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美丽的夏牧场》教学设计教学课题 美丽的夏牧场学科 音乐 年级 六 时长 1课时教学背景分析 这是一首哈萨克族民歌,歌词中的夏牧场是新疆天山以南,这里有很多牧草肥沃的牧场,牧民也以哈萨克族居多,因此各种赞美为“这是哈萨克美丽的夏牧场”。哈萨克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很多民歌也广为流传,民歌以大调和小调为主,歌曲为一段体,将一二句反复构成全曲。整首歌曲音域不宽,旋律多次反复,简单易学。展现了哈萨克美丽草原幸福生活画面。为学生学习草原音乐做铺垫。教学目标 1、通过感知聆听《玛依拉》《美丽的夏牧场》,感知哈萨克草原歌曲优美情绪,感受天山牧场哈萨克族游牧生活富饶美丽的意境。 2、通过模唱、视唱、演唱、表演等环节,掌握演唱歌曲呼吸、骨干音、乐段结构和圆滑线的使用,体会“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的歌词意境。 3、通过编配伴奏、二声部旋律表现歌曲,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4、在聆听与欣赏独唱、合唱版《美丽的夏牧场》中,感知哈萨克族音乐的魅力。重难点 1、通过感知聆听《玛依拉》《美丽的夏牧场》,感知哈萨克草原歌曲优美情绪,感受天山牧场哈萨克族游牧生活富饶美丽的意境。 2、通过模唱、视唱、演唱、表演等环节,掌握演唱歌曲呼吸、骨干音、乐段结构和圆滑线的使用,体会“这是哈萨克放牧的好地方”的歌词意境。教学方式与策略 听唱法、视听结合、合作探究法教学活动设计 活动内容 活动意图 时间分配一、导入活动 播放一段哈萨克族音乐视频,展示哈萨克族的草原风光、民俗风情及人们在牧场欢乐生活的场景。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哈萨克族文化和音乐有初步的感受和认识。 3分钟二、歌曲初听 播放歌曲《美丽的牧场》,学生安静聆听,感受歌曲的整体情绪和旋律特点。 引导学生对歌曲有初步的印象,为后续的学习做铺垫。 3分钟三、节奏感知 教师示范歌曲中的典型节奏型,如切分节奏、附点音符等,学生模仿拍打。 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歌曲中的节奏难点,增强节奏感。 5分钟四、旋律学唱 教师弹琴,学生逐句跟唱旋律,注意音准和强弱变化。 使学生熟悉歌曲旋律,提高演唱的准确性。 8分钟五、歌词学习 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内涵,为有感情地演唱打下基础。 3分钟歌曲演唱 学生完整演唱歌曲,教师引导学生用欢快、活泼的声音表现歌曲。 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演唱水平。 5分钟七、合唱练习 将学生分为两个声部,进行合唱练习,教师指导声音的和谐统一。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合唱技巧。 7分钟八、音乐创编 鼓励学生分组为歌曲设计简单的舞蹈动作或加入打击乐器伴奏。 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提升综合音乐素养。 8 分钟九、展示与评价 各小组展示创编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和交流。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促进相互学习。 5 分钟十、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巩固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 3 分钟板书设计 情绪:优美 抒情 写作手法:重复 变化重复 歌曲结构:一段体 圆滑线教学特色与反思 教学特色:1. 文化融合:在教学中,我注重将音乐与哈萨克族的文化相结合,通过展示图片、讲述故事等方式,让学生在了解哈萨克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增强了学生对多元文化的认知和尊重。 2. 多样化教学方法: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聆听、模仿、演唱、律动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特别是在节奏训练环节,通过有趣的节奏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歌曲中的复杂节奏。 3.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和学习能力,进行了分层教学。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鼓励他们尝试更高难度的演唱技巧和表现方式;对于基础较弱的学生,给予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帮助他们逐步跟上教学进度,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 4.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如合唱练习、创编活动等。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反思:1. 时间把控:在教学过程中,某些环节的时间分配不够合理,导致在合唱练习和拓展创编环节,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充分展示和完善自己的作品。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加精准地把握每个环节的时间,确保教学活动能够顺利完成。 2. 个体关注:虽然在教学中尽量照顾到每个学生,但仍有个别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表现不够积极。需要更加关注这些学生的学习状态和需求,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3. 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还可以更加多元化和具体化。除了教师评价,还可以增加学生自评和互评的环节,让学生更加明确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促进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4. 教学拓展:在拓展环节,可以提供更多的音乐素材和相关文化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和学习,进一步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和文化素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