u=2f,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f>u>f,成倒立放大的实像;u【解答】(1)在光屏成的是实像,所成的实像都是倒立的,因此AC可能在光屏上看到;
(2)如果将I号透镜换成II号透镜,焦距减小,在像距不变的情况下,成清晰的像,应将物距减小,即将蜡烛向右移动。
故答案为:(1)AC;(2)右。
19.【答案】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c;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小球从高出下滑,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当一切外力消失时,物体将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一致运动下去。
【解答】小球从A点到达O点时,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由于机械能减小,小球不能回到原来的高度,故运动轨迹应该是C,如果小球的外力全部消失,小球处于平衡状态,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一致运动下去,故小球将会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 ;C;沿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
20.【答案】(1)H2SO4+2NaOH=Na2SO4+H2O
(2)Na2SO4、CuSO4
(3)80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1)向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开始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oA段是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
(2)根据oA段是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A点时硫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时硫酸铜恰好反应分析。
(3)先根据硫酸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氢氧化铜沉淀计算出参加反应氢氧化钠的质量;
再m的值=与硫酸铜反应的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40g。
【解答】(1)向硫酸铜和硫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则开始是氢氧化钠与硫酸反应,oA段是硫酸与氢氧化钠的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NaOH+H2SO4=Na2SO4+2H2O。
(2)AB段是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A点时硫酸恰好完全反应;B点时硫酸铜恰好反应,C点时硫酸铜有剩余,所以,A点溶液中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硫酸钠、没有反应的硫酸铜。
(3)设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为x,
2NaOH +CuSO4 ═Na2SO4+ Cu(OH)2↓
80   98
x   4.9g
x=4g
m的质量=4g÷10%+40g=80g
答:m的值是80。
21.【答案】(1)增大摩擦力
(2)7×105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
【解析】【分析】(1)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可以增大摩擦力。
(2)根据压强公式可以求出压强大小。
【解答】(1)车轮上的花纹是为了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
(2)当达到最大载重量时,露营拖车对水平地面的压力为F=G车+G物=m车g+m物g=(m车+m物)g=(12kg+100kg)×10N/kg=1120N,即对地面的压强为。
故答案为:增大摩擦力;7×105 。
22.【答案】(1)蒸发溶剂
(2)SO2
(3)D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苦泉水”加热后能获得硫酸铜晶体,①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②是用炭火烧的方法获得铜,生成物中铜是单质,③过程是加水溶解,过程中温度不变,④是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
【解答】(1)从图中可知,①是通过蒸发溶剂可获得晶体;
(2)在反应物中,有1个Cu,1个S,1个C,4个O,而生成物中有1个Cu,1个C,2个O和1个X,则X中含有1个S,2个O,则X为SO2;
(3)④中为硫酸铜和铁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为转换反应,故选D。
故答案为:(1)蒸发溶剂;(2)SO2;(3)D。
23.【答案】可再生;4
【知识点】电功计算公式的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能源的种类
【解析】【分析】在单位时间内电流所做的功叫做电功率;其中单位时间为秒(s),所做的功就是指电功。 电功率使用符号大写的英文字母“P”表示,电功率是描述电流做功快慢程度的物理量,通常所谓用电设备容量的大小,通常都是指的电功率的大小,他表示该用电设备在单位时间内做功的能力。
【解答】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W= 4×106J × 0.6m2 × 8 ×15%=2.88×106J ;t=W/P=2.88×106J/ 200W =1.44×104s=4h;
故答案为:可再生;4
24.【答案】(1)刻度尺
(2)相同时间液滴移动距离
(3)左移距离大于1.1mm
(4)红色的光最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相互关系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绿色植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
【解答】(1) 从表格的数据中可以知道,本实验使用的测量工具有计时器、温度计、刻度尺;
(2)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 产生氧气,实验通过比较 相同时间液滴移动距离判断天竺葵光合作用强弱。
(3) 小虞增设D组实验(装置及温度和A组相同),黑暗处理,只进行呼吸作用,不进行光合作用。3小时后测量红色水滴移动的距离。若测得D组的液滴 左移距离大于1.1mm ,则说明绿光下天竺葵能进行光合作用。
(4) 光合作用利用二氧化碳, 产生氧气,分析比较数据,得出的实验结论: 红色的光最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1) 刻度尺 (2) 相同时间液滴移动距离 (3) 左移距离大于1.1mm (4) 红色的光最有利于植物的光合作用
25.【答案】(1)漂浮
(2)<;
(3)不均匀
(4)再向容器中加油(或者直径较小的容器)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浮力的变化
【解析】【分析】密度计的工作原理为密度计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密度不同,则密度计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据此解答。
【解答】(1)取一根粗细均匀的饮料吸管,在其下端塞入适量金属丝并用石蜡封口。塞入金属丝的目的是使吸管能竖直漂浮在液体中;
(2)根据F浮=ρ液gV排,VH>Vh,则V排a>V排b,由此可知ρ水<ρ液,由于密度计所受的浮力等于它的重力,则,则;
(3)密度计的刻度线上端刻度小、下端刻度大和上端刻度疏、下端刻度密,相邻刻度线间距不均匀;
图(c)所示的情形,说明密度计的重力过大,应该使密度计漂浮在液体中,不能沉底,再向容器中加油或者将容器换成直径细些的,以提高油的深度。
故答案为:(1)漂浮;(2)<;;(3)不均匀;(4)再向容器中加油(或者直径较小的容器)。
26.【答案】(1)0.5
(2)实验1;不能确定氧化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
【知识点】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原则进行解答;
(2)根据生成相同质量的氧气时,不用氧化铁和使用氧化铁所用的时间及分解时的温度,得出氧化铁是否可以作为氯酸钾的催化剂;
【解答】(1)在实验中,二氧化锰与氧化铁的质量应相同,即X为0.5;
(2)表格中的数据可知,在第1、3次实验中对比可以看出,使用氧化铁时,氯酸钾的分解温度更低,并且收集相同质量的氧气时,使用氧化铁的时间更短,由于不能确定氧化铁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和化学性质是否发生改变,因此不能得出氧化铁是氯酸钾分解的催化剂;
27.【答案】(1)P2
(2)P1
(3)正
【知识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
【解析】【分析】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在研究电阻与其中某个因素的关系时,要采用控制变量法的思想,要研究导体的电阻大小与一个量之间的关系,需要保持其它量不变;
在实验中,铅笔芯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路中,铅笔芯接入电路的电阻大小不变,在实验过程中,改变滑动变阻器接入电路中的阻值,使电流表的示数为0.2A,移动滑片P1,改变了AP1间的长度,从而改变电阻的阻值,从而改变它的分压。
【解答】(1)闭合开关,先移动滑片P2,使电流表示数为0.2A;
(2)再移动滑片P1到不同位置,记录得到铅笔芯AP1之间的距离和电压表的示数;
(3)通过实验数据可以初步得出:导体的电阻与导体的长度成正比的结论。
故答案为:(1)P2;(2)P1;(3)正。
28.【答案】(1)出现白色沉淀
(2)如果溶质中有HCl,则白色沉淀会溶解;一;稀硫酸
【知识点】盐的性质及用途;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在甲试管中,稀盐酸与碳酸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在乙试管中,氯化钡溶液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与氯化钠;两试管液体混合后,有白色沉淀,则过滤后滤液中没有稀盐酸,一定有氯化钠,可能有氯化钡与碳酸钠中的一种。
【解答】(1)两试管发生反应:甲试管中出现大量气泡,乙试管中出现白色沉淀;
(2)由于稀盐酸能与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白色沉淀会溶解;
取少量滤液与试管中,滴加硫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没有氯化钡;
继续向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无明显现象,则滤液中没有碳酸钠;
则猜想一正确;
可以向滤液中加入稀硫酸,如果有白色沉淀,生成白色沉淀,如果有气泡生成,则说明有碳酸钠。
故答案为:(1)出现白色沉淀;(2)如果溶质中有HCl,则白色沉淀会溶解;一;稀硫酸。
29.【答案】(1)蛋白质
(2)合理,营养均衡
(3)少吃脂肪类食物
(4)D
【知识点】食物与营养
【解析】【分析】 生物利用氧气和有机物,在活细胞,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叫做呼吸作用;淀粉作为糖类,初步消化在口腔,最终消化在小肠,被消化成葡萄糖;胃中初步消化的物质是蛋白质,最终在小肠中被消化为氨基酸;脂肪最终能在小肠中被消化为甘油和脂肪酸;
【解答】(1)c是胃,胃中初步消化的物质是蛋白质,最终在小肠中被消化为氨基酸;
(2) 午餐食谱:米饭、粉丝、包菜、红烧鸡块、香干炒芹菜、榨菜肉丝汤。 成分有米饭、粉丝属于糖类,包菜芹菜属于膳食纤维,维生素,鸡块、香干、肉丝属于蛋白质,所以菜谱合理,营养均衡;
(3)a是肝脏,能够分泌胆汁,对脂肪起乳化作用, 流入胆囊浓缩和贮存。 如果某同学做胆囊切除手术,术后短期内对病人生活有一定的影响。建议少吃脂肪类食物;
(4)b是小肠,葡萄糖,尿素,二氧化碳等物质经过小肠处的毛细血管,血液中的成分都会增加;只有D会减少,氧气给了小肠处的组织细胞进行呼吸作用,血液中含量减少;
故答案为:(1)蛋白质(2) 合理,营养均衡(3) 少吃脂肪类食物 (4)D
30.【答案】(1)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1:2:1
(3)CH3COOH+NaOH=CH3COONa+H2O
【知识点】细菌的主要特点;真菌的主要特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1)根据细菌与真菌的区别进行解答;
(2)根据化学式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的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3)乙酸属于酸,氢氧化钠属于碱,酸与碱反应生成盐与水。
【解答】(1)酵母菌属于真菌,乳酸菌属于细菌,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真菌有成形的细胞核;
(2)在乙酸中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4:2=1:2:1;
(3)乙酸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乙酸钠与水,其化学方程式为:CH3COOH+NaOH=CH3COONa+H2O。
故答案为:(1)酵母菌有成形的细胞核,乳酸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2)1:2:1;(3)CH3COOH+NaOH=CH3COONa+H2O。
31.【答案】(1)W有=G物h=4000J
(2)η=G物/(G物+G动)=800N/(800N+G动)=80%,G动=200N
(3)W额外功=W总功-W有用功=640N×10m-800N×5m=2400J , f=W额外功/s=2400J/10m=240N
【知识点】机械效率;机械效率的计算;斜面及其工作特点
【解析】【分析】(1)克服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利用公式W有=G物h 即可求出有用功大小。
(2)滑轮重力做的功为额外功,根据额外功可以求出动滑轮的大小。
(3)求出总功和有用功,即可求出额外功大小,摩擦力做的功为额外功,最后求出摩擦力大小。
【解答】(1)克服重力做功为有用功,即W有=G物h=4000J 。
32.【答案】(1)5:1
(2)当加入混合物质量为36g时,加入CaCO3质量为36g×5/6=30g,CaCl2质量为36g-30g=6g
由题得与盐酸反应的CaCO3质量为30g×5/6=25g,生成的CaCl2质量为x,CO2为y,
100 111 44
25g x y
x=27.75g
y=11g
m液=200g+36g-11g-5g=220g
(或按图比例计算反应后溶液质量7.6g/12g=x/30g x=19g m液=200g+19g+1g=220g)
CaCl2%==15.3%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二氧化碳和水,氯化钙与稀盐酸不反应,第一次、第二次稀盐酸有剩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二氧化碳的质量,再由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碳酸钙质量,再由碳酸钙的质量求出氯化钙的质量。
(2)根据题中提供的数据和化学方程式计算出所得溶液的质量,最后用氯化钙的总质量除以氯化钙溶液的质量即可。
【解答】(1)根据图中数据分析,每次加入12g碳酸钙和氯化钙粉末组成的均匀混合物,溶液质量增加7.6g;
当加入的混合物质量为36g时,溶液增加的质量=220.0g-200.0g=20.0g,小于7.6g×3=22.8g,说明混合物有剩余,稀盐酸已完全反应,第一次、第二次稀盐酸有剩余;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图中数据可知,加入12g混合物,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200.0g+12g-207.6g=4.4g,
设12g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x,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44
x 4.4g
x=10g
即12g混合物中碳酸钙的质量为10g,则氯化钙的质量=12g-10g=2g,
故混合物中碳酸钙和氯化钙质量之比=10g:2g=5:1。
33.【答案】(1)250N
(2)26.3
(3)在风干阶段总功率为:
P总2=P行走+4P风机=0.5kW+4×3kW=12.5kW,
由得:

【知识点】二力平衡的条件及其应用;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洗车机匀速移动,受到的阻力与动力是一对平衡力,则洗车时行走电动机的功率:P=Fv,由此得出;
(2)先计算出洗车机在洗刷和冲洗的过程中的总功率,再根据P=UI的变形公式计算出通过洗车机的电流的大小;
(3)计算出风干阶段的总功率,根据的变形公式W=Pt计算出消耗的电能。
【解答】(1)由P=Fv得:
洗车机行走时,行走电机对洗车机的牵引力为:

由于洗车机匀速移动,则洗车机受到的阻力:f=F=250N;
(2)在洗刷和冲洗的过程中,总功率为:
P总1=P毛刷+P冲洗=2kW+8kW=10kW=10000W,
由P=UI得: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