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科学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 物质的溶解(1)---物质的溶解性一、核心素养关键任务【核心概念1】物质的溶解性1.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2.以上实验发现,一定量的蔗糖能溶解在 的水中。当放入水中的蔗糖 一定量后,无论怎么 或摇晃,一部分蔗糖总是不能溶解。这说明在 ,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3.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 。【探究实践】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例如,蔗糖易溶于水,而泥沙就难溶于水。说明 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说明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2.沾在手上的油脂,用水洗不干净,而用洗洁精很容易洗干净。说明同种的溶质在 里的溶解性不同。说明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3.沾在手上的油脂,用热水比用冷水洗得干净些,说明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小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 的情况下,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时进行比较。实验结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包括 及 。拓展:温度既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又能影响物质的 ,而振荡、搅拌、增加溶剂的量、将固体物质研碎只影响物质的 ,不影响物质的溶解性。4.打开汽水瓶盖时我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而且夏天比冬天现象明显。烧水时水中有气泡冒出,夏天正午河水中的鱼儿纷纷冒出水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气体的溶解能力不仅与 有关,还与 有关。【核心概念2】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热量 ,使溶液温度升高,如 、浓硫酸等;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热量 ,使溶液温度降低,如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 变化,如氯化钠等。二、核心素养落实任务(一)基础性作业1.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 )A.加热 B.搅拌 C.增加水量 D.将蔗糖研碎2.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B.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C.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强D.物质溶解时,有的放热,有的吸热3.如表是某同学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溶质 碘 高锰酸钾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A.汽油、酒精都不可以作溶剂 B.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C.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水擦洗4.关于物质的溶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溶解时会放热,硝酸铵溶解时会吸热B.一定温度下,往100g水中慢慢加入蔗糖直至饱和,蔗糖的溶解度不变C.物质的溶解性是指一种物质在另一种物质中的溶解能力D.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强弱不同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B.溶液一定由溶质和水组成C.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现象不一定相同D.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物质里的溶解现象不一定相同6.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滑落,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A.浓硫酸 B.硝酸铵C.生石灰 D.氢氧化钠固体(二)拓展性作业7.为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莲设计了如表实验方案:因素 第1组 第2组温度/℃ 20 20 20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溶剂质量/克 20 20 10固体溶质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加入固体质量/克 10 10 10※(1)表中※处应是观察或测量 来比较物质的溶解性。(2)第1组实验中研究的问题是 。(3)第2组实验中要研究溶解性与溶质种类关系,请将表中内容填写完整 。8.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按表进行实验):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溶质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溶质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请你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相关问题:(1)根据上述第三组的设计,他们想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应在相同温度、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比较。(2)在上述研究的诸多因素中,结合所学知识,其中不会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9.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颗粒大小 水及温度 是否搅拌 溶解快慢①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10℃的水 是 缓慢②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较快③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快速④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否 较慢(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3)为了验证猜想C,应选择 进行比较。(4)通过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 有关。10.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实验结论】(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 (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反思交流】(1)该小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 Q放(填“>”或“<”或“=”),则溶液温度下降;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上升.(2)在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八年级上册科学 第1章 水和水的溶液第5节 物质的溶解(1)参考答案及解析---物质的溶解性一、核心素养关键任务【核心概念1】物质的溶解性1.将1药匙蔗糖放入盛有20毫升水的烧杯中,进行充分搅拌,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蔗糖逐渐全部溶解 ,逐渐增加放入水中的蔗糖的数量,你观察到的现象是 蔗糖溶解一部分之后不再继续溶解,烧杯底部有固体蔗糖剩余 。2.以上实验发现,一定量的蔗糖能溶解在 一定量 的水中。当放入水中的蔗糖 超过 一定量后,无论怎么 搅拌 或摇晃,一部分蔗糖总是不能溶解。这说明在 一定条件下 ,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3.溶解性: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里的 能力 。【探究实践】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1.溶液是由溶质和溶剂组成的,例如,蔗糖易溶于水,而泥沙就难溶于水。说明 不同的溶质 在同一种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说明 溶质的种类(性质)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2.沾在手上的油脂,用水洗不干净,而用洗洁精很容易洗干净。说明同种的溶质在 不同种溶剂 里的溶解性不同。说明 溶剂的种类(性质)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3.沾在手上的油脂,用热水比用冷水洗得干净些,说明 温度 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小结: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必须在 相同的温度、相同的溶剂并且溶剂质量也相等 的情况下,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时进行比较。实验结论: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包括 溶质、溶剂的性质 及 温度 。拓展:温度既能影响物质的溶解性又能影响物质的 溶解速率 ,而振荡、搅拌、增加溶剂的量、将固体物质研碎只影响物质的 溶解速率 ,不影响物质的溶解性。4.打开汽水瓶盖时我们会看到有气泡冒出,而且夏天比冬天现象明显。烧水时水中有气泡冒出,夏天正午河水中的鱼儿纷纷冒出水面,这些事例说明了什么?气体的溶解能力不仅与 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 有关,还与 气压 有关。【核心概念2】物质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放出热量 ,使溶液温度升高,如 氢氧化钠 、浓硫酸等;有的物质溶解时,会 吸收热量 ,使溶液温度降低,如 硝酸铵 ;也有许多物质溶解时,溶液的温度 没有明显 变化,如氯化钠等。二、核心素养落实任务(一)基础性作业1.下列措施中,能够增强蔗糖在水中溶解性的是( )A.加热 B.搅拌 C.增加水量 D.将蔗糖研碎【答案】 A【解析】蔗糖在水中的溶解性只与水的温度有关,即温度越高,溶解性越大,与其它因素无关。2.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在一定条件下,物质能够溶解的数量是有限的B.相同条件下,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C.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气体溶解能力越强D.物质溶解时,有的放热,有的吸热【答案】C【解析】C、气体也能溶解在液体中,且温度越高,气体的溶解能力越弱,故说法错误;3.如表是某同学做溶液形成的实验记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溶质 碘 高锰酸钾溶剂 水 汽油 酒精 水 汽油溶解性 不溶 易溶 可溶 易溶 不溶A.汽油、酒精都不可以作溶剂 B.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C.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相同 D.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水擦洗【答案】B【解析】A、水、汽油、酒精都可以作溶剂,错误;B、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正确;C、由碘易溶解在汽油、酒精中,不易溶解在水中;高锰酸钾易溶解在水中,不易溶解在汽油中,说明了同一物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性不同。错误;D、由于碘易溶解在汽油中。所以,衣服上不慎沾上碘酒,可用汽油擦洗,错误。4.关于物质的溶解,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氢氧化钠溶解时会放热,硝酸铵溶解时会吸热B.一定温度下,往100g水中慢慢加入蔗糖直至饱和,蔗糖的溶解度不变C.溶解性大小只与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有关D.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强弱不同【答案】C【解析】A、氢氧化钠溶解时会放热,硝酸铵溶解时会吸热,正确;B、一定温度下,往100g水中慢慢加入蔗糖直至饱和,蔗糖的溶解度不变,正确;C、溶解性大小只与物质的性质有关,跟其他因素有关,如温度,故选项说法错误。D、物质的溶解性有强有弱,强弱不同,如氯化钠易溶于水,碳酸钙难溶于水,故选项说法正确。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溶液中的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B.溶液一定由溶质和水组成C.一定条件下,同种物质在不同溶剂里溶解现象不一定相同D.一定条件下,不同物质在同一物质里的溶解现象不一定相同【答案】B【解析】A、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气体,故A说法正确;B、溶液的组成:由溶质和溶剂组成,溶剂不一定是水,故B说法错误;C、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与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有关,故C说法正确;D、物质溶解的影响因素与溶质的种类和溶剂的种类有关,故D说法正确。6.往如图所示的烧杯中加入一种物质,搅拌后,发现塑料片滑落,加入的物质不可能是( )A.浓硫酸 B.硝酸铵C.生石灰 D.氢氧化钠固体【答案】B【解析】A、浓硫酸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B、烧杯中加入硝酸铵晶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使溶液的温度下降,所以石蜡仍为固态,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不会脱落;C、生石灰放入水中与水反应放出热量,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D、氢氧化钠溶于水时会放出热量,会使石蜡熔化,粘在烧杯上的塑料片脱落。(二)拓展性作业7.为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性与哪些因素有关,小莲设计了如表实验方案:因素 第1组 第2组温度/℃ 20 20 20溶剂种类 水 酒精 水溶剂质量/克 20 20 10固体溶质种类 硝酸钾 硝酸钾 硝酸钾加入固体质量/克 10 10 10※(1)表中※处应是观察或测量 来比较物质的溶解性。(2)第1组实验中研究的问题是 。(3)第2组实验中要研究溶解性与溶质种类关系,请将表中内容填写完整 。【答案】(1)剩余固体的质量;(2)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3)20;水;10;糖(或其他种类溶质):10。【解析】(1)根据表格研究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可知,表中※处还可以是观察或测量剩余固体的质量来比较物质的溶解性;(2)第一组中温度,加入溶剂质量,加入固体种类,加入固体质量均不变,改变了溶剂种类,所以研究的问题是溶剂种类对物质溶解性的影响;(3)第二组中由于要研究溶解性与溶质种类的关系,故改变溶质种类,其余因素不变,故温度为20℃,溶剂种类为水,溶剂质量为10克,固体溶质种类为糖(或其他种类溶质),加入固体质量为10克。8.某兴趣小组利用家中的材料研究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实验步骤设计如下(按表进行实验):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第四组实验温度 20℃ 20℃ 20℃ 20℃ 20℃ 20℃ 80℃溶质种类 冰糖 冰糖 冰糖(粉末) 冰糖(块状) 冰糖 食盐 冰糖溶质质量 10g 10g 10g 10g 10g 10g 10g溶剂种类 水 植物油 水 水 水 水 水溶剂质量 50g 50g 10g 10g 10g 10g 10g请你根据上述实验设计回答相关问题:(1)根据上述第三组的设计,他们想研究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要比较不同物质的溶解性,应在相同温度、质量相等的同种溶剂,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下进行比较。(2)在上述研究的诸多因素中,结合所学知识,其中不会影响固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有 。【答案】(1)溶质种类是否会影响物质溶解性 (该溶质)不能再继续溶解(或达到饱和状态,或最多溶解时,合理即可) (2) 溶质的颗粒大小,溶剂的质量【解析】通过对实验设计表格的分析,重点是看几组实验的条件发现探究的问题,主要有温度的改变;物质的改变;状态的改变;溶剂的改变等,由于物质的溶解性是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不受本身的状态以及是否配制成溶液而受影响。所以溶质的状态对物质溶解性无影响。9.小科发现很多物质都能在水中溶解,但溶解的速度有快有慢,她想:影响同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哪些呢?小科根据生活经验以冰糖为例,提出了她的一些猜想:A与水的温度有关,B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C与是否搅拌有关。为了验证猜想是否正确,她设计了实验方案(实验中的烧杯完全相同),并进行了探究。下表是她在探究过程中记录的实验数据。颗粒大小 水及温度 是否搅拌 溶解快慢①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10℃的水 是 缓慢② 5克块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较快③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是 快速④ 5克粉末状冰糖 100毫升、80℃的水 否 较慢(1)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可验证猜想 (填字母)。(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 。(3)为了验证猜想C,应选择 进行比较。(4)通过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 有关。【答案】(1)A;(2)粉末状冰糖溶解快;(3)③和④;(4)温度、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解析】(1)实验①和实验②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温度不同,通过对比实验①和实验②的实验现象,温度高的溶解快,所以可验证猜想与水的温度有关;故答案为:A;(2)通过对比实验②和实验③的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当水温等其他条件一定时,粉末状冰糖溶解快,所以与冰糖颗粒的大小有关;故答案为:粉末状冰糖溶解快;(3)为了验证猜想C与是否搅拌有关,通过观察表中的数据,应选择其他条件相同,只有搅拌与否,故可以选择③和④进行比较;故答案为:③和④;(4)通过以上分析,该实验得出物质的溶解快慢与温度、颗粒的大小、以及是否搅拌有关;故答案为:温度、颗粒的大小、是否搅拌。10.仔细阅读下面的探究实验信息,回答相关问题。【实验目的】探究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的变化情况。【查阅资料】(1)物质溶解于水的过程包括吸收热量(Q吸)的扩散过程和放出热量(Q放)的水合过程.(2)实验条件下,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提出猜想】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的温度可能升高或降低或不变。【实验探究】某探究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的两种方案.在图2所示方案中,每次加入物质b之前均使用温度计控制热水温度,使之保持在99℃。【实验结论】(1)图1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 (填“升高”或“降低”或“不变”,下同)。(2)图2所示实验中,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 .【拓展实验】按照图3所示进行实验.若物质c为NaOH,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 (填“高于”或“低于”或“等于”)右边液面。【反思交流】(1)该小组同学进一步就物质溶解过程中溶液温度变化的原因展开讨论,分析得出:若Q吸 Q放(填“>”或“<”或“=”),则溶液温度下降;若Q吸与Q放的相对大小与之相反,则溶液温度上升.(2)在图2所示方案中,小张同学对实验现象很感兴趣,他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就看不到沸腾现象.请解释不再产生沸腾现象的原因 。【答案】【实验结论】(1)降低;(2)升高.【拓展实验】低于.【反思交流】(1)>.(2)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不再溶解放热.【解析】(1)若加入物质a后,发现玻璃片与烧杯底部之间的水结冰,说明溶液的温度下降,故填:下降.(2)若加入物质b后,热水会突然沸腾,说明溶液的温度升高,故填:升高.【拓展实验】若物质c为NaOH,氢氧化钠溶于水放热,装置内的气压升高,则U形管内的左边液面将低于右边液面;故填:低于;【反思交流】(1)若Q吸>Q放则溶液温度降低;(2)继续向热水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又看到沸腾现象,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不再溶解放热,因此就看不到沸腾现象,故填:至烧杯中出现固体物质后,说明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再继续加入相同质量的物质b,不再溶解放热.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