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少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二单元竖笛练习(二)《无锡景》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苏少版小学六年级音乐上册(简谱)第二单元竖笛练习(二)《无锡景》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无锡景》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锦绣江南,人文荟萃。江南的音乐,如同江南的山水般秀丽柔美。人音版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小调集萃,就是结合与江南美景的对话,引领学生感受我国民族音乐重要代表之一的江南音乐的魅力。歌曲《无锡景》是一首流传极为广泛的江苏民间小调,全曲介绍了无锡的历史、风光与特产,歌曲为五声宫调式,节奏如轻打的鼓点一般,歌曲旋律曲折婉转、清丽流畅、优美动听,富有地方特色。乐句、乐节的句读处,常用“呀” “末” 等语气衬词, 再加上吴侬软语的方言因素,词曲结合紧密,听起来亲切柔和,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对江南美景的体验,学习江南民歌和民间音乐,增强学生对江南民间音乐文化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1、先欣赏,对音乐旋律有所感知,感受江苏小调的细腻、婉转。
2、学唱歌曲旋律,用气息控制,掌握小调的演唱技巧。
三、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民族音乐--小调
2、掌握气息在小调歌曲演唱中的应用。
3、上倚音的演唱技能和衬词的音乐表演技能。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愉快的音乐氛围中用甜美、婉转的声音熟练的演唱歌曲,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歌曲中上倚音的演唱和准确把握歌曲中出现的“呀”、“末”等衬词,表现出江苏民歌特有的风格。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古筝、电子琴。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l、欣赏感受,初体江南
学生听着江南的民歌《无锡景》走进课堂。师生音乐语言问好。(师:看到同学们灿烂的笑容,老师感到无比高兴。上课之前老师用古筝给大家演奏一段乐曲。)老师弹奏古筝。弹完后老师提问:
师:你们知道刚才老师用古筝弹奏的是什么曲子吗
生:《茉莉花》。
师:它是我国哪个地方的民歌呢
生:江苏民歌。
师:是的。看来同学们对这首《茉莉花》非常熟悉,我们大家能一起来哼唱一下这首歌曲的旋律吗?
师生一起哼唱《茉莉花》
师:我们在唱《茉莉花》时就感受到江苏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今天老师就带大家一起走进江苏,学唱一首江苏民歌《无锡景》。(设计意图:良好的课堂氛围是踏出成功教学的第一步。老师的一段古筝独奏《茉莉花》,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让学生在老师所弹奏的优美旋律中初步感受江南音乐的风韵,由此引出老师的一系列提问,让学生在有目的的引导提问下走进江苏的民歌。这个过程不仅及时调动了课堂气氛,并且为后面的唱歌教学做了一个铺垫。)
二、学唱新歌
1、音画结合,情境体验
师:首先我们伴随着一段小视屏欣赏一下这首歌曲,欣赏的同时我们带着这样两个问题。
师:(1):歌曲中介绍了无锡的哪些美景和特产?
(2):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点课件请同学们先欣赏全曲——《无锡景》。
生:看完后回答问题。(设计意图:艺术源于生活,歌唱艺术的源泉也是如此。要唱好歌就要处理好情感的表达,要处理好情感就必须要有生活体验。因此我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运用多媒体课件,让他们欣赏无锡的无限风光,让他们置身于这个都市,去体验无锡的美。)
2、教师示范唱
师:江苏民歌这么优美动听老师都按捺不住了,老师把歌曲的第一段给大家范唱一遍,你们可以跟着老师小声哼唱旋律。
师:通过初步哼唱,我们感受到好的声音必须有强大的气息支撑,气息是歌唱的源泉。下面我们做两组气息训练:
5-5-5-5
54321
用“lu”母音把歌曲的第一段旋律
师:下面我们跟着琴把这首歌曲的旋律用“lu”母音完整演唱一遍。
(学生伴随琴声演唱旋律,遇到问题随时解决。)
师:大的旋律线条我们是唱出来了,美中不足就是乐句的换气气口不统一。
歌曲填词
师:我们用“lu”母音的歌唱位置把歌曲的歌词填进来。
师:我们唱出第一段歌词时觉得这首歌曲的歌词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有地方方言,还有陈词。
师:在民歌里这种类似的地方方言很多。这首歌里方言的最大好处就是更能表现江南民歌的娇甜软腻。下面一起来跟着老师的琴声把歌谱唱一遍。(设计意图:新课标中识谱教学讲道:“在音乐听觉感知的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因此我让学生在沉醉于歌曲旋律中时,一遍遍的让他们听赏歌曲,跟唱歌曲,并及时提醒学生衬词如何唱更好听,如何去找到歌曲所表达的那种自豪、喜悦的心情。虽然歌曲还没有学,却达到了“似曾相识”但还不十分熟练掌握的状态。接着我再让他们自主学谱、随琴学唱、唱好衬词、再次唱谱。让学生在学唱歌词和学唱歌谱的相互交替中学会歌曲。这有利于将歌曲情感的感受、体验贯穿于学习歌曲的全过程。)
三、对比欣赏、分组讨论
师:这首歌我们基本会唱了,但老师总觉得缺点什么,我们怎样才能把歌曲的韵味唱出来呢?下面我们再来听一下原唱,对比一下自己演唱的,分小组讨论,你们觉得哪几句自己唱的不够好。(学生听完讨论,教师辅导)
师:我们听完原唱,分组讨论,你们认为哪几句不好唱?
生:我觉得第二小节我唱的不好听 、还有第四小节、第九小节。
师:好,下面我们来学习一字多音、上倚音、衬词。
师:你们三组太棒了,把江苏小民歌的精华都让你们探究出来了,老师给你们掌声。
师:老师用古筝给大家伴奏,同学们完整的把这首歌唱一遍。(设计意图:欣赏、对比是音乐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比感受到原唱的声音柔美,学生对自己的声音也会有高要求,通过模仿会越来越好,通过小组讨论,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增强了很多,这对学生是有很大的帮助。)
四、课堂学习成果展示
全班分为三组,每组选出两名同学把自己所学的这首歌给大家展示一下(展示的时候,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演唱形式,或者二度创作这首歌曲。)
学生分组分别展示这首作品。(教师点评,师生互评)(设计意图:歌唱本身就是要唱给观众的,所以从课堂上锻炼学生的展示和表演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凡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的快乐,培育创造精神和训练创造能力的机会。)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小调民歌《无锡景》小调音乐是民歌中的一种重要体裁,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希望大家能走进民歌,有兴趣欣赏各地区、各民族留存的更多的经典作品,有机会我们一起来分享。
教学反思:
《无锡景》这节课的设计,我是应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歌曲《茉莉花》导入,激发歌唱学习的兴趣,通过复习江苏民歌《茉莉花》的演唱,了解江苏小调的歌曲旋律特点,为学习新歌《无锡景》打下基础。在学习新歌时,采用阶梯式,从欣赏《无锡景》到学唱《无锡景》再到品味《无锡景》,从发声练习到用“lu”母音带唱旋律再到学唱歌谱,最后拓展到小调的知识,及小调和曲艺的联系,并欣赏了苏州弹词《无锡景》。让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与技能,感受江苏民歌小调的魅力!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古筝演奏优势,为学生弹奏和伴奏,更能让学生深切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在方言学唱环节,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深入的还不够,当然一堂课的时间毕竟有限,不可能达到完美的效果。我相信只要教师正确引导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用科学的方法学习音乐,相信他们一定会在音乐方面有所长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