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资源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题临安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题临安邸》。
2.借助注释,联系写作背景,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3.抓住重点诗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通过类比阅读,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联系写作背景,结合课内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抓住重点诗句,通过反复诵读,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境,感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3.通过类比阅读,加深对诗歌情感的领悟,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杭州西湖图片)知道这是哪儿吗?能用诗句来说说西湖的美吗?
过渡: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景的诗。它的题目是——
2.板题:题临安邸
(1)强调“邸”的写法(2)理解题意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
1.指名读诗,找出描写西湖景美的句子。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2.读句子,结合图片,说说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指导美美地朗读。
过渡:这么美的景色,真是令人陶醉啊!而被陶醉的除了我们,还有谁?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4.指名回答。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5.谈谈对这个句子的理解。
过渡:“汴州”在哪儿?作者为什么说他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汴州呢?
三、借助资料,理解诗意
1.了解“汴州”
(出示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学生赏图,谈谈感受。
出示资料:“汴州”,又称汴梁,曾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了100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华的城市。
过渡:如今的汴州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2.背景资料补充
学生说说自己了解到的背景资料,教师相机补充。
3.洞察百姓的生活
(1)那些达官贵人们乐得一日是一日,可是受苦受难的还是百姓。百姓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呢?我们来看一看。
(2)阅读链接:宋代诗人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学生读诗,说一说哪个字触动了你?
(3)指名交流自己的感悟。
过渡:百姓们日盼夜盼的“王师”都去哪儿了?
四、再读古诗,体悟诗情
1.(出示古诗)现在再看这首诗,你的心情有变化吗?
学生谈自己的心情以及理由。(愤怒、担忧、同情……)
指导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
2.深入理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含义。
(1)再次理解词语:暖风、熏、醉
(2)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过渡:是不是当时所有的“王师”都如此呢?
五、对比阅读,深化主题
1.说说查找到的宋朝抗金名将的故事。
2.介绍南宋著名将领岳飞的爱国事迹。
3.(出示《满江红》)学生读一读,交流理解与感悟。
4.对比感悟。像岳飞这样正气凛然、精忠报国的将士们最终惨死,而那些不思进取、苟且偷安的南宋权贵们却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至此,你对这首诗所表达的情感有了哪些理解?
5.主题总结,梳理情感
《题临安邸》是诗人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的一首政治讽刺诗,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讽刺了南宋权贵们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被淫靡之风熏得醉生梦死,苟且偷安,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六、作业布置
1.有感情地朗读《题临安邸》,并且背诵。
2.课后再读《题临安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满江红》,联合阅读,加深理解。
3.搜集更多讽刺南宋当权者苟且偷安、昏庸无能的诗词,读一读并积累。如:李清照《夏日绝句》、文天祥《过零丁洋》、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永怀》。
【板书设计】
题临安邸 (宋)林升
讽刺 南宋权贵
同情 黎民百姓
担忧 国家命运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