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2课 我做的“文具”一、教材分析《我做的“文具”》是小学美术一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本课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材料制作文具,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对美术的兴趣。教材强调了将创意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美术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二、教学目标1、认识各种文具的形状和功能;学习运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制作文具模型。2、通过观察、思考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3、让学生体验制作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学生珍惜文具、爱护学习用品的良好习惯。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掌握制作文具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启发学生的创意,设计出独特的文具造型。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合理运用材料,使制作的文具既美观又实用;培养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耐心和细心。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各种文具实物、自制文具范例、制作材料(如彩纸、卡纸、废旧物品、胶水、剪刀等);多媒体课件展示文具图片和制作过程。学生准备:收集的废旧材料(纸盒、塑料瓶、吸管等)、彩纸、剪刀、胶水、彩笔等。五、课时安排1 课时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展示一些精美的文具实物,如彩色铅笔、卡通造型的橡皮、创意文具盒等,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问:“同学们,这些文具漂亮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做一些特别的文具呢?”从而引出课题《我做的“文具”》。(二)新授1、引导学生观察文具的形状和结构,说一说自己最喜欢的文具及原因。教师将各种文具有序地摆放在讲台上,引导学生:“同学们,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这些文具的形状和结构。看一看铅笔是长长的、圆柱形的,橡皮是方方的或者是各种有趣的形状。然后想一想,在这么多文具当中,你最喜欢哪一种呢?为什么会喜欢它?”邀请学生举手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启发:“那你能详细说一说它的形状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它的颜色是不是很吸引你?”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更深入地观察和思考。2、展示用不同材料制作的文具范例,如用纸盒做的笔筒、用塑料瓶做的削笔刀等,让学生了解可以利用废旧物品制作文具。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纸盒做的笔筒、用塑料瓶做的削笔刀等自制文具范例,一一展示给学生看。边展示边讲解:“同学们,看老师这里,这个漂亮的笔筒是用废旧的纸盒改造而成的,是不是很神奇?还有这个削笔刀,是用废弃的塑料瓶做的。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看似没用的东西,都可以通过我们的创意和双手变成有用的文具。”把文具范例传阅给学生,让他们近距离观察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创作欲望。3、组织学生讨论:“如果让你自己制作文具,你会选择什么材料?想制作什么样的文具?”教师组织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围坐在一起。提出讨论的问题:“同学们,现在想象一下,如果让你们自己动手制作文具,你们会选择什么样的材料呢?是家里的旧布料、废弃的易拉罐,还是其他的东西?你们又想制作出什么样独特的文具呢?比如,是一个超级酷的书包,还是一个多功能的文具盒?”在学生讨论过程中,教师巡回倾听各个小组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4、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创意和实用相结合。讨论结束后,教师请每个小组的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在黑板上记录下关键的信息,如学生提到的材料和想制作的文具有哪些。总结学生的讨论:“同学们的想法真是丰富多彩!大家提到了很多有趣的材料和创意十足的文具。老师要强调的是,我们在制作文具的时候,不仅要有创意,还要考虑文具的实用性,让我们制作出来的文具既好看又好用。”5、优秀作品欣赏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一系列优秀的学生自制文具作品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这些作品,提问:“大家看看这些作品,它们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是独特的创意,还是精美的制作?”针对每一幅作品,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和点评,突出作品的创意点和实用价值,如“这个用旧袜子做的笔袋,不仅有可爱的装饰,还能装很多笔,非常实用。”鼓励学生从这些优秀作品中获取灵感,为自己接下来的制作做好准备。(三)教师示范教师选择一种简单的文具,如用卡纸制作一个书签,向学生示范制作过程。先展示所需材料和工具。讲解制作步骤,如剪裁、折叠、装饰等。制作过程中强调注意事项,如安全使用剪刀、胶水的适量使用等。鼓励学生在观看示范过程中提出问题。(四)布置作业作业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收集的废旧材料或彩纸等,制作一种文具。提醒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分工合作,发挥创意。(五)作品展示各小组将制作好的文具摆放在展示台上。组织学生有序地参观展示作品。(六)评价教师对各小组的作品进行评价,从创意、制作技巧、团队合作等方面进行肯定和鼓励,同时提出改进的建议。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让学生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和体会。七、板书设计我做的“文具”形状结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