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有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2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有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

资源简介

2.2细胞膜控制细胞与周围环境的联系——2024-2025学年高一生物学浙科版(2019)必修一同步课时作业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下列关于细胞膜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脂质和蛋白质是组成细胞膜的主要物质
B.不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及脂质含量存在差异
C.在组成细胞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在功能越复杂的细胞膜中,磷脂越丰富
D.细胞产生的激素与靶细胞膜上相应受体的结合可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
2.下列关于生物膜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真核细胞内相关膜结构之间能相互转化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
B.在光学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生物膜具有“暗—亮—暗”的三层结构
C.生物膜的静态结构模型不能解释细胞的生长现象
D.生物膜的流动性与细胞完成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等功能密切相关
3.冷冻蚀刻技术又称冰冻断裂--蚀刻复型技术,该技术可用来观察膜表面和膜断裂面的形貌特征。通过快速低温冷冻法,细胞膜通常从某个部位断裂分开,结构如图所示。据图分析,能推出的结论是( )
A.利用光学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膜表面和膜断裂面的形貌特征
B.通过该技术细胞膜通常沿着膜结构中磷脂双分子层的疏水区断裂
C.蛋白质在a.b两侧不均匀分布,所有细胞膜a侧蛋白质均多于b侧
D.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完全取决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
4.生物体内绝大多数膜融合都需要蛋白质的介导,即膜上的两组蛋白质相互结合成螺旋状的复合蛋白,使磷脂分子失去稳定性,进而重排形成融合孔,最终实现膜的融合,过程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图示过程表明膜上的蛋白质既能运动,又能进行相互识别
B.重排后的磷脂分子仍排成连续的两层与其具有亲水性的尾部有关
C.融合孔既可形成于不同种类的细胞之间,也可形成于细胞内部
D.图示过程在物质运输和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5.下列有关细胞中,生物膜功能的复杂程度取决于( )
A.磷脂分子 B.蛋白质分子 C.固醇分子 D.脂肪分子
6.脂滴是细胞内储存脂肪的结构,脂滴膜由磷脂分子构成,脂滴表面镶嵌有多种蛋白,这些蛋白在脂滴的形成、转运和降解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脂滴膜的基本支架由磷脂双分子层构成
B.脂滴膜上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
C.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反应形成的酯
D.脂肪在生命活动需要时可以分解供能
7.细胞膜外表面的糖类分子与脂质结合形成糖脂,或与蛋白质分子结合形成糖蛋白,这些糖类分子(也叫糖被)在细胞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脂质中的磷脂分子水解的终产物为甘油和脂肪酸
B.糖类、蛋白质和脂质都含有C、H、O元素
C.能溶解脂质的溶剂和蛋白酶都会破坏细胞膜
D.细胞膜上有信息接受功能的物质很可能是糖蛋白
8.下图是镶嵌在植物细胞膜中的酶复合物合成植物细胞壁主要成分纤维素的模型。随着酶复合物在细胞膜上移动,纤维素糖链在膜外不断延伸。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酶复合物在细胞内的合成需要核糖体的参与
B.酶复合物的移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C.图中UDP-G中的G是指果糖
D.图示过程不能发生在动物细胞
9.异体器官移植手术往往很难成功,最大的障碍就是异体细胞的排斥,这主要是由于细胞膜具有识别作用,原因是(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细胞膜是细胞系统的边界 D.细胞膜外表面的糖蛋白
10.科学家在实验中发现,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这些事实说明了组成细胞膜的物质中有( )
A.糖类和脂质 B.糖类和蛋白质 C.蛋白质和脂质 D.蛋白质和核酸
11.如图为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和部分功能示意图。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中①中的磷脂分子不能侧向自由移动,②镶嵌在①中
B.图2所示细胞膜的功能的实现与图1中的结构③密切相关
C.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使有害的物质均不能进入细胞内部
D.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亲水端,具有屏障作用
12.图为在流动镶嵌模型基础上提出的脂筏模型,脂筏是一种相对稳定、分子排列较紧密及流动性较低的结构,其面积可能占膜面积的一半以上,与细胞识别、细胞凋亡等生理过程都有一定的关系。①、②为存在于细胞膜上的两种脂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B侧含有糖类与脂质结合形成的糖脂,所以它代表的是细胞膜的外表面
B.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
C.④蛋白跨膜区段的氨基酸应具有较强的亲水性
D.脂筏模型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都属于物理模型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后,完成下列问题。
科学家在进行细胞膜化学成分分析时,采用哺乳动物或人的红细胞作为实验材料。将其特殊处理使细胞破裂发生溶血现象,一些物质溶出,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洗掉,即可得到纯净的细胞膜(又称血影)。有的科学家将“血影”中的脂质提取出来,使其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所形成的薄膜面积是原来细胞整个表面积的2倍。
(1)如何处理红细胞才能使其发生溶血现象?_________________。
(2)红细胞溶血后,溶出细胞外的主要物质应该是_________,这种物质的特性是____________,因而使红细胞具有_________的功能。
(3)“血影”的化学组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的脂质主要是指_________。
(4)使用下列哪种物质处理会使细胞失去识别能力 _____。
A.核酸酶 B.龙胆紫 C.糖水解酶 D.双缩脲试剂
(5)“血影”中的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的单分子层面积是细胞表面积的2倍,说明细胞膜由两层磷脂分子组成。若选用鸡的红细胞会得到上述结果吗 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14.生物膜系统在生命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下图为某细胞的部分细胞膜结构示意图。
(1)某同学判断该细胞最可能为动物细胞,其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蛋白质A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功能。如果该细胞为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则产生图中ATP的生理过程是__________,通过该生理过程葡萄糖被最终分解为__________。
(3)该细胞膜上某些分子被荧光染料处理后可发出荧光,再用高强度激光照射,被照射区域可被“漂白”,即荧光消失,随后,该“漂白”区域荧光逐渐恢复。被“漂白”区域的荧光强度得以恢复,推测其原因可能是被漂白物质的荧光会自动恢复,也可能是__________。
(4)单纯的磷脂分子在水中可以形成双层脂分子的球形脂质体,药物载入脂质体后更容易被送入靶细胞的内部,原因是脂质体与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参考答案
1.答案:C
解析: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A项正确。不同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及脂质含量存在差异,B项正确。功能复杂的细胞膜中蛋白质较为丰富,C项错误。细胞产生的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靶细胞表面的相应受体结合,实现细胞间的信息传递,D项正确。
2.答案:B
解析:A、由于生物膜的流动性,真核细胞内相关膜结构之间可以相互转化,A正确;
B、只有在电镜下才可看到生物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B错误;
C、生物膜的静态结构模型无法解释细胞的生长、变形虫的变形运动等现象,C正确;
D、细胞完成物质运输、生长、分裂、运动等功能依赖于生物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B。
3.答案:B
解析:A、利用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膜表面和膜断裂面的形貌特征,A错误;B、磷脂分子具有亲水的头部和疏水的尾部,看图可知,通过冷冻蚀刻技术,细胞膜通常从磷脂双分子层疏水端断裂,B正确;C、由图可知,蛋白质在a、b两侧不均匀分布,但细胞膜a侧的蛋白质不一定多于b侧,C错误;D、细胞膜功能的复杂程度主要取决于膜上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D错误。故选B。
4.答案:B
解析:不同膜上的两组蛋白质可相互结合成螺旋状的复合蛋白,说明膜上的蛋白质既能运动,又能进行相互识别,A项正确;磷脂分子头部亲水、尾部疏水,B项错误;生物体内绝大多数膜融合都需要蛋白质的介导,由此可知融合孔既可形成于不同种类的细胞之间,也可形成于细胞内部,C项正确;细胞内的囊泡运输需要借助题图所示过程来实现,如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运输蛋白质的过程中,会发生囊泡膜与细胞器膜之间的识别与融合,即图示过程在物质运输、信息传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D项正确。
5.答案:B
解析:ACD、将细胞与外界隔开保障细胞内部环境的相对稳定,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控制物质进出细胞,都属于细胞膜的功能,ACD错误; B、提高细胞内化学反应的速率是酶的功能不属于细胞膜的功能,B正确。
故选:B。
6.答案:C
解析:A项,根据题目描述,“脂滴膜由磷脂分子构成",而生物膜的基本结构特征就是具有磷脂双分子层作为基本支架,故A项正确;B项,生物膜上的蛋白质分子并不是静止不动的,它们可以在膜上进行各种运动,包括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等。这种运动性对于膜的功能发挥至关重要,故B项正确;C项,脂肪确实是由脂肪酸和甘油通过酯化反应形成的酯类化合物,但题目中说的是“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反应形成的脂”,这里的“脂”是一个更广泛的概念,不仅包括脂肪,还包括类脂(如磷脂、固醇等),故C项错误;D项,脂肪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储能物质,当生命活动需要能量时,脂肪可以通过分解产生脂肪酸和甘油,进而通过糖异生或β-氧化等途径进入三羧酸循环,最终氧化分解产生ATP供能,故D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
7.答案:A
解析:A、磷脂的水解产物是甘油、脂肪酸和磷酸及其他衍生物,A错误;B、糖类一般都是由C、H、O组成,蛋白质主要由C、H、O、N组成,脂质主要由C、H、0组成,有的还含有N、P,B正确;C、细胞膜的成分主要是脂质和蛋白质,能溶解脂质的溶剂和蛋白酶都会破坏细胞膜,C正确;D、细胞膜具有进行细胞间信息交流的功能,细胞膜上有信息接受功能的物质很可能是糖蛋白,D正确。故选A。
8.答案:C
解析:A、酶复合物的本质是蛋白质,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因此酶复合物在细胞内的合成需要核糖体的参与,A正确;
B、细胞膜中的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酶复合物(蛋白质)在细胞膜上移动,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B正确;
C、纤维素的基本单位是葡萄糖,图中UDP-G中的G是指葡萄糖,C错误;
D、动物细胞内无蔗糖和纤维素,因此图示过程不能发生在动物细胞中,D正确。
故选C。
9.答案:D
解析: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结合形成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表面的识别有密切关系,故选D。
10.答案:C
解析:根据相似相容的原理,脂溶性物质能够优先通过细胞膜,并且细胞膜会被溶解脂质物质的溶剂溶解,这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质;细胞膜能被蛋白酶分解,说明细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蛋白质。
11.答案:B
解析:A、细胞膜中磷脂分子可以侧向自由移动,且其中的蛋白质也是大多是运动的,即图I中①磷脂双分子层中的磷脂分子能侧向自由移动,②蛋白质镶嵌在①中,A错误;B、图2显示细胞膜的功能表现为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该功能的实现与图I中的结构③糖蛋白密切相关,B正确;C、细胞膜是细胞的边界,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使有害的物质不容易进入细胞内部,C错误;D、细胞膜的基本支架内部是磷脂分子的疏水端,具有屏障作用,D错误。故选B。
12.答案:C
解析:A、由图可知,在该脂筏模式图中,B侧具有糖脂,与识别功能有关,应该是细胞膜的外侧,A正确;
B、由图示可知,脂筏模型表明脂质在膜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B正确;
C、磷脂分子的头部具有亲水性,尾部具有疏水性,④的跨膜区段的氨基酸位于磷脂分子尾部附近,因此具有疏水性,C错误;
D、脂筏模型与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都属于人为构建的物理模型,便于人们对细胞膜结构的认识,D正确。
故选C。
13.答案:
(1)把红细胞放到清水里,细胞吸水涨破,细胞内的物质流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细胞膜了
(2)血红蛋白;在氧浓度高的地方易与氧结合,在氧浓度低的地方易与氧分离;运输氧
(3)脂质;蛋白质;糖类;磷脂
(4)C
(5)不会,若选用鸡的红细胞,则磷脂形成的单分子层面积大大超过膜面积的2倍。因为细胞内核膜等各种细胞器的膜与细胞膜在成分上基本一致
14.答案:(1)细胞膜的组成中有胆固醇
(2)运输;催化;无氧呼吸;乳酸
(3)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运动的结果
(4)都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都具有流动性、可以发生融合现象等
解析:(1)该细胞膜中含有胆固醇,所以最可能为动物细胞
(2)从图中看出,蛋白质A将ATP分解,同时将K+运入细胞,将Na+运出细胞,所以蛋白质A具有催化和运输的功能;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没有细胞器和细胞核,只能通过无氧呼吸将葡萄糖分解为乳酸,并产生ATP。
(3)被漂白的区域荧光自动恢复,可能的原因细胞膜上的蛋白质具有流动性,被漂白区域内外分子运动至被漂白的区域,使其荧光恢复。
(4)药物载入脂质体后更容易被送入靶细胞的内部,原因是脂质体与细胞膜都由双层磷脂分子构成,都具有流动性,可以发生融合现象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