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美术中的比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初步认识、了解比例知识,并运用比例的形式美法则对简单的物品进行分析,能够有意识地发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比例的美感。知道“黄金分割比”,运用“黄金分割比”美化自己的生活。2、过程与方法:以体验、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主,引导学生根据所学“黄金分割比”的知识,设计一个比例关系适宜、有艺术性且装饰美观的花瓶。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比例这一形式美法则的探究精神和研究意识,树立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美术中的比例知识,感受“黄金分割比”的美,并能够找到生活和艺术作品中的“黄金分割比”。2、教学难点:灵活运用美术中的比例知识进行艺术实践。三、教学过程1、引入新课,初步认知请学生看看图片中有趣的情景,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思考,谈谈自己的感受。师出示答案:由于人的比例缩小了,周围的环境变大了,让我们看到了另一个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在生活中很多事物都存在着美感!那么,什么是比例,什么是带有美感的比例呢?例:在数学中比例是一个总体中各个部分的数量占总体数量的比重,用于反映总体的构成或者结构。例如:铅笔的比例是1:2。美术中的比例小知识:美术中的比例是指造型各部分之间的尺寸关系。比如部分与部分之间、部分与整体之间、整体的纵向与横向之间等,相互之尺寸数量间的变化对照,都存在着比例。适度的尺寸数量的变化可以产生美感。黄金分割比:把一条线段分成俩部分,使其中一部分与全长的比等于另一部分与这部分的比,其比值约等于0.618.。因这种比例在造型上比较美观而被称为黄金分割。我们看看教材中“小知识”栏目对黄金分割比的介绍。让学生看书,了解“黄金分割比”的特点。出示课题:美术中的比例2、初步观察分析教师: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隐藏着“黄金分割比”。出示《溪山行旅图》中山的图片。猜一猜,这幅画下面会出现什么事物或景物?你猜到的景物的比例会是什么样 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思考并发言。师再次提问:仔细看你发现了什么?生回答有山、树、马、人。教师总结:画家为了突出表现大山高耸的事实,把人物、树等相对画小。这是中国画中常说的丈山、尺树、寸马、分人的法则。并对《溪山行旅图》的内容进行解说。维鲁维斯把人体的自然比例应用到建筑的丈量上,并总结出了人体结构的比例规律。黄金分割是建筑师最常用的方法,在古罗马、古希腊的建筑中就经常使用“黄金分割比”。让我们来欣赏下这些建筑,看看这些建筑为什么这么美。学生观看建筑的图片,欣赏各种建筑的美,分析建筑的美:雄伟、精细等。(教学意图: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初步了解“黄金分割比”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建筑的“黄金分割比”。提问:为什么巴黎圣母院和泰姬陵的建筑分割是这样的?设计师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学生进一步分析建筑中的分割和布局,找到建筑中的“黄金分割比”,再次分析建筑的美。学生回答:这样设计会使建筑更加和谐、美观,富有韵律感。(教学意图:通过这一环节的学习,能让学生明白“黄金分割比”可以帮助建筑设计师传达出想要表达的设计情感。)3、深入观察分析你能简单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是带有美感比例的吗?学生通过经验、回忆或观察教室周围的环境,找到符合“黄金分割比”的实物。(教学意图:通过之前所学内容,找到生活中的黄金分割,进而巩固所学知识。)4、深入欣赏艺术作品中的比例欣赏书本中的古希腊双耳瓶,并请各小组讨论找到双耳瓶中的比例,说一说为什么古代人要这么设计瓶子呢?它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学生从局部观察到整体感受,在这一过程中,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比例在画面中的重要作用。学生欣赏不同的瓶子图片,师提问:你喜欢哪一个瓶子?为什么?学生通过对比,进一步体会比例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师总结:比例不同,产生的视觉效果也不同,美感就会不同。看看教材中展示的学生作品,你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分析学生作品(教学意图:结合本课所学知识,让学生选出满意的作品,这也是一次审美的过程。)教师:我也要做一个漂亮的花瓶,大家看看我的这个花瓶怎么样?如果感觉不合适,你能帮我将它改成一个比例关系合适的瓶子吗?学生分析教师示范的花瓶,会发现花瓶外形的比例关系不合适。(教学意图:找出问题的过程就是思考、发现的过程。)四、艺术实践教师:请你用之前所学的美术比例知识,设计一个比例关系合适有艺术性,且装饰美观的花瓶。学生自由选择工具和材料进行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发现学生在制作和绘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作业分层次进行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五、作品展示展示、欣赏学生的作品,组织学生交流创作体验。六、拓展延伸今天,我们学习了美术中的比例。希望你们能在生活中运用“黄金分割比”,让生活变得更具有美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