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7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课程标准】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知识梳理】一、伟大的历史转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背景 ①“文革”结束后的两年里,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②1978年5月,开始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为历史性转折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时间 1978年12月地点 北京主要内容 工作重心 “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思想路线 “左倾”——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政治路线 “以阶级斗争为纲”——拨乱反正组织路线 形成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恢复了民主集中制的优良传统。意义 ①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点。 ②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原则 实事求是、有错必纠成果 ①“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的各级党、政、军机关干部陆续得到平反。 ②受到打击、诬陷或迫害的民主党派人士和知识分子等恢复了名誉。 ③国家改正了错划右派分子的案件,摘掉地主、富农分子的帽子,为国民党起义投诚人员落实政策。 ④将小商小贩、手工业者等劳动者同原工商业者区别开来。 ⑤支持民主党派恢复活动,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重申侨务政策。党的建设: 召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 时间 1981年6月,北京内容 审议和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意义 科学总结了新中国成立32年来的历史,对统一全党思想,开展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打下了重要的思想基出。民主法制重建与完善: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时间 1982年底会议 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内容 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规定。意义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二、改革开放进程对内改革 农村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总产值和农民收入明显增加。城市 扩大企业自主权,1984年,城市改革全面展开,国营企业广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企业也发展起来。理论 中共十二大(1982年) 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大命题中国十三大(1987年) 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制定“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南方谈话”(1992年) 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和市场的关系等重大问题,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中共十四大(1992年) 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随后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共十五大(1997年) 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中共十六大(2002年) 明确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以后,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中共十七大 (2007年) 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对外开放 引进来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还相继开放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建立海南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走出去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全球化进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概括提出提出 中共十七大首次概括提出组成 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思想形成过程 开始形成 解决核心问题 地位确立邓小平理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 1989年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2002年中共十六大上被写入党章并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来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2007年中共十七大上被写入党章,2012年中共十八大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问题探究】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维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1977.2.7《人民日报社论》材料二:安徽省4000万农村人口中有3500万以上的人吃不饱肚子!——李向前《旧话新题:关于中国改革起源的几点研究》材料三:上千万知识青年、下放干部、知识分子和其他城市下放人员要求回城,全国城镇有两千万人等待就业。 ——《李先念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1979年4月5日)材料四: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要真正实行无产阶级的民主集中制。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⑴结合材料一、二、三,思考文革结束后,中国面临哪些困境?困境 思想僵化、经济衰退、就业困难、民主与法制遭到破坏⑵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四,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从哪些方面实现了伟大的历史性转折?转折点: 工作重心:“以阶级斗争为纲”——经济建设、改革开放思想路线:“左”倾错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政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拨乱反正组织路线:个人崇拜——集体领导(以邓小平为核心)2.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1978年前的小岗村: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 ——吴晓波《激荡三十年·上》材料二:过去是喊破嗓子打烂钟,出工最早九点钟。现在不用队长叫一声、上工天不明,收工点了灯。 ——改革开放后农村的民谣材料三: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 ——摘自马立诚、凌志军《交锋》材料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首先应该是企业有充分活力的社会主义。而现行经济体制的种种弊端,恰恰集中表现为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这种模式的主要弊端是:政企职责不分……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的作用……增强企业的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的大、中型企业的活力,是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1984.10)⑴根据材料一、二,思考:为什么中国的经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原因 ①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基础;②农民生活贫苦;③公社挫伤农民积极性⑵根据材料二、三,如何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评价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⑶根据材料四,思考:城市经济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如何评价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心环节 增强企业活力意义 扩大了企业经营自主权,增强了企业活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2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