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诫子书》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诵读课文,掌握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2. 精读课文,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3. 研读课文,赏析精彩妙点,积累名言警句。4.熟读文章成诵,聆听先哲教导,汲取精神养料。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1. 背诵课文,积累警句;理解主旨:勤学励志,修身养性。2. 体会作者情感,赏析精彩妙点。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点拨法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我们学过杜甫的《蜀相》,其中有这样两句:“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 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首诗写的是谁呢 (诸葛亮)对,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 汉的丞相,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诫子书》 就是诸葛亮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写下的一封家书,这封家书既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也是他自己一生的总结。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二)作者简介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人,东汉末年时期三国蜀汉丞相、杰出的政 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有《诸葛亮集》传 世。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钱穆《国史新论》(三)文体介绍1. 诫:又作“戒”,劝诫、劝勉。2. 书:书信,这里指的是家书。3.汉魏六朝诫子书:有“诫某书”、“家诫”等不同称谓。古人讲究修身齐家,十分看重 对子侄后辈的培养教育,汉魏六朝因门阀大族繁盛而尤为如此,故多含有叮嘱、规劝、告诫等内容。4. 书信别称:尺牍[dú] 、尺素、雁书、函、笺(四)整体感知1. 生字正音夫 (fú) 淫 (yín) 慢 励 精(lì) 险躁(zào) 遂 (suì) 成枯落悲守穷庐(lú)2. 理解词语(1)夫君子之行:夫,语气词,句首发语词,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行,指 操守、品德、品行。(2)静以修身: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3)俭以养德:俭,节俭。养德,培养品德。(4)淡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5)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6)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7)致远:实现远大目标。(8)广才:使才智广博。(9)淫漫:过度怠慢。漫,怠惰,淫,过度。(10)励精:振奋精神。励,奋勉,振奋。(11)险躁:暴躁、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12)治性:治通冶,陶冶性情。(13)与:跟随。(14)驰:消失、逝去。 (15)日:时间。(16)遂:于是,就。(17)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18)多不接世:意思是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接世,接触社会,对社会有益。有“用世”的 意思。(19)穷庐:破房子。(20)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呢!3. 朗读课文诫子书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 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 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五)课文解读1. 思考问题(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预设答案:本文的主要观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2)本文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预设答案:本文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作者先从正面论述,强调“静”对于修身 养德的重要性,“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淡泊宁静才能明确志向,实现远 大目标。接着从反面论述,“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懈怠和轻薄浮躁都不 能修养性情。(3)诸葛亮围绕学习告诫儿子,要成才需要具备几个条件 这几个条件之间有什么关系 预设答案:诸葛亮认为成才需要具备三个条件:志、学、才。“志”是成才的前提,“学”是成 才的基础,“才”是成才的表现。这三者是互相联系,缺一不可的。要想成才,就必须努力学 习,要想学有所得,就必须确立大志。“志”是成才的关键,而“修身、养德”是成才的基础。2.句子解读(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开篇明确提出修身养德的要求,指出修身养德的具体途径——“静”“俭”。“静以修身”强 调内心宁静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要作用,“俭以养德”强调物质生活的低要求对个人品德修炼 的关键性作用。(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运用双重否定句,强调“淡泊”“宁静”的重要性。不受世俗的影响,淡泊宁静中方能明确内 心真实所想,坚定自己的志向,进而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所以“淡泊”“宁静”是“明志” “致远”的前提。(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先正面后反面,论述“静”与“学”“才”“志”的关系。要想增长才干必须学习,而学习必须“静”;要想“成学”必须立志,而“静”是“明志”的前提。由此可见,“静”是“学” “才”“志”的前提。将明志、学习、成才三者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 成才。(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论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突出“淫慢”“险躁”的危害,进而强调了“静”的作用。“躁” 与“静”形成对比,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语重心长地告诫儿子,年华易逝,要珍惜光阴,刻苦学习,否则必将碌碌无为,悔之晚矣。(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诸葛亮的《诫子书》,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掌握了一些重点词语 的意思,还对文章的论证思路进行了分析。希望同学们能够深刻理解诸葛亮的教诲,努力学习, 修身养性,成为一个有志向、有才华、有品德的人。(七)布置作业1. 背诵并默写课文。2. 积累文中的名言警句。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检查学生的背诵情况。2.提问上节课的重点内容,如文章的主旨、成才的条件等。(二)精读课文1. 体会作者情感(1)文章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答案:文章中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殷切期望和深切关爱,希望儿子能够勤学立志、修身养 性,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华的人。(2)从哪些句子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情感 预设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等句子, 体现了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教导;“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等句子,表达了作者对儿子的担忧和告诫。2. 赏析精彩妙点(1)文章中有哪些精彩的语句或段落 预设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等句 子,语言简洁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2)这些语句或段落好在哪里 预设答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运用双重否定句,强调了“淡泊”“宁静” 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通过对比,突出了“淫 慢”“险躁”的危害,使读者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修身养性的重要性。3. 积累名言警句(1)文章中有哪些名言警句 预设答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等。(2)这些名言警句对你有什么启示 预设答案:“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告诉我们要通过内心的宁静和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非 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让我们明白只有淡泊名利,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明确自己 的志向,实现远大的目标;“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则提醒我们要不断学习,树立远 大的志向,才能增长自己的才干,取得成功。(三)拓展延伸1. 联系实际,谈谈你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的理解。预设答案: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只有保持内心的宁静,才能不被 外界所影响,专注于自己的目标和追求。同时,我们也要养成节俭的习惯,不追求物质的享受, 注重精神的追求,这样才能培养自己的品德,成为一个有内涵、有修养的人。2. 你还知道哪些与学习、修身相关的名言警句 预设答案:(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 子(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孔子(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 子(5)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四)课堂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诫子书》的内涵,体会到了作者的情感,赏析了 文章的精彩妙点,积累了一些名言警句。希望同学们能够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 提高自己的修养和能力。(五)布置作业1. 以“我的志向”为题,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的志向和追求。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