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世说新语 · 陈太丘与友期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目标(1)熟读课文,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如“期”“舍”“去”“委”“引”“顾”等。(2)能够准确翻译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3)学习本文通过对话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语感。(2)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识做人“讲信”“守礼”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品德。(2)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文化,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积累重点实词虚词,掌握重点句子的翻译。(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元方和友人的性格特点。(3)理解文章所表达的“讲信”“守礼”的主题。2.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是否失礼,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2)让学生从文中汲取智慧和启示,将“讲信”“守礼”的品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与诚信和礼仪相关的小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非常注重诚信和礼仪。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上买东西,儿 子哭着闹着也要跟着去。妻子无奈之下,对儿子说:“你在家里乖乖等着,我回来后给你杀猪 吃。”儿子听了,立刻停止了哭闹,高兴地答应了。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准备杀猪。妻子连忙阻止他说:“我只是哄孩子的,你怎么 能当真呢 ”曾子严肃地说:“孩子是不能欺骗的。他年纪小,不懂事,只会模仿父母的行为。 如果你现在欺骗他,就是在教他撒谎。而且,你答应了他杀猪,就应该做到,这样才能给他树立一个好榜样。”说完,曾子便动手杀猪,兑现了对儿子的承诺。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和礼仪是非常重要的品质。曾子用自己的行动,向儿子展示了什 么是诚信和守礼,也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像曾子一样,言出必行,遵 守承诺,同时也要注重礼仪,尊重他人,这样才能赢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2)提问学生对诚信和礼仪的理解,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讲信”“守礼”。2. 作者及作品介绍(1)简单介绍刘义庆及其作品《世说新语》,让学生了解这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地位。(2)强调《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 和风气。3. 朗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标注字音和停顿。(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停顿和节奏。(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及时纠正读音和停顿的错误。(4)全班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韵律和节奏。《世说新语 · 陈太丘与友期行》的朗读停顿划分: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在朗读时,需要注意根据文意和句子的结构来合理停顿,以准确表达出句子的含义和情感。同 时,要注意字音的准确和语调的抑扬顿挫,以增强朗读的感染力。4. 理解文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课文的大意,遇到不懂的词语和句子,做好标记。(2)教师讲解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帮助学生疏通文意。 重点词语: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舍去:舍弃。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同“否”。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 引之:引,拉。入门不顾:顾,回头看。 重点句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译文:陈太丘和朋友约定时间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过了正午,友人还没有来,陈太丘不再 等候,离开了。离开以后,友人才到。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元方说:“您跟父亲约好正午见。正午您还不到,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他父 亲,是没有礼貌。”(3)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5.分析人物(1)提问学生: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两个人 他们各有什么性格特点 预设:课文主要描写了元方和友人两个人。元方聪颖、机智、直率、懂礼识仪,从他与友人的对 话中可以看出,他能够清晰地指出友人的错误,维护父亲的名誉,并且在面对友人的无理时, 能够不卑不亢地回应。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暴躁易怒,他与陈太丘约定日中见面,却过 中不至,这是无信;当元方指出他的错误时,他不仅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还对子骂父,这 是无礼;但当他听到元方的话后,能够感到惭愧,说明他知错能改。(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对话和动作描写中分析人物形象。元方:聪颖、机智、直率、懂礼识仪。 友人:无信无礼、知错能改、暴躁易怒。(3)讨论: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说说你的理由。 预设:观点1:不算失礼。元方当时才七岁,他能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从容不迫地反驳一个成年人,使 对方明理,并赢得对方的叹服,维护了父亲的名誉,这已属不易。我们不能对一个七岁的孩子 求全责备。而且友人失信在先,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其品行低劣,元方入门不顾正好表现他性格直率,好恶情感分明。观点2:失礼。元方确实有失礼仪。客人已经认错了,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 弄得客人尴尬至极,无地自容,可以说是无礼。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 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 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 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6. 拓展延伸(1)引导学生回忆自己与他人的一次矛盾,说说当时的处理方式。预设:我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矛盾,当时我们都很生气,互相指责对方。 后来,我冷静下来,想了想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就主动去找同学道歉,并且和他一起解决了 问题。有一次,我和朋友吵架了,我很伤心,就一个人躲起来哭。后来,朋友来找我,我们坐下 来好好谈了谈,发现其实是一场误会,然后就和好了。我曾经和邻居因为噪音问题发生了矛盾,我当时很生气,就去找邻居理论。但是邻居态度 很不好,我们吵了起来。后来,我找了物业帮忙调解,最终解决了问题。(2)让学生思考学完这篇课文后,是否有更好的处理方式。(3)分享一些关于诚信和礼仪的名言、成语,如“言必信,行必果”“一诺千金”“礼尚往 来”等,让学生加深对诚信和礼仪的理解。预设:我知道“一言九鼎”这个成语,意思是一句话抵得上九鼎重,形容说话分量很重,信誉极 高。“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这句话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信用,就不知道他还能做什 么 。“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说明礼仪是做人的根本,不学习礼仪就无法在社会上立足。“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这句话表达了诚信是自然界的规律,追求诚信 是做人的道理。7. 课堂小结(1)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强调“讲信”“守礼”的重要性。(2)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做一个有道德、有素养的人。8.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默写重点词语和句子。(2)阅读《世说新语》中的其他篇章,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故事,写一篇读后感。(3)搜集身边关于诚信和礼仪的事例,与同学们分享并交流自己的感受。五、教学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较好地完成了教学 目标。学生在朗读、理解、分析和讨论等方面都表现出了较高的积极性,对课文的内容和主题 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在讨论元方“入门 不顾”是否失礼的问题时,部分学生的观点不够明确,表达不够流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 进一步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同时,我也将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 氛围中学习语文,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