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2.2做更好的自己 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2.2做更好的自己 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高效备课 | 道德与法治
《做更好的自己》教学设计
课程 道德与法治 类型 新授课
一、教学目标
核心素养:健全人格 1. 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勇于挑战自我的情感态度,激发学生对自我完善的持续追求,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 使学生掌握识别自身优点与不足的方法,学会制定切实可行的个人成长计划,并能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时间管理和情绪调节等技巧来促进自我提升。 3.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互动交流中深化对自我认知的理解,同时锻炼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明确个人成长的方向和目标。
难点:帮助学生克服在自我提升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形成持续自我激励和反思的习惯。
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时光信箱”活动。让学生写下自己当前的一个主要优点和一个希望改进的地方,并设定一个短期(如一个月)和长期(如一年)的成长目标。将这些内容封存于“时光信箱”,约定时间后共同回顾,检查成长进度。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启一堂特别的课程,一个名为“时光信箱”的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我希望大家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的成长与未来。请大家拿出纸笔,让我们一起写下自己当前的一个主要优点和一个希望改进的地方。 学生A:老师,这个“时光信箱”听起来好有趣啊!是要像写信一样写给自己吗? 老师:是的,非常正确,学生A。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封写给未来的自己的信。我们要记录下现在的自己,然后设定一些短期和长期的目标,看看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有没有实现这些目标,或者有没有变得更好。 学生B:那老师,我应该怎么写呢? 老师:很简单,你可以先写下你现在最引以为傲的一个优点,比如勤奋、乐观、善于团队合作等。然后,再想一想自己有哪些方面希望能够改进,比如提高学习效率、增强自信心、改善沟通方式等。接下来,就是设定目标了。你可以设定一个短期目标,比如一个月内想要达成的小目标,再设定一个长期目标,比如一年内你希望自己能变成什么样子。 学生C:老师,这个活动真是太有意义了!我可以把我想学的技能也写进去吗? 老师:当然可以,学生C。你可以把任何你想要达成的目标都写进去,无论是学习上的、生活上的还是兴趣爱好方面的。记住,这些目标要是具体、可衡量的,这样你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 老师:好,现在大家都开始动笔吧。记得要写下你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哦。写完后,我们会把这些信封存起来,等到约定的时间再一起打开,看看我们各自都取得了哪些成长和进步。
(二)新知讲授(约20分钟)
1. 自我认知的深化: (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内容,分享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包括性格、能力、兴趣等方面。 (2)引入“乔哈里窗”模型,介绍公开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的概念,帮助学生理解全面自我认知的重要性。 老师:我想请大家回想一下上节课我们讨论的内容,谁能分享一下自己是如何看待自己的?比如,你的性格是怎样的?你认为自己在哪些方面有能力优势?还有,你的兴趣爱好是什么? 学生A:我觉得我是一个开朗的人,喜欢和朋友们一起聊天、玩耍。在学习上,我觉得自己在数学方面比较擅长,逻辑思维比较好。至于兴趣,我喜欢打篮球和听音乐。 老师:很好,A同学分享得很详细。那么,其他同学呢?你们是否也对自己有类似的认识?(学生分享) 老师:通过大家的分享,我们可以看出,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一定的认知。但你知道吗?我们的自我认知往往并不完整。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我们可以借助一个叫做“乔哈里窗”的模型。 老师(展示“乔哈里窗”模型):“乔哈里窗”将我们的自我认知分为四个区域:公开区、盲目区、隐藏区和未知区。公开区是我们自己知道、别人也知道的部分;盲目区则是我们自己不知道、但别人能看到的部分;隐藏区是我们自己知道、却不愿意让别人知道的部分;而未知区则是我们自己和别人都不知道的部分。 老师:现在,我们来想象一下,如果我们能够扩大公开区,减少盲目区和隐藏区,甚至探索一些未知区,我们的自我认知将会变得更加全面和深刻。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还能促进我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老师:那么,接下来,我希望大家能尝试运用“乔哈里窗”的模型,来进一步思考自己的性格、能力和兴趣等方面。有没有哪些是你之前没有意识到,但现在通过反思和他人反馈发现的?又有哪些是你一直隐藏着,不敢面对或分享的?让我们一起努力,深化我们的自我认知吧!
2. 制定成长计划: (1)指导学生如何设定清晰、可行的成长目标。 (2)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成员的成长目标,共同为其制定一份详细的成长计划,包括具体步骤、所需资源、预期成果等。 老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成长目标,以及为什么设定这些目标很重要。 学生A:老师,成长目标是不是就是我们想要在未来达到的状态或者想要学会的技能? 老师:非常对,学生A。成长目标就是那些能够帮助我们不断进步、提升自我能力的目标。它们可以是学术上的,比如提高某门课的成绩;也可以是技能上的,比如学会编程或弹钢琴。设定这些目标,可以让我们有明确的方向,更有动力去学习和进步。 学生B:那怎样设定清晰、可行的成长目标呢? 老师:设定清晰、可行的成长目标,首先要具体明确。比如,不要说“我要提高数学成绩”,而是要说“我要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通过每天做一套数学试卷,将数学成绩从70分提高到85分”。其次,目标要可衡量,也就是我们要知道如何判断目标是否达成。最后,目标要可行,不能脱离实际,要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条件来设定。 老师:接下来,我们进行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成员的成长目标,然后共同为其制定一份详细的成长计划。请大家在讨论时,注意计划的具体步骤、所需资源和预期成果。 (分组讨论开始,各组热烈讨论) 学生C:我们组选择了A同学的目标,他想要提高英语口语能力。我们为他制定的计划是:首先,每天早起半小时朗读英语文章,练习发音和语感;其次,每周参加两次英语角活动,与外教和英语爱好者交流;最后,每月观看一部英文电影,并尝试写观后感。我们预期在三个月内,A同学的英语口语能力会有明显的提升。 老师:非常好,学生C。你们组的计划非常具体、可行,而且考虑到了多方面的资源。其他同学也可以参考这样的方法,为自己的成长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记住,制定计划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付诸行动,坚持执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成长目标。
(三)合作探究(约15分钟)
角色扮演:选取几个典型的成长挑战场景(如面对失败、克服拖延症、提升社交能力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解决问题的过程。 2. 分享反馈:角色扮演结束后,各组分享经验,讨论在应对挑战过程中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老师:请大家分组,每组选择一位扮演学生(小A),在考试中失利,心情低落;另一位扮演老师,给予鼓励和支持。 小A:老师,我这次考试没考好,我真的好失望。 小B:小A,首先我要告诉你,失败并不可怕,它是我们成长路上的一部分。重要的是我们如何从中吸取教训,下次做得更好。 小A:可是,我觉得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为什么还是不行呢? 小B:努力是成功的基石,但方法也很重要。我们可以一起分析这次考试中的错误,找出你的薄弱点,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练习。记住,进步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老师:很好,这组同学表演得非常生动。在面对失败时,我们确实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寻找改进的方法。 小C:哎呀,作业又拖到最后一刻了,怎么办? 小D(扮演朋友):小C,拖延症是个坏习惯,但我们可以一起克服它。首先,你可以制定一个合理的学习计划,把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然后一步步去完成。 小C:可是我总是控制不住自己,总是想先玩一会儿再说。 小D:这很正常,我们都有惰性。但你可以尝试设置一些奖励机制,比如完成一个小目标就给自己一点小奖励。另外,也可以找一个学习伙伴互相监督,这样更有动力。 老师:这组同学也表演得很棒。克服拖延症确实需要一些策略和坚持。制定计划、分解任务、设置奖励和寻找学习伙伴都是有效的方法。 小E:我总是不知道怎么和别人聊天,感觉自己在社交场合很笨拙。 小F(扮演社交达人):小E,别担心,社交能力是可以慢慢培养的。你可以从简单的问候开始,多关注别人的兴趣和爱好,这样就有话题可聊了。 小E:可是我总是担心自己说错话,让别人不高兴。 小F:犯错是难免的,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面对和处理。如果你说错了什么,可以诚恳地道歉并尝试弥补。记住,真诚和善良是社交中最宝贵的品质。 老师:最后一组同学也表现得非常出色。提升社交能力确实需要勇气和练习。我们要敢于迈出第一步,多与人交流,不断积累经验。同时,也要保持真诚和善良的心态,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和尊重。 分享反馈 老师:好了,现在轮到各组分享你们的经验了。请谈谈在应对这些成长挑战的过程中,你们学到了什么?以及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学生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感悟和计划) 老师总结:通过今天的角色扮演活动,我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面对失败、克服拖延症和提升社交能力,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如何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希望大家能将今天所学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不断成长和进步。
(四)总结提升(约10分钟)
教师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自我认知、目标设定和行动计划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 学生反思:鼓励学生写下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特别是关于如何更好地做自己的思考。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同探索了个人成长道路上的关键步骤。首先,我们深入理解了自我认知的重要性。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是每个人在成长路上不可或缺的第一步。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谁,我们才能更好地定位自己的方向和目标。 接着,我们讨论了目标设定的必要性。明确的目标如同灯塔,为我们指引前行的方向。它不仅给予我们动力,还帮助我们在遇到挑战时保持坚定。记住,目标要具体、可衡量、可实现,并且要与我们的价值观和长远规划相契合。 最后,我们探讨了行动计划的重要性。有了目标和计划,我们需要付诸行动。将大目标分解为小步骤,一步一步去实现,这样既能让我们保持动力,又能逐步看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学生:听完老师的总结,我深有感触。首先,我意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以前我总是盲目地跟随别人的步伐,没有真正思考过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现在,我明白了只有真正了解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 其次,关于目标设定,我也有了新的认识。以前我设定的目标总是模糊不清,缺乏具体性和可衡量性。今后,我会努力设定更加明确、具体的目标,并为之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我相信,只有这样,我才能在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最后,我想说的是关于行动计划的执行。以前我总是因为各种原因而拖延或放弃自己的计划。但现在我明白了,只有付诸行动,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我会努力克服自己的惰性和拖延症,坚持按照计划行事,不断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老师:总的来说,今天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个人成长的知识和技巧,还更加清晰地认识了自己和未来的方向。我会珍惜这次学习的机会,不断努力、不断进步,做最好的自己。
(五)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本节课制定的成长计划,开始实施并记录下自己的成长轨迹,下周课堂上进行分享。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自我认知的深化和成长计划的制定。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教师也应注重自身的成长与反思,不断提升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贡献力量。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