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教学设计(表格式)

资源简介

课 题 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设计理念与亮点 设计理念:以“三新”理念指导教学,注重核心素养和思维方式的培养,达到学业质量水平2的要求;依据课标1.6的要求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注重内容之间的关联,使学生能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以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思想为指导,围绕“抗日”主题,主要解决“为什么抗战”和“怎么抗战”的问题,通过任务驱动、问题引领、情境创设,史料研习,使教学目标可操作、可检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信息化水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深度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落实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 三个亮点:以大单元、大概念教学思想为指导,教学设计体现出整体性和创新性,从日本侵华、局部抗战、全国抗战开始三个角度,突出重点内容、核心概念、关键问题,建构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形成对“为什么抗战”和“怎么抗战”的全面理解,国歌贯穿全篇,习主席关于抗战的一些论述也首尾呼应,“形散而神不散”,形成教学闭环;注重直观性和时代性,对照地图读历史增加趣味性和操作性,把思政教育贯彻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够客观的认识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从民族新觉醒到全面觉醒对抗战胜利的重大作用以及习主席看问题的深邃;地图、实物、影视、文献等多种史料,作为学习本节课的路径,更显历史的厚重和科学性,认识到今天的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
教材分析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是《中外历史纲要(上)》中国近代史内容四个单元中最后一单元,本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 本单元分为三课内容,按时间顺序分别为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正面敌后战场与抗战胜利、人民解放战争。 本课分为局部抗战、全面抗战的开始、日军的侵华罪行三部分内容,其中前两部分为1931年9月至1937年9月中国对日本侵华的一系列反应,也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逐步形成过程。在大部分课例当中是按照课本顺序设计教学,但从整个单元设计上讲这样的解构不利于学生对每一课内容与整个单元的时间线索的整体掌握。因此本课将侵华罪行放在第一位,形成抗战的大背景,然后在进行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的开始,三个部分之间形成严密的逻辑关系。
学情分析 通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学生已基本掌握历史学科学习方法,对于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已有了初步的架构性认识,学习过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等日本侵华暴行以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相关史实,但主要停留在史实的了解上,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需要结合图片、文字等史料,绘制图表,使学生更有逻辑思维,形成历史理解。
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日本侵华过程、罪行,西安事变的意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关键能力: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的能力、辩证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历史探究能力。 核心素养: 1.通过分析史料,能够总结日本侵华的背景和原因;(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能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时空观念) 3.通过史料分析,能够了解抗日救亡运动推动下从国共内战到一致抗日的史实,理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原因,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团结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和全面抗战的具体内涵;(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史料实证) 4.通过整节课的学习,能够树立正确的战争观、历史观,铭记历史、珍爱和平。(家国情怀)
思政教育 认识民族觉醒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关系。
重难点 重点:日军侵华罪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史料实证意识的树立。 难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原因。
教学设计预案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齐唱国歌,提出问题:国歌与下列那个专题有关,明确学习目标与目录。 唱国歌 明确目标和本课线索 激发学习兴趣,拉近师生距离;明确课标,解读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一、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时刻—日本侵华 呈现探究问题和要解决的问题。 过渡: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日本侵华原因。 呈现日本侵华的背景史料并请学生解读史料。 过渡:日本掠夺中国意图明显,是不争的事实,接下来我们了解日本如何侵华的。 呈现侵华事件的相关资料,按照时序进行解读。 过渡:日本掠夺中国的性质真实清楚,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接下来我们再来揭露日本的侵华罪行。 呈现侵华暴行表格,请学生自主补全表格。 过渡:日本侵华罪行真实清楚,也是不容争辩的事实,但日本右翼分子却妄言:南京大屠杀是20世纪最大的谎言。接下来我们搜集了足够多的足够全面的证据揭露其错误言论。 呈现证据,提问:我为什么要选取这些史料。 过渡:日本侵华罪行罄竹难书,让我警醒,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认识呢。最重要的我们要认识到民族矛盾已经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面对着累累暴行,我们该怎么办?抗战!抗战!抗战! 清楚学习目标 推荐一个代表解决问题,其他同学可以提示。 推荐一个代表解决问题,其他同学可以提示。 紧跟老师思路,理解日本侵华发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完成学习任务,并解决问题。 了解史料搜集、整理、辨析,去伪存真的过程。 明确学习目标,引起学生注意 联系学生的已学习知识,理解日本方面侵华的具体原因。培养合作意识,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 利用地图和时间讲解历史事件,直观形象,培养时空素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 培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检测自主学习效果。 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实现思维进阶、深度学习。
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局部抗战 呈现探究问题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过渡: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局部抗战的背景。 呈现局部抗战的内容,明确各方面抗战的表现和特点。 过渡:分散自发的力量必须组织和团结起来,有一个事件发挥了重大作用,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呈现西安事变的相关内容,并进行解读。 过渡:请学生表演历史剧。 总结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原因。 过渡:我们团结起来,对日本而言是最坏的消息,日本会做出什么反应呢? 了解学习目标 阅读材料,读图,明白局部抗战形成的原因。 读材料,体会当时各种力量的家国情怀。 学生表历史剧,体会西安事变发生后各方的态度变化,思考和平解决的原因。 明确学习目标 清楚的认识为什么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局部侵华的开始,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家国情怀的培养,明确当时的时代主题。 进入深度学习,通过对国共两党的表现,认识到共产党正在成为抗战的重要力量,也认识到局部抗战存在的问题。 增加历史的代入感,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当时中国人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三、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全国抗战开始 呈现探究问题和要解决的具体问题。 过渡:接下来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全国抗战开始的背景。 过渡: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国内形势出现了很好的发展态势,接下来我们学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相关内容。 提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有何意义呢?请大家推荐一个代表回答。 总结:正如习主席所言“在那场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战争中,在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伟大篇章。” 明确学习任务。 识图,读图,明白七七事变和八一三事变的影响。 学生自主学习,概括形成过程。 分角色阅读,体会伟人的伟大。 讨论解决问题。 明确学习目标。 地图更直观地说明旗本侵华的影响;培养学生时空、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素养。 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活跃课堂氛围。 深度学习,突出教学重点,并认识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小结与板书设计 学生理解并形成自己的看法。 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统揽全局的意识。
下节预告 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激发学习兴趣。
课后作业与拓展推荐
教学反思
本课内容编排逻辑严谨,但子目编排结构与课程标准的要求在顺序上有不同,为了体现课标的指导性,必须抓住抗战这个主题,把握好日本侵华、中国人民抗日这两条主线,讲清楚日本、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三个力量的转换与交错。通过整体结构的协调性和有意的重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过程重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组织和引领方面。通过情境创设、问题导向、史料研习,学生的核心素养得到有效提升,并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初期的的突出贡献,也体会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及其重要性。 高一的学生学习任务重,对历史学习不够重视,历史内容多、时间紧是制约历史教学主要瓶颈,本节课也是在寻找能在知识、兴趣、能力、素养、思维等方面促进学生发展的高效教学和学习路径。 希望对历史教学能有一些启发和示范作用,共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