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我和马儿在一起一、教材分析《我和马儿在一起》是小学美术二年级上册的一课,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描绘出人与马和谐相处的场景。教材通过展示与马相关的图片、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对马的兴趣和创作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表现力。二、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了解马的基本形态和特征,掌握用简单线条和色彩表现人与马在一起的画面。2、通过观察、欣赏、讨论和实践,提高学生的绘画技巧和创作能力。3、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以及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马的形态特征,能够生动地表现出人与马互动的场景。教学难点:如何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出富有创意和情感的作品。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范画、绘画工具(彩笔、油画棒、画纸等)。学生准备:绘画工具(彩笔、油画棒、画纸等)。五、课时安排2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关于马的视频,展示马奔跑、嬉戏等场景。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喜欢马吗?马给你们什么样的感觉?”(二)新授1、图片展示与观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系列高清、多角度的马的图片,包括静态站立的马、奔跑中的马、低头吃草的马等。在展示每一张图片时,教师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观察马的外形特征。例如,对于马头,着重观察其眼睛的形状、耳朵的位置和形状;对于马身,关注其线条的流畅度和肌肉的起伏;对于马腿,留意其关节的结构和粗细变化;对于马尾,注意其长度、粗细和摆动的姿态。教师在展示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提问和讲解,如:“同学们,看看这匹马的眼睛,是不是很有神?它的眼神能传达出什么样的情绪?”“再看看这匹马的腿,是不是很粗壮有力?这是为了支撑它快速奔跑。”2、小组讨论与交流图片观察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抛出问题:“马的动作和表情有哪些?人与马在一起可以做些什么?”学生们在小组内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师在各小组间巡回倾听,参与讨论,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启发。比如,当学生提到马的动作时,教师可以引导:“那马在奔跑时,身体的姿态会有什么变化?四肢的动作是怎样的?”当学生讨论人与马的互动时,教师可以提示:“除了骑马,人还可以给马喂食、洗澡、刷毛,想想这些场景中的动作和表情。”3、绘画工具介绍与技巧讲解各小组讨论结束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然后详细介绍不同绘画工具表现马的方法和技巧。对于彩笔,教师展示如何用线条的粗细和疏密来表现马的轮廓和质感;对于油画棒,示范如何通过色彩的叠加和混合来营造出丰富的光影效果;对于水彩颜料,讲解如何运用水分的控制来表现出马的灵动和透明感。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用不同的工具进行简单的示范,如用彩笔快速勾勒出马的大致形态,用油画棒涂抹出马的毛色,用水彩颜料渲染出马在阳光下的光泽。4、优秀作品欣赏教师展示一些优秀的以“我和马儿在一起”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包括同龄学生的作品和专业画家的作品。在展示每一幅作品时,教师详细介绍作品的创意、构图、色彩运用以及表现手法,让学生从这些优秀作品中汲取灵感。教师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这些作品的感受和见解,例如:“这幅作品中人与马的表情都很生动,作者是怎么做到的?”“这幅画的色彩搭配让整个画面充满了活力,我们在自己的创作中可以学习这种方法。”(三)教师示范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一幅“我和马儿在一起”的简单构图。先画出马的大致轮廓。再添加人物和背景。最后上色,强调色彩的搭配。边示范边讲解绘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四)布置作业让学生创作一幅“我和马儿在一起”的绘画作品。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大胆表现。(五)作品展示学生完成作品后,将作品张贴在教室的展示区。组织学生有序地进行参观。(六)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从构图、色彩、创意等方面给予肯定和建议。学生自我评价,讲述自己作品的创作思路。同学之间相互评价,交流彼此的感受和想法。七、板书设计我和马儿在一起马的形态特征:头部、身体、四肢、尾巴绘画技巧:线条运用、色彩搭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