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25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一、学习内容分析1.学习目标描述(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历史观和方法论,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运用唯物史观,能够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 【时空观念】 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通过本课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地点的学习,教师旁敲侧击、引导学生进行身临其境的想象,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 【史料实证】 史料是通向历史认识的桥梁,高中历史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以此作为历史叙述的可靠证据,并据此提出自己的历史认识。引导学生通过历史材料的分析与理解,完成史料实证两素养的培养。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历史解释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要有时空观念,要有实证精神。要引导学生能够运用相关史料,从新中国的国际和国内环境分析各项措施的必要性和对新中国的意义。 【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体现了对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情感,以及对国家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对解放战争、新中国人民政权的巩固、抗美援朝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革命来之不易,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2. 学习内容与重难点分析本课的立意和主要内容是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措施;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做出的努力项目 内容教学重点 人民政权巩固措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教学难点 新中国为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二、学习者特征分析(说明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习惯等信息)【年龄特征】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学生,就整个高中段的学生而言,高一学生相对来说思维活跃,对新知识有较强的好奇心,敢于阐述自己的想法。 【思维特点】 经过高中阶段一个半学期的历史学习,高一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提取历史信息的能力,但是对历史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多停留在感性层面,很多学生还未具备真正的历史理性思维能力。 【学习状况】 关于《中国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的内容,学生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但仅仅停留在简单的历史事件认识,缺少深入学习和分析。三、学习环境选择1.学习环境选择( A ) A.多媒体教室 B.交互式电子白板 C.网络教室 D.移动学习环境四、教学设计思路本课以“镜头下的历史:共和国的笑容”为主题,采用了八张珍贵的历史图片,突出历史人物的“笑容”,并且代表着新中国初期不同社会阶层,包括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分到土地的农民,英雄的母亲,外交家周恩来总理,公私合营后的民族资本家以及参加全国一届人大的代表们,不同人物的“笑容”反映了这段“新”的历史。利用历史图片教学,一方面更加真实的展现历史,另一方面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本知识的处理上,力求删繁就简,突出教学重难点,分为“新的开始”“新的政权”“新的外交”“新的制度”四个部分,对应课本上四子目的内容,再对课堂知识进行升华,突出“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历史意义。同时进行知识点睛,突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思想和伟大作用。同时,注重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阅读课本,梳理知识,落实基础知识。五、流程规划与活动设计【第一部分】新的开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教学引入:镜头下的笑容(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新政协筹备会的休息间隙) 材料: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1949年6月15日,毛泽东在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议开幕典礼上讲话 历史情景再现:通过视频展示1949年开国大典的珍贵影像,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 教学意图:历史图片是我们历史教学过程中重要的史料,也是我们教学重要的工具。利用历史真实的图片,一方面真实的展现历史,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的图片和材料的展示和解读,突出中国历史“新”的开始。此外,通过视频展示1949年开国大典的珍贵影像,让学生更好的感受这一段历史。【第二部分】新的政权:人民政权的巩固 教学引入:镜头下的笑容(1950年,青海民和县川口镇磨沟村雇农冶金财在土地改革中分到了土地、耕畜和农具后的情景,他牵着牲口拿着农具喜笑颜开) 阅读教材P160—162,指出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全国上下为巩固政权做了哪些努力。 土地改革(农民从封建土地制度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农村生产力得到大解放,为中国逐步实现工业化扫除了障碍)、剿匪镇反、稳定物价(结束了连续十几年物价暴涨的局面,人民政府赢得了全国人民的信任。到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抗美援朝(打出了国威和军威,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教学意图:围绕本课的主题“镜头下的历史:共和国的笑容”,继续展示历史图片,以图入史,进入“新的政权:人民政权的巩固”的学习。这一教学活动主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梳理课本。对于知识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认知,重视落实基础知识。 教学引入:镜头下的笑容(1953年4月,毛泽东邀请黄继光的母亲邓芳芝到中南海做客) 材料:敬爱的毛主席:我们懂得怎样来保卫我们的好日子。……现在,继光虽然光荣牺牲了,但千千万万的青年都愿作我的儿女。他们都表示要学习继光的精神,为保卫和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把战斗、工作和学习搞好,这就是我最大的安慰 ——邓芳芝《给毛主席的信》 教学意图:对抗美援朝这块历史进行感情升华,展示历史图片和材料,毛泽东接见黄继光母亲邓芳芝以及邓芳芝的《给毛主席的信》,体现英雄母亲的家国情怀。【第三部分】新的外交: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学引入:镜头下的笑容(日内瓦会议期间,英国外交大臣艾登前往中国代表团驻地拜访周恩来) 教学引入:镜头下的笑容(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尼赫鲁等人合影) 材料: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弱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政府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 ——1949年,周恩来在外交部成立大会上的发言 阅读材料,简要概括新中国外交与近代外交相比发生的重大变化。 从旧中国主权被践踏的屈辱外交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阅读课本P163—164页,梳理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成就一新中国初期,迎来建交高潮成就二1953年12月,周恩来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中印、中缅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成就三1954年4月,以大国身份参加讨论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的日内瓦会议成就四1955年4月,中国参加亚非会议并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进一步开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创造了条件教学意图:围绕本课的主题“镜头下的历史:共和国的笑容”,继续展示历史图片,以图入史,以图入史,进入“新的外交:开创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的学习。抓住教学主线,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把握新中国外交的“新”。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梳理课本,重视落实基础知识。【第四部分】新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教学引入:镜头下的笑容(1956年1月,上海信大祥绸布商店宣布公私合营) 教学引入:镜头下的笑容(1956年1月20日,上海举行工商界公私合营大会,一位扮作“天官赐福”的报喜者来到了会场)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毛泽东,1952年国庆谈话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一五计划,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到1957年,一五计划完成,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社会主义改造(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到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生产资料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 教学意图:继续围绕本课的主题“镜头下的历史:共和国的笑容”,展示历史图片,进入“新的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的学习。抓住教学主线,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材料,把握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内容和建立过程。 教学引入:镜头下的笑容(1954年9月20日,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体代表起立热烈鼓掌) 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 知识小结:新中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历史性转变,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毛泽东思想不仅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也是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 教学意图:展示本课最后一幅历史图片,以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切入点,展示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从五四宪法,到社会主义三大政治制度的确立,再对课堂知识进行升华,突出“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历史意义。同时进行知识点睛,突出毛泽东思想的指导思想和伟大作用。六、课堂板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